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探究

2023-01-05□文/董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高级化经济带排放量

□文/董 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提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步入现代化阶段,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并且随之形成完整体系。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基于经济不断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攀升,在产业各个部门之间所形成的一种链条式关联性形态。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越高,碳排放量就越少。随着国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长江经济带各个行业也将目光聚焦到产业结构高级化,推进产业结构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个国家对于产业结构的关注度也逐步提升,更多企业将主要目光聚焦于产业结构当中的某几个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寻找产业升级的突破口。并且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国对产业结构的部分环节熟悉程度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关注产业结构当中自身企业较为擅长的部分,以此为基础,进行企业间合作与国际分工,注重产业内部升级使结构更加得高级化和现代化,进一步减少碳排放量。随着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技术较为落后的企业也会随之被淘汰,被其他更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所替代。

由此可知,在当今社会进行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为我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其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无法脱离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所以长江经济带应该将传统的产业模式转变为纵向的产业模式,加强长江经济带与国际间各个国家和企业的合作,推进合作共赢,实现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与此同时,随着部分长江经济带企业对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进一步地促进了产业结构逐渐变得高级化和现代化,使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加强,企业竞争能力横向比较更为突出。

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级化,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所提出来的、最为适宜的经济发展方案,也是最适合经济和环境协同发展的方案,是基于产业经济学基础上,着重强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举措,也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标准产物,在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后,就可以大大减少了碳排放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发展中国家立足于世界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增加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模式的建立,打造更具有世界经济优势的企业发展模式与产业循环模式,使之能够在世界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可以通过长江经济带,带动国内经济循环畅通,进一步地减少碳排放量,从而保护我国自然环境。

一、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一)规模效应。一般在我国经济大学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时,也会带来一些经济效应,但是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投入很多的资金和要素,在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所需要的投入是不同的,在最开始发展经济时,大多数的城市会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如我国的长江经济带有30%~40%的石化产业和水泥产业都位于这一地区,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所以政府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各个地区因为早期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同,所以日后能源投入的元素也不尽相同。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内部也在发生调整与变化,逐渐向现代化与高级化发展,需要投入更多的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逐步减少碳排放量,以实现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结构效应。我国的三大产业有着不同的能源需求,并且在产业结构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不同的行业碳排放量也不一样。在我国的第一产业中,农业所占的地位非常高,但是对能源的消耗程度却比较少,所以碳排放量占其他行业总量也比较低。我国的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第二产业占三次产业比重较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比较强。如,发展初期对煤炭的需求量也比较高,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大多数采取了粗放型增长方式,而忽视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忽视了产业结构的内部升级。我国的第三产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规模也在随之扩大,第三产业对碳排放量的需求并不高,因此当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时,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也逐渐变化,对投入的能源需求元素也在发生着改变。因此,我国长江经济带还需要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更好地满足保护环境的需求,更好地带动长江经济带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三)技术效应。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应该利用这一点来升级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向现代化和高级化发展。对科学技术进行升级可以进一步调整能源的投入比例,对已有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使碳排放量较高的产业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来合理地降低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科学的进步来进行探索和研究,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开发出一些低碳的生产能源,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量,还可以进行绿色替代,如可以利用太阳能和电能来主导企业的发展,利用一些新兴能源和科学技术将生产动力转型,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生态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加速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

(一)产业结构关系突破:要素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是对产业控制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因素,也是各要素协同发展的关键。只有将平衡、发展都容纳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才能够取得产业攻坚战的胜利。这就需要在产业经济、资金、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做到高度融合,使这四个方面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贯通,才能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突破。就长江经济带目前基本情况而言,科技水平已经与世界水平距离缩短,但是在产业结构升级管理方面,与世界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长江经济带政府对科研投入比重过大,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在产业结构合理规划方面,还有些许不足,与世界大环境的沟通还未能够完全同步。同时,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还不足。对此,需要着力解决科研成果与市场之间成果转化的问题,使科研成果能够成为产业发展的前进动力与前进基础,从而做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产业创新链双向融合,使长江经济带产业研发成果能够在市场中夺得一席之地,这对市场经济循环也有所帮助。同时,长江经济带应该积极鼓励发展现代金融,使产业结构与创新链完善的过程中有资金链帮助运转,才能够让产业链健康循环。并且将人才的各项需求考虑在内,只有满足人才的基础需求与理想抱负,才能够吸纳更多的人才参与到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当中,实现多要素协同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减少碳排放量,促进市场经济的循环发展。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创新,可以增加长江经济带产业的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推进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协调机制与相关制度安排。推进产业结构现代化建设需要以企业和企业家为基础,以政府政策为基本导向。妥善调研市场的基本情况,结合产业结构的自身特点,使之能够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因此,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必须妥善处理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的关系,对政府所包含的产业政策能够做什么进行详细了解,并对竞争政策当中不能够做什么进行妥善处理。以政府为导向,将有为与无为相结合,才能够使产业结构模式行稳致远,只有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模式稳定了,才能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实现结构内部高级化,从而减少碳的排放量。

(三)鼓励长江经济带企业实行专业化发展。我国企业在竞争方面还存在较大劣势,低水平的竞争现状,使各企业对核心技术钻研与探索力度不够,对关键领域和核心领域的深入探究能力不足,同时创新性思维还不够前瞻性。因此,政府需要积极鼓励企业进行专业化发展,拨出相应的研究经费,进行专业领域的探究,使企业能够在某一方面达到高、精、尖、专水平。企业在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横向发展还需要纵向发展,不仅需要同其他企业相互合作还需要对自身的竞争能力和产业发展方向做出具体规划。目前,部分企业对自身的未来规划较为模糊,通常会选择跨界方式,发展其他领域的经济模式,例如向房地产、农业投资等方向发展,既没有兼顾企业自身的发展前景与核心技术,又投资于不熟悉的行业领域,不利于企业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使之在产业链现代化的链条环节不占据优势地位,也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因此,长江经济带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实行专业化发展,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能力,只有企业进行转型和升级,才能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使产业结构走向高级化和现代化,进一步减少碳排放量,实现自有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攻克企业核心技术产品。在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提高供给侧朝着高精尖方向发展。强化产业结构,不断加强产业结构的基础建设,这也是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提高各企业在产业链当中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长江经济带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重点加强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核心技术产品的开拓。在市场占有率当中,逐步提高企业的份额,补齐企业短板,尽早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将研究所、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同企业的研发部门合作,突出研究成果在市场当中的应用率与使用率,切实做到在产业结构升级建设过程中,推进产业结构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循环的畅通。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背景下,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更优质的背景因素,进一步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减少碳排放量,实现绿色发展。

三、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测度方法

我国产业结构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观察,三次产业间的配置比例和产业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变动,要时刻观察Moore值的变化幅度以及每一年产业结构的变动值和超前系数等;另一种方法就是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产业结构的内部所投入的关键要素是否有变化,如果重工业化的指数很高,那么就代表着加工率的指数以及行业增加价值率也会随之提高。因此,本文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对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进行探索和研究,从其内部产业结构的特点来进行分析,将宏观和微观两者结合来全面衡量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

长江经济带的主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资源投入要素会发生变化与流动,这种变化也会导致长江系带的经济效益发生改变,因此会用产业结构效益指数来衡量各个产业的结构升级是否符合发展需要,将各产业之间投入的要素比例进行平衡,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部门,不需要投入过多的要素比例,那么就可以使过剩的资源转向生产率高的部门,所以这样的变化就会导致三次产业配置比发生一定的变化。当这种产业配置比达到平衡时,各部门的生产效率也基本相等,投入的生产要素也会停止变化,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长江经济带产业的生产效率也会影响碳排放量,如果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可以得到调整,那么资源就可以被有效地利用起来,这样就减少了碳排放量。但是,如果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不断地发展扩大,那么产品生产量增加,能源的需求量也会随之扩大,这就会导致碳排放量不断增加。所以,长江经济带的政府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资源的有效配置,将需要投入的生产要素和碳排放量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产业结构效益指数的计算,T是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要素配置优化,lsbl是产业结构效益指数,那么当t趋向于零的时候,就说明了产业结构所配置的要素所形成的经济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进一步减少碳排放量,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从经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型,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经济和环境向协调,还可以使产业结构内部实现现代化和高级化,进而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改变原来的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高级化经济带排放量
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编制说明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测度及效应分析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第Ⅱ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