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民航产业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2023-01-05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郭珍梅

民航管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式强国高质量

□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綦 琦 郭珍梅/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新路径,也是全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应然新选择。聚焦中国民航和民航产业,中国式现代化更是新时代民航人振奋精神、踔厉奋发、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工作新动力和新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科教和人才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国家如此,行业亦然。建设好民航强国、服务好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务必重视民航专业教育、创新民航特色科技,务必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民航产业人才培养的全新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对民航产业发展的意义重大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方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和中华民族开启了伟大复兴新征程的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和国家擘画的宏伟蓝图。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为解决现今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高度概括和深度凝练;从行业发展看,中国式现代化将成为包括中国民航在内的各行各业重新审视当前发展路径选择和精准调整未来发展目标制定的新标准。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不仅是国家,也是我们在民航强国建设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更是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新征程不断推进的新方略以“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的思路融入行业发展实践的新要求。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民航产业发展的新遵循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自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国内外爆发以来,民航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守底线、稳预期、强基础、挖潜力、提质增效、创新业绩”的工作方针,取得了稳住航空安全整体形势、守住民航疫情防控防线、扭转运输生产下滑态势、保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减、扎实推进民航深化改革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等工作成绩,做到了以扎实工作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中国民航务必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务必践行以高水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如期实现作为现阶段民航产业高水平发展的新遵循。笔者认为:现阶段民航产业发展应聚焦扩大航空人口基数、深挖国内航空市场潜力;稳定国际航空客货运输网络、确保国际循环连接顺畅;关注民机产业链供应链问题、增强产业韧性及自主可控;重视通用航空及中小机场发展困局、补齐现阶段行业发展短板和弱项。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民航强国建设的新指南

如期建成民航强国是时代呼唤、人民期待。民航广大干部职工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所托、不负人民所盼。当前我们要与时俱进,学懂弄通做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精髓、方法,使之尽快精炼成为新时代民航强国高质量建设行动的新指南。

高质量建设民航强国的全过程务必要紧扣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展现出鲜明特征、发挥出关键作用。这必然要求将民航强国建设有机融入到交通强国、制造强国等国家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工作中来,务必要将行业自身发展目标和诉求“摆进去、落到位、做到点”。正确处理好、准确发挥出、精准做得成民航强国与交通强国、制造强国的相互关系、支撑作用、服务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需求特征为民航产业升级指明方向

民航人才培养应服从产业发展的新时代需求,民航产业升级应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要求。民航人才培养务必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及其对民航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所提出的新战略新目标。

(一)增加航空人口基数服务巨大人口规模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十四亿多人口的规模,资源环境条件约束很大,是我国突出的国情,这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特点。民航发展牢牢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理念,构建畅通国内、拓展国际的航空客运网和优质高效、自主可控的航空物流网,更好地服务十四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优质服务和丰富产品激发民众选择航空出行方式,发展面向巨大人口规模,持续增加航空人口基数。

(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都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来,凭自己的贡献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中国民航推进产业化就是更好地发挥其战略性、先导性作用,服务、带动甚至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民航产业现代化要紧紧围绕、科学把握国家经济发展新格局,聚焦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趋势,在着力实现世界级城市群与机场群联动发展的同时,以临空经济和临空产业为区域经济注入活力和动力。

(三)践行当代民航精神服务两个文明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健康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亦不可或缺。高质量建设多领域民航强国的全过程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作为保障,建设实践中孕育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是真知和财富。践行“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的当代民航精神就是建设民航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民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内生动力源泉。

(四)推进绿色发展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决遏制住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现代化民航强国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从技术、运行、市场机制等方面统筹推进民航产业绿色发展,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格局,努力减少民航产业对环境的影响,为全球民航绿色低碳发展做出示范和表率。

(五)强化对外开放自主可控服务和平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制度决定、文化使然。作为国际性最强、外向性最大,产业链供应链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民经济细分领域,民航产业要把握开放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可控性,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全力拓展中国民航国际发展新空间,为世界民航和平发展提供更强动力。积极融入全球民航发展,深化民航国际合作领域,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理念传递到全球各地。

现阶段民航人才培养供需状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国民经济如此,民航产业亦然。每一个民航产业门类均对应多个职业种类,民航产业整体能如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根本在于与多种民航特有职业相对应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支撑能力。我国民航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特征明确,但同时人才供给不足问题也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产业驱动能力需求显著但培养导向不清

民航产业细分领域门类横跨二三产业,纵贯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密集型等多种产业特质,很难概括出民航产业的岗位需求共性特征。因此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民航干部职工队伍是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和建成高水平民航强国的根本保证。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民航产业人才培养转型升级,是有效化解现阶段普遍存在的民航产业各市场主体招工难和各类院校毕业生在民航行业就业难这一结构性供需矛盾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产业驱动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民航产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根据民航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坚持精准提升在职员工和全面培养在校学生的核心从业能力为导向,对标对表中国式现代化对民航产业的新需求特征,制定边界清晰、目标明确的民航产业各岗位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二)就业岗位指向特质明显但适岗能力欠缺

民航产业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决定了其就业岗位的多样性和复杂化,其中既有市场营销、行政管理、专业服务、设备制造等与其他产业相一致的普遍就业岗位,又有飞行技术、飞机维修、空防安全检查、适航审定等民航产业的特有工种就业岗位。能胜任普遍岗位的员工“为什么来”民航产业岗位就业,特种岗位的员工“从哪里来、从何处招”是摆在民航产业市场主体企业面前的人才困局。笔者认为:适应民航产业发展方向是员工培训的目标,民航产业从业人员能力提升的重点在于补足员工适岗职业能力短板。特别是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锚定民航产业升级的新需求,全面、科学、系统地提升适应就业岗位新要求的能力。

(三)国际趋势十分明确但对接国际标准不够

民航产业相比其他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行业企业要采用更多国际标准,高度参与全球分工,高效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与境外民航产业上下游企业人员实现基本沟通和有效对接,是国内各市场主体对员工的更高层次期待,显然,现阶段这种能力还十分欠缺。笔者认为:请进来、走出去、国际化、标准化是民航产业的发展趋势,要参考既有国际商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全面对接民航产业的现行且领先的国际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民航全产业链供应链的多岗位技术型人才。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民航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索

面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号角新目标,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民航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跟随国内外民航产业发展新趋势,紧扣现阶段我国民航岗位职业新特点,创新思维科学谋划民航产业优质人才培养路径。综合民航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实践,笔者提出:产业导向、四方合力、专业教育的“三位一体”民航产业国际化职业人才培养路径。具体阐释如下:

(一)树立持续满足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思路

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衡量标准是培养出毕业生和培训出满足数量和适岗质量要求的学员。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民航强国建设和民航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优质人才绝对不是光靠院校“闭门造车”就能够培养培训出来的,必须要紧紧依托和依靠交通强国、科技强国的最新建设成果,立足民航产业、围绕民航企业实际需求。各类院校尤其是行业直属院校,应积极行动、准确把握国内外民航产业各细分领域的发展动态,根据自身相关专业办学优势,有针对性地重点布局4~5个民航产业职业岗位,建立起民航产业特有专业人才培养优势。更加迫切需要各院校民航相关专业带头人要多走出校园、走进行业、走入企业。

(二)依托“政校企协”搭建高质量培养平台

民航产业上中下游企业均渴望获得高素质、优技能、本地化且稳定的优秀人才以支撑业务发展,甚至已经将人才供给能力作为评估是否投资兴业的重要指标。提升人才培养工作质量,需要形成多方合力。民航各地区管理局和监管局代表民航局承担着推动当地民航产业发展和协助当地政府促进民航产业聚集的主体责任。在国家层面大力倡导校企协同育人、鼓励产教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民航各地区管理局和监管局要主动作为,根据重点规划产业发展的岗位需求和学科要求,依托当地优势教育资源,牵头组建政府、院校、企业、协会共同参与的民航产业学院。同时,学校要根据民航产业发展及岗位新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民航企业将岗前培训和在职员工教育迁移至学校人才培养阶段,以职业标准、岗位标准作为打通校企衔接的纽带。行业协会从团标制定、业务指导、平台搭建积极推动政、校、企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发挥“政校企协”四方合力,为当地民航产业持续输出优质人才。

(三)构筑对标国际标准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具备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民航产业必然需要能适应境外工作要求和境外业务拓展的外向型、国际化人才。对标民航产业相对发达国家地区的岗位标准,结合相关产业发展阶段需求,前瞻性开展我国民航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升级工作。民航局应尽快启动《中国民航产业职业目录和教育标准》编制工作,收集、整理、研究所涉及到的民航产业职业岗位人才培养的相关国际标准,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航产业国际标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牵头启动开展对我国各地各级民航产业学院的专业建设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通过探索引入临空产业特有岗位系列资格证书等手段,运用发布《中国民航产业国际标准职业人才培养及对应专业建设质量蓝皮书》的形式,更加公正、公平、公开地高效推动民航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有机运作,最终实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民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应该充分认识到民航产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现实战略意义,客观认知到中国式现代化对民航产业升级的需求特征,充分尊重我国民航产业人才培养特点并直面现阶段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需求兼具中国特色的民航产业优质人才培养路径。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崇高的时代使命感,完成“建设高质量民航强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党和国家交给当代中国民航人的新答卷。

猜你喜欢

中国式强国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中国式民主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纺织强国再出发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学习强国”礼赞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秦晋争霸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