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仪式观视角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研究
——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2023-01-05蒲亚男北京体育大学

环球首映 2022年3期
关键词:仪式化先贤典籍

蒲亚男 北京体育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言时提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1]。之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立足文化自信,深耕文化传统,不断推出创新文化类综艺,为我们奉上一道荧幕上的文化大餐。2021年2月,央视重点推出文化创新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国优秀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表现方式,讲述了典籍中的文化故事。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提出传播仪式观,他认为传播并非是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2]。在仪式观视角下,传播被认定为一种是神圣的典礼仪式,受众被传播内容所营造的共同的身份聚集在一起,产生强烈的认同感[3]。按照凯瑞的观点,《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一档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其公开呈现就是一种仪式化的“文化表演”,通过宏大庄重的典籍主题,程序化的节目设置,以及跨越时空的仪式表演,打造了一场文化寻根与认同的盛大仪式,为观众营造充满仪式感的精神氛围和文化场景。

一、《典籍里的中国》概述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一档文化类节目,节目于2021年2月晚八点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于2021年10月完结,共播放11期。节目聚焦中华优秀典籍,每期以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个核心思想、一个文化故事的讲述方式,以及穿越古今、时空对话的沉浸式戏剧的呈现形式,讲述先贤筚路蓝缕,创造文明的精彩故事。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极大的关注,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播出第一期就获得了上亿次网络视频播放量,微博相关话题了超过7亿,并在“白玉兰奖”中一举斩获“最佳电视综艺节目”的殊荣。2022年1月,《典籍里的中国》获得“影视榜样·2021年度总评榜”年度品质综艺的荣誉,更加说明该节目的成功。无论是节目的传播度还是节目的品质和口碑,《典籍里的中国》都表现出不错的成绩。《典籍里的中国》成功离不开其节目的仪式化建构,因此从传播仪式视角分析《典籍里的中国》为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发展提供经验。

二、仪式化建构:营造仪式感

(一)符号建构:典籍符号自带仪式感

典籍是古代文献的总称,也可泛指古代图书,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经过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典籍具有强烈的庄重感和历史感,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凯瑞认为传播仪式观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符号互动[4]。根据符号互动的能指和所指理论来看,典籍符号的能指是文字;而意指符号是其中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典籍里的中国》的仪式化呈现就是对“典籍”这一文化符号进行解码。

具体来说,《典籍里的中国》经过遴选、论证、把关、上报的一系列严密的选书系统,选出11部典籍。其中包括“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国哲学开山之作《道德经》等震古烁今的典籍。这些典籍主题宏大、立意深远,吸引有着共同文化认同的观众坐在电视机前,共同见证这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增进观众对民族身份和文化的认同[5]。除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籍,节目组也对典籍进行文化解码,提取其中具有时代价值和永恒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进行媒介化呈现。比如《尚书》展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天工开物》宣扬开拓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史记》中“家国一体”的大一统思想。通过一期期节目的仪式熏陶,使观众受到思想启示和精神洗礼。

(二)程序建构:节目流程呈现仪式感

在语义学角度上,仪式使具备“可重复性模式”,还是可以表达同一信念、价值的活动[6]。仪式的“可重复性”在《典籍里的中国》中表现为节目的固定程序,借助节目的仪式程序营造仪式感。首先,节目会先进行文化访谈活动,主持人和权威专家对典籍内涵进行解读,帮助观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典籍,将观众带入到对典籍的思考中去。其次,由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和各位主创共同品读典籍的典读会。每一次典籍分享会都会进行典籍诵读环节,主演和现场观众将典籍中经典的表达进行诵读,搭配磅礴的音乐,营造一种典籍阅读的情景,将观众带入到典籍的世界,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最后,进行节目高潮环节,也就是舞台表演。整体以“今穿古”到“古穿今”的程序进行。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穿越到典籍的故事中,看先贤如何点燃万古明灯;古人穿越到现代,看后世如何传承典籍经义。通过这种古今穿越的形式营造一种时空对话的效果,使观众带入到整个故事中,仿佛自已也在和先贤对话,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

(三)场域建构:舞台表演营造仪式感

学者张方敏将场域的概念与凯瑞的仪式观结合,在仪式传播中场域是指“能为参与者营造特定仪式氛围,并表征社会关系现实的物理场景或心理情境。”[7]在《典籍里的中国》中具体表现为舞台设计和戏剧表演两个方面。节目共设置三个舞台,一号舞台作为主戏剧舞台,通过推进数控条屏组成的戏剧大幕,形成竹简意象,代表典籍故事的展开,增强观众观看的仪式感。同时在传统戏剧舞台三道侧幕基础上,创新270度环屏设计,提供场景变化的灵活性。横贯中心的时空甬道连通三面舞台,典籍的故事在多个场景和时空中来回,同步呈现,观众席随着演出方向的变化进行旋转。除了外部环境构建仪式场域,精彩的戏剧表演也在营造观众心理的情境氛围。节目选择实力演员演绎先贤角色。将典籍故事、人物形象与“当代读书人”撒贝宁汇聚在同一个舞台,借助精彩的戏剧表演再现典籍精华、致敬古代先贤,进行时空对话。《尚书》中撒贝宁与大禹、伏生以及一众演员跪拜先贤的场景让人为之动容。而当伏生穿越到现代,看到小学生集体诵读《禹贡》的场景时让人们感受到对先贤传承文化的告慰。

(四)身份建构:人物身份强化仪式感

传播仪式观强调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合一起,成为仪式的参与者。作为仪式,每个参与者都需要有一个身份,而且要认同这个身份,否则意义就难以得到共享和认同。《典籍里的中国》中对参与人物身份的设定是其亮点。节目中撒贝宁被称为“当代读书人”,而访谈间的专家学者也被叫作“读书人”,这样的一种身份设定就在重构观众的身份认同,给予观众一个“当代读书人”的身份,并使他们产生一种认同感,从而更好的将自己带入到节目中去。去戏剧中各位先贤被叫作“古代读书人”,当作为“现代读书人”的撒贝宁与“古代读书人”进行对话时,过去与现代联接,唤起观众内心情感,促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传承。正如第三期,因为《史记》的开创性记录,自此全世界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节目中,撒贝宁作为“当代读书人”的代表,向书名留青史的司马迁献上“千年一拜”,现场观众热泪盈眶。

三、价值回归:媒介仪式构建文化共同体

詹姆斯·凯瑞认为,“我们用符号创造世界,然后我们又生活在我们创造的世界里……我们不仅要创造现实,还必须维系我们所创造的东西”在现代化转型的社会,我们会出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国内文化与国外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好莱坞、韩流等文化的影响,需要对自身文化进行追溯、解读和传播,更好地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营造民族文化认同[8]。《典籍里的中国》通过仪式化塑造,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更加深刻的揭示,有助于构建文化共同体。

在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文化经典是确立民族文化认同,个人身份认同的中重要手段。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本记述,是我们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典籍里的中国》将典籍的历史事件搬上屏幕,以现代化的方式解读典籍内容,完成文化价值的表达。从伏生用尽毕生精力读《书》,护“书”,司马迁忍辱负重,开创《史记》再到想让“让天下人衣食富足”的宋应星等。《典籍里的中国》正是通过典籍符号以及对其文化价值和意义的提取,建构对文化、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除了对典籍以及典籍文化内涵的解读建构文化认同,节目中还借助“文化+戏剧+影视化”的方式建构仪式感,吸引更多参与者,从而实现意义共享,建构文化共同体。相较于传统文化综艺中“高冷”“重说教”的特点,《典籍里的中国》则将影视明星、戏剧表演以及舞台设计等元素与文化传播进行结合。通过程序化的节目顺序,沉浸式的舞台设计,仪式化的戏剧表演,将典籍故事以视听的方式呈现,真正让典籍“活”起来。正是通过这种非强制的“沉浸”“互动”“共享”,观众才更容易接受仪式中传达的情感,从而响应仪式中对文化、情感的召唤,从而实现文化共同体的建构。

四、《典籍里的中国》对文化类节目创新启示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有影响力的典籍,将这些典籍以沉浸式戏剧的形式进行呈现,展示具有共享文化意义的世界,实现对中华儿女共同的建构。通过其成功的经验可以为之后文化类综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文化类综艺要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宝库,对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进行提炼,从而更好地还原、呈现、解释其中的文化符号。其次,还应立足当下,把握时代精神,将传统经典文化与当代风貌进行结合,正如慎海雄所言,“我们坚信,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9]。通过现代化的包装方式重构经典文化精神,让晦涩、高冷的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如《典籍里的中国》将我们平时接触很少,且难懂的《尚书》《史记》等故事以沉浸式戏剧的方式呈现,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典籍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和先贤身上的文化精神。同时,文化类综艺节目中要注意人的作用,从而引导观众参与到文化仪式的共享中来。《典籍里的中国》无论嘉宾、现场观众都被赋予“当代读书人”的身份,通过这样的身份和形象的建构,让参与者有更强烈的代入感,产生共鸣,从而建构自身的身份,更好的接受文化的共享。

五、结语

进入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更需要彰显文化自信的优秀文艺作品。《典籍里的中国》以典籍这一文化符号,程序性的节目顺序以及沉浸式的仪式场域和人物身份的建构完成节目的仪式化建构,从而更好地传递文化精神,满足人们对传统精神文化的需求,创新了文化类综艺的表现形式,为未来此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范本。

猜你喜欢

仪式化先贤典籍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伟大的中华治水先贤——史禄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新加坡建国先贤纪念园
在历史长卷中品读先贤的传奇人生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仪式化传播对传播路径的科学建构
浅谈如何从少先队活动中促进队员习惯的养成
小学名著阅读教学活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