曹炜运用风湿验方调痹验案3则
2023-01-05张馨文张子旋赵珈禾
赵 鑫 李 露 张馨文 安 逸 张子旋 赵珈禾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2.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3.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北京100029)指导:曹 炜
痹,即痹阻不通。痹证是指因邪气侵袭,使得经络阻滞、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从而出现肢体筋脉、肌肉、关节的疼痛、肿胀、酸楚、麻木、活动不利等一系列症状的临床证候综合征[1]。《素问·痹论》[2]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明确指出痹证的主要病因为外感邪气。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结缔组织病等风湿免疫类疾病,可根据其临床症状将其归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现代医学治疗痹证主要运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对于缓解症状有一定作用,但其副作用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困扰[3]。传统中医药治疗痹证安全性高,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曹炜教授为首都中青年名中医,从事中医风湿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30年,治疗风湿痹病经验丰富。曹教授临证治疗痹证强调审因论治、异病同治的整体辨证观和“治风先治血”“扶正祛邪”的治疗思路,擅用经方化裁,整理出诸多风湿验方,治疗痹证临床疗效显著,兹介绍其运用验方治疗痹证验案3则如下。
1 防风方治疗行痹
李某,女,48岁。2021年10月8日初诊。
主诉:反复双手小关节疼痛2年,加重1个月。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小关节对称性疼痛,肿胀不甚,伴晨僵,持续1~2 h后可自行缓解,自诉服止痛药效果不佳。曾就诊于当地医院,予中药汤剂及膏药外敷治疗,但关节疼痛仍反复发作。2021年2月27日就诊于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查类风湿因子(RF)249 IU/mL,红细胞沉降率(ESR)32 mm/h,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245.86 U/mL;双手关节正位片示:关节缘骨质增生,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密度下降。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予抗风湿药物及中药汤剂治疗,症状稍有好转。近1个月以来因洗衣服触碰凉水,自觉双手关节疼痛加重,并出现全身多关节游走性疼痛,遂至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门诊就诊。刻下:双手小关节交替出现疼痛,肩、肘关节酸痛,游走不定,时有双膝关节酸胀疼痛,屈伸不利,恶风怕冷,手脚发凉,遇风后易出汗,纳可,眠欠佳,大便质稀,小便调,舌淡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滑。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类病(风邪袭表,寒湿阻络)。治以祛风解表、散寒除湿。予防风方加减。处方:
麻黄9 g,防风20 g,独活12 g,葛根30 g,秦艽30 g,怀牛膝15 g,续断30 g,肉桂15 g,当归15 g,川芎15 g,杏仁9 g,赤茯苓30 g,黄芩9 g,炙甘草12 g,生姜3片,大枣3枚。7剂。每日1剂,早晚温服。煎服方法:头煎以白酒150 mL、水150 mL混匀,先煮麻黄去上沫,然后再入煎诸药,用武火煎25 min,取汁150 mL;二煎加水300 mL,文火煎30 min,取汁150 mL。将2次煎煮药液混合在一起,早晚各温服150 mL。并嘱患者服药后取微汗,避风寒,注意保暖。
2021年10 月16日二诊:患者恶风消失,微有汗出,较前有所好转,双膝关节酸胀疼痛、屈伸不利症状较前缓解,双手小关节疼痛稍有减轻,手脚发凉同前,纳眠可,大便质稀,小便调,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滑。予初诊方去麻黄、黄芩、赤茯苓、肉桂,加黄芪20 g、炒薏苡仁30 g、海风藤20 g、桂枝12 g、干姜6 g,防风用量减至9 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
2021年11 月1日三诊:患者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较前明显好转,手脚自觉温热,查RF降至73 IU/mL,ESR降至17 mm/h。效不更方,继予二诊方,30剂。
后随访,患者双手小关节疼痛基本消失,肩、肘、膝等关节未见游走性疼痛。
按:防风方源于《圣济总录》[4]中的防风汤,防风汤药物组成为防风、甘草、黄芩、当归、赤茯苓、秦艽、葛根、官桂、杏仁、麻黄,水、酒各半,同煎,主治行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游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热痛减。《症因脉治》[5]载:“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风寒攻痛者,防风汤。”曹教授在防风汤基础上针对患者局部症状进行化裁,形成防风系列验方,以上肢关节为主者,其病位在上,加白芷、威灵仙、川芎,名为“防风上痹方”;以下肢关节为主者,加独活、牛膝,借其性善下行之力,祛邪通络,名为“防风下痹方”;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续断、补骨脂,祛邪同时不忘固护肾气,名为“防风腰痹方”。
本案患者双手小关节对称性疼痛,肩、肘、膝多处关节呈游走性疼痛,屈伸不利,恶风汗出,手脚发凉,乃因风寒湿邪留滞经络、痹阻气血而成行痹,同时伴有舌淡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滑,此为风邪克表、寒湿侵袭筋骨肌肉、气血阻滞不通之象,故予防风方加减。初诊治之急,汗出当风,以麻黄、防风、独活等祛风散寒;辅以葛根、秦艽、怀牛膝、续断祛风除痹,治筋骨痹痛;邪滞其血,筋骨关节失养而酸胀疼痛,故以肉桂、当归、川芎温通血脉,调经通络;杏仁宣肺利气;赤茯苓健脾渗湿,合防风、独活、秦艽祛湿于外,导湿于下;佐以黄芩,使无伤阴之弊;炙甘草、生姜、大枣和中调营;加入生姜,以及加酒入煎趁热服药,目的在于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助药力升散布达筋骨关节。全方共奏祛风解表、散寒除湿之效。二诊时,患者恶风消失,微有汗出,关节疼痛症状较前好转,故治疗重点调整为散寒除湿、通络止痛。因表证减轻故去麻黄,防风减量,再加桂枝,以发散风寒;易赤茯苓为炒薏苡仁,再加海风藤,起到祛风胜湿之效;患者手脚发凉,乃寒凝经脉、阳气不通所致,故去黄芩,加黄芪补气升阳,易肉桂为干姜,配伍桂枝温阳通脉,使中阳得复,气血自通。三诊时,患者关节游走性疼痛明显减轻,表明寒湿已退,脉络通畅,当继予二诊方以巩固疗效。曹教授言,诸身之关节疼痛,当辨部位之上下、病邪之深浅,病在上者升阳开散,病在下者攻消导泄,邪在表者解表达邪,邪在里者蠲痹祛邪。
2 通痹方治疗着痹
孙某,男,50岁。2021年11月9日初诊。
主诉:头身起红斑、脱屑伴关节疼痛8年,加重2年。患者8年前于室外劳作,经常淋雨、涉水,出现双下肢红斑伴瘙痒,双腿酸胀不适,逐渐出现下肢关节疼痛,遇风遇冷则疼痛加重,后红斑逐渐转暗,皮肤粗糙、脱屑,蔓延至全身多处部位。曾就诊于当地医院,以银屑病治疗,予药物外敷、涂抹,效果不佳,下肢关节疼痛明显。近2年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全身弥漫性皮损、脱屑,伴关节肿痛,遂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门诊。刻下:全身弥漫性淡红色皮损,脱屑伴瘙痒,有较多银白色鳞屑,右膝关节、左踝关节肿胀疼痛,关节怕凉,腰背部寒冷感,肢体沉重,足胫浮肿,乏力,畏寒恶风,面色少泽,纳差,嗜卧,小便清长,夜尿2~3次,大便质稀,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缓,尺脉沉。西医诊断:银屑病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类病(气血两虚,寒湿浸骨)。治以益气活血、散寒壮骨。予通痹方加减。处方:
黄芪30 g,党参15 g,当归15 g,川芎10 g,熟地黄15 g,炙甘草10 g,山药20 g,茯苓30 g,杜仲15 g,续断15 g,防风15 g,肉桂12 g,细辛5 g,秦艽10 g,独活10 g,干石斛30 g,川牛膝15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蝉蜕6 g,全蝎6 g,蕲蛇6 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21年11 月25日二诊:患者全身皮损范围未扩大,但仍有红色皮损,脱屑、瘙痒较前减轻,关节冷痛感,下肢肿胀逐渐消退,乏力不甚,纳眠可,小便清长,夜尿1~2次,大便较前成形,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尺脉沉。予初诊方去肉桂、蝉蜕、蕲蛇,加白术20 g、炒薏苡仁30 g、鸡血藤30 g、桂枝12 g、蜂房15 g,黄芪减至20 g,茯苓减至20 g,牡丹皮减至10 g,防风减至10 g,细辛减至3 g,30剂。
2021年12 月29日三诊:患者全身症状较前好转,效不更方,继予二诊方,30剂。
后随访,经几个月中药调理,患者关节肿痛基本消失,活动良好,面色红润,皮损逐渐消退,皮肤颜色由红转淡,仅在下肢遗留小片皮疹,无明显脱屑。
按:通痹方源于《妇人大全良方》[6]中的三痹汤,三痹汤药物组成为羌活、党参、秦艽、防风、当归、茯苓、狗脊、熟地黄、黄芪、白芍、细辛、川芎、炙甘草,主治因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引起的以手足拘挛、关节肌肉麻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产后痹证。曹教授依据多年临床经验指出,气血虚较甚者,加大熟地黄、党参用量,名为“益气活血通痹方”;肝肾不足者,加杜仲、续断、桑寄生、干石斛,名为“补益肝肾通痹方”;肢体关节疼痛明显,风寒湿之邪较甚者,加制川乌、草乌、蕲蛇、蜈蚣,名为“温经活络通痹方”。
本案患者为银屑病关节炎,是银屑病的特殊类型,其关节损害与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相似。本证因病程较久,或失治误治、迁延不愈导致脾肾不足、气血两虚,又感风寒湿邪,正虚邪恋,故可见全身弥漫性红斑皮损、脱屑伴瘙痒、关节冷痛、乏力、懒言等症状;舌淡、苔薄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缓、尺脉沉,亦为脾肾亏虚、寒湿浸淫的表现。患者久痹气血虚弱,故初诊予通痹方加减。方中黄芪、党参、当归、川芎、熟地黄、炙甘草补气通络、养血和营,取参芪四物汤之意;山药、茯苓健脾利湿;杜仲、续断补益肝肾;防风、肉桂、细辛、秦艽、独活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干石斛为除痹之良药,善用于久痹虚羸者,配伍杜仲、川牛膝主治风湿痹痛;牡丹皮、赤芍化瘀通络;蝉蜕、全蝎、蕲蛇等虫类药尚可止皮肤瘙痒。全方共奏益气养血、散寒除湿、通络壮骨之功,尤宜于风寒湿三气袭虚而成痹证者。二诊时,患者全身皮损症状好转,故治疗重点在顾护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祛寒除湿、通痹止痛。皮损好转,脱屑、瘙痒改善,故去蝉蜕、蕲蛇,牡丹皮减量,加蜂房,进一步祛风消肿,治皮肤瘙痒;关节疼痛减轻,表明寒湿渐退,故防风、细辛减量;关节冷痛,故易肉桂为桂枝,加鸡血藤,温经通络;乏力不甚,下肢肿胀逐渐消退,乃是气胜湿化的表现,故黄芪、茯苓减量,加白术、炒薏苡仁,配伍茯苓加强除湿之效。组方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气血温通则风湿瘀痹渐消缓散,病情自然缓解。三诊时,患者病情较前明显好转,表明方证相应,故继予二诊方巩固疗效。
3 疼痛小方治疗痛痹
何某,男,30岁。2021年10月5日初诊。
主诉:右足红肿疼痛3个月,加重1周。患者3个月前饮酒后出现右足肿胀疼痛,皮肤微红,皮温不高,行走活动受限,遂就诊于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查血尿酸:586 μmol/L,予苯溴马隆及碳酸氢钠片治疗,关节疼痛暂时缓解,监测尿酸水平均在450 μmol/L以上,现每逢劳累、饮酒后右足疼痛即复发。1周前患者雨天饮酒后痛风复发,遂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门诊。刻下:右足跖趾关节、足大趾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恶寒怕冷,遇风遇冷则关节疼痛加剧,得热则缓,乏力,眠欠佳,大便稀溏,日行3~4次,小便调,舌淡胖、苔白腻,脉浮紧。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类病(脾虚湿泛,风寒痹阻)。治以温脾散寒、除湿止痛。予疼痛小方加减。处方:
当归30 g,川芎30 g,防风10 g,忍冬藤30 g,桂枝12 g,白芍20 g,知母15 g,防己9 g,黄芪20 g,炒白术20 g,炒薏苡仁30 g,猪苓15 g,泽泻20 g,萆薢15 g,麻黄9 g,制川乌9 g,三七粉6 g(冲服),僵蚕9 g,生姜3片,大枣5枚。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21年10 月13日二诊:患者右足肿胀减轻,关节仍怕凉,冷痛感明显,纳眠可,大便成形,次数较前减少,小便调,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紧。予初诊方去猪苓、防风、僵蚕、三七粉,加木瓜30 g、炒山药20 g、炙甘草6 g,当归减量为15 g,川芎减量为15 g,忍冬藤减量为20 g,14剂。
后随访,患者关节肿痛基本消失,活动良好,关节怕冷症状减轻,嘱患者注意饮食,规律作息,减少饮酒量。
按:疼痛方来源于张炳厚教授[7]总结的“疼痛三两三”。“疼痛三两三”药物组成为当归30 g、川芎30 g、忍冬藤30 g、穿山甲9 g、三七粉0.9 g,主治以胸痛胸闷、固定不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脉瘀阻型心绞痛。曹教授将其变化,形成治疗痹证的“疼痛小方”,加鸡血藤30 g、络石藤30 g、僵蚕9 g,三七粉加至6 g,和血祛风、通络蠲痹,专治风寒湿痹、肾虚腰痛、闪挫腰痛等。背痛者,加桑枝、羌活;下肢痛者,加独活;腰痛者,加牛膝、杜仲。若症状以麻木为主,则易原方中当归、川芎、金银花为芍药、苍白术、络石藤,上肢麻加桑枝尖,下肢麻加川椒,四肢麻木加制马钱子。
本案患者右足痛甚,说明痛风在下,肿属湿;遇风遇冷疼痛加剧,得热则缓,大便稀溏,说明为虚寒证;舌淡胖、苔白腻亦为寒湿之象。《万病回春》[8]曰:“痛风沉弦,肝肾被湿……或涩而小,酒后风袭;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患者脉浮紧,说明病机为本虚标实,既有气血亏虚,又有风寒湿邪,结合患者既往雨天饮酒,乃风寒夹湿,袭入经络,凝涩气血,经气不通,而发为风寒湿痹,治以温脾散寒、除湿止痛,予疼痛小方加减。方中当归、川芎补气养血;防风祛风除湿;忍冬藤通经脉、调气血;桂枝、白芍、知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意在解肌祛风、温阳除湿;防己、黄芪、炒白术三药配伍益气祛风、健脾利水,取防己黄芪汤之意;炒薏苡仁、猪苓、泽泻、萆薢健脾祛湿;麻黄、白芍、黄芪、制川乌诸药配伍以温经祛寒,取乌头汤之意;三七粉活血止痛;僵蚕搜剔顽邪。全方血药量大力专,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要旨。二诊时,患者关节肿痛较前好转,表明经脉已通,寒湿渐除,气血凝滞状态渐解,故去僵蚕、三七粉,忍冬藤减至20 g;右足肿胀较前消退,故去猪苓,加木瓜、炒山药、炙甘草以健脾益气、化湿通络,使寒湿之邪下行;气血渐旺,当缓而补之,以获长效,故在初诊方基础上将当归、川芎等补气血药减半;关节怕凉,冷痛感明显,仍以初诊方中桂枝芍药知母汤及乌头汤加减。恒服此方,痹痛必将渐消缓散。
4 结语
风湿验方,即针对风湿痹证经过长期使用证明确有疗效的药方。曹教授整理的风湿验方大多来源于治疗痹证之经典方,除本文介绍的处方外,还有张仲景《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的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独活寄生汤以及《类证治裁·痹症论治》中针对风湿痹的羌活胜湿汤、史公酒,针对寒湿痹的苡仁汤、三痹汤、附子丸,针对湿热痹的加味三妙散、苍术散、当归拈痛汤,等等。曹教授认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为痹证内因,风、寒、湿邪为外因,临证可辨证选用风湿验方,再结合患者症状进行化裁,可获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