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模式研究

2023-01-05

江苏商论 2022年12期
关键词:资助校企育人

任 肖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重庆401320)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国家文件的发布,为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带来了新动力、新机遇。校企协同资助育人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有何政策依据以及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充分挖掘企业资源,找准校企双主体资助育人路径,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是本文研究的基点。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模式的内涵

所谓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模式,是指学校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为其寻找资源匹配的合作企业,以助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此为目标,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制定资助育人方案,围绕德技并修、全面发展、树立自信等关键环节,以就业为导向共设育人项目,精准提升受助学生专业目标岗位群所需技术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模式的意义

1.拓展校企合作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校企合作更多的是从学科和专业的角度开展人才技能培养,较少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个体化培育,忽略了此部分“准员工”的成长困境和现实困难。而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模式则在国家基本“保底”资助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校企育人资源,从平台、制度、管理、活动等方面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造血式’帮扶,如通过设计系列育人活动,靶向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力;通过员工式管理,强化受助群体企业文化、工作规范、劳动纪律意识。在此模式下,更多的企业真实项目和任务、生产技术标准被引入校内,学校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得以及时更新,而受助学生通过场景化实训,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得到全方位训练和提升。校企双主体协同联动,在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也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育了实效性人力资源,实现了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也拓展了校企合作的育人功能。

2.提升高职院校的育人水平。在实践中发现,致力于经济解困的保障型资助容易让部分学生滋生“等、靠、要”的消极依赖思想,甚至认为是理应受到的资助,缺乏独立自强的意识和奋发努力的精神。单纯的思想教育和经济帮助难以实现为受助者构建精神家园、培育自强能力,难以促进其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高职院校通过引入企业主体,整合校内外资源、各项育人元素,打造多主体、立体化的育人时空,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不仅有效丰富了育人方式,也提高了育人水平。通过构建真实职业环境,精准提升受助群体岗位群必备技能、涵养自励奋斗的价值观,变外界资助为自我帮助,变经济帮扶为机会赋能,使受助学生真正地提升文化道德修养、掌握一技之长、建立自信支点,而这也是校企合作资助育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校企合作在资助工作领域对“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等国家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

3.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但在实践中,无论是资助主体、资助平台还是资助活动主要局限于校园范围内,使校园成为资助育人的“孤独阵地”,以至于目前的资助工作方式单一且资助效果不佳,难以契合资助育人真正的内涵,也难以推动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如果打破不了固有藩篱,高校育人工作难以创新、也难有作为。鉴于资助育人在国家整体教育战略中的重要性,倒逼我们审视现有工作不足并急迫改革,找寻育人新主体、新视角、新资源。而企业主体的进入不仅带来了全新的赋能时空、丰富的活动平台以及多样的赋能形式,也为学生成长建立完善、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为高校育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原则

(一)数据应用与价值理性平衡原则

以教育大数据为支撑、助推教育信息化管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须确立大数据思维、嫁接和利用好数据应用平台,使数据成为引领资助育人的理性工具。但资助育人的要义在于“以人为本”,数据主要还是起基础性、参考性作用,没有数据依据的事实无说服力,但仅有数据而不结合事实分析,同样不具备现实应用性。因此,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要避免绝对依赖数据,在对数据的观测、处理、分析的基础上,做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研核查、深度关心和综合剖析,以使对象识别、资助力度、培育方向、企业匹配上更加精准有效。在帮助学生解决基本生活困难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在校企双主体资助育人活动中主动认知和理解资助育人体系的价值及本质,塑造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契合企业的工匠精神以及自我奋斗的拼搏意识,进而实现资助育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二)经济帮扶与精神关怀统一原则

在资助育人模式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经济帮扶措施而空谈人文关怀显然不足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但仅有经济资助也并不能帮助学生克服就业焦虑和本领恐慌。经济帮扶和精神关怀任一方面的偏颇都容易导致教育的“功利化”,培育的对象缺乏“人情味”。因此,在资助育人项目的设计上要兼具“自助救济”与“技术赋能”两个目标,注重激励性要素的植入,如设置“技术技能竞赛项目”“自强之星”企业奖学金、“创新创业扶持计划”等,变“经济帮助”为“技能奖优”,激发受助学生通过自主劳动获得报酬,并在锤炼技术技能过程中得到收获。

(三)共性需求和个性需要统筹原则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来自不同地域,各自的家庭环境、身心状况等在个人成长轨迹中会留下痕迹,造就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实施资助育人工作时,要秉持整体照顾、尊重理解、区别对待的思路,从过去“面”上的普惠性资助转向到“面”“点”兼顾的针对性资助。既要立足育人初衷,普遍性开展“诚信”“爱国”“感恩”“励志”“修身”等责任感及公德心教育活动,也要着眼于对受助学生学业情况、心理健康状态、能力素质结构以及个人发展诉求的综合评估,为他们量身开展心理等各项关爱,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助。

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模式的系统构建

本文立足高职院校实际,通过整合企业资助力量和资源,设计和构建了“1+2+4+N”的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模式,即包含1套资助对象认定及成长评价方案、校企2个资助育人主体、4维资助育人模块、N类特色资助育人课程。以期实现学生素质技能构建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匹配、道德品行养成与资助过程相统一的资助效果。

(一)设计“1”套资助育人方案

准确地认定资助对象以及摸清帮扶需求,是开展精准资助的前提和价值追求。学校要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建立1套受助对象的认定及成长评估方案。在构建时,必须设计和把控好几个关键环节:一是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时间准确采集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收入情况、家庭成员构成等初始数据,并采取“随机抽样”和“重点选择”的方式开展家庭实地走访,作为日后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二是将校内资助信息化平台和教务信息系统、校园后勤管理系统等联动联通,借助大数据对学生日常消费数据和学习生活数据予以实时监测和筛查,深度整合并提纯学生相关信息。三是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因素,遴选和确定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指标、构建科学的量化测评模型。四是建立受助学生个体发展的动态跟踪、比对、评价的“成长树”体系,包括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等在内的育人效度衡量指标,通过对“入校时”的初始数据和参加“育人项目”后的阶段性数据的比对,充分检视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成效,保证教育要素和学生发展需求的高度匹配和精准对接。

(二)明确“2”个资助育人主体

校企资助育人“共同体”的建立,为受助群体打通了实践资源、延伸了学习触角、拓宽了成长空间。在校企合作“1+2+4+N”的资助育人模式下,企业和学校差异定位但又相互补位、协同配合。学校侧重于对主题班会、政策宣讲、公益活动、素质拓展、励志评比等活动的植入,突出对受助群体高尚情操、诚信品质、应知应会、奋斗精神等的培养;而企业则着重从勤工助学、企业技能大赛、职业体验活动、准员工实践岗、企业大讲堂活动等角度去涵养受助同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立身职场的职业操守以及与企业岗位相匹配的职业技能。同时,在企情、校情相耦合的基础上,共建校企协同资助育人中心、“走进职场”实训工作坊等,为企业和受助学生群体建立起学徒制中的“新师徒关系”。不仅实现了受助学生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工作的连贯转段成长,更是通过实践提升以及校企双主体的“叠加”关注为受助学生累积了成长自信。

(三)构建“4”维资助育人模块

遵循“德育导向、能力走向、职业定向、就业去向”四原则具体设计了“道德浸润”“精神激励”“人格塑造”“技能拓展”4维育人模块、11类育人系列活动。其中,“道德浸润”模块包括“诚信为本”“感恩意识”两大主题系列育人活动。通过诚信与感恩的“双重教育”,强化学生按规、按时、按约还款的契约精神以及知恩怀德的社会责任感。“精神激励”模块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励志成才教育”两个系列活动,通过激励教育,坚定受助学生奋斗自助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人格塑造”模块包括“劳动实践教育”“文明修身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通过身体力行和心灵关怀,帮助他们实现能力的拓展和提升、使他们拥有梦想成真的底气和勇气。“技能拓展”模块则包含了“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专项指导”“艺术素养培育”等四类系列活动,此模块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技能类活动“菜单包”“能力袋”,并为学生遴选、匹配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并实施师徒制岗位帮扶,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和对口企业岗位需求。

(四)开发“N”类资助育人课程

为了顺应学生成长规律以及统筹利用好校企双主体资源,分主体、分阶段地设计和安排了N类主题式特色资助育人课程。如在“诚信为本”系列活动中,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校方组织开展诚信演讲比赛、“恪守合同义务”离校教育等课程;企业则配套安排受助学生探访企业诚信建设、“求职诚信,美梦成真”企程讲堂等职业情景课程。在“感恩意识”系列活动中,校企分别供给“感恩奋进大学生评选”等校园活动及“感恩有你”准员工团建等企业活动。在“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中,设计了校企共建爱国主义基地参访、企业道德模范进校园等实践学习课程。“励志成才”系列活动,则包括“梦想蓝图启航”校友分享会、企业导师“1+1梦想导航”等教育帮扶课程。“劳动实践”系列活动,包含“书写青年华章”寒暑假实践、企业勤工助学岗位等实训课程。“文明修身”系列活动植入“职场语言礼仪”“职场服饰搭配与合适着装”等企业讲堂。“心理健康”活动中,涵盖了“向阳花开”心理素质拓展活动、“从学校到职场”等心理调适课程。“专业技能”方面,开展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师徒结对“企业导师带项目”等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方面,开展“企业视角的好简历”“直面面试官”模拟求职等比赛。“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提供企业(学校)众创空间项目孵化及创业专项指导。“艺术素养”培育方面,开设“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编会导、能拍会照”4类艺术选修课,帮助受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

猜你喜欢

资助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