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招生就业工作探析

2023-01-05

黑龙江科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源市场化毕业生

武 莹

(吉林建筑大学,长春 130000)

高等教育招生和就业受到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在目前形势下的招生、就业工作如何合理开展是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将从政策性导向、市场的趋向性、工作取向三方面进行分析。

1 政策性导向

A.为了促进高校招生和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各高校也在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下,根据市场运作的基础,结合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手段,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就业工作[1]。

B.高等院校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明确所需实际人才,丰富自身办学形式,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国家给予高校招生专业设置更大的自主权,在部分城市开始试点“一年两考”,将考试要求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高校生毕业后从等待定向分配到鼓励自主择业,将高考改革和国家需要、社会结构的变化保持同步,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国际眼光的优秀人才打下基础。

C.开辟多种形式的学习通道,将终身学习落到实处,采用各种举措营造具有更多选择、更加科学、更加公正的学习氛围,为高校生毕业后的就业、再学习指明方向,开辟道路。

D.国家陆续出台各种政策,扩大高校学生就业选择范围,鼓励学生到非国有企业就业,并对招收高校毕业生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解决毕业生就业中的一些问题。

2 市场的趋向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加快,市场化运作逐渐规范,市场化机制对高校招生、就业方向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考生对市场化资源的配置、就业方向有明显的趋向性。在市场化机制的引导下,高校招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2.1 趋名性

近年来,有的企业非211高校毕业生不招,还有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对名牌大学毕业生放宽条件,部分高考生也存在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非211学校不上的心态。实际上,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属于精英教育的一份子,有些普通高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更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更突出。一些被不积极的心态所困扰的学生和企业将市场趋名性的影响变大,不利于市场化经济发展中高校教育的建设[2]。

2.2 趋热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新兴行业不断出现,与此相匹配的专业也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热门专业。一些高考生选择专业时,过于追逐热门专业,忽略了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专长优势。高校毕业生们希望自身能得到好的待遇,谋求高发展平台,于是大量涌向热门专业,导致供大于求,反而造成了市场就业的困难。许多高考生经历了学校选择的趋名性后,又陷入了专业选择的趋热性。从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来看,行业的“冷暖”是相对的,必然会有转化,表现越“热”的行业可能“冷”得也越快,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方面人才。

2.3 趋变性

高校毕业生在高学历的优势下,需要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样才能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同时也是用人单位培养学生企业忠诚度的良好时机。然而,一些用人单位看重眼前利益,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得利益的最大化,热衷于招收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重使用,轻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会面临一些困难。部分高校毕业生在这种形势下,通过择业—就业—择业,不断跟着感觉走,秉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频频跳槽,希望能找到更高收入、更好发展的工作,这反而可能迷失自己,找不到自身的社会归属感。人员的频繁跳槽也使得用人单位措手不及,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市场化趋向有其正面的导向作用,能够指导考生们招生就业,而其他方面的影响更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良好正面的趋向性指导才能符合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满足市场环境的需求。

3 工作取向

生产力三要素中人占据第一位,培养人才才能取得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在市场化选择的引导下,要将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做好、做强,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实现人才资源的开发。

A.政府方面。在顺应市场化规律的前提下,政府增强对市场的调控,做好前瞻性指导。通过对就业市场的预测,及时制定和修正相关政策,通过政策的指引导向市场,使得生源选择更有目的性,达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

B.用人单位方面。用人单位要有长远眼光,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能力后发的优势,注重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各种措施增加凝聚力的培养,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做到“以心留人”,情感将团聚更多的人才为企业所用。

C.高校方面。高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及时调整,根据经济结构变化进行创新,培养出合格的现代化人才。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要专业、系统,符合市场化要求。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等院校,它的发展也需要依赖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才能扩宽自身发展空间。高校要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两个统一”:

(1)专门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变。我国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创新性、独特性。高校不是“象牙塔”,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复合型人才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会做事、能学习、会做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对高校的教育方式、内容、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的纵深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2)就业观念从对口就业向适应就业的转变。对口就业是过去人们就业时时常提到的词语,这是当时计划经济时期出现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体制发生变革,这种就业观点已经不太适用于当前的就业形势。高校生需要转变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3)生源市场与就业市场的统一。地方高校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在生源市场上与名牌院校之间还存在一些差距,而随着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和促进就业政策的出台,各种吸引人才的措施使得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招生和就业的良性互动,使得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可以互相呼应,满足双方的需求;(4)就业和创业的统一。高校毕业生作为优质人才,要认清自身价值的实现方式,可以鼓励高校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在立足于社会后通过创业提升自身,实现人生的更高价值。

4 结语

招生和就业制度的改革深化促进了高校生源市场和企业就业市场的良性互动,使高校毕业生有了更多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也使得高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生源市场化毕业生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下定额的再认识与建议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研究
羌绣市场化发展对策研究
歌剧艺术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研究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