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画像石中的建筑图像语言及其思想

2023-01-05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画像石图像建筑

刘 会 军

(1.韩山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2.[白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国立艺术学院,明斯克 220036)

引 言

汉代社会思想与艺术相伴存在,汉代画像石中的图像也反映着当时人们的思想和信仰风俗,其中对建筑及其环境的描绘充分展示了“天”与“人”的双向互动关系。汉代画像石艺术的发展有利于造型语言的传播,甚至对绘画的发展也形成了影响。针对汉代画像石中建筑类型的图像,国内已有学者进行研究,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汉代画像石艺术,其中部分研究成果概述了汉代的建筑形象,但对汉代建筑图像缺乏深入研究。画像石研究离不开汉代的政治、文化、哲学、社会、风俗等方面。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查询古籍和考古学发掘简报解读当时的建筑类型,运用整理、分析实物资料等方法研究建筑图像及其思想。建筑图像作为画像石造型艺术的内容之一,深入解读其图像及语言,对分析汉代建筑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中国化建筑理论的形成过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汉代经济、文化、艺术都比较发达。汉代的图画是汉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是属于建筑构件,多出土于现在的山东、河南、江苏、四川、安徽、陕西等省。它附属于汉代墓室、阙、墓碑、祠堂、石棺、庙、石垣、宫殿等建筑物的雕刻装饰。汉代画像石题材多样,多用于礼制建筑、祭祀建筑和墓葬空间。人们对两汉建筑的了解主要靠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汉画像石棺、汉代铜镜、陶楼(一种墓室随葬品,材料属于陶质)、墓室随葬品(如楼阁、碓房、仓、灶、田地、院落、水榭等陶质明器)等。汉代画像石中包含的大量建筑图像画面清晰、雕刻精美,展示着汉代特有的建筑文化。

一、汉代画像石中的建筑类型

在中国建筑史上,汉代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已经成熟,并且形成了独立的建筑风格。汉代画像石中的建筑图像是汉代建筑类型存在的证明,也表现出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存状态。“秦、汉之世,营造之技颇精,惜皆为富贵者所享,平民之居,则甚简陋耳。”[1]在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分布区域广泛,建筑图像形式多样,题材内容记录了当时的建筑特征,为研究汉代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汉代建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结构体系,从画像石、画像砖中的建筑图像看,汉代的木结构建筑有叠梁式和穿斗式;斗拱形式多样,有栌斗(无拱)、一斗二升、一斗三升、单层拱、多层拱;屋顶的形式有庑殿顶、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中国建筑以木构为主,砖石居辅材位置。木构为中国建筑独立结构系统,历史悠久,砖石构作相对木构作持滞后状态。但墓葬建筑的砖石构作,常枋木构式样,形成了石构建筑的构筑技艺,完善了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建筑构造与装饰功能。”[2]汉代画像中的建筑分为:“门阙类(门、阙、恒表)、室堂类(殿堂、厅堂)、居住类(庭院、庄园、幕府、寺庙、楼阁、传舍、邮亭)、处类(城、关、市、作坊、桥、亭榭)、养藏类(苑囿、仓、库)、祭祀类(稷庙、社、祠)和礼教类(学、佛寺、佛堂)等七大类。”[3]在汉画像石中建筑类型主要包括:住宅、园林、水榭、亭台、楼阁、祠堂、市井、粮藏、阙、门楼、斗拱、桥梁等。这些建筑类型阐述了汉代人对财富的期望,而且也汇聚了建造者的建筑思想。[4]从现存的汉代墓室遗迹的结构,可以看出:汉代继承和发展了前朝历代的建筑技术、材料、艺术的成就,汉代画像石中的建筑图像的象征意义与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思想息息相关。按照建筑的用途和功能,汉代建筑类型主要分为礼制类建筑、住宅类建筑、城镇类建筑。

(一)礼制类建筑意味着人们接近“天”或者神仙的地方,在画像石中主要是阙和祠堂

墓室和祠堂的画像石多位于建筑的横梁、石壁。祠堂和阙的功能主要是怀念祖先或者祭奠先贤。在汉代宇宙空间被人们从高向低划分不同层次或者级别。“天”是宇宙的主宰,宇宙空间各种形象必须在相应的位置,然而祠堂和阙位于天上世界、现实世界和地下世界之间。所以,画像石的题材既有现实的世界图像又有关于神仙的图像,画像石建筑造型更具人文特色。祠堂的画像石建筑图像选择与主人的理想、性格、政治追求、风俗习惯有关的事件。从墓、阙、祠、碑、庙的外观造型来看,礼制类建筑在汉代是人们理想的心中家园。“阙的雏形是古代城墙豁口两侧的岗楼,在人们能够建造大型门屋后,逐渐代替其防御功能,从而演变成门外侧的威仪性建筑。阙的出现可追溯到西周时期。”[5]阙是封建社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物,经常位于宫殿、寺庙、城门、宅院、陵墓前面,其结构有砖木结构、砖木石结构、石结构。阙由阙基、阙身、阙楼、阙顶构成,阙的基是方型;阙身是柱型,有的阙被雕出柱、枋,阙身多雕刻人物、故事、神话、图案及题记等;阙顶是庑殿顶,单檐、二重檐或者三重檐,饰有圣灵、珍禽异兽和云气等纹理。装饰建筑群能够增强气势,体现出建筑物主人的身份和地位。阙可以分为:单阙(画面左右阙对立、中间断开连接)和双阙(左、右阙之间有门屋或楼的图像,使画面连成一体)。如山东滕州出土的东汉时期《阙堂、人物、群兽画像石》(80*210厘米)画面中央刻有双阙、人物、鸟兽等形象,使画面饱满并富于层次。然而,画像石中的祠堂多模仿住宅类建筑,它被认为是先人逝去后灵魂的住所,表达了生者对祖先的尊重、敬仰、怀念之情。“祠堂建筑有四种类型:单开间平顶房屋式建筑的小祠堂;单开间悬山顶房屋式建筑;双开间悬山顶房屋式建筑;双开间悬山顶后壁有龛的祠堂。”[6]如,山东嘉祥武氏祠属于祭祀性建筑,画像石图像表现的建筑布局规范,画像石的画面内容可以看出形象的空间方位关系。

(二)住宅类建筑是现实生活中的建筑,在画像石中主要有:甲第、豪宅、庭院、厅堂、民居等

住宅类建筑的结构比较固定,由门(住宅的入口)、户(宅院的内门)、庭(宅院中院子)、堂或者厅(接待宾客或者宴饮的地方)、内(宅院的后院或者其它生活场所)组成。建筑主体呈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面图,采用木构架结构,悬山式屋顶。描绘厅堂的画像石如出土于山东微山县两城镇的《双阙、出行、厅堂画像石》(西汉时期,65*240厘米),显示厅堂可以进行室内演出的功能。描绘楼阁的画像石如山东沂水县芭山出土的《楼阁画像石》(西汉时期,100*40厘米)。描绘庭院的画像石如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东汉,40*45厘米),是对汉代庭院生活的写照,画面中通过廊把庭院建筑群分割成四个空间,表现各个空间中主人的奢侈生活和生活场景,符合当时的礼仪要求。另如山东滕州出土的《厅堂、人物、车骑出行画像石》(东汉时期,75*129厘米),画面故事分二层表现,第一层中央是楼房,通过建筑体现出人物的地位和身份,画面中人物和车、马形象生动,巧妙的利用画面空间表现出故事发生的先后关系。此外还有描绘厨房和水榭的,如四川彭县出土的《庖厨画像砖》(东汉,25*44.5厘米),通过简洁的手法表现厨房内人物的活动。以及山东沂水县芭山出土的《水榭人物画像石》(东汉25-220年,94*92厘米),画面中水榭建筑的下部悬空,伸向水中,给人以开阔的视野、流畅清新的空气。

(三)城镇类建筑的布局结构能够表现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阶级关系,如宫殿和官署位于中心地位,工商业相关的建筑位于从属地位

画像石中常见的城镇类建筑有市井、酒肆、武库、桥梁等街头巷尾常见的建筑。市井是城镇的一部分,偏处一隅,在有的汉画像石的画面中,它表示平民百姓聚集或者居住的生活区。如四川成都出土的《市井画像砖》(东汉,40.5*47.5厘米)中,画面建筑围绕着三个方向有门的市楼(管理市场的官署)对称布局,全面展示了市场的交易情景。酒肆是卖酒的商店,如四川彭县出土的《酒肆画像砖》(东汉,25*44.5厘米)中采用浮雕的手法表现酒店的商业活动。武库是存放武器的地方,如河南唐河县出土的《武库画像石》(西汉,182*52厘米)。画像石中的桥梁记载有梁柱式桥、拱桥等,如四川成都出土的《车马过桥画像砖》(东汉,40*45.5厘米),以浮雕的形式表现一座梁柱式桥,桥体的木柱、横梁、桥面排列整齐匀称,桥面上马车飞驰,足以体现出当时桥梁的修建工艺和载重量达到了高水平。

画像石富于现实性的画面内容使我们看到了汉代的物质生活场面和建筑特征,其中的建筑图像与当时的政治、宗教、经济、祭祀等制度密切结合。

二、汉代画像石中建筑图像艺术语言

汉代画像石常见的建筑图像艺术语言有美术语言、雕刻技法、建筑图像的空间布局、绘画表现要素等。古人用“器”和“道”比喻技术和思想的关系,画像石建筑图像在人的精神信仰中被赋予超越现实的涵义。

(一)汉代画像石建筑图像在内容和技法上继承了前代的美术技法,通过技法表现思想并融合在绘画空间

画像石建筑图像的美术语言体现了汉代的宇宙空间观。在画面空间建筑形象之间的相互重叠遮掩或者错位排列,建筑图像在空间呈现由近及远的变化,客观的建筑空间变成了主观的思想概念。此时期画像石中建筑图像在内容和技法方面继承了前代的美术技法,又创造了新的美术技法,例如将雕刻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融合,形成复杂又精巧的建筑结构,并在建筑造型上有意追求与自然界的联系,表现出建筑与绘画之间的关联。“汉朝建筑已经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作各种构件的装饰,达到结构与装饰的有机组合,成为以后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手法之一。[7]画像石建筑图像的艺术语言主要体现在透视、空间、构图、比例、对称、对比、疏密、节奏、线条等方面,它们影响着整个画面的呈现效果,使得汉画像石图像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起到了传播、发展美术的作用。画像石建筑图像主要采用散点透视表现建筑的正面或者侧面,而庭院、市井、城镇则采用鸟瞰式和散点透视并用的方法,使画面形成了三度空间的透视感,这种效果类似现代的建筑轴测图。如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画像石《庭院》(汉,40*45厘米)中,画面是“田”字形的庭院俯视图,由堂、屋、房共同组成,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庭院生活空间和审美方式。画面通过匀称的构图,庄严的形式,简单的透视,清晰流畅的线条,生动地刻画出各个场景和景物的特征。此幅画像石的图像不仅突出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方式,其画面的建筑、人物、动物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以门和院墙围合成半封闭的空间。而支撑屋顶的斗拱和矗立的高楼形象更是表明了汉代已经具有高超的建筑技术。汉代画像石中的画面形象没有焦点透视形成的形态变化关系和空间效果,其形象以面积、大小、动态等因素的对比来表现空间位置的透视变化效果,并通过建筑形象的相互重叠或者遮掩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建筑图像被融合在绘画空间,通过绘画技法表现思想。

(二)画像石中的花、鸟、鱼、虫、建筑、人物多采用线雕和浮雕结合的方法表现,呈现出绘画艺术的特征,这种以线造型的表现形象的方法将虚幻与现实的因素交织呈现

画像石的雕刻技法有阴刻线(阴刻线条表示物体形象的技法)、浮雕、凹雕(物体形象的轮廓线内凿成凹面,然后用阴刻线条刻画细微的技法)。画像石中的建筑图像以凹凸面线刻为主,多采用剪影式图像概括、夸张地表现建筑正面或者侧面的特征,对建筑形象的细节不做很深入的描绘。当多种建筑图像类型在画面中出现时多呈现平均排列,其间的空白处用动物(怪兽)、植物、人物等的形象填充。建筑形象以浮雕技法为主,工匠们采用粗犷的线条充满张力,运用多视点的透视方法把生活场景或者主人爱慕的东西雕刻于石头。“汉画的线条,无论在彩绘上,在石刻上,常表现出一种弹力性,石刻无论阴刻或者阳刻,都能得到相同的效果。”[8]画像石的线条有阴线、阳线、粗线、细线、直线、斜线、曲线、弧线等,多样化的线条在画面中交错使用,准确地概括艺术形象,并在均衡、疏密、曲直、粗细方面表现出丰富的变化。总之,汉代的画像石采用雕刻的技法表现建筑形象,线条简洁、质朴、稚拙,既写意又富于装饰性,营造出了一个想象中的丰富多彩的灵魂世界。汉画像石建筑图像是对当时现实建筑的模拟,其表现功能更倾向于画面的思想内涵,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社会经济发展、建筑技术水平、哲学思想观念等。

(三)从图像资料来看,汉代画像石建筑图像突出特征体现在用线条和块面表现个体建筑的斗拱和梁架结构、楼阁建筑、庭院布局等

图像空间的主体思想是敬畏神灵或者死者的灵魂,这也是建造墓室建筑的关键。“汉代墓室以石头、砖和土砖或砖石混铸结构为主,平面布局的墓室结构整体结构布局呈现几何形态,主要由墓门、前室、主室、侧室构成。[9]汉代画像石的建筑图像被概括为各种各样的几何形,引导观众的兴趣或视线转向另一个世界,如建筑规模较小的住宅,平面空间为方形或长方形。画面图像的意义倾向于追求神或者道。“由于石刻画的画幅所限,住宅图往往只展现了局部。即便如此,我们也已看到汉代住宅建筑组群的多种布局:有方形、长方形、梅花形、曲尺形、‘一’字形、‘日’字形等,不拘一格,加之建筑手法的不同,似有千变万化之感。”[10]而建筑空间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布局,使庭院空间的比例和结构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分主次排列,其中建筑群依然以单个“间”式建筑为主构成。如收藏于重庆博物馆的画像石《宾主》(39.5*46厘米),画面的建筑很像一座粮仓,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其中单个房屋形成错落有致的韵律空间,打破了对称式构图关系,凸显集中在画面前面的主人和客人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可见,画像石建筑图像通过巧妙的构图分割空间,仍以人为中心进行组合,注重礼仪秩序,崇尚社会伦理道德,是对人生、宇宙的解悟。汉代画像石的空间还有传统民族性建筑。如四川成都出土的《灌县石双椁阙及干栏式建筑》(85*223厘米),画面利用建筑图像的面积来区分空间关系,画面中双阙之间有门、吊脚楼和杆栏式建筑,颇具现代四川民居建筑的特点。所以,“从画像砖所描绘的汉代建筑式样来看,汉代建筑可以大致分为:生活建筑、市井、市肆建筑、汉代文化建筑等几种类型。其中,仓楼、仓房、院落、平房、楼院、台榭、戏楼、望楼、门阙、磨房、作坊、桥梁、井架等建筑物,其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巴蜀地方文化特色。”[11]显然,建筑图像变成表达美好理想的空间,它如同符号把天、地与人及它们之间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以简约的方式表达含义丰富的空间。

(四)画像石中的图像、内容、情节、观念、思想、审美共同构成了绘画表现的要素

建筑题材的画像石构图完整,画面中结构严谨的建筑图像与人物、动物、植物等共同构成有故事情节的画面。画像石画面一般采用分层式布局雕刻展现故事情节,利用分割线把画面构图分割成几个故事场景,每一层有一个或者多个主题,然后再分成多个内容场景来表现,通过多个具有渐变性情节的画面相互关联构成整体的故事,使不同时空的情景展现在一个画面之中。画面整体构图往往以一条水平线横向或者斜向顺序平均分配展示画面内容,甚至随着观者的移动产生远、中、近三个层次的视觉分离,使画面更有秩序感。“对称、均衡、分散协调配置的构图方法,是画像石中常用的,普遍见于全国各地的画像石。这与中国古代哲学所讲的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有关,也是受了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及方式的影响。”[12]画像石的画面空间布局不留空白,采用“形似”或者“真实”来表达,通过二维平面表现三位空间中此岸与彼岸、虚幻与现实、以及被神化色彩包围的“天”与“人”的关系。园林、水榭、亭台、楼阁、祠堂、阙、桥梁等建筑类型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更加注重图像的隐含意义,如江苏徐州出土的《人物、楼宇》(270*56厘米),画面构图饱满,不留空白,画面的形象被概括成几何形来表现多人物的生活场景,建筑图像在此有烘托故事氛围、协调画面构图的作用。画像石中的建筑图像是画面空间的一部分,不同且庞杂的画面形象被安排于同一个时空,在空间层次上给人主次分明、宏伟壮观的感觉,对后来建筑的演变影响很大。

总之,汉画像石建筑图像的特征可概述为:画面以宫室、住宅、宗庙类型建筑为主;单体建筑的平面布局比较均衡;在建筑群中有主次与尊卑之分,院落的空间布局呈现规则性;建筑结构影响外观特征,特别是屋顶的样式;各种取材于吉祥寓意的花纹样式围绕图像进行装饰。

三、汉代画像石建筑图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汉代文化继承、融合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发展成就,画像石艺术反映了社会思想的演变。图像内容神化“天”的权威。“天”是有生命的世界,它与人的世界相互对立,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天意。“天”是秩序的主宰和社会的管理者,“天”的概念也超越了现实的时空,是人的精神向往之地。汉代画像石的画面内容以神话传说、天上神灵、仙界境像、历史典故、社会生产、日常生活等内容为主,可总结为天(神仙)、地(现实)、历史。汉代画像石建筑图像中的艺术语言总是与某些观念联系在一起。“汉代画像石图案的核心是神性特征,创造了丰富的灵兽仙物,强烈地表现出天人感应思想,汉代画像石图案表现了阴阳互补,气运动势,通过缠绕、飞转体现了运动不息的宇宙空间。”[13]画像石作为汉代遗物,保存了很多珍贵的图像,其中融合了汉代的社会习俗和政治制度、神仙方术思想、道教思想、佛教思想等当时盛行的思想和观念,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图像文化遗产。

汉代社会盛行“事死如生”的观念,人们崇尚驱邪、升仙、幻想来世等思想,奢望在死后还能获得人世间的幸福,所以推崇厚葬。“相信命中注定观念的民众对神秘力量充满希望,他们期待经过不断努力和遵守道德规范、宗教行为,老天会赐福他们,改变他们以后的命运。”[14]人们认为家族、社会得到超级神秘力量的支持和庇护,这种力量神圣且非人类所拥有,它来自于遥远的“天”。这种信仰“天”的观念经过不断演变,最后形成人和神相遇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墓室,并利用艺术图像在墓室中描绘逝者在死后能够享受现实世界中向往的幸福生活。具象的造型表现指向了抽象的道德伦理,这也是图像雕刻遵循的规则。

汉代社会是中国宗教的兴盛期,出现了儒、释、道三家宗教文化交融并存发展的局面,这三个学说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古代中国的先哲们将世界分成三部分,“天人合一”也称为“天地人合一”,是指“天”与“人”的能量效应处于互存、互利、互助,甚至完全融合为一体的无矛盾、非对抗的平衡和谐状态,它能够以最佳的方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天”是指客观世界所有的实物质之外的物质能量,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认识实践的目标;“天”的概念不是自然意义的天,完全是一种神话色彩的道德规定;“地”指地面上自然的实物质,包括山川、土地、河流、植被、建筑和其他人工构造物等;“人”指精神和物质存在的两种类型人。“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地、人”凝结为一个整体,认为一切物质运动变化都会按照“天”与“地”的设定自然地进行。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天与地是具有神性的世界,人们认为逝去的祖先和崇拜的神灵都住在那个世界。中国古代先哲们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天”与“地”的特征,在建筑实践活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对‘天’的崇信和对自然规律的遵奉使中国传统外部空间的构成具有突出的天人合一性特征。建筑可以理解为对人的存在方式的规定。在中国古人看来,人是自然的产物,时刻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万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人感发于自然宇宙空间而形成的集崇拜、审美与认知为一体的意象则是建筑空间构成的底蕴。”[15]

以儒、释、道为主体的“天人合一”思想根植于传统的农耕文明,表现在画像石中建筑造型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也是建筑与环境整体观念的哲学思想依据。艺术家们依据“天人合一”思想,巧妙地利用布局将自然环境中的山水风景、花草树木与建筑融合在一起,在方寸之间的画面营造出一个适合自己居住生活的理想景观。“汉画像石的艺术空间展示了汉代生活的真实画卷。汉画像石的题材非常丰富,天地、历史、现实、人世与彼岸,上层社会的欢歌载舞与底层大众的生产劳作、普通的世俗生活享受与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吉祥灵瑞、求仙升天等等其实都是汉代生活真实画卷的一种折射。”[16]如山东曲阜出土的画像石《庭院、人物》(东汉,116.5*78.5厘米)反映了一处豪华的庭院生活场景,画面中“四阿式”建筑屋顶、台阶、走廊、栏杆等非常清晰地呈现,且画面中的建筑与周围环境搭配和谐统一,毫无人为勉强的痕迹。“天人合一”不是简单的模仿或者重现自然,而是一种将主客观思想高度统一的艺术哲学实践,是建筑与自然世界和谐共存。

汉代社会各种思想相互融合,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将人间秩序归结于“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汉代绘画受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追求表现符合“天人合一”思想的社会秩序和意识形态,使绘画意境给人无尽的遐想。在墓室雕刻画像石图像作为汉代丧葬礼仪服务项目之一,更是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运用到极致,艺术家们利用雕刻的艺术手法表达家族后人对逝者的敬仰、怀念和祝福之情,以及祈求祖先或者神灵保佑庇护后世安宁顺遂、富贵通达。“丧礼和祭祖之礼一起,构成了行孝父母,追念宗亲的礼制文化观念。丧祭之礼中,处处表达出对父母及先祖的感激与敬顺,表现出子孙不忘家庭、家族之恩德的感念。”[17]这种观念与天人感应的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孝道观念成为流行的政治权威,在封建社会表现出严密的等级秩序性。汉代画像石建筑图像的形态,无论是礼制类建筑,还是住宅类建筑,或者城镇类建筑,其艺术语言都能够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高级的精神享受。

结 语

汉代画像石中建筑图像造型经历了历史和时间的考验,体现着当时人们的生死观和宇宙观。画像石图像的空间是当时的人们按照自己认可的宇宙模式排列,凝结了那个时期艺术家们的艺术思想和情感,极具形式美感。建筑图像作为画像石艺术图像的内容之一,其造型和思想说明了当时人们对生与死的思考,即通过图像艺术语言表达希望逝者进入天堂生活幸福的愿望。可见,古代的艺术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建筑图像的艺术表现语言,从不同角度反映着古代艺术家的精神和审美理念,给现代绘画和雕刻艺术提供启示和发展契机。

对于现代建筑行业来说,汉代画像石中的建筑图像能够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例如:建筑需要顾及环境的承受力,否则必然造成资源浪费;建筑形式和材料应与人、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协调,追求建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未来的建筑应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并融入人文环境,形成和谐的、愉悦的、利于人类居住的整体生态体系。

猜你喜欢

画像石图像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有趣的图像诗
建筑的“芯”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