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区域绿色发展模式选择研究

2023-01-05张艳丽宋佳丽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2年3期
关键词:县域绿色区域

张艳丽 宋佳丽 陈 丁

一、前言

在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地区和环境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引发着我们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重新定义与思考。2020 年,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我国宣布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愿景,并写入“十四五”规划,将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双碳目标愿景是对当下经济发展形势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所作的正确决断,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充分体现出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以及大国担当。

为了“双碳”目标的实现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层面应该积极引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经济增长转型服务。各地区之间也应该做到齐心协力,在根据本地发展特色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学习与交流,推动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化模式转变,从而实现绿色发展的共同转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这场社会变革,将是深刻的且影响深远的。目前,地区绿色发展模式主要以行政划分为依托,从区域、省级、市级、县级、乡镇出发,基于各地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政策规划,提出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绿色发展模式架构。本文聚焦中国地区绿色发展模式,结合现有分析,从区域、县域、城域三个角度分析其理论成果,归纳总结并提出选择性建议。

二、区域绿色发展模式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确定是由区域内外的条件决定的,并通过自身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进而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陆大道(2002)的“点—轴系统”理论建立在德国地理学家区位和空间结构的理论之上,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对“点—轴系统”理论与增长极理论和网络开发模式之间关系的见解[1]。从区域角度探寻“双核结构”模式的内在形成机理和路径,研究表明,中国属于内源型,美国属于外生型。汪涛等(2013)针对中国目前区域发展模式的现有问题,阐明了新区域主义观点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下所发挥的作用,深入分析大区域主义、小区域主义及国家内部的各类区域组织等区域形态,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从国家与超国家组织、国内城市与国外城市或经济区间、国内地区间等三个层面出发,以适应新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并实现区域经济发展[2]。此外,针对学术界存在的以“欧美模式”作为标准的“发展模式”研究,田毅鹏等(2003)认为应该重新思考“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模式形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此外,还重新定位了发展模式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3]。

除了区域发展模式理论层面的探讨,国内学者对区域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通过比对分析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发展现状,研究认为苏南模式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然而温州模式则是自发自生的内在发展模式。通过分析京九铁路和陇海铁路的实证研究案例,利用图形分析法与相关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地形条件、经济人口密度、经济社会活动、交通运输负担、区域经济投入产出比等要素的对照分析,研究并得出了地形是区域发展模式选择的重要约束条件之一。通过比较分析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的特点与发展成效,总结出这三种模式在社会背景条件、当地经济发展条件、模式的演进和创新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对今后各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普遍意义上的理论支撑。通过探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如何在“区域、技术、组织”三位一体理论的基础上发挥作用,发现科技创新在发展中具有积极意义,且主要表现在以经济为主的水平提升和结构转型两个方面,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还依赖于经济、教育等因素并对技术、组织等产生影响。通过对资源型地区发展影响因素的指标划分,从资源型地区判别、经济发展健康程度两个维度,构建经济发展模式判别指标体系,将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分为16 种类型,对山西省内各市县按指标划分为资源推动型、资源主导型、“资源诅咒”型、非资源推动型等经济发展模式形态,并对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通过对社会发展问题的分析研究,认为我国的资源型区域要实现绿色发展,可走减物质化及产业共生之路,并以此路径为根基,构建减物质共生的绿色发展模式。

总的来说,学术界对区域发展模式内涵的理解总体上分为两种视角。第一种视角认为模式即结构,一般倾向于分析区域发展模式所呈现的状态,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二种视角认为模式即路径,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普遍思路,强调模式形成的过程,在研究结论的展现上具有较高的可视性。所以研究过程中应该将两种视角结合,这有利于更好的呈现对区域绿色发展模式分析与研究的成果。

三、县域绿色发展模式选择

县域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行政级别,是我国特有的区域经济类型,所以,国外不存在县域的概念,更没有县域经济的相关研究,但我国县域经济的研究可以参考国外区域经济的研究案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外开始出现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紧随其后产生了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概念,譬如梯度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等;20 世纪中期开始,佩鲁、威廉姆森等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倒U 型理论均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从我国目前基于绿色发展和县域经济为核心的理论研究来看,主要在于分析县域经济现状,找出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叶敏弦(2014)认为绿色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选择,可实现县域绿色经济的特色创新、差异竞争和活力发展,实现经济层面上向以绿色为主的新模式发展[4]。绿色发展作为绿色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依靠绿色发展作为指引协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县域是中国独有的行政区域划分,而且绿色经济在中国尚且处于发展阶段。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县域间绿色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很大,县域绿色经济差异演进由内在因素决定。就湖北县域绿色经济发展状况来讲,针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围绕产业、资源、科研、市场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发展县域绿色经济就必须切实转变绿色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上应该坚持绿色标准。在宏观层面上应做到科学布局,依据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出针对性地解决措施,进一步为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作技术和理论方面的支撑,并为其他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提供概念层面上的支持。以同属湖北省的通城县为例,同样存在着绿色发展内容涵盖多,在提出绿色发展策略时缺乏一定的全面性的缺点。所以在对县域生态经济区域进行研究时,明确经济发展的清晰定位,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探寻县域经济在实现绿色发展方面的策略和方法。以广东龙川县为例,龙川县有着“岭南古城”的美誉,在绿色经济发展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代表性。该县在绿色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就做到了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导绿色经济合理布局。当下,龙川县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也为其他县域经济节能减排提高了良好典范。以东北地区为例,东北地区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坚实的基础作用,研究表明实现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绿色发展需要深度刨析东北地区县域经济良性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动力机制以及模式选择。县域经济作为地区经济的组成部分,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对于县域经济的科学规划,应结合绿色发展新模式,创新思路为经济注入新活力。

总体而言,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成分,但是国内对县域经济的有关研究,大多是从一些具体的案例入手,结合实际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然而,其发展的理论研究大多是从以往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和情况入手,导致理论落后于现状,而且由于各县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在绿色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这也导致国内对县域经济研究多趋向于是对已有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缺乏对绿色经济发展动态性、趋势性的钻研和探讨。因此,县域经济在绿色发展方面,除去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与交流,还应深入刨析经济发展的障碍,做到因地制宜去解决根本问题,让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达成共识,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四、城域绿色发展模式选择

18 世纪60 年代,不断演变的都市化进程,使得人们对城市绿色发展的探索不断深入。在国外可持续发展实施的试点中,城市系统作为主要研究载体,经历了田园城市、紧凑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绿色城市等五个发展阶段,而英国、芬兰、丹麦等国的城市,譬如伯丁敦零能源发展社区(BEDZED)、赫尔辛基生态社区(Viikki)、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等试点项目都围绕“可持续社区”展开,并为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作出了较好的示范。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西方社区建设开始从可持续性的社区理念逐步过渡到可持续性的社区规划实践,更加重视可持续性理念且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加以体现,加拿大绿色社区的开发和实践已经形成了网络,利用政府基金设立专门的绿色社区营造协会,进行绿色社区的认定和建设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推动绿色可持续性社区的快速发展;Ha(2007)从住宅方面提出了社区可持续住宅建设方法[5];Marta(2016)在可持续社区的背景下研究了慢生活的演变[6];

在有全国287 个地级以上城市参与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发起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有230 个城市,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有133 个城市。因此,国内对绿色城市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城市绿色转型的生态、低碳方向,其中不同城市类型的绿色实践尤受关注。伊春作为林业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必然要面对资源型绿色城市构建过程中四大矛盾即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社会性。认为应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性规划和“绿色生命”工程性举措。从经济循环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型城市要解决以往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发展危机,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而破除这种危机的最佳方案则是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型城市转型有两种方式,一是破旧立新,让旧产业全面退出市场,建立新的绿色发展产业;另一种则是延伸产业链,对已有的不符合环境保护理念的产业进行升级优化。显然,第二种方式更具有高的可操作性。但以新旧城市并存型的“绿色城市”建设典范深圳光明新区为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不单单是依赖新理念、新技术、重资金,建设绿色城市,而是一个不断渐进、演化的过程。并且资源型城市本身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优势,在发展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全面性和科学性,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建设绿色城市需要具体可行的生态规划。而盐碱地上构建中新天津生态城、在荒滩上发展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等成功案例也为建设绿色城市提供了经验教训,绿色城市也在发展模式上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在绿色城市建设方面,国外有着丰富的经验。以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田园城市的国家英国为例,英国目前的“生态城”理念发展趋于成熟。因此,在建设生态城市方面,可以向其在城市绿色规划方面的先进经验,从而更好地根据实际状况,创新城市发展新路径。另外,巨大的环境压力也给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在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人类应该凝聚起来去突破经济发展的困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时代背景下实现并促进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要深化绿色城市发展的系统研究,必须结合具体的城市实践背景,才能深刻揭示我国绿色城市发展的问题与矛盾,实现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城市发展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我国目前城域绿色发展模式研究主要聚焦在生态、低碳、绿色、环保等方面,并基于此提出“生态立市”“低碳城市”等相关概念,为打造绿色城市、实现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结语

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共识,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聚焦中国绿色区域发展模式的选择,分析现有国内外学者对绿色区域发展的研究成果,寻找适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绿色区域发展模式。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绿色区域发展理论研究体系,对绿色区域发展的具体思路也需要实践的检验。因而,中国在进一步深化绿色区域发展的系统研究必须基于具体的区域实践背景,着眼于绿色区域发展的系统构成与运行机制,探索与研究如何实现区域绿色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及如何构筑绿色区域的科学布局,使我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县域绿色区域
绿色低碳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分割区域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区域发展篇
县域经济提速
区域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