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名中医蔡淦教授治疗酸相关性消化病经验*

2023-01-05凌江红

光明中医 2022年11期
关键词:制酸泛酸浙贝母

丛 军 凌江红 蔡 淦

消化科临床疾病常见有泛酸、嘈杂、中脘灼热、烧心、反流甚至中脘疼痛、胸骨后灼痛等一系列酸相关性症状,通常见于消化性溃疡、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卓-艾综合征、胃泌素瘤等疾病。从西医角度分析发病机制,总体是由于壁细胞分泌胃酸过多所导致的胃和食道黏膜刺激症状。在西药治疗中常运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或胃黏膜保护剂等具有抑制胃酸或中和胃酸作用的药物。尤其在近年来西医药对质子泵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日臻完善,制酸治疗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应用于消化性溃疡及其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使疾病的疗程大大缩短,疗效显著,并发症减少,预后稳定。然而在西药使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质子泵抑制剂等停药时导致的“酸反跳”,乃至症状复发并加重,因此患者对此类药物容易产生依赖。而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导致诸多危害[1-3],例如胃黏膜萎缩,肝肾功能损伤,影响机体对钙、铁及维生素 B12的吸收,以及增加感染和肿瘤性疾病发生的风险。此外,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体液代谢也有一定的影响。

蔡淦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第三、四、五、六批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曙光医院的终身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脾胃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治疗内科杂病时以脾胃为核心调摄五脏。蔡老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于这一类患者,运用中药辨证治疗标本兼顾,效果显著,并能有效抑制西药减停的“酸反跳”现象。具体经验如下。

1 贝壳 矿物类中药制酸止痛 保护胃黏膜

中药中有颇多具有制酸止痛作用的药物,通常是治疗酸相关性疾病的首选,如临床常用的瓦楞子、海螵蛸、海蛤壳、煅牡蛎等这一类海洋贝壳类药物,因含有钙类矿物质而达到中和胃酸效果。此外,蔡老还善于应用浙贝母、白螺蛳壳这2种药物制酸。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功能清热化痰、散结解毒,主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山东中草药手册》载:“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痈毒肿痛”。故蔡老常用浙贝母制酸止胃痛。白螺蛳壳是江浙地区的药材,味甘、淡,性平,功能化痰、散结、止痛、敛疮,治疗热痰咳嗽、反胃、胃痛、吐酸、瘰疬、溃疡等,朱震亨提出该药“治痰积及胃脘痛”。笔者前期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4,5],煅瓦楞子、白螺丝壳、煅牡蛎、海螵蛸、浙贝母 5 种临床常用的制酸类中药可降低75%乙醇所致大鼠急性胃溃疡模型的溃疡指数,对乙醇所致胃黏膜损伤有明显的保护和预防作用。其疗效机制推测是通过提高氨基己糖含量,增强胃黏液屏障保护功能从而保护胃黏膜;或与抑制 PGE2 的合成和分泌下降,从而削弱攻击因子对黏膜的损伤有关。

2 疏肝和胃 行气降逆抑制胃酸反流

从中医角度出发,泛酸多属于木气抑郁所致,高鼓峰在《四明心法·吞酸》中明确阐述泛酸的病机:“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木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又有饮食太过,胃脘瞋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极,湿热蒸变……然总是木气所致”。《寿世保元·吞酸》亦指出:“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说明泛酸乃肝气不舒、乘脾犯胃所致,病机上总有肝胃气逆,蔡老在治疗时如反酸伴有胃胀、嗳气、胸骨后胀闷、咽梗等症状,常予以柴胡疏肝散、四逆散或半夏泻心汤加减,疏肝和胃降逆,或酌情配伍木蝴蝶疏肝下气,旋覆花、代赭石、紫苏梗、莱菔子等行气降逆。而从西医理论的角度分析,反酸的治疗除了运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滞剂减少胃酸排泌,或铝镁制剂等中和胃酸外,尚需配合胃动力药减少反流,有时患者胃内酸排泌并无异常,无明显中脘灼热或疼痛、嘈杂不适的感觉,但是由于胃动力障碍在胃胀嗳气的同时发生嗳酸的表现。蔡老运用以上疏肝理气降逆的药物即等同于促进胃肠动力,通过中药的使用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从而达到控制胃酸反流的目的。

3 清肝泻火 清热化湿除酿酸之源

泛酸的辨证尚有寒热之分,《内经·至真要大论》即指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属肝火犯胃者,伴见大便干结、咽干口燥、心烦口苦、胁肋胀痛、能食善饥、舌红苔黄等热象,宜左金丸辛开苦降,清泻肝火。而江浙等地区因地处东南,气候常以湿热为主,患者多挟有湿热致病,故而在辨证时因地制宜尤为重要,病因常由湿热内蕴中焦,熏蒸酿酸,患者除嘈杂、泛酸、中脘疼痛、灼热、嗳气等症状外,尚可伴有舌红、苔黄腻,口苦、黏腻、口气秽浊,大便或溏而不爽或秘结不通等表现。蔡老常予以黄连温胆汤、平胃散,或酌加黄芩、连翘、蒲公英、薏苡仁、佩兰、川楝子、黄连等药物清热化湿,以除酿酸之源。

4 温中健脾 和胃降逆是培补病因之本

酸相关性疾病多属于慢性病程,常因劳倦过度、情志不和、受寒食停等诱发,反复发作损伤脾胃,日久本虚标实并见,其本虚即为脾胃虚寒,标实属肝气乘胃,气滞、气逆,《证治汇补·吞酸》曰:“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故证见受凉后反酸、嘈杂、纳差、腹胀、倦怠乏力、胃部怕冷喜热饮、大便不成形、舌胖舌边齿印等纳运失调的表现或可夹有湿、食之邪,宜标本同治,当用香砂六君子汤、理中丸、黄芪建中汤等温中健脾、理气和胃以培其本,因于寒者酌予藿香正气散、良附丸加减,可加用荜茇、荜澄茄、甘松、香附、紫苏梗等药温中理气;或以旋覆代赭汤补虚降逆;或配伍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化湿理气;或辅以连翘、焦三仙等消食散结。

5 灵活运用中药配伍 逐渐撤停质子泵抑制剂

对于已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的患者,蔡老常建议通过逐渐减量至停药的方法,期间使用上述中药辨证治疗,例如患者常规服用奥美拉唑20 mg,每日2次,在中药治疗后症状控制的基础上,先要减为20 mg 每日1次,维持1周;如无不适再减至20 mg隔天口服1次,观察1~2周,如无酸反跳现象复发,再次减为20 mg 每周口服2次,直至停药。依据患者症状的变化酌情加减制酸药物的种类和用量。蔡老常在健脾疏肝、化湿和胃的主方基础上,先予以煅瓦楞、海螵蛸,配合浙贝母、白螺蛳壳,其中浙贝母和海螵蛸组成乌贝散,是临床常运用的制酸止痛、收敛止血的中成药;如患者兼有夜寐不安、心悸盗汗等症状可用煅牡蛎、珍珠母镇静安神、止汗;如兼有咳嗽咳痰者适用海蛤壳、浙贝母止咳化痰。此外,蔡老在治疗伴有酸相关性疾病的患者时,还常常注意避免使用一些酸味药物,如白芍、酸枣仁、生山楂、五味子、枸杞子等,因为酸味药物通常容易促进胃酸分泌,故而不用或以其他作用相近的药物代替。

6 验案举例

姚某,女,38岁。初诊:2018年10月24日。主诉:中脘灼热疼痛反复发作1年。现病史:近1年来中脘疼痛反复发作,伴有中脘灼热、嗳气、泛酸、口气秽浊。一直服用艾司奥美拉唑40 mg每日1次,停药即复发。纳可,寐安,便调,月经提前5~7 d。舌脉:苔薄黄,脉小弦。既往史:有乙肝小三阳病史,肝功能正常,卵巢肿瘤手术史。辅助检查:2018胃镜检查(上海仁济医院):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病理:慢性炎症++。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胃不和、湿热内蕴证)。西医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治法:疏肝和胃,清热化湿。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太子参10 g,炒白术10 g,茯苓15 g,生甘草6 g,砂仁、白豆蔻(后下)各3 g,木香6 g,郁金9 g,延胡索15 g,法半夏9 g,陈皮6 g,黄连3 g,连翘12 g,瓦楞子30 g,海螵蛸30 g,柴胡9 g,黄芩9 g,浙贝母9 g,枳壳15 g,白螺蛳壳30 g。共14剂。

2018年11月7日二诊。中脘灼热消失,疼痛减轻,余症如前。服药第2周起已将艾司奥美拉唑减半服用,每日20 mg。苔薄,脉稍弦。处方:守前方,14剂。嘱其若病情稳定,仍于服药第2周减用PPI,改为20 mg,隔日口服。

12月19日三诊。中脘疼痛未作,灼热减轻,口气秽浊,苔薄黄腻,有裂纹,脉弦。目前PPI已减量为每周2次,每次20 mg。处方:守方,加莪术9 g,佩兰9 g。14剂。

按:患者症状表现虽然简单,主诉为中脘疼痛,伴有灼热、口气秽浊、苔薄黄,可知辨证以湿热为主。脏腑定位在中焦脾胃,并与肝脏密切相关。蔡老主张现代科技手段为中医所用,胃镜检查可作为望诊的延伸,胃镜下表现有糜烂,黏膜红肿等,可辨证为湿热内蕴,伴有胆汁反流者则属于肝气犯胃所致,因此患者辨证以脾虚肝乘,湿热内蕴为主,治疗时健脾疏肝、清热化湿,佐以制酸止痛。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化湿为基础,加柴胡、枳壳、郁金疏肝理气和胃;黄芩、黄连、连翘清热;木香、豆蔻、延胡索理气止痛;海螵蛸、瓦楞子、浙贝母、白螺蛳壳制酸。患者服用14剂后即见明显疗效,故二诊时守方继服。三诊时患者舌苔薄黄腻,湿热较为明显,故加佩兰化湿醒脾,莪术理气活血。从其诊疗过程可见,患者并未连续就诊服药,疗效仍然较为持久,西医抑酸剂的使用已基本达到减停的目的。

猜你喜欢

制酸泛酸浙贝母
不同栽培模式对浙贝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浙贝母栽培要点*
烧结制酸废水氨法协同处置技术研究与应用
生物炭对浙贝母产量和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浙贝母栽培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十四五”冶炼酸产能将超过硫磺制酸
低浓度SO2烟气制酸工艺改进实践
浙贝母栽培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焦化脱硫废液制酸与提盐的比较分析
喝粥泛酸 配点菜
亿帆医药:泛酸钙生产线未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