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思考
——以厦门口岸为例
2023-01-05庄妙慧
庄妙慧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是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口岸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造成外来传染病输入、外来物种入侵、有害物质污染等一系列危害,容易引发民众恐慌,危害地方安全,影响社会稳定,对国家的国际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起外交纠纷。海关处在对外开放和安全把关一线,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国门安全。
厦门是我国重要的国境口岸,是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交通口岸城市,是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2021年第10期《中国海关》发布的“2020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中,厦门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七、福建省首位。厦门作为境内外经贸交流密切、人员和货物往来频繁的经济特区,独享对台优势,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东南最大的航空口岸。海港口岸出入境人数占比位列全国前10位,厦金航行旅客吞吐量占两岸“小三通”的比重达到90%。
就厦门的城市特点而言,口岸是厦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第一关键点。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口岸是福建省最大的空港口岸,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厦门空港口岸进境人数从全国空港口岸第九位一度跃至第三位,将厦门口岸置于巨大的压力之下。厦门是“9.8”投洽会、海峡论坛等重要盛会的举办地,会议期间必将带来大量人口跨国跨区域流动和高度聚集,各种诱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因素也相应而来,给厦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带来了风险和挑战。[1]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考验着口岸城市的反应速度、管理精度和承压韧度。因此,提升厦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打造拥有抵御、适应和恢复能力的健康韧性城市,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在厦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一定要到一线去发现问题,从基层去考虑问题,在第一时间去处理问题,同时用相对较小的成本来解决较大的关键问题,努力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二、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理论
(一)4R 模型理论
4R 模型理论由美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Robert Heath)在《危机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该模型包括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四个部分。[2]
1.缩减阶段是管理者处理危机的核心部分。在前期做好充足的准备,可以减少风险因素,避免后期在资源和时间等方面的浪费,起到削弱危机影响的作用。该阶段主要从环境、结构、系统和人员几个方面入手来完成。
2.预备阶段重点是危机的准备工作。通过对风险的识别、预警和监测,按照既定预案做好危机来临的准备工作;同时,进行培训和演习,不断完善预案,检验预案的可行性,以从容应对危机。
3.反应阶段重要的是获得更多的时间以应对危机。科学决策和快速反应机制尤为重要;同时,也应重视社会的广泛参与和部门间的协作。
4.恢复阶段要在最短时间内回归常态。通过深入分析危机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制定针对性措施和计划,尽快挽回危机造成的损失,回归常态;同时,在危机中育先机,通过暴露问题寻找更好的管理方法。
4R 模型最早只应用在企业的危机管理中,但经过不断发展,因其科学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被用于社会很多领域。[3]企业和政府的危机,在预防、进展、处理和善后四个阶段具有相同的规律,企业和政府在管理目标上也是一致的,所以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中,4R 模型的运用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首先,可以避免以往只重视现状处理,事前没有充分预防的问题;其次,可以增强管理全过程的计划性和战略性,提高管理效率;再次,恢复力的研究着眼于转危为机,可以提升管理的质量。
(二)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摆脱了传统理论认为“市场与计划、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是对立不可调和”的束缚,把两者的合作视为一种良好的管理。政府拥有治理国家的合法权力,但并非是唯一的权力拥有者,公共组织也具备一定的合法权力;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不仅需要政府部门高度参与,也需要社会各种力量包括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才能有效应对危机。[4]公共治理理论在公共管理和行政改革方面提出了系列改革措施,如政府信息公开,[5]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注重公共政策的制定等。
基于公共治理的理论视角,虽然应对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是政府部门,但是仅仅依靠个别“专业对口”的部门(如海关、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无法满足广大人民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这就需要公民社会和公民组织的高度参与,充分调配社会各界,包括但不限于政府、企业、媒体、社区等力量,形成联动工作机制,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优势,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非政府组织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具有显著优势,可以接受各种捐赠,整合社会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安抚民众心理、消除隐患、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等作用。
三、厦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笔者以厦门海关、厦门海事局等口岸监管单位和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厦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所、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大型医疗卫生机构等为主要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访谈和调查问卷,对厦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综合调研情况,厦门口岸已构筑了相对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完善,建立了涵盖风险评估、医学检测、物资保障、联防联控、医疗救治及企业帮扶措施在内的应急管理机制。但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宏观方面,厦门未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地方立法权优势,导致法律支持能力相对薄弱;尚未形成固定的专家咨询机制;缺乏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利于应急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微观方面,应急指挥体系存在短板,主要表现为缺乏信息化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入境隔离场所存在风险隐患;应急救援工作中航空力量未得到充分运用;口岸卫生公益宣传和国际旅行卫生保健知识宣教较少;社会资源主要集中在街道及社区,志愿服务在口岸一线区域范围参与度不高。另外,在应急保障能力方面,首当其冲的是人力资源配置不平衡,缺少复合型、高素质、训练有素的可以处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管理人才;针对口岸范围的应急物资配套乏力,导致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后勤保障及时性不足;应急检测能力不足,由于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在厦门发展较晚,在厦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没有得到利用;对调查研究重视度不足,针对口岸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科学调查研究较少。
厦门海关近年来特别重视口岸卫生检疫工作,在此过程中,也看到了在提升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方面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如风险评估被动、应急规划的科学性不足及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6]主要表现为口岸应急队伍的建设滞后且专业化程度较低;应急预案与口岸一线工作人员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实用性和操作性不高;厦门海关直属的厦门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卫生检疫实验室长期受制于队伍、经费、物资的掣肘,对口岸卫生检疫的技术支撑作用未充分发挥;此外,由于对国境卫生检疫方面的教育宣传不够重视,口岸公共卫生及国际旅行健康方面的舆论引导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厦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优化对策
(一)宏观制度层面
1.推动口岸应急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升法律支撑能力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度层面的改革,蕴藏着最深厚的力量。依法应急是做好口岸卫生应急管理的根本保证。要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法治建设,推进口岸卫生应急管理法治化。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且涉及众多行政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人民政府、海关、卫健、边检、海事等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建立各方共同参与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为提升厦门市一体化防控能力,建议充分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立法权优势,尽快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通过地方性政策推动完善厦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通过立法积极构建覆盖海关检疫、移民通关、分流转运、医疗救治、社区管理、口岸卫生应急等口岸全链条、全闭环防控体系,为口岸联防联控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法律依据,推进厦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的固化、规范化、常态化、法制化。
2.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提高决策水平
应急管理专家是提供决策意见的参谋和助手,具有收集信息、提供咨询、风险研判、科学预测、提出建议等职能。专家主要以研究机构或智库的形式参与应急管理,建议厦门市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卫生管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卫生经济、心理学、社会学、法律、新闻传播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成立各级各类专家组。当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各相关领域专家组应和指挥部工作组同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始终在第一线发挥专家现场指导和技术支撑作用,使应急处置能够更加精准高效。专家委员会应定期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判分析,交流工作注意事项以及其他的防控经验,因时因势调整策略和措施,使专家组能够发挥好参谋咨询的作用。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应当作为市、区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及海关等有关部门作出相关决策的重要参考。
3.推进厦门口岸卫生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建设,提高政府执行力
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估是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7]通过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估可以了解当地既有的应急能力和存在的不足,并探索出解决办法,以便做最充分的准备。厦门市目前还没有成文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估办法,也还未开展过全面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估。应急管理能力评估对厦门口岸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厦门市政府可以参照学界关于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研究框架或其他地区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厦门口岸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机制、标准和指标,定时开展评估工作,形成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发现厦门口岸卫生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针对性堵漏洞、强弱项,及时调整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变被动为主动,倒逼厦门口岸加强目标、问题、资源的有效衔接,必将有利于在现阶段快速提升厦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综合能力。
(二)微观执行层面
1.强化组织保障,形成高效的指挥系统
坚持党对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8]各个部门之间互相协作极其关键。厦门口岸应急状态下必须推进指挥体系的扁平化管理,实行集中办公;发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开展联合办公,减少中间环节,确保在突发疫情时能够快速响应、高效协同、有效处置。这种管理模式,按照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要求,选配专业能力强的领导干部在一线指挥,大大提升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公共卫生管理能力。
注重中央与地方的联防联控,与海关等中央在厦管理机构密切配合,做好口岸卫生应急工作。对入境的人员实施全程管控,强化大数据排查分析和精准推送,形成对入境人员管理的闭环。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打通口岸相关各系统,针对厦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融合海关、卫健、公安等多部门数据资源,整合单一窗口、厦门城市大脑、120调度指挥中心等平台信息,探索打造厦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一体化综合应用平台系统,发挥该平台的应急指挥、协调和管理等作用,确保一旦发生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快速响应,并在第一时间处置。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AR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加快5G、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在口岸卫生检疫领域的应用,可以依托厦门市网络空间安全及社会治理代表性企业美亚柏科,打造“厦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一张图”可视化平台,建立贯穿联防联控各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系统,确保入境人员信息采集一次完成,减少口岸、疾控、急救、救治单位重复劳动,形成个体、情境和系统的全景式治理,为进一步的决策调整提供依据,提升口岸卫生应急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增强口岸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协同度,甚至在未来使其成为全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中枢系统,提升厦门口岸公共卫生治理能力。
2.加强入境集中隔离场所管控,加强漏洞隐患风险排查
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和没有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在入境口岸现场发现显然是非常困难的。相关职能部门只有建立全程的重点监管,才会及时发现一些无症状的以及处于潜伏期的入境人员。从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看,对入境人员采取的集中隔离管控措施,对于我国防止传染病疫情由境外输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厦门在应对境外输入疫情风险上曾形成多方面经验,其中就包括疫情防控“飞行检查专家组”制度。该专家组由卫健、市场监管、旅游、纪检等多部门组成,每日对包括入境隔离酒店、冷链仓库等疫情传播风险较大的场所进行突击检查,该制度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专家组在针对风险点提出整改意见后,应建立相应机制确保整改落实,对于拒不落实整改的经营场所要敢于亮剑处罚,确保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同时,可以借鉴长三角地区隔离场所管控措施,对入境目的地为福建省内的入境人员实行“3+11+7+7”的隔离转运措施,即在厦门集中隔离3天以后,安排专人专车将符合转运要求的相关人员,从隔离点闭环转运到当地“转运基地”,继续集中隔离11天至14天期满,再进行7天居家隔离观察和7天社区健康监测;对目的地为福建省外的入境人员,仍按照现有做法。这样可以充分考虑厦门口岸城市发展特点,既有效缓解厦门隔离酒店的压力,也让省内入境人员离家更近一步。同时,还需要重点关注转运安全问题,实现入境旅客接转 “点对点,全过程”可控。
3.加强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
航空应急力量可以第一时间接运和抢救伤病员,应充分发挥飞机快速可悬停救人的优势,加强海陆空急救体系的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积极推动厦门口岸区域加强航空、海上和陆地救援相结合,加快互联互通,及时高效地保障境外受伤患者到实力强大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进行有效救治,实现海上、空中、陆地无缝连接,构建海、陆、空联动的立体化口岸急救体系,推进航空力量在厦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体系中的应用,强化厦门口岸应急救援能力,为海内外来宾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生命保护伞。
4.加大口岸卫生宣传力度,提升舆情引导能力
全面加强境内外舆情信息收集,健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应对机制,积极正确引导舆论。积极推动组建厦门口岸公共卫生风险沟通专业团队,加强舆情研判和引导。在应急沟通过程中,政府与媒体、公众存在互动关系且关系密切,发挥好新闻媒体的作用对应急管理至关重要,[9]通过及时、准确地传递正确信息可以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同时也可以通过宣扬工作成绩,一定程度上淡化公众因应急管理中的失误产生的负面印象。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发挥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调动各类宣传资源,及时报道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口岸公共卫生公益宣传,加强微博、微信及客户端建设,形成新媒体传播矩阵,加强国际旅行健康宣教,提高出入境人员自我防护能力。突出厦门对台传播优势,积极推动闽南语版国境卫生检疫对外宣传,把厦门口岸的卫生检疫宣传报道内容翻译成闽南语,推进闽南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各口岸管理单位可以事先与新闻媒体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建立和完善厦门口岸全媒体快速反应机制和联动协作机制,回应社会关切,形成宣传合力,获得舆论的积极评价,通过口岸展现厦门良好的国际形象。
5.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强大社会合力
当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模式已经发展为“包含社会性力量在内的多主体协同模式”,依据公共治理理论,在应对处置的过程中需要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完成。社会志愿者作为普通民众的一员,来自于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由于其大众性、公益性等特点,与广大出入境旅客之间有着自然的亲缘关系,他们能作为“润滑剂” “缓冲带”,有效地缓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10]化解口岸管理者与出入境旅客之间的矛盾纠纷,在他们之间搭建起一个沟通、交流、对话的平台,有利于口岸卫生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社会内聚力,夯实口岸卫生应急的社会基础。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非政府组织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优势,为非政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厦门应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口岸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合理布局志愿者力量,积极推进社会资源向口岸一线现场区域倾斜,建立常态化援助机制,提前招募具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尤其是厦门口岸紧缺的外语翻译志愿者,引导社会力量科学有序、安全有效参与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行动。
(三)应急保障措施层面
1.健全应急资源保障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口岸应急人员与物资管理,必须坚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原则,加强资源储备,尤其是后续能力的储备,包括设备的储备以及人员的储备,推动应急管理资源和力量整合。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海关部门与地方卫健、公安、旅游等部门职能交错,并且海关作为中央直属单位,可支配资源较少,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因此要注重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合理配置资源,支持推进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
2.建立区域性机动检测机制,提升应急检测能力
在摸清厦门口岸现有医学检测能力水平、分布等情况的基础上,加快提升厦门口岸快速检测和货物消毒检测能力。不仅要充分利用厦门现有丰富的医学资源,同时加大培训和监管力度,发挥第三方医学检测实验室作用,形成全市机动应急检测储备。合理布局分区域机动检测力量,组织实施机动支援工作,形成厦门口岸区域内医学检测资源迅速集聚、迅速配置、快速反应的调集机制,可以在发生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较短时间内完成检测。建立片区机动支援制度,综合人口、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及地理交通等因素,统筹厦门各区内的医疗机构、疾控中心、较大规模的第三方实验室等作为机动检测队伍,积极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地域的医学检测平台,与厦门海关各口岸隶属海关建立协同联络机制,确保一旦发生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第一时间“顶得上”。
3.科技赋能,做好应急攻关的制度安排
坚持平时和战时结合、预防和应急结合、科研和防控结合,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加强厦门口岸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和口岸公共卫生管理应急科技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平时”着重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系统性建设,打造集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培养、公共政策研究于一体的“全链式”科研平台,打通技术链,融合产业链,做好人才和技术的战略储备。通过制度安排,应急时可将各类科技创新主体集合攻关,短时间内实现重点突破。研究制定厦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技攻关应急行动规划和指南,强化协同攻关机制,提高在紧急状态下科技攻关的指挥、行动及保障能力。
(四)海关提升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对策建议
1.提高口岸卫生应急管理法治化水平,提高执行力
及时对接公共卫生领域国家标准,提升口岸卫生应急管理标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推动口岸卫生应急管理标准的实施应用,制定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规范流程,强化应急处置的过程管理,促进口岸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建立海关口岸卫生应急管理常态化普法教育机制,加强立法普法教育。同时,需增强海关一线卫生检疫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储备。
2.加强监测预警措施,提升海关风险管控能力
口岸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最前沿的部门,要对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到未雨绸缪,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11]4R 模型理论对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前监测预警方面具有重要启示,海关部门要加强风险排查,注重源头防控,建立境内外联防联控的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主动预防、控制和应对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针对境外输入传染病,开展口岸入境旅客体温等指标实时监测及预警体系建设,实现数据收集和预警处置的标准化。发展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厦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专家队伍,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进行监测研判和风险评估,并在评估工作中充分考虑境内外传染病情况,实施综合评估,提出对策建议,提高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风险评估合作,海关与卫健部门在发生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其他必要情况下,可以协调开展联合传染病风险评估。
3.常态化开展基于情景假设分析的应急演练,提升预案有效性
基于目前口岸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有限、流动性大、专业力量不平衡的现状,一线人员尚未具备在短时间内仅凭体温测量和临床体征做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因此,建议按照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蚊媒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等方法分类建立预案库,制定现场处置策略,便于现场处置人员迅速做出基本判断,选择合适的预案作为参考,提高预案的适用性,提升快速应急响应能力。创新应急演练模式,建立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中心,针对不同类型事件、不同检疫场景,收集以往厦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数据,通过情景构建的方法,建立相关模型,自主研制仿真演练系统、演练装置,进一步检验预案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演练优化应急预案。
4.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专业化水平
通过合理调配一线医学专业人员配比来完善队伍,挖掘有潜力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业务带头人和科技专家来打造知识型的卫生检疫干部队伍。加快推进厦门口岸公共卫生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与高等医学院校共同组建教学实习基地,加大应急卫生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具备国际视野、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口岸应急卫生相关学科建设与发展,将应急管理理论研究与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实践和卫生应急技术开发相结合,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公共卫生创新人才,打造适应国境卫生检疫需求的强有力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队伍。加强人才梯队培养,确保队伍的连续性。围绕“一线、预备、应急”三级人才梯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技能培训,通过探索有效的学习培训渠道,加大各口岸间专业人才的交流力度,增加业务演练,提供锻炼机会。如建立隶属海关层级实训点;与地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开展“关地互学”,有效提升队伍应急处理能力。
5.加快海关实验室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加大对海关系统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合理规划海关实验室发展,构建国境口岸“重点实验室——区域中心实验室——常规检测实验室”三级实验室网络体系。[12]构建各级实验室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厦门海关口岸一线快速检测实验室能力和水平,提高卫生检疫实验室科研能力水平,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为口岸一线卫生检疫执法把关提供保障。
6.推进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围绕集约化、智能化、一体化的信息化发展趋势,推进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厦门海关应对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水平。推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创新,建立科学规范、运行顺畅、易于操作、可视性强的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通过应急指挥体系融合并打通海关现有口岸工作流程机制,实现业务、数据“双闭环”,精准把控口岸公共卫生脉搏,提高厦门口岸治理能力,提升口岸常态化公共卫生防控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7.巩固口岸联防联控机制,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
与海事、边检等口岸监管部门及地方相关部门建立联防联控快速响应机制,加强交流合作,实现防控经验和传染病疫情信息共享,将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有机融入厦门口岸联防联控机制的链条中。牢固树立“地球生命共同体”意识,加强与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到海关总署同多边机构、周边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卫生检疫合作中。积极推动厦门口岸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建设,探索依托厦门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建设一批专业化的全球传染病疫情信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中心,提升厦门口岸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口岸公共卫生治理建设贡献更多的“中国海关智慧”。
五、结语
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正在日益增大,对应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需要理论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创新。海关等口岸监管部门作为国门第一道防线,防止境外疫情输入的责任巨大。本文对厦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展开思考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海关等口岸监管部门应对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可以为其它政府部门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