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解读文本 促学生深度学习
——例谈文本解读促高中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2023-01-05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酒泉市实验中学王小丽
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酒泉市实验中学)王小丽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1]。前两个层次属于浅层学习,后四个层次属于深度学习。文本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思想的化身,是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切入点”,也是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的“感应点”。因此,解读文本是学生阅读、识记、理解、分析、评价文章的基本路径。通过解读文本,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将不再“停留”在文本表面,而将远远“超越”文本,真切感知文本之中所承载的文化、思想与情感等。相比于单一角度解读文本而言,多角度解读文本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更新的认识、更深的理解,能够逐步促成学生的深度阅读。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作者视角、从编者视角、从读者视角对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时,他们就会发现文本中别样的“风景”。
一、从作者视角解读文本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创作背景。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实际上就是从作者视角解读文本的一个过程[2]。倘若学生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那么,他们对于文本的解读就会浅尝辄止、含糊不清,他们就始终处在浅层阅读、浅层学习阶段。反之,如果学生对文章的创作背景有了清晰、具体、详实的认识与了解之后,那么,他们就能够更为准确、恰当、细致地解读文本,他们就会进入深度阅读、深度学习阶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伊始,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即从作者视角解读文本。
以教学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为例,在课前教师布置了一项预习作业——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课堂伊始,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展开交流。因为有了课前预习做铺垫,所以在课中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特别高,效果也非常好。有学生说:“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一名女学生,在鲁迅先生记忆中,刘和珍喜欢微笑,且非常和蔼。但是,年仅22岁的刘和珍君却在‘三·一八惨案’中被枪杀。怀着无比悲痛、十分沉重的心情,鲁迅先生创作这篇悼文、檄文。”也有学生说:“其实,鲁迅先生在创作这篇悼文、檄文时,不仅仅怀着悲痛、沉重的心情,还在愤慨地批判反动统治者……”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就会明白:因为与刘和珍君有过一段师生缘,所以作者对刘和珍君突然遭受迫害感到特别悲愤;因为作者内心深处具有强烈的责任感、道义感,所以他对黑暗社会的揭露更加深刻,对反动派的批判更加犀利。如此一来,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就会从模糊变得清晰。同时,学生也会逐渐走进作者的视角。
显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这篇文章创作背景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从作者视角解读文本的一段历程。当学生走进作者视角,并从作者视角解读文本时,他们就能更为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更为真切地体会文本的情感。
二、从编者视角解读文本
编者,即教材的编写者。在编排教材时,编者为什么要选择某一篇文章?编者为什么要将某一篇文章编排在某一个单元?这篇文章在达成单元教学目标方面有哪些作用?编者想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得到哪些启示,收获哪些知识……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教师明确,还需要学生知晓。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为径,学生就可以从编者角度解读文本。通过从编者角度解读文本,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也可以让学生选择更加恰当、更加合适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深度阅读之目的[3]。
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编者的角度深入分析、解读文本。如:编者为什么要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教材的开篇呢?通过从编者的角度分析,学生就会发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文章不仅仅与本单元的主题(小说鉴赏)紧密相关,而且与必修三的教材内容也密切联系。通过对比分析、细致梳理、抽丝剥茧,学生就会发现,本册教材第一单元的内容与必修三第一单元的内容关系非常微妙,可谓“精妙至极”。具体表现为:两册教材的第一单元均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节选开篇,必修三教材中的开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重在为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原著做铺垫,教学的重点在于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本册教材中的开篇文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重在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原著的兴趣,教学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小说的能力。显然,编者之所以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本册教材的首篇课文,一则是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巨大魅力,二则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当学生明白了编者的这一美好愿景,他们就会尝试运用之前在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时习得的一些阅读方法,更为自主、更为有效地解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文章,以及《水浒传》这部名著的文本内容。
实践证明,从编者角度解读文本,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某篇文章在整个单元、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编者在教材中编排某篇文章的“良苦用心”。这一切都能为学生深度学习起到“铺路架桥”的作用。
三、从读者视角解读文本
从读者角度解读文本,是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走向深度阅读的重要阶段[4]。在该阶段,教师应该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引领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到局部、从文章的语言到思想去解读文本,具体表现为:解读文本结构、解读文本细节以及解读文本思想。通过解读文本结构,学生就可以对文章有一种宏观、整体的认识,就会对文章的情感线索、叙事顺序、写景过程等“脉络”有一种清晰、具体的了解。通过解读文本细节与文本思想,学生就能够精准理解文本的主旨与真切体会文本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雨巷》这首诗歌时,首先,教师要求学生一边深情朗诵这首诗歌,一边感知这首诗歌的整体结构。通过感知,学生就会发现,这首诗的结构非常独特,含有组合奇特、长短不等的诗句,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押韵位置,貌似断开、实则关联的分节跨行等。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这首诗歌,并勾画出这首诗歌中的意象,如:“姣好的丁香”“带有悲情色彩的姑娘”等。紧接着,让学生聚焦这些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于是,学生在脑海之中就会逐渐形成一幅“像丁香一样美丽、高洁、愁怨的姑娘”的唯美画卷。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或通过讨论与交流,或通过对比与分析,进一步理解这首诗歌中的意象。如,在讨论与交流环节,有学生说:“‘丁香一样的忧愁’,不仅仅是在揭示姣好、芬芳的丁香容易凋零,也在暗示对美好梦想的彷徨追求。”听到这些,有学生补充道:“是的,‘具有悲情色彩的姑娘’也有同样的暗示……”
显然,通过解读文本结构、细节,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更深、更透、更细地理解文本内容,学生就能够逐渐“揭开”文字的“面纱”,领略、欣赏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别样“风景”。事实上,解读文本细节的过程,也是解读文本思想的一个过程。点滴细节之中,无不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如:“凄婉迷茫的梦”“哀怨彷徨的姑娘”这些细节,在展示姑娘的悲情色彩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的困惑。通过解读文本结构、细节、思想,学生就能够准确解读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密码”,准确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元、细腻的思想情感。同时,整个阅读过程也从“浅层”转向了“深度”。
总而言之,引领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是高中语文教师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一条有效路径。学生通过从作者、编者以及读者等多个角度,解读文本内容、思想、情感等,就可以对文本有一种多维、立体的认识与理解,就可以从浅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立足于深度学习,高中生就能够从文本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汲取更多的思想,塑造更好的品质,进而循序渐进、卓有成效地发展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