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溢出效应对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3-01-05随瀚文汪科均张伟明刘壮伟
□文/刘 涛 随瀚文 汪科均 张伟明 刘壮伟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合肥)
[提要]随着我国高铁网络的形成,高铁对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培育与转型、区域建设布局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下,高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亳州市为例,立足于中小城市发展视角,探究高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运行里程世界第一,“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基本形成,中国高铁惊人的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
自2019年建成高铁以来,亳州市迈入高铁时代,高铁的经济溢出效应也开始在亳州这样的中小城市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亳州作为中华药都,积极抓住这次发展机遇,开展全市经济转型,经济效应明显。亳州市开始针对高铁建设发展自己的高铁片区。
一、高铁对亳州市的溢出效应影响
(一)建设效应影响。随着亳州市的高铁投入建设,市政府开始在高铁站以及周边地区建立高铁片区,周边的各个项目也都纷纷投入建设当中。高铁的建设运行对亳州市的建设布局产生了长足影响。
1、推动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助力打造优质高铁经济片区。高铁建设属于大范围、高投资的现代化交通设施建设工程,是推动片区与城镇各项因素发展的关键推手。高铁站以及其周边的各种设施的建设可以很大程度地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强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带动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并借助乘数效应科学扩大经济成果,带动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从而达到打造优质高铁片区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亳州高铁的建设开通,当地群众的出行方式又多了一种有效的选择,人们去往其他地区的时间显著缩短,原有的区域空间结构也被打破,有助于城市相关区域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有言道“好马配好鞍”,随着亳州市三座重要高铁站的相继建成,很多配套的基础设施也被提上了建设日程,一座座拔地而起。就高铁片区的周边情况而言,便利公共出行的相关设施的投资以及建设维护来看,现在环绕谯城市区高铁南站总共规划49条道路,总长超过118公里,完善了11条直达高铁站的路线。此外,为带动高铁片区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客流集中,亳州市根据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已在高铁片区建设了8个物流园区。其中,仅“亳州公路客运高铁枢纽站项目”就包含了汽车站房、公交站场、高架落客平台、站前观景广场等硬性配套设施。
高铁作为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其周边地区的价值自然水涨船高,这时就有了打造优质高铁经济片区的可能性。在亳州高铁南站规划建成之前,由于地理位置较偏,该地区无人问津,但是在高铁站建成运营之后,该地段也变得炙手可热,顿时成了各大房地产开发商的“掌中宝,心头肉”,被贴上“高铁盘”的楼盘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可以说是“一座高铁站盘活了一片地区”。目前,亳州市政府为适应新时代“绿色”“协调”发展理念的需要,正致力于联合“亳州高铁南站”与“华佗百草园”“客运南站”“南湖广场”以点带线再带面的模式,统筹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经济绿色、统筹兼顾”的高质量经济片区。
2、增加中小城市工作岗位,带动地方就业发展。高铁在其建设、运营和维护期间产生大量工作岗位,均需要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因此,高铁的建设和运营将在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提供数量可观的工作岗位。根据《亳州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就业方面,2021年亳州市新增就业人口5.9万人,见习岗位6,997个,公益性岗位2,865个;年末登记失业率2.37%,较上年下降0.31%。2020年,中国在疫情的笼罩下,封城停工接踵而至,全国的就业形势都面临挑战,但是在疫情持续期间,亳州的失业率不增反降。根据亳州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度亳州市新增转移劳动力8.8万人,其中高铁南站片区部分新增3.2万人,在这场与疫情抗争的“就业保卫战”中,高铁片区及其周边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许多流动人口纷纷选择在本地就业,而不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达城市所带来的资源虹吸效应。同时,随着高铁片区以及亳州全市经济的发展进步,人员工资也节节攀升。
(二)产业效应影响。高铁的建设为亳州市的产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高铁的开通,为亳州市提供更多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了产业结构,带来了更多新就业机遇和资金运动,促进了区域总财富的增加,同时也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工作部署,扎实了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使得亳州市的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1、高铁的开通加强亳州市第一产业技术和产业链的现代化。高铁对亳州市第一产业的交通网络进行拓展,借此加强与苏上杭等地联系,并以中医相关药材种植、特色养殖经济产品等相关技术为发展重点,使自身的优势特色资源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与此同时,亳州市为促进产业链的现代化,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快形成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流通产品产业链。推动休闲观光、技术革新、农资配套生产和制造相互融合发展。
2、高铁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结合为亳州市第二产业注入新活力。高铁网络推动了亳州市与周围城市以及高铁沿线的发达城市的“一体化”和“同城化”发展,通过产业合作、创新合作进一步促进城市之间的联动发展、互补发展。同时,高铁站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称高新区,是用以发展当前高端和创新技术为目的而设立的专属区域。高铁与高新区的结合有利于发挥高新区自身的优势,进一步集聚高铁沿线城市的中药产业资源,促进实现亳州“世界中医药之都”的发展目标,加快构建国内中医药水平领先的产业研发中心、我国医药行业闻名的产业集聚基地。同时,也能使亳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务实作用,加快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和升级,孕育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活力,抢占高端创新产业技术首位,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増强亳州市第二产业现代化科技实力的支撑能力。
3、高铁网络助力亳州旅游业长足发展,推动构建旅游名城。分析高铁带动旅游业发展的三个因素:一是高铁增加区域可达性,缩短了城市间的出行时间,便捷的交通会提升居民的出行愿景;二是高铁准点率高,时间可靠性强,且最为经济环保,此外性价比高的优势,让游客节省了实际出行成本,相对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提高了旅游需求;三是高铁运行带来的人流量会增加周围酒店餐饮行业的客流量,带动旅游业的子行业的发展,子行业的增长仍可反哺旅游业总体的增长。
亳州市作为曹操故里,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亳州古城旅游区、华祖庵、华佗百草园、南京巷钱庄、义门古镇等高质量景区资源。亳州市一直将旅游业作为实现经济转型和突破性发展的重要产业,围绕“中华药都,养生亳州”的自身地位,以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为发展契机,以各项旅游活动为抓手,举全市之力,加快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努力打造“底蕴深厚、功能完备的文化旅游强市和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健康养生城市”,打造亳州旅游名城城市标签,把旅游业作为亳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用旅游业的发展助力亳州经济转型。而打造旅游城市标签的首要条件是发达的交通,而高铁的建设提升了亳州的区域可达性,为亳州市打造旅游名城提供条件。
在高铁开通后,亳州市利用“高铁快车”的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2021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上半年亳州市游客接待的人数达1,377.63万人次,同比增长86.1%,旅游收入达到102.68亿元,同比增长117.7%,可以看出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正在持续走高。同时,亳州市出台相关奖励政策促进高铁旅游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乘坐高铁来到亳州旅游,并开展了“亳州旅游进社区”等旅游活动,提高亳州旅游吸引力。
4、增加区域可达性,促进零售业发展。自2018年计划投入资金建设高铁以来,亳州市政府出台大量政策打造亳州城市标签。在高铁带动的消费增加影响下,亳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在10%以上的增幅,高铁投入建设之后,2019年与2018年相比,总额增加了12.2%。高铁开通后,城市间的出行时间显著缩短,形成了一定效果的区域可达性,有助于高铁沿线城市的进一步资源整合。消费者也能够从更远的城市或企业购买当地优质的服务和商品,异质性商品的可获得性得到显著提升。亳州市作为中药之都、中国白酒之乡,区域可达性的形成必定带动当地产品的销售,因此在高铁建成并投入运行期间,亳州市的对外贸易金额出现明显增幅。此外,高铁优化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网络布局,降低不同区域间的交通运输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出行效率和生产要素的流动。高铁进一步完善亳州市基础设施,优化了亳州市的消费环境,商品的交易成本会随交通便利度的提高而降低,消费者的实际支出成本也会降低,实际购买力和消费水平就会逐步提高,从而影响到亳州市的消费水平。
二、虹吸效应和替代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对其他交通运输行业的冲击。高铁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运输工具,必然会与道路客运、民航、水运等运输行业存在竞争关系,会对其他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造成影响。相较于航空、公路等交通方式,高铁具有动力强、行驶速度快、准点率和舒适度高、价格优惠、性价比高等处于优势地位的特点。伴随着高铁网络的形成,高铁开始逐步替代航空和公路客运市场。高铁对民航的替代影响与运输距离有关,随着高铁网络辐射范围的扩大,在1,100千米以内的范围内高铁都具有竞争优势,民航迫不得已进一步专注于长途市场。就客流量而言,50千米以内民航市场受到的高铁冲击在50%以上,500~800千米时冲击达到30%,1,000千米时冲击约为20%,1,500千米时冲击约为10%,而1,500千米以上民航不受影响。针对中小城市而言,约有30%左右的公路市场份额和12%的航空市场份额被高铁行业替代。从影响程度上来看,民航受到高铁轻微冲击,但亳州市汽车客运市场则受到高铁冲击影响较大。
(二)发达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资源的虹吸影响
1、中小城市人才和劳动力流失加剧,面临着被大都市“抢人”的挑战。高铁开通后,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频繁,人口流动也更容易。京沪高铁的开通,使这条高铁线上的中小城市的人口加速向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流失。亳州现在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铁网,几乎能够通往京津冀以及长三角地区各大城市,因此亳州市近年来人口流失颇为严重。通过从国家劳动统计年鉴收集的统计资料来看,2015~2021年亳州市年均人才净流入率为-2.88%,远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地方人才总量占全国人才总量的比率也是呈下降趋势,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相差甚远。另外,人口流出的数量也是逐年递增。人才和劳动力的不断流失,势必会对亳州市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阻力。
2、高铁使得要素资源的运输较为方便,中小型城市的资源将会遭受“搜刮”。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省会城市向非省会城市吸取资源,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受“三小时经济圈”内的发达城市影响,诸如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合肥等,一些企业将药材、白酒等优势产业从公司总部迁入大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和意愿明显增强,如果留不住企业,那么经济发展将会遭受到严重的阻碍。亳州市位于交通便捷的淮海平原,自古以来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药材、旅游资源,而且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周边经济发达城市密布。高铁时代的正式到来,使亳州与各大城市的经济往来更为密切,资源遭受抢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中小型城市旅游客源外流形势加剧,旅游业遭受较大冲击。亳州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且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城市。亳州市内有花戏楼、曹氏宗墓群等5处国家级保护单位,还有南京巷钱庄等18处省级保护单位。高铁时代的到来,节省了游客的时间成本,餐饮、宾馆、娱乐等二次、三次消费带来的利润极大减少,旅游业缺少这一重要利润来源,仅仅通过售卖门票获得收入发展下去,是难以为继的。亳州市以及亳州市周边地区的游客将更有意愿前往上海、南京、杭州等旅游业更为发达的城市,因此亳州市的旅游资源遭受了周边大城市的虹吸,影响了旅游业的收入。
三、面对高铁溢出效应的对策
(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特色产业。中小城市产业需要注重高铁带来的创新与合作机遇,带动产业产品的高质量发展。中小城市的产品质量与高铁沿线的大城市相比可能有一定差距。近年来,人们更注重产品质量,而创新能力则是推动产业产品的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中小城市可以推动与高铁沿线城市之间的创新协同发展,开展更多的合作项目。同时,可以利用高铁提高本地企业对外交流的便利程度和参与频率,引入外商投资和技术等外力因素,带来外来水准和竞争力,提升当地的市场产业准入水平,促进本地产业产品的质量升级,使得自身产业的产品能以高质量的水准进入更多的市场,带来更优的经济效益。目前,高铁交通网正在逐渐完善,加强了人才的流动性。对于中小城市的产业来说,可以利用高铁开通的机遇,在高铁站附近开展特色产业和文化的营销推介会进行宣传,使更多人才能在经过中小城市后了解其优秀的产业资源,吸引来自高铁沿线城市的人才,满足中小城市对于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带动其产业的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二)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布局,发展高铁片区经济
1、将高铁片区经济建设放置到高铁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环节。凭借高铁片区的区域政策优势,结合市场资本的力量,对标国内一流高铁生态城区,扩大开放邻近区域,重点开发,并加速融合发展。
2、着眼片区“宜业”“宜游”“宜居”高铁片区建设。(1)因地制宜发挥亳州市文化旅游城市的优势,凭借高铁片区的高可达性,开发特色旅游路线,打造“宜游”优质片区。(2)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引进,为人才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打造“宜业”。所以,高铁片区的整体建设不仅要考虑本地交通网络和城市建设,也要考虑当地人口数量、特色和优秀产业以及开展扶贫情况等要素。为达到“宜业”标准,对标国内一线高铁片区,需着重建设短距离的高端商务办公区域及配套商务办公功能区,推动代理业、旅店业、饮食业、旅行业、悠闲养生业、租赁业、广告业等服务业发展,以便引进人才,创造高质量就业。(3)注重高铁片区周边生态环境建设,致力打造“宜居”高铁片区。依托亳州市“林拥城”“华佗百草园”“南湖广场”“魏武广场”等社会资源打造一片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以对应绿色经济发展,并为引进的人才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以便留住人才,使其扎根亳州、建设亳州。
3、加大人才资源引进,减弱高铁虹吸效应。(1)在人才以及劳动力方面,亳州市政府要健全人才和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对于优秀人才的激励引进,积极加强政策投入,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福利待遇,大力推行以“人才为本”的理念,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为科技人员创造发展和成长的工作平台,把留住和培养本地人才作为人才战略长远目标和重要人才战略。想要留住人才、留住人口,就必须要促进就业,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归属感。(2)在资源方面,应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加大创新与扶持力度。在企业扶持力度上,亳州市要提高对信贷、重点企业票据贴现和再贷款定向投放的支持力度,扶持本地企业,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同时,亳州市建立了一系列激励制度,让更多的企业进行竞赛,这样能够推动企业间良性竞争的循环,提高市场竞争力。亳州市政府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加强创业资金支持培育力度。学校设立每年500万元的创业资金用于促进学生创业,加大创业人才培训力度,展开学生创业风险意识、创新能力等系列培训。政府必须要积极引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给予企业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4、发展地区旅游特色,促进高铁与旅游业融合。旅游产业是一个多功能的产业,产生利润的同时更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高铁建成后,游客的实际出行成本减少,旅游需求必定会增加。对于亳州市这样一个现代旅游文化大市而言,亳州市作为世界中医药之都、中国白酒之乡,要充分发挥旅游优势。积极部署宣传本地的特色产业,提高亳州市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旅客。此外,增加对亳州市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把控,以及对游客游玩亳州的优惠措施,进一步提高旅游需求。例如,在对周边发展诸如零售、餐饮、住宿、会展等第三产业,创建客流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交互。依靠高铁建设的空间区位优势和势能,聚集优质生产要素,培育新兴行业或对已有服务业转型升级,从而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成为推动城市服务业现代化发展增长极。
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切实深入实施“旅游兴市、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拓宽城市旅游文化产业链,加大现代旅游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体系建设,加强整个城市旅游品牌推广宣传,把现代旅游文化产业理念融入到整个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升整个城市旅游文化感和旅游整体价值。
5、以高铁发展为核心,调整其他运输业发展。(1)加强相对优势,集中化经营,增强补缺。道路客运企业要巩固发展亳州市高铁无法延伸的客运市场,致力于成为亳州市高铁的延伸工具,满足出行人员交通运输的需要,让自身在客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赢得新的市场,此外坚持发展中短途客运,增加客运班线密度,着重发展城乡客运。民航则注重认清自身发展弱势及优势,将短程做精,将中程做密,将长程做好,巩固优势领域,削减乃至舍弃弱势领域。亳州市道路客运企业要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行业竞争内部消耗,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实力。适时调整运力结构,不盲目地极度“高大化”发展,减少“大而不强”现象的出现,应该从安全、环保、舒适、节能等方面考虑行业发展。民航应注意合理市场划分,减少“以盲目进行价格竞争追求市场份额”现象,避免航空公司之间恶性竞争,以致于降低整体行业竞争力。(2)错位竞争,扩大服务品牌影响,构建高铁交通圈。当地道路客运企业应调整自身发展思绪,认真分析自身的相对优势和发展方向,与本地高铁实现错位竞争,优化线路规划结构布局,从头开始细分市场需求,筛选、裁撤不合理的班线,增设新兴班线。本地民航企业应调整与高铁堆叠班线的运输投放和施行更为机动的价格政策,侧重小成本航空的发展。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核心都是成本的竞争,谁能供给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服务,谁就能在整个竞争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相关客运企业要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持续地提高服务标准,提升自身服务力度,供给更多人性化、个性化特色产品服务,用高质量的服务来增强行业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加快推动“24小时服务”智能化,发挥新兴技术在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加强道路客运场站作业现代化标准。
建立立体交通系统体系,围绕高铁运输发展,以一系列项目为基点,加速亳州市立体交通系统的形成。着重推动商合杭高铁商合段、亳州至蚌埠城际铁路建设,建设亳州市高速铁路体系框架,推广客运行业线上售票及“畅行亳州一卡通”,推动“空铁通”“空巴通”等客运联动服务,实现异地购票、取票,以及高铁、航空、公交、公共自行车、城乡客运等方式一卡畅行,建立亳州市交通运输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