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无锡段非遗主题旅游产业开发研究

2023-01-05杨武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惠山泥人大运河

□文/杨武生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提要]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横跨五大水系、连接南北区域的水上交通枢纽,曾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贡献,今天在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的发展方面依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省作为开凿运河最早、通航里程最长、涉及到的地级市最多的省,在保护发展大运河中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段的非遗主题旅游品牌现状出发,分析当前无锡大运河非遗主题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根脉,也是区域人民情感认同的纽带。大运河作为无锡市的母亲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流淌了千年,至今仍然在发挥着价值。《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等规划纲要的出台,为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指明了方向。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无锡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台了《无锡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具体办法,从“时间表”和“路线图”方面为传承运河文化、发展生态运河实现“强富美高”新江苏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一、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段非遗主题旅游品牌整体现状分析

(一)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段非遗主题品牌建设现状。无锡市将大运河设计规划为“千里运河,独此一环”“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清名桥古运河历史街区、惠山古镇运河休闲早茶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每到重要节日,游客早晨攀登惠山,中午在惠山古镇上河塘等景点喝茶聊天,亿秦园小笼包、朱顺兴油酥店、功德林素面馆、惠山豆腐花、古镇老茶馆等店铺常常人满为患;而倪云林祠堂、天下第二泉、惠山古镇记忆馆、惠山泥人厂、中国泥人博物馆等景点则游客稀少。晚上清名桥步行街华灯初上,店铺人头攒动,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然而,再进一步实地调查发现,惠山古镇的早茶也仅仅局限于晴天及下午四点前,四点以后特别是到了晚间,整个惠山古镇一片寂静,几无游客在古镇逗留。清名桥步行街店铺商家虽然较多,但游客主要集中于餐饮等少数几家店铺,其他的有关惠山泥人、刺绣、剪纸等店铺游客不多,这与苏州市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客流量形成了对比。

(二)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段非遗主题旅游产业开发现状。无锡非遗主题旅游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无锡市政府投入了专项资金进行项目传承人保护及后继传承人培养工作,初步缓解了非遗传承人没有继承人的问题。惠山泥人、宜兴紫砂、留青竹刻、精微绣等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助推了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清名桥步行街、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无锡运河外滩、无锡崇安寺步行街、小娄巷步行街、太湖拈花湾等精品文旅路线有着众多的非遗项目,丰富的文化资源沿着运河水系竞相发展。在文化的交流发展中,无锡城市品牌形象、人文体验、吴地先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与提升,当地居民在非遗主题旅游产业的开发中获得了经济上的收益,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感受到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摇篮”的城市底蕴与“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自然人文内涵,感叹无锡市在保护传承大运河非遗文化主题所做出的巨大成就,游客的口口相传为保护传承运河文化、再现“流淌着的中华文明”起到了推广示范作用。

二、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段非遗主题旅游产业开发中的问题

(一)商业开发空间不足,急需整合。在无锡,运河由西向东贯穿了整个无锡城区,通过水路激活了无锡城区的经济发展,许多商家店铺沿水而建,“人家尽枕河”成为写照。因水而兴,日用零售、特色餐饮在一段时期造就了商业街的繁华,充实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提升了老街区的知名度。然而,随着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的迅猛发展,内河船运在当地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趋没落,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破,原先沿河而建的店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逐渐失去了往昔的活力而纷纷改行;原住居民逐渐离开了居住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破旧老宅,曾经的老街区因原住居民的离去正在许多“00后”的记忆中日趋消逝。随着大运河文化遗产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许多商家开始融入到运河保护与开发当中。一方面促进了大运河沿线景观的规划发展,原有老房子经过改造显得更有生气和活力,吸引了许多投资者和旅游者的目光;另一方面由于开发过度,对于运河两岸的工业遗址产生了不可挽回的影响,房子是新的,原有记忆没了,老房子让人不认识了,新的建筑由于缺乏了原有居民这样的“活地图”文化内涵的存在而显得特别没有“底蕴”。因此,运河区域的传统文化、特色产业如何与原有的店铺相结合、改变视觉空间、合理利用有限的公共用地困扰着商业开发者们,老邻居和老房子怎么结合需要从修旧如旧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城市记忆如何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结合这需要城市规划者进行深入探讨和积极实践。

(二)文旅产品结构单一,有待提升。在无锡,惠山泥人、宜兴紫砂、无锡精微绣、留青竹刻、无锡剪纸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和品牌形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深入到寻常街巷之中,来发现运河之美、体验无锡之美、探寻吴文化之美。然而游客在参观游览这些非遗项目时却不能进行深入的参与与体验。许多旅游景点只有非遗项目介绍没有项目体验,在一些大师工作室可以进行具体非遗项目的体验,前提是必须预约。另外,清名桥步行街、惠山古镇步行街、崇安寺步行街等景点的开发从地域性和传统文化上进行了深度挖掘,然而在非遗项目的创新衍生方面却明显不足,只有景点没有住宿,项目叫好不叫座,人气不足。文旅产业缺乏多样性,游客在各景点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留住人、留住记忆方面还做得不足。

此外,在非遗主题旅游产品设计推广方面,目前主要以手工艺品、土特产为主打,种类较少,创新点不足。与周边城市许多旅游景点相比,大同小异。短视频推广、VCR介绍、网上热搜、打卡等几乎没有,景点的人文气息不足,文旅产品缺乏“运河”特色,亮度不够,运河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彰显。

(三)运河生态保护不足,非遗项目发展仍需重视。运河贯穿无锡城,最大亮点是那一抹清水,这也是运河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源头所在。发展生态无锡、绿色无锡、文化无锡,核心只有一条:需要加强对于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段的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沿河两岸的建筑整体规划、灯光布置需要进行整体打造,彰显亮点。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大数据等平台,如抖音、微信等视频推广平台,将其与文旅产业开发紧密结合,势在必行。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的发源地,大运河江苏段拥有遗产河段325公里、世界文化遗产区7个、遗产点22处。大运河从吴桥经西水墩、南门至清名桥长约6公里的河段最具有江南水乡风情,将无锡段的美景贯穿起来。大运河在无锡境内有42公里长,“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水乡特色。在长约5,600米的南长街,有始建于宋代的驿道驿馆,也有黄泥桥、日晖桥、镇塘庵等古建筑,米行、渔行、盐行、茧行、丝行、布行、银行、草行、柴行等行业在街上林立,茶馆、旅馆、戏馆、照相馆、酱园、槽坊、典当、铁铺等应有尽有,见证了无锡从宋代到明、清的江南吴地风貌和曾经的繁荣辉煌。然而,其在当下的运河生态保护与非遗项目开发中却略显不足,很多游客不知道南长街的前世今生,亦不了解许多行业在南长街的生存变迁情况,对于一些老店铺在目前市政改造中具有的重要意义更是认识不足,这制约了老街区向差异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的步伐。

三、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段非遗主题旅游产业开发建议

(一)错位发展,营造非遗主题文化空间。一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是其中的文化内涵,有足够深的文化底蕴,将是吸引游客关注、关心该城市的最大得分点。目前,无锡非遗项目主题虽然也不同程度地伴随着大运河的保护开发而得以实施,然而实地调查发现,这些非遗项目在景区内非常的“孤独”,几乎无人问津,究其原因,还是非遗项目没有和景区的整体保护开发融在一起。一条街上不是只有餐饮、服装店,也应该有诸如茶馆、旅馆、戏馆、照相馆、酱园、槽坊、典当、铁铺等景点的存在。因此,需要依据运河历史原貌,对于旧有景点进行适当选取,避免商业雷同,进行错位发展,把吴文化、运河文化等相关元素嵌入到街区的规划与发展中。

无锡南长街可以仿照苏州昆曲“游园惊梦”的形式把老街区上的景点串联起来,用叙事形式借助大数据平台和物联网技术来再现老街区曾经的生活场景。虚拟现实、数字化影院、360度全息投影技术、小型剧场、当铺、钱庄等都可以在老街上出现,提升游客的深度体验和空间互动性,使游客通过时空追溯能够回到从前,再来一次“寻找心灵的记忆之旅”。非遗主题一定要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不能将原先生存的土壤割裂开来,原生态需要保留下来,曾经的老物件需要保留下来,这样才能生动而不突兀,才能够被游客所接纳,也才能让游客萌生“岁月沧桑、坚持不易”的人生感叹,初次游览之后还能再次回来。

(二)拓展内涵,提升非遗主题品牌形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观光游,体验与互动成为新的出行方式与消费形式。“儿时的记忆”“寻找童年的我”“妈妈的味道”“外婆家的厨房”等主题成为非遗主题存在的天然土壤,保护与开发这块土壤,需要我们对非遗文化主题内涵进行拓展,“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活起来,用起来,发展起来”让非遗文创产品能够在当下找到其存在的空间。比如,惠山泥人项目可以结合拼图、卡通、魔方、俄罗斯套娃、川剧变脸等形式进行开发,突破原有泥人由于惠山泥土的局限性不利于流通、运输的材料形式,从制作工艺、文化底蕴上拓展新思路,把大阿福的经典形象和“粗货细货”的造型方式保留拓展下去,把卡通形象融入进来,形成惠山泥人项目新的发展空间;同时,惠山泥人非遗项目应与昆曲、惠山泥人作坊、天下第二泉等景点相结合,能够再现前店后厂的生活形式,从视觉形式、空间场景转换方面使惠山泥人这一非遗项目真正“活起来”。

在南长街中国丝绸博物馆,不仅仅是让游客观看具体的实物,也能够在具体的环节中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互动,养蚕、缂丝、刺绣、绘画都可以用动态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交流。游客可以体验无锡精微绣的针法,也可以尝试采摘桑叶、养蚕、纺线这些过程,更可以用毛笔在丝绸上进行书法与绘画,在体验中能够对非遗项目有更为深入的思考。养蚕、缂丝生产过程都可以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进行场景再现,只有让游客从参观到体验进行一次彻底的互动,非遗项目才能有更加真实的存在效果,记忆才能更加得真实,叙事才能更加得立体和多元化,从而能够主动地传承传播传统文化。

(三)完善机制,整合非遗主题具体实践。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能够找到儿时的路,归根到底,需要我们制定一整套体制与机制,并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建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段的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小组成员包括27个市直部门和5个沿河市(县)区,构成上下互通、齐抓共管的工作思路。

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段的非遗主题旅游品牌的实践与实施,需要在完成生态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对绿色发展、生态发展、低碳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和行动上的一致。从原住居民的妥善安置,到老作坊、老民居的合理开发和设备设施的替换升级,都需要秉持“修旧如旧”、让人民满意、让原有居民满意的原则。在“河长制”基础上成立沿河居民及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把“美丽河湖”行动纳入到当地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公开电话、网络监督等平台渠道,定期听取群众的建议意见。这样才能使老百姓将自己对于非遗主题的关心、热爱浓缩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大运河非遗主题旅游产业的发展要紧密依托大运河这条主线,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运河沿线的居民身体力行、执法机构的大力配合,更需要游客能够精心呵护。沿运河的景观带与文旅产业带相结合,推进原有工业遗址与非遗项目主题文旅产业相结合,民间传说、民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建筑外观的灯光秀都可以在运河两岸的规划发展中得以体现,使“开门见水”“推窗见绿”成为常态。

千里运河携梦来,江南胜地续传奇。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时代背景下,无锡市正在充分发挥时代追梦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坚持有所为、有所创新。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段的文旅资源丰富,非遗项目也比较集中,深入挖掘非遗主题旅游产业,拓展非遗项目文创产品,整合工业遗产资源,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平台,提升非遗主题旅游项目的品牌影响力和执行力,留住记忆和乡愁。

为了更好地传承运河文化、传播非遗旅游主题项目,需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才能让“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成为展示江南运河文化的“金名片”,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的代名词,从“时间表”和“路线图”方面为传承运河文化、发展生态运河、延续文化运河、实现“强富美高”新江苏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猜你喜欢

惠山泥人大运河
无锡惠山的“凤羽龙”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惠山泥人——须臾出手中 泥韵展风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我是“泥人罗”
捏泥人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放歌大运河
泥人刘
遇见“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