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必须解决包容性问题

2023-01-05丁波涛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张江科技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包容性人工智能发展

■文/丁波涛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人工智能技术本质上是中性的,如何趋利避害,关键在于政府、社会和企业要携起手来,全面评估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做好研究、做好防范、做好应对。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最引人瞩目的新兴技术之一,已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中坚力量,这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工作方式。然而,人工智能对人类智慧的模拟抑或超越也引发了“人工智能威胁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侵犯公众隐私。人工智能通过学习海量数据形成“智能”,但如此庞大的数据集中于智能系统中,无疑会引发信息泄露风险。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许多“秘密”,让人们几乎无隐私可言。

二是引发社会失业。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替代体力劳动,还可以替代许多复杂的脑力劳动,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替代效应将越来越强,对现有职业版图也将产生大规模的颠覆。据预测,当前80%以上的工作岗位都可由机器人来承担,从而可能引发大规模失业。

三是扩大贫富差距。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需要很高的成本,那些本已掌握大量资源的社会精英能更充分地享受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红利,并形成更强优势,获得更大成功。然而,大部分传统行业就业者难以获益甚至受到冲击,形成“赢者通吃、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

四是瓦解人类伦理。随着人工智能的日益完善,其自主性、意识性、情感性等“人格”要素越来越丰富,不仅能够成为人们的助手,还可以成为“替身”。那么,活生生的人与冷冰冰的机器是什么关系?实体世界中的“本我”是否应为虚拟世界中的“他我”负责?

以上几点归根结底就是人们对人工智能包容性的担忧。如何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面临的难题。工业革命早期之所以出现“羊吃人”的现象,就是未协调好工业化大生产与当时占社会主体的农民之间的利益。现在有些地方提出“机器代人”的口号,同样是将人工智能与人对立起来,忽视了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包容性。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技术中性的,如何趋利避害,关键在于政府、企业和社会要携起手来,全面评估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做好研究、做好防范、做好应对。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上的包容性。要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监管,对那些涉及全局的人工智能,要建立伦理道德、数据安全、公平公正等方面的错误与危害评估程序。人工智能企业在开发新技术和新系统时应提高“数字伦理”和“数字道德”意识,将人类社会的法律、道德、社会规模化和价值观嵌入智能算法之中。

二是加强社会应用上的包容性。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应具有低成本和易用性,让低收入阶层和社会弱势群体可负担、会使用。为此,应加强对人工智能市场的监管,促进竞争,防止垄断。同时,应引导人工智能企业通过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手段降低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让全社会能充分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

三是加强产业发展上的包容性。在高校开设更多人工智能课程,在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知识,让社会为人工智能革命做好准备。鼓励民众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和技能,转向那些更有创造性的新工作岗位,以此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就业结构的改变。

猜你喜欢

包容性人工智能发展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数读人工智能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下一幕,人工智能!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