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研究

2023-01-05杨苗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环球首映 2022年1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受众时代

杨苗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新闻传播是指经由新闻媒介,将新闻发布到广大受众能够接收到新闻的空间(可以理解为传播新闻的媒介),并在一定时间内使新闻信息处于延续传播过程。上述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原因在于:以传统媒体为例,如果一些新闻虽然刊登在报纸等媒介之上,或是在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播出,但是报纸的销售量有限、新闻节目的收视率较低,实质上便是受众不愿意接收相关新闻信息,即新闻没有“传播”。基于此,“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让受众能够接收到新闻信息,进而做出各种反应。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亟待创新,达到使受众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的目的。

一、新媒体时代内涵简析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新媒体实际上是一种“万物皆媒”的信息传播环境,覆盖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现代人熟知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1]。严格来说,新媒体是“数字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区别在于:其一,新媒体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主要特点是互动传播,且能够展现创新形态。其二,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信息定向传播”的模式,转变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其三,新媒体下,新闻信息的传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最主要的传播载体是网络。其四,新媒体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使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2]。

(二)新媒体的特征

1.价值

从媒体本身意义角度来看,媒体的最大价值在于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在传统媒体中,报刊、广播、电视、电脑等均具有相对固定受众,即每一个传统媒体(信息载体)传递的信息都有相对固定的接收对象。比如知名报刊的订阅者大多为中老年人,获取的信息均是时政新闻;广播电台的受众以出租车司机为主,主要内容大多为路况信息;电视、电脑的面向群体更加宽广,信息内容也更加多样。当这些传统媒体整合为新媒体之后,具备了所有传统媒体的价值。此外,由于受众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故新媒体究竟能否经受住市场考验同样是严肃的问题。比如近年来,由于媒体发展迅猛,市场中涌入了大量希望“分一杯羹”的投机者。但最终经过市场考验,能够留下来并发展壮大的媒体少之又少,很多知名媒体尽管盛极一时,但最终也难以逃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一些媒体没有深入调研媒体核心价值所在而盲目拷贝别人的理念,或者是经营理念过于超前,导致无法被当前的市场认可。在此种情况下,消费者(受众)的消费习惯、信息获取习惯等并没有被充分考虑,实际上便导致新媒体的价值没有被“重塑”。在此情况下,新媒体退出市场竞争也是十分自然的现象。

2.原创性

新媒体需要具有原创性,特指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个人或个别团体单独的原创性,且应该是一段特定时间内,被时代赋予而创造出的新内容,这种原创性具有广泛意义。具体而言,分众传媒是一种新媒体,是指将原有的媒体形式嫁接到全新特定的空间上,但在理念层面却是原创。曾经的聚众传媒以及当前的很多类似媒体,都是新媒体中的典范,这些媒体形式尽管在运营机制和内容创作方面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可以被视为“不谋而合”,也可以被视为“完全复制”),但都是特定时间段内新出现的事物,故同样具有“原创性”。

3.效应

所谓“效应”,是指在一定环境下,由原始因素和相关结果共同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作为新媒体,同样需要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效应特性。新媒体最典型的效应在于: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新闻信息的制作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的变化本身便是一种巨大的效应,且在多个方面产生了特定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媒体大有发展成主流媒体的趋势——在一段时间内,“新媒体”会被人们认为是“新”的媒体;但当新闻制作、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以及社会公众均适应了“新”的时候,“新”就会转变为“平常”,在成为“日常”的情况下,自然便会成为“主流”。

二、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特点

(一)感性化

在新闻传播期间,相关信息需要直接诉诸于新闻信息获得者的感官,并借此完成心理情感的传播以及结构形态的构建。相较而言,电视、电脑以及智能手机媒介均已实现了通过“声画同步”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观众这一形式。很多影像符号均能够更加直接地与人类的感官互相对应,进而产生综合感觉联动以及统一的认知效果。这其中的道理在于:相对原始的报纸和广播两种媒介,只通过文字和声音形式向人们传输信息,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十分有限。而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的屏幕中如果实时呈现新闻发生现场的画面,更能够带动受众的情绪。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发挥“感性化”特征,这也是新媒体下新闻传播模式创新最主要的任务。

(二)即时化

在电子媒介技术的支持下,现代新闻信息需要即时、同步地完成采录和传递,且应摒除地理、时空等原因导致的信息延时问题。在此基础上,信息源头和信息终端之间需要实现“信息零距离交换”。支撑上述目标最常见的新闻信息播报形式便是“现场直播”。在传统媒体时代,受多方面技术因素的限制,很多新闻信息都是需要提前录播,或是从其他媒体上摘录后,经过重新编辑并进行二次传播。比如在NBA刚刚进入中国的年代,由于互联网尚不发达,国内受众获取NBA信息的渠道有限。这个时期,包含篮球先锋报在内的诸多体育媒体编辑均从ESPN等国外知名权威体育媒体以及专栏作家撰写的文章、播报的信息中摘录一些“可能使国内受众感兴趣的新闻”,经过翻译、编辑之后,整理在体育报刊上,并向中国受众售卖。可以说,从相关信息第一次被获得到中国受众接收到的过程中,短则数天,长则数年之久。而在新媒体时代,如此漫长的新闻信息传递时间是不被接受的,必须保证即时性。

(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审美性

新闻事件(传播客体)、新闻工作者(传播主体)、新闻文本(接受客体)、社会大众(接受主体)四个要素是构成新闻传播的主要内容[3]。在整个过程中,对“美”的追求几乎无处不在。如果缺少审美,新闻传播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1.接受主体的审美性

社会大众(接受主体)对新闻内容、新闻传递过程的要求在于:展现出的具体内容应该处于不断进化的状态,需要不断推出新的事物,否则便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只有出现能够引起大众兴趣,符合其审美经验的新闻,才有可能在新媒体时代产生流量。比如每逢新春佳节时期,我国社会整体处于“过年”的欢乐氛围中,新闻节目搭配的音乐如果能够呈现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效果,那么社会大众必定更愿意点击观看,进而享受轻松的氛围。总之,只有把握住社会大众的审美情趣,新闻本身和传播媒体才能真正具备竞争力。

2.传播主体的审美性

新闻的产生可能具有偶然性,但新闻能否传播、能够在何种程度上传播、传播后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取决于新闻传播主体(新闻工作者)。而传播主体也是人,同样有自己的审美趣味。因此,传播主体的审美趣味与大众的审美趣味“遭遇”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需要重点考虑。在新媒体时代,对传播主体关键素质的要求在于:审美嗅觉必须敏锐,对审美趋势的判断必须合理。在此基础上,还应遵循社会普遍的认知规律,保证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只有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思路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应该具备的特点

1.时效性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的首个创新方向如上文所述,必须保证新闻在发生后第一时间,即可传递给广大受众,而这也是当前新闻传播的主要特征[4]。事实上,当代社会大众对“知情权”较为看重,特别是在发生较为重大的事件时,民众渴望第一时间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其中的矛盾焦点在于:对政府有关部门来说,社会中发生重大事件之后,有可能对民众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为避免社会中滋生恐慌情绪,很多政府部门都会优先考虑“维稳”,希望在事件得到良好控制甚至完全解决之后,再向社会公布。实际上,此种做法已经违背了信息时代的特点——很多信息会经由互联网平台迅速传递。因此,除了较为特殊的事件之外,新闻应该即时传播,而这种做法随着社会大众整体认知水平的提升,反而有助于促使社会和谐。

2.互动性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不再是“单向传播”,作为媒体运营公司,需要充分收集来自受众反馈的信息。“新闻播报”从来就不是一件有固定格式、固定流程的行为,只是在传统媒介时代,由于新闻媒体从业者以及社会大众之间存在信息差,故只能通过“信息单向传播”的方式实现新闻传播的目的。以体育新闻为例,上文提到,在NBA刚刚进入中国大陆的时代,作为主要受众的学生群体由于缺乏互联网设备,加之外文基础相对薄弱,无法直接获得外国权威期刊和专栏文章,故了解相关信息只能通过篮球先锋报等媒体。而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智能手机、电脑几乎成为现代生活的“标准配置”,且无论是我国公民自身的英文基础还是网络翻译软件,都可帮助受众自由查阅外文信息。在“信息差”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新闻媒体从业者与社会大众之间已经趋紧“平等”,双方几乎在同一时间围绕同一信息进行分析,而多方结果进行“碰撞”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又会产生流量,故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必不可少的要素。

(二)新媒体时代创新新闻传播模式应该具备的作用

1.务必保证传播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尽管需要创新,但仍然应该保证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具有真实性[5]。但现实情况令人感到遗憾,比如一些网络平台上的官方媒体账号,已经不止一次转发尚未得到证实的新闻(后续经过调查,发现转载的原文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由此产生的恶劣后果是,大量社会公众出于对这些官方媒体的信任,也会随手转发,导致虚假信息充斥着网络平台,令事实真相被掩盖,令事件中真正的受害者遭遇到网络暴力。与此同时,一些“幕后推手”却在大量转发、评论过程中收获了丰厚的流量经济。这种畸形的现象必须得到纠正,而根本问题在于新闻媒体从业者必须提升自身的操守,明确肩负的责任,全面保证所传播新闻信息均真实、有效。

2.应注重发挥新闻的引导价值,促使社会公众分析新闻的深度内容

新闻工作者在传播新闻时,应注重发挥新闻的引导价值,促使社会公众分析新闻下的深度内容。事实上,一些虚假新闻信息甚至是谣言中均有明显的逻辑漏洞,很多时候,一些专业人士看到这些令人啼笑皆非、完全经不起推敲的虚假新闻,并没有选择及时辟谣,在很大程度上高估了社会大众的认知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相关责任应该有新闻工作者承担。比如微博大V“赛雷三分钟”便经常围绕最近一段时期内社会中出现的热点事件,整合其中的逻辑漏洞,对广大网民进行科普。如某个谣言是:“一名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董事私印钞票,将同一个号码的人民币印制两张,一张交给国家,另一张自己偷留,总金额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由于很多民众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连数百万人民币堆叠在一起能够呈现出什么样的视觉效果都没有体验,故所谓“2万亿人民币”只不过是一个数字,对上述谣言轻易相信。“赛雷三分钟”采取的做法是,将我国印钞造币的一系列管理流程、2万亿人民币在经济市场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作用等信息通过通俗易懂方式向公众科普,从而使人们明确谣言之所以是谣言的深层逻辑。对社会大众来讲,“赛雷三分钟”的科普行为实际上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只有引导人们对很多事件的深层逻辑进行深入思考,找到其中的关键要素,才有助于更好地判断真假。而这样的新闻传播行为才具备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报纸、电视、电脑、广播等传统媒介已经完成整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比如很多传统媒体都推出了手机APP,相关新闻信息都会额外制作成电子版本,使广大受众利用智能手机便可以实时接收、查阅。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在推广并吸纳新受众的过程中,不能只采用简单粗暴、信息“狂轰滥炸”的霸屏推广模式,而是需要深度考虑广大受众的需求。只有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情况下,不断提高新闻的制作水平,才能使新闻节目更好地传播。总体而言,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是有迹可循的,依然没有脱离“尊重受众(消费者)”这一框架,从业者必须重点把控这一要素。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受众时代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