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演进及经验启示
2023-01-05杨刘保
杨刘保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130103)
“现代化”一词是舶来品,其历史进程始于18世纪欧美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工业化。一般而言,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等等,是思想观念现代化、政治经济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制度现代化等的统一体。现代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和思想理论、社会生活等多个层面,是整体性、全领域、全方位的变迁过程。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实现飞跃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形成了独特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蕴含着深刻启示,这些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演进
经过28年浴血奋战,1949 年新中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意味着中国广阔领土面积绝大部分的统一,也意味着政令的统一。这种统一性为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空间场域,提供了普遍的政治秩序和安全稳定的环境,是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保障、重要因素。
国家的统一还带来了两大效果:一是自足性,即独立自主,自给自足;二是规模效应,即集中力量办大事,使中国开始有能力走属于自己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1956 年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家性质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真正建立,这为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了制度条件,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毛泽东同志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到邓小平同志的老“三步走”战略,再到江泽民同志的新“三步走”战略,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两步走”战略构想,再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努力奋斗、步步推进、稳扎稳打,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发展前景。
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邓小平同志强调我国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79年年底,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明确指出,中国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小康之家”,“小康”就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在中国要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以及“小康”“小康社会”既是从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调整,也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设计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蓝图。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以中国的方式而不是完全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方式去实现,其次要考虑中国的国情、结合中国的实际去推进。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这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朝着系统集成的方向迈进,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随着重大方针政策的不断出台、重大举措的有效施行、重大工作的大力部署,许多过去没有解决的难题以及难啃的骨头都解决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开创了崭新的局面。为把中国式现代化继续推向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新起点、着眼新未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聚焦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从国家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法治国家、文化软实力、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生活水平、国防建设、共同富裕等九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纵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历程,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启,深刻说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过程性,都是由量变向质变过渡,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引发质变。从量变到质变,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所遵循的哲学逻辑和基本规律。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20 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就是量变的过程,经济社会发展的量的长时段不断积累,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夯实稳固的基础。
没有这样一个长时段的积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就缺乏坚实的支撑。从“四个现代化”的设计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构想,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构想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确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呈现出螺旋式演进、递进式发展的基本脉络,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面临着国际国内双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挑战众多,任务艰巨,我们要继续为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不懈奋斗。
历史昭示未来,目标引领航向,奋斗成就梦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出全面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追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模式的过程中,一路走来,目标明确,步步推进,稳扎稳打,透出的是理想和信念,显示的是信心和决心,蕴含的是责任和义务,展露的是勇气和干劲。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验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既形成了独特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蕴含着深刻启示,也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为我们下一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要指引,树立了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有远大理想追求:一张蓝图绘到底
理想就是对崇高目标的不断追求。伟大事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目标的宏大高远,就在于对目标的执着追求。目标是否合理,一是在于可实现,二是在于可量化。只有这样,在对目标的追求过程中,才能做到意念不变、坚定不移、笃定前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探索。早在1954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要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要建设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92年,邓小平同志也曾提出,从新中国成立起,我们要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2020年的十四五规划,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以贯之。今天,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执着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在中国式现代化蓝图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探索如何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并实现现代化目标。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有足够的底气、能力和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挑战;只要我们胸怀理想,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中华民族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步伐。
(二)有强大领导能力: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领导核心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就是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如何领导?一是带领,要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既要有超强的领导能力,也要有凝聚力量的本领,能够做到大团结大联合,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无数的跟随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正确的目标共同努力;二是引导,统一思想意志,把握正确方向,既不走错路,也不走弯路,始终走正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以及成就取得,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是不可想象的,党的坚强领导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定盘星。党的领导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形成的,是使命赋予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最根本的制度,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处于统筹、统领、统帅地位,是党和国家各领域各方面制度的“纲”,是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和根本。
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就无法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绝无可能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不可能开创;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同样也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就是党的领导不断彰显的过程,就是党的领导不断加强的过程,就是党的领导不断成熟的过程。
今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同时,要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坚决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干部队伍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三)有不负人民情怀:人民至上放心间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理论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理论,党的路线是一切为了人民的路线,党的事业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事业,党的各种职权是人民赋予的,最终也要用来为人民谋利、为人民服务。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提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给广大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为人民谋利益、谋发展,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就是一部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实践史、奋斗史。
广大人民群众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根基,也给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奋勇前进的无穷力量。《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1]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这样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谋求人民幸福,谋求人的全面发展,谋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共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四)有科学理论指引:确保方向不迷失
中国共产党是靠马克思主义起家的,背离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迷失方向,犯颠覆性错误。今天的时代和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但马克思主义依然是科学真理,永不过时。坚持马克思主义、注重理论指引,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内在特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方向,我们立党才能立得住。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奠定了我们党的前进方向和基石。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1]推进党的事业前进、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确保我们的事业永不变质、长盛不衰,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引领,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决不能动摇。在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要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五)有独特方法视角:开拓创新勇突破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自己的现代化之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过曲折,甚至严重失误。我们是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摸索,不断找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之路、最佳之路、光明之路。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勇于开拓创新,选择了一条能够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带领人民走向富裕幸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适合中国国情、为中国人民所希冀和接受的改革开放之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1]在开拓创新中,中国式现代化有了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独特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就是一场伟大的开拓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通过开拓创新、通过进一步改革理顺其中各种复杂关系,破除各种障碍、藩篱,也必须通过进一步开放与世界接轨,利用世界文明成果,跟上世界发展步伐,融入世界发展大势。改革开放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深度和广度。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开拓创新,更要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创造新的奇迹。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度契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前提,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纵深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最终建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归宿和指向,不坚持这样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就失去了方向。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新的历史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根本动力源泉。
(六)有整体谋划能力:系统推进探路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的,处在普遍联系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用联系、系统的观点看问题,在复杂事物和工作面前,要突出系统性、强调全面性,把握其重大关系。
现代化不是单一领域、单一方面的现代化。世界各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将现代化分解为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这四个最为突出的核心指标,由此可见,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而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更为丰富、指标更为全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必须系统推进,不能顾此失彼。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的认识不断拓展、加深,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我们更强调彼此照应、战略协同,更突出系统推进、整体谋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住“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收官之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四个全面”的表述发生了重大变化,明确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原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历史使命。在这“四个全面”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依然是三大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担当“发动机”的角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动力支撑,全面依法治国起着“稳定器”的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发挥“火车头”的牵引力和带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根本保证。
系统观念既是一种基础性的思想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常用的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引领,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思维,谋划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与问题,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不断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推向前进。
(七)有攻坚克难壮志:抓住重点打硬仗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通过分析、研究事物的矛盾本性,掌握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在推进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切实抓住并着重解决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程。具体到谋划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善于抓中心环节、抓重点领域、抓关键问题、抓“牛鼻子”,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有贫穷,就谈不上繁荣幸福,现代化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甚而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同样,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消灭贫穷。所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质的跃升的关键环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实基础。这是一场硬仗,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中国共产党正是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始终抓关键环节,终于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必须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抓重点领域、抓关键环节。
历史的联系不可割断。中国式现代化走过的道路以及我们在探索、追寻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弥足珍贵,需要永远珍视、长期坚持、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