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的有效性问题及对策
2023-01-05山西省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省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曹 莉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1)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国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德育问题,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在义务教育中,学校应该把德育放在首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2)当前环境虽然给学校德育的实施提供了好的条件,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难题。现在大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且身心发展都不够成熟,社会经验少之又少,不能很好地鉴别一些事物,所以会出现一些道德矛盾,比如,个人功利主义比较严重,文明行为的失当以及纪律法制观念的淡薄。
(3)现在的小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德育的实施处于一个尴尬局面,人们对学校教育的功能存在一定方面的误区,认为学校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所以部分学生出现了个人意识太强,集体观念比较薄弱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提出了疑问,因此小学德育工作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要求加强小学的德育工作,因而要研究学校中存在德育的一些新情况和问题,从而提高小学德育的有效性。
(二)研究意义
德育是人全面发展要求里面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国初等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德育的有效性是学校德育良性发展的重要方面,提高小学德育的有效性,能促使小学德育良性发展,然而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虽然学校极力提倡德育的重要性,但是同时他们又不自觉地漠视德育工作,使得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低。所以,认识到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性,能使得小学德育工作健康发展,并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小学德育的有效性,理论上能不断地分析德育课程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促进德育学科的发展,德育内容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更深层次地说明德育的本质,同时在实践上对小学的德育观、良好德育的实现途径以及德育实践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国内外相关综述
(一)国内德育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德育有效性的探讨是不断发展的,最早在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对德育的社会效用提出自己的见解,强调通过德育使得人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目前的大量文献都对德育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古人伏主编《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该书作者对德育活动的实效性进行了深层次研究,并且从多个学科角度对德育进行考察,从而具体分析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在《高校德育的有效性探析》里,指出了德育有效性的内涵,说明德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德育自身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进一步指出该如何提升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学者邸兴华运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魂,以服务为根”的理念来提高德育实效性;学者冯建华提出通过德育和智育、优等生与差等生、德育硬件环境与德育软件环境、德育知识学习与德育实践活动等方面紧密结合来达到德育的最佳实效。这些相关研究能帮助我们更进一步地分析小学德育有效性的现状,从而客观地提出解决办法,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
(二)国外德育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德育有效性的探究也比较突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育只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在《英国提升德育有效性之新举措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指出,英国通过学校行为准则的道德性、课程采用商谈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选择能力、有道德实践的平台等来促进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国外的道德教育注重政治和价值观、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法育和人情等。美国实施的是全面主义德育,也就是要建立起不同机构之间的制度化联系和立体化的网络。日本吸收美国和中国的德育方法,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德育系统。
有关德育理论的研究比较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是德育实效性的研究比较少。与此同时目前小学的德育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和进一步进行研究。
三、小学德育有效性的现状分析
(一)小学德育目标的可行性比较低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品德、行为等各个方面还不成熟,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他们能追求的道德目标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然而,我国的小学德育工作提出的德育目标过高且可行性较低,都是一些形式化的要求,没有遵循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并且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的要求过高,过于宽泛,使得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和行为比较缺乏,可能那些高的德育目标只有高阶段的优秀学生才会有所收获,而低等阶段和学习差的学生会被忽略,无法体现德育目标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大多数学生的德育素养都较低,所以他们就会出现些许不文明行为。
(二)小学德育内容固定化,时代性的特征不突出
我们从小学生守则的内容中,发现大部分都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并且每个学生都能说出其中的内容,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关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内容比较少,教师也不告诉学生最新的德育要求,学校只强调德育内容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德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点相脱离,所以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接受各种死板的德育内容,更不愿意参与到德育实践活动,导致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比较低。
(三)应试教育使得德育让位于智育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种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思想,考试的分数决定一切,文凭是未来就业的重要证据,所以学校重视学生的升学率,而德育就居于次要的地位。但是为了做好表面工作,德育就仅仅是一种形式,为了应付检查,让小学生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但对他们是否做、做得如何并不关心。有的学校的品德与生活教师是由语文或数学教师兼任,而不是专职的,觉得品德与生活教师任何人都可以胜任,有时候德育课还会被主课教师所占用,特别是期中或期末考试临近的时候,德育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忽视了,这样的教育观念使得德育的实效性降低。
(四)德育渠道的不畅通,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只是单方面的灌输知识,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导致学生在德育课上被动地接受德育知识,不管学生自己内化多少、会不会作出相应的道德实践。除此之外,教师在德育课的过程中,只是宣读书上提供的问题答案然后学生写在书上,缺乏师生情感的投入,没有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意义和价值,不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缺乏学生对具体问题的针对性教育,只会使学生遇到新的道德问题不知如何去应对。在其他学科课程教学中也存在类似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只注重学科内容,并且没有把德育渗透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去。在课堂教学中的这些德育渠道,也影响了德育的有效性。
四、制约小学德育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
现在我们尽管极力提倡社会正能量,但是也会存在攀交情、盲目追星等不良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都有可能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社交产生问题,从而影响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因为小学生发育还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也不足。除此之外还会使得教师在学校中进行德育产生困难,因为学校和社会的道德取向有一定的矛盾。
由于科技发展,现在小学生有机会接触抖音快手之类的软件,如果利用不佳,就可能会腐蚀小学生的心灵,同时现在的小学生都是拿各种聊天工具与同学交流,这样会使得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所降低。
这些社会因素对德育的有效性产生了重要的消极作用,最终使得教师和家长都对德育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
(二)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本来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起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传统的重视智育的大环境下,学校只有高的升学率才能被社会认可。所以学校把大部分硬件和软件的教学资源运用到智育上,不重视学生的德育,只要成绩优异就是三好学生。这样就使得德育工作被忽略和放弃。在这种背景下,德育课被主课占用,只是为了应付上边检查,做一些表面工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虽然教学目标上写着情感和道德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根本或者很少关注学生道德方面的熏陶,忽视让学生体会各种德育的深刻意义。小学这些方面的因素都对学校德育的有效性产生了消极影响,从而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的重要教育场所,小学生除了在学校接触教师和学生之外,更多的就是家长。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父母非常溺爱自己的孩子,使得孩子娇气、自以为是,而学校提倡要尊重教师,与同学和睦相处,这两种价值取向相互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一致,更不能相互补充,所以使得学校的德育有效性大打折扣,不利于学校德育的真正改善。
五、提高小学德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有效地利用社会中的德育资源
由于社会中存在一些不良的因素,而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发展又不成熟,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社会中的德育资源,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德育现象的好坏,让他们学习积极的德育现象,避免消极的德育现象。小学生尽量不要多玩手机和电脑,尽量少接触不良网络现象,玩的时候也需要家长和教师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辨别是非,进而学习到良好的德育现象。
(二)树立综合全面发展的观念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的发展,其中一个方面的缺失,特别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所以我们需要改变教育观念,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德育。德育的着眼点不仅要看学生的思想品德,还要看它是否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作为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树立综合全面发展的观念,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有机结合;需要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结合,要把德育知识的学习与实际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综合全面的德育理念能促进小学生德育方面的有效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德育的有效性。
(三)提高德育目标的可行性
我国的德育目标过多体现了社会政治的需要,而忽视了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体现在宏观方面,可行性就比较低,所以我们可以让学校具体地细化教育部规定的德育目标,不要仅仅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爱国、爱集体的德育内容,而是要把宏观的德育目标,在具体的德育课堂上进行教授和实际行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德育目标落实在小的德育现象中,让德育教师和学生实际地参与其中,让学生从这些德育现象中学习德育知识,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四)在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
目前的德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远,只是注重思想内容而忽视给学生提供可以产生真实感受和体验的材料。这样的德育内容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实践,可能学生的德育知识比较多,但是能力过低,从而学生的道德问题就比较严重。
在进行其他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德育内容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真正体现出来,这样德育内容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增强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从而提高小学德育的有效性。
(五)创新使用德育方法
当前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就是给学生灌输德育知识,这种方法使得德育的有效性不高。所以我们需要创新德育方法。在德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体验各种德育内容,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从而内化为相应的德育情感,并产生德育行动。例如,学校可以动员学生参加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从而提升小学德育的有效性,学校与教师应该多开展一些校园活动或者班级活动,促使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六、结语
小学生的整体德育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学校是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主要地方,所以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