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农药的应用及绿色植保技术研究

2023-01-05陆广梅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5期
关键词:植保防治效果害虫

陆广梅

(济南市长清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山东长清 250300)

0 引言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但传统农药具有较强的毒性和残留性,因此会给农作物的品质以及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同时也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为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传统农药的控制,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农药,并加强对绿色植保技术的应用,在做好病虫害防治的同时,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 传统农药的危害和施用现状分析

1.1 传统农药的危害分析

1.1.1 对人体的危害。传统农药的毒性较大,在应用过程中,农户长时间接触农药,容易导致自身出现中毒现象,给农户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甚至严重时还会造成农户中毒死亡。除此之外,传统农药还具有较强的残留性,造成农产品中大量的农药残留,人们在食用过程中便会摄入相关有毒物质,进而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传统农药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1.1.2 对环境的危害。传统农药施用过程中,不仅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危害,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容易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空气污染等。在农药应用过程中,直接投入水体或者渗入地下水之中均会造成水污染。在农药喷施过程中,大量的农药会进入到空气之中,造成大气污染。另外,化学农药微粒还会随着空气飘散,进而造成更大范围的污染。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喷施农药过程中,会有50%左右的农药残留在土壤之中。传统农药有较强的残留性,不容易挥发,难以被阳光或者微生物分解,残留在土壤中的药剂会持续较长的时间,造成的危害也就愈发严重。传统农药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因此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1.1.3 对农作物等造成的危害。传统农药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也会对农作物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例如,长期应用农药,容易导致病虫害产生耐药性,最终影响病虫害防治效果。除此之外,农药的应用,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也容易杀灭益虫,益虫或者害虫天敌被杀灭,会导致田间的生物防治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这必然会对病虫害防治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在养鱼、养蚕或者养蜂地区附近喷施农药,则很容易对这些生物造成毒害。由此可见,传统农药不具备选择性,不仅会一同杀灭益虫,而且还会对周围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1.2 我国农药施用现状分析

1.2.1 高毒农药屡禁不止。鉴于上文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高毒农药的危害较大,因此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生产和应用高毒农药。但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部分农户盲目追求病虫害防治效果,依然会选择应用高毒农药。而一些厂家和商家为了利益,也会违规生产和销售高毒农药。高毒农药虽然可以更好地保障病虫害防治效果,但是带来的危害也同样严重,每年都会发生人或者动物食用残留高毒农药的农产品而发生中毒的事件。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监管以及农业生产管理的加强而不断减少,但是依然未能完全杜绝,其危害依然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1.2.2 施药频率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缺乏科学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和手段,为追求农产品的高产和优质,往往会频繁施加农药,甚至有的农户不管是否存在病虫害,直接进行频繁施药。频繁施药容易造成病虫害产生耐药性,同时也会导致农产品出现大量的药物残留,并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人们食用存在大量残留的农产品,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频繁施药还会增加农药消耗量,不仅会使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同时也会造成大量的农药浪费。

1.2.3 盲目增加药物浓度。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没有掌握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为了追求病虫害防治效果,在施药过程中盲目增加药物浓度,未能按照说明书要求科学施药,希望通过增加药物浓度的方式来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盲目增加药物浓度,会导致药物残留现象更为严重,同时也会造成更多的浪费以及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盲目增加药物浓度的危害不容忽视。

1.2.4 安全隔离得不到保障。在对农作物施药之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安全隔离才能上市销售,这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安全隔离,能够降低农产品的药物残留,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但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少有农户会关注安全隔离问题,经常出现对农作物施药后便直接上市销售的情况,导致农产品的药物残留较多,严重威胁人们的食品安全。

2 新型农药的应用

相较于传统农药,新型农药的毒性更低,甚至可以实现无毒,新型农药的成本更低。新型农药可以在保障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基础上,减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利影响,并且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更小。与传统农药相比,新型农药更具优势,值得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农药以生物农药为主,在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既可以保证防治效果,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会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目前。新型农药的应用正在不断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农药的施用,这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新型农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 40%福戈

40%福戈是新型农药的主要代表之一,并且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40%福戈可以用于多种虫害的防治,效果十分显著。在应用过程中,既可以保证虫害的防治效果,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还能起到促进幼苗生长以及保护植株的作用。因此40%福戈同时具备防治虫害和促进作物健康生长的作用,这使得40%福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 30%爱苗

30%爱苗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新型农药,30%爱苗中含有15%的苯醚甲环唑以及15%的丙环唑。以丙环唑为例,其属于内吸性杀菌剂,不仅能够有效质量多种病害,而且还可以对农作物起到有效地保护作用,应用30%爱苗可以更好地预防病害发生,降低病害几率。30%爱苗对灰霉病、叶斑病、炭疽病以及白粉病等常见病害的防治效果最佳。另外,应用30%爱苗还能够防治农作物出现早衰现象。目前,在花生种植以及瓜果栽培过程中对30%爱苗的应用最为广泛,并且病虫害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2.3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属于选择性杀虫剂,因此可以避免对益虫造成误伤,这是其相较于传统农药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借助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能够有效抑制害虫产卵率,降低害虫的危害。对叶蝉、飞虱等害虫能够起到有效地防治作用,但是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的药效相对较慢,在施药之后的3~5天左右才能发挥药效,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虫害状况提前施药,这样才能保证虫害防治效果。

2.4 20%氯虫苯甲酰胺

20%氯虫苯甲酰胺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新型农药,并且是重要的杀虫剂之一,应用20%氯虫苯甲酰胺可以对害虫交配过程产生干扰,进而降低害虫产卵率。20%氯虫苯甲酰胺同样属于选择性杀虫剂,在20%氯虫苯甲酰胺应用过程中,既可以保证害虫防治效果,也能避免对益虫以及鱼虾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20%氯虫苯甲酰胺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20%氯虫苯甲酰胺具有稳定性高、渗透性强以及传导性快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并且其残留性较低,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2.5 25%咪鲜胺悬浮剂

25%咪鲜胺悬浮剂能够起到有效的杀菌作用,因此为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提供有力支持。25%咪鲜胺悬浮剂具有低毒、光谱以及高效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对很多常见病害起到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尤其对炭疽病以及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最为显著。25%咪鲜胺悬浮剂不仅药效显著,而且药效持续时间长,能够对农作物起到长期的保护,可以有效降低农作物病害的发生几率。

3 农作物绿色植保技术

绿色植保是指应用绿色方法和措施来进行植物保护,是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农作物绿色植保技术不仅具有技术性强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做出相应的强制性要求,如禁止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应用等。技术性是保障农作物绿色植保技术发挥作用的关键,而强制性则是农作物绿色植保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有效措施。

3.1 农业防治技术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幼苗期不仅容易遭受病虫害的威胁性,而且在农作物幼苗期受到的危害最大。而在农作物幼苗期的病虫害防治,则应以农业防治技术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做到科学选种,所选的农作物品种应具有加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同时要做好整地工作,在农作物种植之前,要深翻土壤,并且在此过程中施加充足的基肥,增强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升其病虫害抵抗能力。基肥应以腐熟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不仅可以起到综合土壤酸碱性的作用,而且还能减少对土壤的污染,保持土壤疏松,有助于促进农作物根系的发展。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要加强田间管理,做好水肥管理,及时清除杂草等。这些都是有效的农药防治技术,可以对农作物起到有效地保护作用。

3.2 生物物理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借助害虫天敌来防治虫害,例如,在柑桔种植中,针对柑桔吹绵蚧的防治,可以引进澳洲瓢虫;可以借助日光蜂防治棉蚜虫。可以借助食蚜蝇或者瓢虫来防治棉花蚜虫或者小麦蚜虫等。生物防治技术还能够以菌治虫,这种方式无残留毒性,对人畜均不会造成伤害,采用这种方式,害虫也不会产生抗药性,效果非常显著。例如,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针对玉米螟虫的防治,便可以应用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除了生物防治技术之外,物理防治技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该技术具有防治效果好、成本低、节省化学药剂以及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等优点。例如,可以利用害虫的驱色特性使用色诱板来进行防治。很多害虫都有驱色特性,如蓟马具有驱蓝性,因此可以在田间设置相应密度的蓝色粘虫板,对蓟马起到有效地防治作用。蚜虫以及白粉虱等害虫均具有一定的驱色性特点,因此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防治。针对鳞翅目害虫的防治,可以利用这种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或者黑光灯来对其进行诱杀。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虽然有着多方面的优势,但这种方式难以彻底消灭病虫害,并且对人工的消耗量较大,防治效率较低,但是该技术属于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不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可以在小面积农作物种植中应用,如大棚种植等。

3.3 生态调控

农作物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单独应用某种技术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因此,往往需要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保护措施。而生态调控便是有效的综合保护措施之一,在农作物保护过程中,需要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及病虫害发生特点,综合应用病虫害防控手段,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采取保护性耕作以及修复土壤等方式来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深翻土壤、清除田间杂草等方式来破坏病虫害生长环境,降低病虫害的危害。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合理把控栽种时间,将农作物的生长期与病虫害的高发期错开,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除此之外,要加强科学管理,保障农作物的水肥供应,促进其健康生长,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以及病虫害造成的危害。

3.4 病虫害预防技术

在农作物种植中,要结合常见病虫害种类,做好预防工作。首先要科学选种,选用对于病虫害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同时应用药物浸种,杀灭种子表面附着的病毒细菌,减少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其次,需要对耕地进行消毒,通过药剂喷洒以及翻耕土壤的方式来杀灭土壤中的有害生物。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实现对病虫害的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和防治病虫害,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免造成更大的影响。借助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能够对病虫害发展趋势做出准确预报。

4 结语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关键手段。但传统农药具有毒性强以及残留多等方面的弊端,会对农产品、人体健康、环境等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新型农药的应用,同时借助绿色植保技术积极打造绿色农业。这既能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也能更好地保障环境与生态安全。

猜你喜欢

植保防治效果害虫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双环磺草酮与吡嘧磺隆混用对稻稗的防治效果试验
苦参碱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壶关县:开展2021年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培训
害虫的克星——七星瓢虫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天津植保在行动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植保机
无怨无悔四十载 植保战线展芳华——访山西省太原市植保植检站副站长何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