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观察中形成“文章”的探索与实践

2023-01-05鸡东县第四小学苏丽艳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统整果子语文课程

鸡东县第四小学 张 琴 苏丽艳

在“十三五”期间,本校承担了省级科研课题“导、学、点、拓、评”的研究,作为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成员,笔者开启了基于语文课堂和学生需求的实践性研究。基于本校“五段式”教学的理念,笔者参与了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绿色作文’教学模式研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以及观察环境的构建、观察方法的探索、观察联系的统整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一、多方构建开放的观察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始终在倡导开放的、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换成另一种思维理解,活力和开放是现代语文课堂的标志,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后形成文章体系的时候,应该实现观察环境的开放。这个开放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交互来实现:一是实现作文观察与自然的交互;二是实现作文观察与现代技术手段的交互。

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拓宽学习和观察的领域,这也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绿色作文模式的一个基本理念。例如,北方一年四季的变化比较明显,大自然的各种现象都可以显示时序的更替。教师就可以利用此特点实现作文观察与自然的交互,带领学生将课堂由室内移向室外,由书面移到广袤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与自然的交互中,逐步形成敏锐的观察感知。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更新,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元素,许多原来课堂不可能实现的跨空间、跨时间的观察,都可以通过与现代技术手段的交互得以实现。比如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爬山虎的脚》的时候,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介入动态植物的展示,来引导学生向叶圣陶学习观察方法。

再例如,指导小学生进行“家乡的变化”题材的作文表达时,要涉及到观察时间轴上相同事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状态,从而呈现出“变化”的主题,就可以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家乡鸡东小城过去的图片、视频,例如东市场路段坑洼的泥土路、二中学府低矮的校舍、中心街狭窄的马路、马路上川流的自行车、人们的衣着等。这样的观察,仿佛带领学生进行了一场有意思的“穿越”。当然,这种“穿越”也可以延续到对家乡未来变化的畅想,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过去”“现在”“未来”的观察,会激发学生非常强烈的表达激情和书写欲望。如果教师能长期带领学生进行这样的观察,现代社会下学生初步核心素养的养成,也会得以落实。

二、积极探索新颖的观察方法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深度观察?笔者通过多年语文的教学实践,深刻感受到对小学阶段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观察方法指导,实际上是有法可循、有章可依的。教师可以依据学校的教学环境,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比如,我校的操场东边,是劳动实践基地——百果园,每到秋天,果树上面就结满了累累的果子。因为都是学生在照料,所以他们对这些果子“情有独钟”。去年秋天,就在这个果园,我给学生上了一堂难忘的观察指导课。我让学生先观察这些果子挂在树上的样子,然后摘下来近距离观察果子的外形、颜色,闻一闻果子的气味,再咬上一口尝尝果子的味道,最后展开想象,可以想象这一年时序更替,我们照顾果树的过程,最终将之形成一篇完整的观察日记。学生通过观颜色、闻气味、尝味道、想过程,调动了眼睛、鼻子、嘴巴、大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有的学生还将以前积累过的名言佳句、古诗、故事等写入文中,这种全方位的立体参与,成了一种开启记忆积累和语言表达的通关密码,从而实现了在观察中成文,构建了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绿色作文”教学策略研究中具有尝试意义的一课。

三、努力实现统整的观察联系

首先,这里所说的“统整”是对教师而言的。统编版语文教材给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多深层次的思考,这里以《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为例。《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由低段的“兴趣”“观察”等关键词,到中段的“观察周围事物,不拘形式地进行表达”,再到高段的“养成观察习惯,丰富见闻”。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作文观察已经由原来的教师以“独立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形态,走向以“整体课程”为核心的衍射状态。

“统整的观察联系”所说的“观察联系”是对学生而言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进行完整的观察表达,因为学生的观察几乎都是片段性的。例如进行雨中场景观察,学生的观察就基本都是片段式的呈现:“雨真大”“雨声很响”“树在摇晃”……这时候,教师在学生的观察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把这些观察片段建立起一种横向的必然的联系,“漫天乌云”“树在摇晃”“小鸟躲了起来”“电闪雷鸣”等,这些事物中间,有一个联系的纽带——“雨”。学生如果找到这种串联,片段性的观察就会形成一种必然的联系,从而逐步形成一种特别完整的观察表达,就是我们所说的在观察中形成文章。

除了横向上的必然联系之外,也可以努力尝试通过字、词、句、段之间的纵向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学生最初语言系统的构建尤其重要。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就经常带领学生进行这样的语言训练。比如学习了“竹”这个生字,学生就可以组词“竹林”,再尝试用“竹林”说一句话。学生观察图片后,进行了如下表达:“竹林里有一只大熊猫。”最后由句到段:“竹林里有一只大熊猫,正在和同伴们爬上爬下,它们可真快乐,这里可真是它们的乐园呀!”当教师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这种语文表达思维的培养和语文表达策略的指导,学生就会形成比较持久的表达行动,尽管这种表达最初可能只是停留在口语阶段,但这种基础性的奠定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从最初的怀着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到现在更多的是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在课题研究小团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宝贵的经验,都来自于长期的教学实践,再在实践中经过思考形成策略,再通过策略总结经验,最后通过经验再有效地指导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我经常深刻地感受到,这种实践研究虽然特别辛苦,但它具有很大的、积极的意义。

总之,基于观察夯实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既要在纵向上树立整体语文课程的深度,又要善于在横向上拓展作文课程的广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可能范围内增加作文课堂的厚度,让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几十分钟的课堂,承载无限的容量,创造无限的可能,充满无限的期许,结出无限的惊喜。

猜你喜欢

统整果子语文课程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果子出嫁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果子和她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