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3-01-05江苏省泰州市凤凰初级中学
江苏省泰州市凤凰初级中学 蒋 静
语文属于一门阅读与表达相协调的学科,阅读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表达效果,高效率的阅读需要通过理解、质疑等深度阅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与判断,从而落实表达。语文不仅仅是一门重要的科目,同时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而阅读教学则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沟通能力。在阅读文章时,站在不同的角度能够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围绕核心问题,创设任务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想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深度阅读环境,教师可借助恰当的任务情境来辅助教学。深入阅读往往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构建恰当的任务情境,阅读知识与策略应隐藏在任务情境中,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体验相协调,如此便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围绕核心问题,创设情境
学习活动的开展往往都是在情境中进行的,且学习情境与应用情境的方向越是一致,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也就越顺利。例如,古诗词的学习一直是教学难点,假如直接进行背诵与评讲,会直接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学生来讲,假如学习活动无法与他们的兴趣与需求有联系,他们就不会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假如课堂上能为学生创设恰当的任务情境,则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古诗词,来为春天的景物或人物配诗,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任务布置以后,学生经过积极讨论,总结出了很多相应的诗词,如:学生观察到刚刚冒出新芽的嫩草,立刻联想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看到小花园中的台阶上有一抹绿色,就能说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
(二)深度学习的情境是阅读的土壤
为学生创设任务情境时,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兴趣点,每个情境都应当是多元化的,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共同进步。很多情境内容看似丰富,却与学习目标并无关联,不仅浪费教学时间,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而深度学习情境任务的创设,必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需要将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创设情境。由于这些文章都是以季节为主要描写内容,为读者传达了或欢乐或沉闷的心情,而每位读者对相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课堂上教师就可鼓励学生按照生活中的见闻来理解课文。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说一说,冬天在自己的眼中是怎样的,周围的景色又是怎样的,路上的行人都有什么特征等。如此一来便可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且能够为后续的写作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精准切入,读而有法
(一)寻找争论点,以批判思维来促进深度阅读
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上,教师往往较为关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需要对文中的观点提出质疑或不同的理解。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所有知识都不是绝对的,因为知识的最高价值不是被记忆,而是作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阶梯,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深层次的发展,不断提高文学素养。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构建知识框架,面对文章中的知识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知识,进一步发掘知识的价值,同时还需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批判。学生的观点与文章传达的观点不同并不等于批判,真正的批判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深度理解上,再对自己质疑的地方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对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实际上也是思维逻辑的培养,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后得出的见解。
例如《鱼我所欲也》的教学,教师应当围绕文章的观点“舍生取义”,引导学生阅读时,应当将教学要点放在舍生取义的价值观上,将其与“呼尔之食,蹴尔之食”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随后让学生作出自己的选择。同时还可以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为基础,让学生将文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深入思考生与义的关系,同时结合生活经验对于舍生取义的观点进行理性分析,由此实现“呼尔之食,蹴尔之食”的深入理解,有效改变传统课堂上学生单向接受知识的情况,使学生以问题来促进思考,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来构建真实的逻辑,由此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多元化切入,深入品析语言之美
文章与音乐、绘画有所区别,它通过语言符号来传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创作的过程包含了丰富的情感与智慧,且每篇文章都拥有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审美资源。因此阅读教学不可停留在对文字的梳理上,应当引导学生认真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与作者的共鸣,唤醒学生的情感,通过仔细品读语言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借助替换对比的方法来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章都具有绝妙之处,而这些恰恰都是点睛之笔,是不可替代的。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寻找能够代替“昏”与“瘦”的词语,将原文与替换后的文字进行对比朗读,使学生能够明确体会到原文表达出的情感与效果,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妙。第二,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语言意境美。好的文章需要学生走进文章的深处,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生成画面,从而唤醒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也可发挥想象,续写文本,将作者的创作意图延伸至课外,完成审美创作。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的机会,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就可与学生逐层深入,发挥想象:第一,想象花朵的姿态,同时提问:“多年后,当作者再次看到紫藤萝瀑布时,会有怎样的感受?”随后学生便可展开想象,进入情景,在具象中体会生命的美好。第二,想象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借助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再见紫藤萝瀑布,作者有什么想要表达的”?由此引导学生回顾文本内容,主动营造情景,认真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第三,充分感受文章意蕴,展开想象,如“大雨到来紫藤萝会产生怎样的情境”,由此唤醒学生的意象,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文章的意蕴产生了深度把握,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有效互动,为深度阅读提供方向
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与阅读能力不足,在面对某些特殊情况时,很难解答深层次的问题。而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知识的保障,因此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深度阅读。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面对小伙计这一人物,有的学生认为他是站在第三方角度的描述者,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从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的场景着手,进行深入阅读。小伙计展现出的不屑一顾不是也对孔乙己造成了精神打击吗?他与嘲笑孔乙己的短衣帮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冷漠的看客。可见文中每位人物都具有指向意义,短衣帮、掌柜等人都对孔乙己进行了嘲讽与挖苦,这正体现了社会上人们的冷漠看客心理。通过逐层引导,学生从表面解读逐渐过渡到深度阅读,进一步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深度阅读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深度阅读的技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升,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障碍,而通过有效互动就能够为学生提供阅读方向,进一步落实深度阅读。在《孔乙己》的阅读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为学生总结深度阅读的策略。首先,需要对文章进行泛读,了解文章内容,除了要关注文章的故事性外,还需要了解文学与艺术性。其次,可结合学生的阅读经验来进行探究活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全面而细致地了解文章。此外,教师还需提醒学生不能局限在以往的阅读经验中,进行发散思维,敢于质疑,并做好阅读笔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想要实现对文章的深度学习,教师应当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魅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