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中刘老圩的价值挖掘和景观再生策略

2023-01-05王天星倪雅楠孙超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安徽建筑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刘老人文景观

王天星,倪雅楠,孙超 (安徽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刘老圩是皖中淮军圩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物。刘老圩先后被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称号,足以表明其相当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它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老圩鲜明的历史人文、艺术和生态价值值得挖掘和弘扬。本文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刘老圩的文化景观价值及其应用策略。

1 刘老圩的文化景观价值分析

刘老圩有着不同的称谓,如水圩民居、江淮圩堡(皖中圩堡)、淮军圩堡等,这实际上就是对其价值不同角度的定位。从文化景观的角度来分析,圩堡的价值可以体现在它的生态上,也体现在艺术和人文上,这分别构成圩堡的生态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这些价值的存在相当意义上平衡了圩堡所固有的军事性防御性和封闭性。

1.1 生态价值和宜居性

①绿色设计

水圩之于江淮,本来是一种水利设施,既能满足周围田地灌溉之需和生活洗涤之用,也能发挥雨水收纳作用以免涝灾发生。同时,它还能起到消防安全的作用。以刘老圩为例,其四周是深壕和石围墙,大潜山汇流的金河水绕圩而过。外壕宽达10m~20m。在硝烟退去之后,在岁月从容中,曾经的军事化设施恢复其生态价值,又可看作是一种绿色设计的表现。

②诗意栖居

刘老圩是双圩设计,且以石砌。后来的刘大圩更是三重水圩。宽大深峻多重的水圩,将居住空间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自设藩篱,保证了外部影响的最小化,既免于野猪、虎狼等猛兽的侵扰,也免于兵匪寇盗的纵横劫掠。

③安全屏障

圩内雨水收集系统与徽派民居相同,其暗置的地下水渠与铜钱纹样地面漏砖相连,形成天井到暗置水渠再到内外水圩的水循环系统,对聚落内的小气候进行微调节。圩内圩外的两重安全屏障,提高了水圩民居的宜居性。

1.2 艺术价值和风格

①枕山环水

刘老圩整体布局座西朝东,三面环山,四围临水,寓意紫气东来。中国传统建筑一般是坐北朝南式的方位布置。皖中水圩民居不同于此,大多座西朝东,正门东开,刘老圩和周老圩、唐五房圩、张新圩皆是如此。但不管朝向哪个方向,大门多偏向山的方向却是一定的。这遵循的是“枕山、环水、面屏”的徽文化影响。

②整体营建

刘老圩运用了当时成熟的建筑营造方法,兼具北方庭院的粗犷和南方园林的秀丽精巧以及徽派建筑中圩院造景的情态意境。核心建筑均分布于内外圩之内,室内平面布局在基于中轴对称的基础上,运用穿斗式建筑架构,合理分配室内开间纵深和跨度,虽然空间的开阔性不够,但整体性强,朴素、经济、实用。

③文化融合

刘老圩的营建体现了多种地域文化的融合。它既有钢叉楼这样非常传统的象征,以镇圩祛邪,也有西洋楼这样在当时合肥耳目一新的建造,相互之间即使没有太多联系,但也显丰富多彩。刘老圩主厅的山墙采用了“观音兜”式样的马头墙营造形式,这是对沿海民居的借鉴。在建筑装饰和构件上则采用了徽州的三雕技艺。与此同时,建筑内还出现了西洋特征的圆拱门,门上玻璃为彩绘玻璃,外窗造型上也有采用欧式拱券式设计。

1.3 人文意趣和景观化

虽然都有着淮军故居的身份,但刘老圩区别于其它圩的特色还在于,它以其修造中的艺术构造和人文情趣平衡了水圩明显的防御性和军事色彩。

①读书岛

挖壕建圩的过程中,刘老圩的圩西被挖造出了一个大堰,形成了一片颇大的水域,水域中环绕了一大一小两个岛屿,这是取土烧制砖瓦堆积而成。大岛名曰读书岛。虽不是自然形成的岛,却因刘铭传及子孙常年在此读书而滋生出人文意趣。这处小岛,半浮在所挖建的大堰(水系工程)西水面,远观如螺。从环境构造的角度来讲,这实际上是把一个军事化建筑设施公园化了。

②国宝传奇

刘铭传故居里,现复建有一座四角盘亭,四面环水,唯石桥相连。亭中存放国宝“虢季子白盘”。虢季子白盘,是西周三大青铜器之一,刘铭传在苏南征战中偶然获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个“国宝”数次让刘老圩身陷险境,但也赋予了刘老圩一定的传奇色彩,让这个江淮民居有了超出于一般的意义。正所谓“圩不在大,有盘则名”。

③老树传说

1891年离台返乡后,刘铭传在南部生活区修造的西洋楼,为两层建筑,上层藏书,下层住人,刘也时常在此读书。楼旁当年栽种的广玉兰树巍然挺拔。西洋楼前的广玉兰,有多种历史传说,一树两枝,似有寓意,后人因此联想其海峡两岸的奔走和功业。

2 刘老圩的景观再生策略

历史遗址的开发利用要有环境生态共同体的整体思考,不是重新修复了就够了的,必须是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用现代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方法来推动历史文物的再生设计。这包括历史文物的生态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一体化再现,地域文化和建筑修造技艺和审美表达的一体化体现等等。

2.1 水圩生态的开发利用

①生态农业

水圩本身就是最好的水利设施。特别是江淮地区,大都是黄泥地地区,土地不算肥沃,水利设施更是丰收的根本保证。上世纪九十年代,恢复重建之前的刘老圩,只剩轮廓,但壕沟犹存,就是“一片青翠,一汪池水”,呈现的就是水圩所具有的基础功能。九十年代其它圩堡也是如此。它们既是风景,也提供了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因此,恢复其水利功能,提供生态农业的基本支撑,也是发挥刘老圩之类圩堡作用不可忽略的地方。

②亲水设施

水圩的水系特色可以充分利用。建筑四周临水,圩基包括水面占地近百亩。大潜山汇流的金河水穿流而过。水圩的宽度一般在10m~20m左右,深度达4m~5m,建筑的倒影立显,圩堡、天空、绿水、绿树和环绕的田野,把建筑很好地融入到环境之中。在平缓的地势条件下,这样的设计扩大了建筑的纵深,突出了建筑的巍峨感。合理利用刘老圩的水圩,通过亲水设施的提供,可以提升刘老圩的价值。

③山圩相望

刘老圩缘山面水。刘老圩在大潜山向西约一公里的方位,所以,刘铭传当年住在刘老圩子里,是天天能看到大潜山的。大潜山位于江淮分水岭,南北横亘,是合肥地区海拔第二高的的山。可以在大潜山上重建大潜山庙,山顶上再建宝塔一座,通过山圩相望,相互借景的设计,创新形成刘老圩的生态景观。

2.2 圩居艺术的审美应用

①转型博物馆

刘老圩已于2006年5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老圩内的建筑修造时期不同,但建筑风格总体一致,提供了我国传统建筑在近代社会演变的具体可视化本体。营造工艺上,刘老圩的过渡性丰富性明显,南北交汇、东西并存,有着向博物馆转型发展的可能性。通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方式,充分展示其艺术形态的复杂和兼容,让以刘老圩为代表的圩堡建筑的生命再续。

②沉浸式的休闲体验

刘老圩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表现出一定的审美意境。特别是南部生活区,园林化的设计修造营建出一方特别的天地。这满足了当年刘铭传之辈以圩堡隔离高度紧张的军旅生活,而养疴田园诗意栖居的内在要求。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也有跳出来放松的欲望,圩堡可以提供沉浸式的休闲体验,在这样的体验中感受江淮文化的魅力。

③植物风貌景观化

刘铭传旧居周边的自然环境保存完好,以山地、田园景观为主导的景观格局基本上延续了刘铭传时代的环境特点。旧居内的植物景观风貌,除了保护好现有古树,可根据旧居内各功能区特点配置新植物,可以在前后花园种上广玉兰、皂荚树、无患子、栾树等多层次树木,在壕沟里栽种睡莲、荷花等,读书岛除了保护现有树种,可在岛的四周增植垂柳。

2.3 圩堡特质的人文拓展

①农家书屋

刘铭传读过几年私塾,于戎马倥偬中不忘拾书。圩堡的应用应该充分利用刘铭传特殊的个人资源,把刘铭传和重视教育联系起来,这既符合乡村振兴的要求,也是提升刘老圩和众多淮军圩堡人文品质的着力点。比如在刘老圩辟一地方建农家书屋,把刘老圩纳入到农家书屋工程之列(全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之一),书屋可实体化,也可数字化,让肥西大地数字阅读成为一个连接古今的品牌,其内容可包括淮军系列、淮军肥西圩堡系列、安徽民居系列等。

②人文情景化

读书岛的利用倒是可以借鉴包公园中浮庄的运用。在包公园中,清风阁和浮庄相互借景,把历史和景观恰到好处地连接起来,不至于让人沉滞或轻忽。读书岛之于刘老圩,也可发挥出这样的作用,相得益彰。

2015年3月21日,由合肥广播电视台牵头筹建的中国淮军圩堡影视基地揭牌暨电影《圩堡枪声》启动仪式在刘铭传故居举行。这是刘老圩人文故事传播的一个好的开端。刘老圩和“虢季子白盘”的故事值得多角度来挖掘,形成IP,形成品牌。

③不只是淮军故事

刘老圩的应用开发不能局限在淮军故事中,刘老圩、唐老圩、周老圩在历史的变迁中也与中国革命发生联系,这也可体现在整体景观设计中。1938年合肥地区沦陷后,重建的合肥县府址和主要抗战根据地就在刘老圩。1950年后,刘老圩被部队接管。与之相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唐老圩和周老圩身上。唐老圩曾接待过刘邓大军首长,周老圩则是抗日时发生在合肥地区著名的“龙舒之战”的战场之一。围绕淮军圩堡发生的这些事拓展其人文内蕴也应该是刘老圩应用开发的人文策略之一。

3 结语

刘老圩已经于2015年修复开放,和墓园、纪念馆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生态,同时也形成了刘老圩甚至是肥西圩堡开发利用的一个基本思路。但如何让刘老圩更好地嵌入到变化了的当代社会中,既要体现历史文脉,又要有与时俱进的开放性,从而让建筑不再只是摆POSE,而是有内容的景观和有景观的内容有机结合,这还是一个有待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本文是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回答。

猜你喜欢

刘老人文景观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一次只爬两层楼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古稀爷爷爱护蝉
人文社科
一腔热血精忠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