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1-05刘世宇陈理飞周志伟冉丹婷
□文/刘世宇 陈理飞 周志伟 冉丹婷
(1.无锡学院商学院 江苏·无锡;2.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气象学院 甘肃·兰州)
[提要] 本文以“新基建”为背景,在分析气象科技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基础上,以解决问题为基本导向,提出“产学研训”四位一体的气象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论述平台搭建、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大数据平台建设、区块链赋能数据共享等多个方面,最后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等气象院校为例,对气象科技人才培养现状与成效进行研究。
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8年首次提出“新基建”这一概念,到2020年全国两会首次将“新基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以预见,气象事业与5G、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深度结合,是未来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气象服务社会发展”是气象事业的宗旨,在“新基建”大规模建设的初步阶段及“十四五”规划开局阶段,作为培养、输出人才的主战场,高校如何满足社会需求,为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部门输送高质量气象科技人才,是高校下一步探索和实践的方向。早在2015年,教育部和气象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气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创新气象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气象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同年,气象局发布的《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也明确指出,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但在高校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人才供需不匹配和产教脱节等问题。近年来,全国气象部门每年都有500人左右毕业生招聘缺口,供需矛盾突出;同时,也有33%的毕业生因为能力和技巧不足产生就业困扰。另外,产教融合制度不完善、各主体认识不足、参与度低等问题是产教脱节的重要原因。本文以“新基建”为背景,先分析了气象科技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基本导向,提出“产学研训”四位一体的气象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对其气象科技人才培养现状与成效进行研究。
一、我国气象科技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政府参与度不够。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产业等多方参与,统筹调配合作资源,产生协同效应,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方参与产生的作用要大于一方单独参与时作用的总和。但在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难以实现多方协同。因此,在人才培养的初期,政府应积极投入到其中发挥引导作用。政府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就气象专业而言,尽管教育部和气象局先后出台了多个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但缺乏一些可落地的实际操作细则和规范;二是政府引导不够,未能给高校和企业提供足够的支持。
(二)校企合作形式过于单一、深度不够。气象学相关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业务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为实现气象科技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气象相关的产业、企业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从现实来看,部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往往仅限于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人士专题讲座、提供实习就业岗位等单一形式,并未进行深度合作,难以寻求共赢合作点,合作关系难以延续。一方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在做决策时,相比较其他效益,往往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并且在校企合作方面,大部分企业的话语权不足、地位不高,效益难以得到保障,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只是形式上的参与者;另一方面深度合作往往意味着投入大、见效慢和风险高,部分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往往没有资金和动力来维持深度合作的关系,校企合作往往半途而废。
(三)课程体系优化不够。高校在实施课程体系深度优化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未能强调学科的时代性。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满足时代需要,在面向“十四五”的大背景下,气象学科课程体系在优化时需要强调学科的时代性。二是与信息技术融合不足。“新基建”强调数字化和智能化,信息素养将成为评估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优化时,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三是学科活动的实践性不强。气象学科的知识较为抽象,加之高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容易培养出学术性气象科技人才。在气象科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从课程的设置,到教材的选取,再到习题的布置都要强调以实践为导向。
(四)师资配置不到位,跨学科和实践能力不强。气象学发展至今,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气象学转向“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气象学开始与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传统的气象科技人才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受限于我国分科式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一定的跨学科能力。另外,高校招聘教师时注重应聘者的学历,新聘教师多为刚毕业的学生,同样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多数教师缺乏产业实践经验,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很难进入高校。
二、“产学研训”四位一体的气象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产学研训”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政府、产业(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多方主体,在协同育人方面遵循合作、共享、共赢、融合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产”是目的,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能够参与到产业建设和管理中的高质量人才,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是手段,是关键,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出的主体,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拥有正确的办学定位、理念和培养方式才能为“产”提供服务;“研”是动力,在“新基建”背景下,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转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除了一般性的技术人才之外,拥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训”是手段,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和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无缝应用在行业生产、建设和管理中。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尝试构建以一个以“产学研训”为主体的气象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在“产学研训”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政府位于最底端,起到支撑作用。具体而言,有以下方面:
(一)在平台搭建方面。政府应主动了解高校和企业的供需信息,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牵线搭桥。在信息化时代,该模式下的平台搭建,不仅仅局限于组织高校和企业的线下交流,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好在线平台为高校和企业提供交流渠道。例如,近年来教育部组织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就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便利。
(二)在政策引导方面。一方面政府除了制定健全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体系和法规,同时也要做到细化政策,尽最大可能地细化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使高校和企业的行为“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政府也应承担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在高校和企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一方或双方违约的情况时有发生,政府要对此类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合作的可持续性。
(三)在资金支持方面。政府除了给予财政和经费之外,还应该拓宽资金支持渠道。政府可以联合企业设立竞赛和专项基金,也可以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进行多元化融资。
(四)在大数据平台建设方面。一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气象科技人才基础数据库,满足近年来企业对于气象科技人才资源的需求;二是构建大数据应用能力成长平台,面向气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气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交叉学科,应用于教学实践、集中实训、在线竞赛、学习交流等场景,落地真实项目实训案例,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实践与应用场景,通过实战演练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以气象行业岗位要求为牵引,构建气象科技人才能力成长大数据地图,从基础到进阶应用,让学生都掌握能力发展路径和职业规划方向。满足新基建背景下的高质量气象科技人才供给,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建设高校、学生、企业协同合作、共同发展的平台。
(五)在气象科技人才网络平台建设方面。区块链赋能,助力各方数据共享。在调查中得知,气象科技人才网络平台建设所面临的不足大多是“多网并存、资源无法共用”,它们都与气象科技人才信息的保存、传播、数据共享和应用密切相关,实质上也正是“怎样保证数据账本安全可信任”的问题。区块链技术实质上就是一套分布式账本,运用它不可篡改、去中间化、可溯源等特点,可以使大数据账本更加安全可信,从而帮助统战大数据分析降低成本、增强协同和提高效率。
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产学研训”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现状与成效
有“中国气象事业黄埔军校”之称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近年来在气象科技人才方面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培养出了一批满足社会行业需要、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近四年蝉联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甘肃省第一的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构建实施了“234”校企合作模式,谱写职业教育产教研训一体化合作办学的新篇章,成为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甘肃典范。
(一)适应行业需求,多方参与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产学研训”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要一环就是制定出一套满足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等气象院校在探索“产学研训”四位一体的气象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一直非常重视多方参与。
1、专业设置。在设置气象院系时充分体现出了大气科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虑“通才”和“专才”培养并重的综合教育思想,根据自身特色,在研究生教育层次自设了部分气象专业,增设了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应用气象学、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环境气象、海洋气象学等9 个专业。
2、在课程体系更新和培养方案的修订方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直注重课程体系更新和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大气科学学院为例,自2010 年以来,分别于2011 年、2013 年、2015 年、2016 年、2020 年对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学院对每版培养方案的修订都高度重视,都会对国内外高校和用人单位进行充分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对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研讨。与2016 版相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 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对通识课的要求由原来的6 学分提高为9 学分。二是紧跟信息化时代,增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其中线上课时总计322 学时;另外,为学生提供了双语课程和全英文课程。三是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程的多样性,在2016 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共提供14 门专业选修课;在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学院对选修课进行了模块化区分,共有气象学模块、大气物理模块、水文气象模块、大气环境模块和大气探测模块,总计57 门课程。另外,选修课程还考虑了信息技术、大数据、软件工程等学科的融合,如《Linux 和Python 气象应用》《水文气象信息学》《气象资料同化与实践》,可充分发掘学生兴趣点。四是增加了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与专业选修课程类似,专业实践课程由原来的5 门增加到现在的5 模块17 门。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在大气探测技术等项目重点建设专业的带动下,制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48 个,100%覆盖学院招生专业;制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标准400 余个,100%覆盖全院专业核心课;逐步推进开发“学训一体化”课程,要求每个教研室每学期开发两门“学训一体化”课,每学期一评比,目前已经开发110 余门课程。
3、其他方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鼓励教师参与全校性通识课程的建设,为非大气类专业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点,例如《生物与人文气象》《探寻天气预报影视制作的密钥》等课程都很受全校学生的欢迎。为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会进行转专业工作,大气类专业作为学校的特色,每年都会接受一定数量的外专业学生。另外,为促进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教材建设,近十年,大气科学学院的老师已正式出版教材超过30 本。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成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水平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气象类专业的发展与日俱新,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要兼顾培养发展教师的学科知识和行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及时更新知识体系,紧跟时代发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师资建设方面采用的是“走出去”和“请进来”双线并进的模式。
1、走出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均鼓励教师“走出去”,走到企事业单位学习行业知识,走到政府单位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走到科研院所学习前沿知识,走到国际上学习先进经验。学校会定期邀请气象类专家和优秀企业来对教师进行培训,形式包括专题讲座和课程培训等。对于挂职的教师,学校要求派出学院支持挂职教师的工作,协调安排好挂职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工作,并出台相关规定给予补贴。
2、请进来。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要让更多的企业人才走进高校,聘任兼职和专职的技术性人才。引进这部分人才除了可以让气象类专业学生掌握更加贴近实际岗位生产的知识和技术,也可以提升在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显著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3、多方合作,共建“产学研训”人才培养机制。气象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多方共建的校内外实践平台,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气象科技人才的途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秉承多方共赢的理念,积极探索寻求与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和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近年来,一直重视多方合作的实践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校政合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前身是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现为江苏省政府、中国气象局和教育部等多方共建的高校。早在2007年,江苏省政府和气象局签订了共建协议,这为学校后续的校政合作提供了条件。近年来,学校分别与江苏省气象局、江北新区区政府和六合区区政府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培训基地,为后续的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校企合作。2018 年年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江北新区签署了校地融合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科优势建设“中国气象谷”。自“中国气象谷”建设以来,已有多家企业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国内气象、大数据等多个领域的龙头企业,如华为、腾讯、墨迹风云和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等。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先后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气象局等30 余家大型用人单位合作,共同组建了气象士官班、中科防雷等订单冠名班30 余个,与企业协作共建了气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7 个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了集“教学、培训、科研、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包含19 个实验实训中心、112 个实验实训室,其中气象学院实训基地21 个,建筑面积达5,956 平方米,基本达到了省内一流、国内先进水平。
(3)校校合作。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直致力于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的联合培养工作。例如,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4)海外交流合作。人才培养要与国际接轨,国际交流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为积极推进学校“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更好地发挥高端人才引领和智力创新优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设立了海外院士工作站,并引进海外院长。为了学习国外院校的教学模式和管理经验,学校与英国雷丁大学开设“雷丁学院”,设有包括大气科学在内的6 个本科专业,采取小班化教学,大力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