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导向的“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课程改革探讨
2023-01-05易纯刘彬彭华贺正宜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易纯,刘彬,彭华,贺正宜 (湖南城市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1 引言
城乡规划专业截止到2020年5月,通过专业评估的院校达52所,通过城乡规划专业评估的高校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在社会、学校、教师与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城乡规划专业建设发展卓有成效。但是,与专业建设成效相比,支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滞后于专业建设,从国家级“一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本课程建设来看,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1]。
课程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2]。课程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课程体系设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我们始终坚信,如果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质量的好坏脱离了需求,发展就没有了方向,改革没有目标,评价没有标准。因此,应始终坚持课程改革需求导向,找准服务需求的切入点,主动对接,精准施策,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涵的把控、教与学方式方法的精准施教与挖掘、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来服务课程改革的需求[3-5]。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指导委员会是由教育部聘请并领导的指导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专家组织,其出版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是指导高校开办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指南和准则,明确了“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这门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十门核心课程之一。如何从需求角度出发,进行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课程改革,成为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热点与难点[6]。基于城乡基础设施规划有别于城乡规划专业其他核心课程,加之学生的学科背景,基础和兴趣点的差异性等。为此,本文以湖南城市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课程”为例,聚焦课程各个环节,基于“学什么”“怎么教与学”“教与学效果”等三个维度,分析“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在课程目标定位、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成效检验等三个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需求导向的课程改革措施探索[7]。
2 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课程面临的问题
提升课程服务人才培养需求、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探索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使命。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专业评估及中期督察、湖南省城乡规划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省内外交流的机会,十多年对该课程授课的反思和总结,发现“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课程面临的一些问题。
2.1 学生课程学习目的不明确
每门课堂学习是“干什么用”,对专业有什么作用,怎么学好这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目的具体表现。学生学习“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课程学习目的不明确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学习该课程对今后职业生涯有什么用。“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里涉及交叉学科内容最多的一门课程,涉及到水、电、燃气、通信等六大系统、九大类的工程等。与学生交流时经常有学生问,“我是学城乡规划专业,这个对我今后工作有什么用”,这是学生产生疑惑比较多的。学生对未来从事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职业了解不够,不能从社会职业需求的角度明确学习该门课程的目标。
②学习该课程对学习专业其他课程有什么用。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关联程度不清晰,不清楚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的知识在哪些课程中有所体现,如何将该课程的内容应用到其他课程中去,尤其是课程设计中如何应用到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缺乏对该课程理论与设计的衔接认知,更缺乏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认识。
③有学生经常自己反问,学这些知识对我有什么用。在交流中,学生认为该课程专业性太强、知识点多且专业、内容庞杂且更新速度快、学习难度大,每个工程系统都是一个庞大的专业,学生认为这些城乡基础设施应该对城乡规划专业用处不大,应付一下过关就行。
2.2 “教”与“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教学方法上,原来教学方法基本上以讲述法、案例法和应用较少的智慧教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基本以老师讲述为主,辅以少量互动;教学方式上,基本以纯理论灌输为主,辅以少量案例辅助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授课发现,该课程收到成效不明显,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授课方法相对单一,可视化程度不高,学生空间思维缺乏,理解吸收难度大。
②学生在老师灌输式的教学中,处于一种被动式学习状态,导致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兴趣不高。
③学生很难通过单一的理论讲授、少量的案例讲解融合贯通该门课程的学习。各工程系统的知识点多,内容庞杂,相关工程系统的关联性不强,部分设施相似度高,规范、强制性条文多,识记的知识点多,易混淆,在设计课程中如何运用,成为了学生最大难点之一。
不同课程,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这门课程来说,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不够清晰。从学习态度上,大部分的同学基本是被动的学习态度,没有主动想学习它、采用什么办法把它学习好。从学习方法上,基本上是被动的灌输式,老师怎么教,他就跟着怎么学,不管老师的这种方式、方法是否适合本人,也不想这门课应该这么学。如城乡基础设施规划中涉及各种工程规划、综合防灾减灾、管线综合,这三大知识体系完全不同,侧重点不一样,三者之间学习的关联度不强,但学生很少自己总结,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工程系统规划中,如能源系统中的电力、供热、燃气三大工程,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又很强,有些设施的设置距离等又很相似,这些都需要采用主动学习、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学习。
2.3 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提高
考核是检验课程学习效果的手段,该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理论课,前些年主要采用闭卷考核方式为主。从考试结果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总体不错,知识点掌握的情况符合考核大纲要求,得分失分点也基本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成绩分布基本能呈现正态分布的趋势,如果单从这门课的结果来看,达到了教学目的、目标,学生的评价也比较高,属于优质课程。但从课程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在后续课程运用该课程的知识时,感到力不从心。学生对于如何做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的设计,如何将理论知识点运用到工程规划设计中,效果不太理想。如在城乡总体规划设计中,如何进行消防站点布局、选址,在闭卷考试中,大部分同学能回答好,但在设计中出现大部分同学选址布局不妥的情况,这就形成考试结果与教学效果不匹配的情况。
3 改革探索
为满足课程学习后的需求,全面推动课程改革建设目标的实现,加快“金课建设”,本文从“学什么”“怎么教与学”“学的怎样”等三个维度,立足湖南城市学院地方院校特色,结合城乡规划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应用特色学科”建设契机,围绕课程改革建设的关键核心要素,进行了基于需求导向的课程改革探索。
3.1 聚焦需求,引领课程建设内涵
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城乡基础设施规划”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要进行该课程改革首先要精准把控课程建设的内涵,明确该课程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来说,需要学什么。在该门课程的改革中,应该清楚该课程在支撑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定位和作用,聚焦课程核心内容,创新课程的组织模式。
厘清课程内容体系。城乡基础设施规划涉及“六大系统”“九大类工程”工程,通过解剖不同工程系统、不同类工程的差异,合理设置课程授课时序,将同类工程系统进行链接,探究不同工程在城乡规划编制中不同规划层次的内容、深度,容量预测的方法、设施的布局、网络组成,通过工程之间在不同规划层次的对比、在系统内不同工程之间的横向对比,形成工程之间学习有机衔接,融会贯通,达到掌握的目的。
聚焦课程核心内容。在城乡基础设施规划专业指导性规范的指导下,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讲授不同规划层次的内容、深度,容量预测的方法、设施的布局、网络组成。重点内容聚焦在不同规划阶段容量预测方法的选择,设施的选址布局、容量的匹配,网络的选择与设计,明确重点内容,在核心、重点内容上狠下功夫,收获成效。
创新课程组织方式。通过聚焦需求,改革授课组织方式,以专业需求为出发点,以相关课程需求为桥梁,以学生需求为根本,改变传统的课程组织模式。具体做法为采用课程组授课方式,目前该课程由三人组成课程组,每个教师的侧重工程不一样,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参与工程实践(设计)或设计(实践)课程有所不同,根据不同设计课程,明确不同工程的侧重点和要求,理论与实践(案例)的有机结合,采用边理论边案例剖析,边练习边讲授的方式进行。
3.2 服务需求,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职业需求。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主要面向中小城镇,培养的学生主要在设计、管理、咨询等部门从事城乡规划相关工作。因此无论在设计部门还是管理部门,所从事的工作都涉及城乡规划的相关知识,尤其涉及内容相对繁杂的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在设计中,几乎所有的规划设计都需要考虑基础设施,不管是设施的布点、容量的预测或计算、网络的组成等,城乡规划管理中处处涉及到基础设施。因此,“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这门课程需要从职业需求出发,面向社会需求,精准施教,引导学生采用高效实用的学习方法。多采用实际工程案例剖析的案例教学法,尽可能多采用智慧教学手段,实现更多可视化,做到从书本到实际就业需求的衔接。
专业需求。课程是专业培养基础,课程体系建构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在整个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涉及方方面面的协调,不同课程对该课程的需求不一样。在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层次,重点涉及基础设施量的计算,具体设施的定位、工程网络的网络布线的定位等。在总体规划阶段,重点涉及总量的预测,设施的布点(统筹选址的数量、位置等),工程网络的走向、形制等,统筹其它工程网络和基础设施等。以同步城乡总体规划的案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实现“理论+实践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从工程的内容深度、容量预测计算、设施布局选址、网络构成,做到从专业课程需求出发,将课程与课程进行有机衔接。
个体需求。学生的学科背景不一样,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文、理科背景均有,学生的识记能力、形象思维、空间思维有所区别,理论部分学习和设计部分学习效果有所差异。例如,通过理论课与案例结合的方式,同步总体规划课程设计的强化,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采用老师先讲授、示范,学生通过“雨课堂”再做小测试、课后做设计、汇报,老师最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达到从个体被动学习到学生与教师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3.3 立足需求,健全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评价是研判课程建设的有效试金石,在日益变化的今天,时代背景,学科专业发展形势,有限的课时、资源条件的情况下,需要有更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健康有序发展的“温度计”。“城乡基础设施规划”从需求角度出发,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综合评价方式。
调整闭卷考试分数,占比由70%下调为50%,紧密结合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城乡规划相关知识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课程的需求,调整考试大纲,将工程系统容量计算在闭卷考试中剔除,强化名词概念的理解、识记,各规划层次内容深度、要求之间的融合贯通,理解和甄别,重点识记各工程在城乡规划专业中规划规范,掌握各工程规划中各设施的选址布局要求,根据需求将城乡规划实务中考试方式引用到闭卷考试中,综合研判、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工程规划设计中相关选址、布局、论证、选择的问题。
调整平时成绩分数,占比由30%上调为50%,同时改革平时成绩的组成。平时成绩由原来单一的考勤成绩,改由现在“雨课堂”随堂小测试、课后工程规划设计、考勤和课堂表现三部分组成。“雨课堂”随堂小测试,强化课堂中理论性、布局、选址原则性的知识点的检验与闭卷考试准备的强化。工程规划设计,以同步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为基础,针对自身方案,各工程规划在总体规划阶段的设计,重点强化在总体规划阶段各工程规划要“干什么事”。量的预测中,针对具体的工程,具体的基础资料,选择什么预测方法,并进行预测计算。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中,针对建设用地的布局,优化布局具体工程设施的选址、布局,进行工程管线的布局,并针对具体的工程规划,反馈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道路等。考勤和课堂表现改变以往仅仅人在教室即可的局面,在改革中,随时与学生进行互动,真正做到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学生获得感为目标,进行课堂考勤和综合表现考核的方式,达到综合评价考核学生学习效果。
4 结语
通过剖析湖南城市学院“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从需求导向出发,结合湖南城市学院“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这门课程改革,从引领课程建设内涵,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健全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等具体的改革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重视本科教学是回归高等教育教学的根本,课程教学与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新形势下,如何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到底,仍需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