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棉区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分析及播种关键技术
2023-01-05任娜
任 娜
(滨州市农业教育培训中心 山东滨州 256601)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流域重要棉区, 植棉面积常年占山东省1/4 以上。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该棉区土壤盐碱程度高、春天干旱,对棉花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尤其对播种保苗环节影响最大。 如何克服这些因素,确保棉花顺利播种保苗,是夺取棉花优质高效生产的基础和关键。
1 黄河三角洲棉区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征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冲积、海相沉积,在东营市、滨州市形成的三角平原地带平原。 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春季干旱多风, 早春冷暖无常,常有“倒春寒”出现,晚春回暖迅速,常发生春旱;夏季多雨炎热, 温高湿大, 常受台风侵袭; 秋季雨水骤减, 天高气爽; 冬季天气干冷, 寒风频吹, 雨雪稀少。 年平均气温11.7~12.6℃,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590~2 830 h,无霜期211 d,年均降水量520~650 mm,70%左右分布在夏季,平均蒸发量为750~2 400 mm。
2 黄河三角洲棉区自然条件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总面积545 000 hm2, 棉花是该区多年来种植的大宗经济作物。 黄河三角洲棉区是山东省主产棉区,滨州、东营两市植棉面积占山东省1/4以上。 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和决口泛滥而形成了岗、坡、洼相间的微地貌形态,分布着沙、黏土不同的土体结构和盐化程度不一的各类盐渍土。 这些微地貌控制着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分配、 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活动,形成了以洼地为中心的水、盐汇积区,是造成“岗旱、洼涝、二坡碱”的主要原因。 黄河三角洲棉区自然条件对棉花生产的影响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2.1 春季干早对棉花播种出苗极为不利
黄河三角洲棉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春季干旱,严重影响棉花播种出苗。 气象资料显示,滨州市常年4 月无有效降雨,一般年份降雨量为20~25 mm,无法满足棉花播种出苗对水分的需求。 同时春季风大,土壤水分蒸发快,加剧干旱。 另外,地下水质较差,沟渠积水多为田间淋水,土壤盐分含量高,不能用来棉田灌溉。 春季干旱对棉花播种出苗极为不利。
2.2 低温寡照和“倒春寒”容易诱发苗期病害
春季, 在棉花播种期间, 一般年份常常会发生“倒春寒”现象。 由于天气干旱,部分棉农抢墒播种,致使部分播种较早的棉田因低温寡照而形成冷害,容易造成伤苗或死苗。 已播种而没有出苗的棉田也由于受低温的影响,出苗期后移延缓,甚至造成烂种烂芽,出苗不旺、不整齐,诱发苗期病害发生。
2.3 土壤盐碱易造成缺苗断垄
黄河三角洲棉区, 地下水位高, 地下水矿化度高,大部分棉田为盐碱地,盐分以氯化物为主。 一般在0~20 cm 土层中,土壤可溶性盐分含量高于1 g/kg、低于2.5 g/kg 的盐化土壤,称为轻度盐碱地;土壤可溶性盐分含量高于2.5 g/kg、低于4.5 g/kg 的盐化土壤,称为中度盐碱地;土壤可溶性盐分含量高于4.5 g/kg的盐化土壤,称为重度盐碱地。 黄河三角洲棉田大部分为中重度盐碱地。 由于土壤含盐量高,在棉花出苗期,容易形成棉芽中毒而造成“回芽”,或者出苗后,因棉苗根际土耕层含盐量过高形成根中毒, 出现死苗现象,造成缺苗断垄[1]。
3 黄河三角洲棉区科学播种关键技术措施
3.1 抗旱防旱措施
3.1.1 秋冬季棉田耕翻 棉田秋冬季耕翻是一项有效抗旱措施。轻中度盐碱地可以进行棉田深耕。棉花收获后及早拔除棉柴,搞好秋冬深耕翻,耕翻不耙,以接纳冬春雨雪蓄墒。冬耕深度26~28 cm。重度盐碱地不宜深耕,耕地深度一般以10~15 cm 为宜。 通过秋冬耕翻后,可降低病害虫越冬基数,减轻第2 年病虫危害, 并且经过冻融交替, 可以改善土壤生态结构,实现土壤改良的目的。 秋冬季为农田用水淡季,应趁此有利时机抢引、抢蓄、抢灌,确保翌年有较好底墒。
3.1.2 精细整地 棉田经过耕翻以后,要精细整地。经过多次耙耢,使棉田达到“松、平、碎、净”的要求。“松”即土壤疏松,上松下实。 “平”即棉田整平,使棉田地表平整度 (100 m×100 m 内的高差)≤10 cm;“碎”即土壤要碎,没有明暗坷垃;“净”即清除可能影响播种、出苗、扎根的残膜、大的根茬。
3.1.3 多措并举,保墒蓄墒 一是耙耢保墒。 春季顶凌耙地,消一层冻,耙一层地,以免跑墒。 未冬耕棉田要早春耕,浅耕不深耕,耕后耙平保墒。 降雨后要及时进行耙耢,破除板结保墒。 二是覆膜保墒。 播种季节未到,但底墒较好时,可以先覆盖地膜保墒,待播种季节来到,即打孔点种。 三是增肥保墒。 盐碱地有机质含量较低,蓄水保肥能力差,应增施有机肥,一般每亩施有机肥100 kg。
3.1.4 晚拔棉柴保墒 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棉田,建议不破膜,地膜保留至第2 年拔棉柴时。 冬前拔棉柴不利于保墒。 第2 年拔棉柴后趁墒情适合,耙地后立即覆膜播种。
3.1.5 早播等墒 底墒不足、无水浇条件的棉田,可实行提前播种等墒的办法。 待适播期临近,提前播种干籽,以等待降雨或者有水时灌墒。 干籽早播可用毛籽或半脱线种子, 并适当加大播种量, 每亩播种量2.5~3.0 kg,增加棉种出芽破土的能力。
3.2 抑碱躲碱措施
3.2.1 大水漫灌压碱 在有水源的情况下, 可用黄河水大水漫灌压碱。 每亩灌水定额为轻度盐碱地60~80 m3,中度盐碱地80~100 m3,重度盐碱地100~120 m3。灌水时间要严格掌控, 须于播种前15~20 d 结束灌溉,以便于土壤升温。
3.2.2 以肥压碱 棉花和黑小麦、 饲用燕麦等作物轮作种植, 并实行秸秆还田, 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轻度盐碱棉田每亩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40%)100 kg、尿素(含N≥46%)25 kg、过磷酸钙(含P2O5≥12%)50 kg、硫酸钾(含K2O≥50%)10 kg;中度盐碱棉田每亩施有机肥100 kg、尿素(含N≥46%)20 kg、过磷酸钙(含P2O5≥12%)45 kg、 硫酸钾(含K2O≥50%)8 kg;重度盐碱棉田每亩施有机肥100 kg、尿素(含N≥46%)20 kg、过磷酸钙(含P2O5≥12%)45 kg。另外,基肥以增施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化肥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优化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肥、保温能力和透气性,降低土壤溶液中的含盐量。
3.3 提高播种质量,力争一播全苗
3.3.1 种子准备
(1)选用脱绒包衣种子并科学晒种。 选用的种子质量应达到“GB 4407.1-2008”的规定。一般在播种前抢晴天晒3~4 d,每天晒5~6 h,晒到棉籽时有响声为止。 结合晒种拣出破碎种子。 晒种时,将种子在席上摊薄,每天翻动3~4 次。 避免在水泥地面晒种,以免日光灼伤棉种。
(2)药剂拌种。 在棉种脱绒后选用适乐时(咯菌腈) 种衣剂10 mL 加高巧30 mL 或70%吡虫啉水分散颗粒剂兑水适量拌种1~2 kg, 可防治棉花苗期多种病害,并兼治棉蚜、盲椿象等苗期害虫。
3.3.2 播前土壤处理, 确保除草效果 黄河三角洲棉区,一般先灌溉再耕地、耙地,然后播种,除草剂应在耕地以后耙地以前喷施, 每亩可用48%氟乐灵乳油100~150 mL、48%双丁乐灵(地乐胺) 200~250 mL兑水50 kg 均匀喷雾,施药后马上耙地混土,或每亩用33%二甲戊灵乳油200~300 mL 兑水50 kg 喷于地表。 喷除草剂时的注意事项:一是喷药时要先平好地再喷药, 地头少喷, 以防平地时把药土带到地头上,造成药害。 二是由于氟乐灵具有挥发性、水溶性低、易光解,要随喷药随耙耢,不要间隔时间太长。三是不同土壤掌握不同施药量, 沙质地可适当少一些,黏质土含有机质多的地块,可适当多一些[2]。
3.3.3 科学播种 播种力争一播全苗,达到“五苗”标准,即“早、全、齐、壮、匀”苗。 “早”即早出苗;“全”即无缺苗断垄;“齐”即棉苗整齐,均匀一致;“壮”即根系生长迅速, 棉苗生长稳健;“匀” 即棉苗长势均匀,疏密相当。
(1)确定适宜播种期。 一般以5 cm 地温稳定在14℃时为播种适期。 生产实践表明,适时播种能充分利用有效的生长季节,使棉花早出苗、早发育,有利于争“五苗”。 播种过早,温度低,出苗时间长,苗弱,易染病,发生烂籽和死苗现象。 晚播有利于保全苗,但生育期推迟,不能充分利用有效生长季节,增加霜后花,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 黄河三角洲棉区,一般年份从4 月15 日开始播种,至5 月10 日结束。 近年来生产上提倡春棉适当晚播,短季棉适当早播。
(2)确定种植密度。 棉花种植密度的确定以是否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条件和当地的光、 热资源为依据,以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群体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准则。 早熟、株型紧凑或容易早衰的品种,宜适当增加密度[3]。 近年来生产上表现较好的紧凑型品种如鲁棉研37、 鲁棉研338 和鲁棉6269 等,每亩种植密度可以在5 500 株以上;中晚熟、株型松散、后发性强的品种宜适当稀植,一般每亩在3 800~4 500 株。 短季棉由于生育期短,营养体小,密度常比一熟春棉高1~2 倍。
(3)确定播种量。 在确定播种量时,应先根据目标产量和品种特性确定种植密度。 一般情况下,轻、中度盐碱地,每亩播种量1 kg;重度盐碱地,每亩播种量1.25 kg。
(4)确定播种深度。 墒情好、质地黏重的土壤宜浅播;墒情差、沙性土壤宜适当深播。一般棉田播种深度以2~3 cm 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