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引入农林人才实践探索
2023-01-05□文/肖雯钟敏
□文/肖 雯 钟 敏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提要]实现乡村振兴、林区复兴的首要任务是人才振兴,以人才促发展。本文选择山西省朔州市农林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及数据分析,对比朔州市引进农林人才前存在的种种发展困境与引入农林人才后产生的各方效益,探讨朔州市这一特殊生态下制约农林人才下乡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全国广大农村地区、林区农林人才的引入提供借鉴。
“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的规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深化农村农业现代化、引入优秀基层农林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此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提到要“加快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国政府对农林业发展的重视空前绝后。长期以来,以基层农林人才为主体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推动农、林业科技进步的关键队伍,在推进现代化农、林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林业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过度开垦造成的土地荒漠化、不合理使用农药造成的农药污染、推广方式方法落后、基层农业人才缺乏等。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化发展的矛盾越发突出,急需在广大农村地区引入一批优秀的基层农林人才推广普及新型农业生产技术,补齐农林人才短板。但与此相对的是,我国基层农林牧渔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呈下降趋势,基层农林人才供需无疑存在巨大缺口。基于此,本文以山西省朔州市为典例,深入探讨在农林人才供需存在巨大缺口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多方共和推动人才下乡难题的解决,以实现各地区的农林业可持续发展。
一、历史沿革
山西省作为著名的能源大省,其农林业发展在传统困境的基础上还存在废弃矿区修复等特殊困境。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山西省朔州市煤产量占到全省的1/6,2021年预计生产原煤突破2亿吨,且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就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露天煤矿是指由于地理变化沉积在地表或浅层的煤炭层,可通过露天进行采掘,但露天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因此,露天煤矿开采后的生态恢复就至关重要。露天煤矿开采后形成的排土场等废弃地是一类特殊的受损生态系统,且其受损程度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承受限制,必须采取人类干预或辅助,其结构和功能才能逐渐恢复完善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在这片土地上,急需一批这样的基层人才帮助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治理与修复的主要方式是生态系统的演绎,需要在开采后的土地上种植合适的植物来帮助土壤结构重构。我国露天煤矿在采取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修复方案照搬照抄,采取的工程措施缺乏针对性。因此,类似朔州市这样的产煤大市十分需要基层农林人才进行生态恢复以及后续农业开发或农旅业发展的指导,因地制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修复措施。
二、朔州市引入基层农林人才带来的积极作用
(一)经济效益。农林人才是调控农资市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力量。
1、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农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朔州市引进基层农林人才,直接的受益者是广大农民群众。朔州市引入的基层农林人才不仅要吃苦耐劳、经验丰富,更重要的品质是惜农爱农,真正为农民考虑。这样的农林人才才能带领农民创造出喜闻乐见的成果,推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比如,朔州当地的古城乳业的基层农林人才帮助当地农民实现了周边玉米就地转化为奶牛精饲料,不仅缓解了当地农民“卖粮难”的压力,而且有效降低了周边奶农的养殖成本,既让基层农户得到了实惠,又促进了当地草木业发展,引导了健康奶业的提标升级,实现多方共赢。
2、助力农村实现经济转型。引进农林人才,大力发展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对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要求。“十四五”要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基层农林人才的引进有利于朔州市农村经济的增长,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进而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3、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重点。通过引入基层农林人才发展农林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破解制约农民增收体制机制瓶颈,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提高民生福祉,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居民受教育程度,帮助建立健全多层次农村保障体系、卫生体系。
(二)社会效益。所谓社会效益,是指人们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或产生有益的推动作用。农林人才引入为朔州市带来了诸多社会效益。
1、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在我国目前已经形成的农业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朔州市政府进行动员和选派,为农林地区增加一批有真才实学、有实践经验的基层农林人才,就是在加强对农林业人才的培育和重视,有利于为朔州市现代化农林业的发展培育一批有实力的主力军,提供一批强有力的人才。
2、促进劳动就业。在基层大力引入农林人才,进一步推进农林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有助于为农民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的农业经营方式,在推动农林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林高校的学生择地就业,成为基层农林工作者,推进产业升级,随之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帮助农村人口以新的身份活跃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朔州的红旗牧场几年来连续开发多个项目,如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该项目是农业农村部扶持的农业产业化和绿色循环生态工程,项目总投资4,990万元,建设内容为6,000亩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育苗中心,3,000平方米的蔬菜加工及冷链物流体系。项目建成后,通过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技术运营,可年产优质圣女果1,000万公斤,新增就业岗位500个。
3、促进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朔州市基层引入农林人才可以帮助农民科学种植。一方面农林人才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降水、土壤等条件确定最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作物;另一方面可以对生产的农产品进行品种的改良与质量的监督,促进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打造当地的品牌产业。例如,朔州市的“古城”乳业,引入了许多爱民爱农的农林人才,致力于产品品质的安全保障,以乳品加工为龙头,不断延伸奶业产业链,逐步形成集牧草种植、饲料加工、两种奶牛繁育、全品类、乳制品加工、新品研发、质量管控、市场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实现了产业的升级。
(三)生态效益。农林人才可以助力农林业资源的发展,帮助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当地气候,保持土壤肥力,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开垦造成的土地荒漠化。
1、促进生态恢复。基层农林人才对缓解污染和废弃矿区的生态恢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朔州市为例,朔州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重,而煤炭生产和加工利用是当前朔州市的最大污染源。与此同时,朔州市平鲁区更存在不少煤厂污染情况,一些厂家将大量原煤露天堆放生产,造成空气污染,危害生态环境健康。在这种背景下,朔州市引入的农林人才可以通过指导当地农民提高当地的绿化程度,达到缓解污染压力的目的。此外,基层农林人才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农民预防病虫害,提高作物的成活率,帮助防护林的恢复,防止森林火灾,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植被覆盖面积;可以为矿区的生态恢复提供帮助,让其尽快成为农耕用地。例如,朔州市平朔煤矿积极引入基层农林人才,致力于矿山治理和生态恢复,经过30多年持之以恒的生态治理工作,复垦区植被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
2、减少环境污染。农药化肥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用于减轻农作物病虫害以及保持土壤肥力而大量使用的产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有助于增加农产品产量,然而长期不合理的使用不仅会造成土壤板结、农产品品质下降,还会使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朔州市引入基层农林人才后,人才可以通过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来消减其副作用,并指导农民采用轮耕和免耕的方式来保持土壤的肥力。此外,朔州市引入的农林人才也会根据当地具体的情况提出相对应的措施。例如,农林人才建议在河流附近设置缓冲带,以吸收雨水冲刷过来的农药化肥。此举大大避免了化肥农药流入河流带来的长期性危害,确保了朔州地区的水源安全。
3、防止过度开垦造成土地荒漠化。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为263.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27.46%,危害涉及我国18个省近4亿人口。而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合理地开垦土地。以朔州为例,农民往往会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而随意开垦土地,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往往会造成土地受损严重。农林人才下乡能够指导农民合理开垦荒地,传授相关知识,让农民避免过度开垦,从而减少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当地气候。以朔州市右玉县为例,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属晋西北高寒冷凉干旱区。从建国以来,当地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了土地荒漠的严重性,近几年来不断引进农林人才,带领当地村民植树治沙,最终朔州市右玉县的荒漠化治理成果斐然。
三、现有农林人才下乡的影响因素
目前,朔州市农林人才下乡仍存在诸多问题。经过进一步调查,调研组主要从农林人才本身、政府以及农林院校等三大角度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一)农林人才本身
1、人才下乡主观意愿不强。一方面亟须农林人才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条件艰苦,人才适应力不强,下乡的意愿较低;而且经济欠发达往往意味着工作及未来发展机会较少,个人上升空间有限,基于对于自身工作前景的追求,农林人才下乡的主观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使得城乡收入差异较为明显,在此情形下乡村对农林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减弱。以山西省朔州市为例,截至2020年,朔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48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12元,收入比为2.31∶1。多种现实因素交叠使得农林人才下乡的主观意愿较低。
2、农林人才下乡的工作难度大、内容多,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一方面亟须农林人才下乡的地区普遍经济发达程度较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新技术所带来的高收益,因此无法迅速采纳新技术进行改革,且小户较多,生产成本有限,缺乏财力支撑,无法迅速采纳新技术;另一方面人才下乡方面所面临的工作内容多,且由于与当地群众不熟悉,导致工作难度大。此外,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下乡的人才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极大地降低了农林人才的下乡意愿。朔州作为山西省36个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受经济、基础建设等多方面影响,农林人才的下乡意愿较低。
(二)政府角度
1、缺乏实际的政策支持。当前的农林人才引入工作还缺少实际的政策支持,不能解决农林人才的现实问题。以朔州市为例,政府出台的人才引入政策多针对城区高层次的人才引进,如《2021年朔州市人才引进与补助细则》等,对于农村农林人才的引入方面则缺乏相应政策支撑。
2、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缺乏保障机制。目前,朔州市缺少农林人才引入专项拨款,基层岗位不充裕;当地相关部门缺乏保障机制,对于农林人才引入后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缺乏保障,相关福利政策尚不明确,以上因素均制约了当地人才引进工作的展开。以朔州市为例,2020年度朔州市对于农林水的财政支出为314,556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6.45%;而划拨给农业农村局进行“三农”建设的财政收入仅为1,294.5万元,较2019年下降3.75%。
3、农林人才培养和考核机制不健全不统一。这导致短时间内难以辨别引入的农林人才是否具备乡村振兴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以朔州市为例,该市的人才引进工作主要采取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但由于时间、场地的限制,只能从素质方面进行考察,而对于最重要的专业技术、实地实践能力等考察不充分,最终使得人才队伍良莠不齐,且往往引入的农林人才无法满足引入地的实际需求,致使供需失衡。
(三)农林院校方面。各农林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培养理念趋同、教学培育与市场需求错位、人才培养知识结构陈旧等诸多问题。目前,国内各大农林高校对于农林人才的培育理念趋同,均近似地表述为“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素质应用专门人才”等,而遵循类似理念培养出的农林人才难免存在趋同的特质和专业水平。此外,由于各农林院校与当地农村缺乏长久联系,一方面农林院校不能持续性、针对性地为农村地区联系和输送人才;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因地制宜的实践,使得培养的农林人才与农村需求有所偏差,存在结构性问题,供需失衡。
四、解决途径
(一)农林人才角度
1、创新人才考核与激励机制。应加强农林院校与农村地区、企业的相互联系,在三方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人才考核新模式,对农林人才实施从入学到进入企业的追踪式、综合式考核,采用量化考核方法,在院校、企业的日常考核中明确人员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以便在引入环节真正为农林地区引入有用的人才。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农林人才的激励机制,对于积极下乡的农林人才,在院校方面,提高其社会实践与科研评估,给予充分的奖励;在企业方面,将基层工作经验作为晋升、评优的优势条件,并对工作优秀者给予奖金、津贴等物质奖励;在政府方面,在公务员等岗位招聘过程中将下乡经历作为录取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多个方面进行激励,让越来越多的农林人才愿意进入农村、林区,扎根国家建设。
2、加强当地人才培育。以外引促内生,从外引入人才只能解决农村地区、林区的暂时性困境,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困境,还需发展强大的内生力量,以期长足进步。因此,在引入人才的同时,更要加强当地农林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育,采取外引人才讲课教学、“一带一”等教学途径,努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专业技术人员,以外引促进内生动能的发展,建立起农林地区自己的人才队伍。
(二)政府方面
1、以实际政策做基石,以保障机制除隐忧。要大力发扬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采取相关措施,落实政策,建立健全农林人才保障机制,为农林人才解除后顾之忧。首先,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出台针对性的农林人才引进政策,设置更多相关岗位,提高引进农林人才工资待遇和补助政策,完善购房、落户、出行等福利措施,让农林人才不受农村地区、林区与城区相比较为艰苦的条件影响,也吸引更多的农林人才投身于乡村振兴和林区振兴中来。其次,政府部门应该设置并增加农林人才下乡专项基金,加大对农村地区、林区实地调研等项目的支持力度,为农林人才提供经济支撑。除此以外,也应设立相关激励措施,对于农林人才下乡创造的实际贡献、项目成果、绩效奖励等做出实质上的鼓励,建立更加科学、灵活、有效的经费使用和报销机制。
2、牵头政、校、企三方,联合实现共赢。面对新时代下农林人才下乡面临的种种困境,政府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带头建立联通政府相关部门、农林院校、农林企业三方的平台,建立三方对口衔接的机制,三者相互联系形成闭环。农林院校培养优秀的“知农爱农”的农林人才,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保障;农林企业与政府合作,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积极派遣优秀、专业的农林人才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和林区复兴;政府为农林院校优质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基地,助力农林院校真正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农林人才。三方在统一平台实现通力协作,在良性循环中实现三方共赢。
3、树典型立风标,提振农民信心。政府也应全力打好宣传战。树立农林人才下乡典范人物,大力宣传对农村地区、林区具有重大贡献的农林人才,并对其进行表彰奖励,打好舆论战。此外,还应加大对农林人才下乡的宣传力度,积极宣传农林人才下乡的优厚待遇,在让更多农林人才知晓这一政策的同时提高农民对农林人才的支持度和接受度,实现双赢;也能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吸引更多的农林人才将下乡作为自身未来发展的选择之一。
(三)农林院校方面
1、革新人才培养理念,从根本上改善结构性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农林高校应与时俱进,摒弃陈旧、趋同的培育理念,在聚焦“四个面向”、对接“三个要求”、打造“三位一体”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所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提出富有特色的、对乡村振兴有切实帮助的、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育理念,以求从根本上推动供给侧改革,解决农林院校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这一困境,为广大农村地区、林区培养更加优质的农林人才。
2、改革课程设置,缓解供需结构性难题。由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大农林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方面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方面的问题,各农林院校亟须因地制宜,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引入多种学科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朔州市为例,周边农林院校应在常规课程设置外,加强生态环境、农业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以便针对性地解决山西省普遍存在的矿山生态修复等技术性问题。
综上,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短板,要完成乡村振兴、林业复兴的宏大使命,各地区相关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强化乡村振兴、林业复兴的人才支撑。本文结合山西省朔州市特殊的经济社会情况及地理气候因素,分析当地现代农林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探究农林人才引入所带来的种种优势效应,并系统性地分析朔州市现有农林人才下乡的种种制约因素,从农林人才本身、政府方面及农林高校等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强调政府牵头成立政、企、校三方平台的重要性,为山西省朔州市未来农林业及农旅新行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方向,对全国其他地区基层农林人才的引入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