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种植技术与施肥管理研究

2023-01-05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5期
关键词:养分肥料小麦

邵 鹏

(枣庄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山东枣庄 277000)

0 引言

通过现代化的种植技术与科学施肥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实际效益。如何在小麦种植产业发展中充分运用种植技术,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下文就小麦种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以促进小麦种植产业发展,摒弃传统农业种植中的“靠天吃饭”的思想,实现现代化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1 小麦种植技术要点

1.1 种植地的科学选取及处理

小麦种植前,当地务农者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种植环境进行全面分析,选择适合种植的土壤环境。小麦是适应性比较强的农作物,同等环境的种植面积下,小麦的经济效益是其它作物的几倍,在选择种植地时应避免在同一区域复种小麦(一般时间节点控制在2—3年),一般选择的区域应地势平坦、关照充足和地域开阔,利于全程机械化操作。

选地后,必须对土壤环境进行处理,可以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进行深耕处理,耕层厚度>20 cm,在深耕前可在土壤表面撒上鸡粪等肥料,在土壤得到养料的同时,也可以使得土壤比较松散,利于小麦种子发芽及后期生长。

1.2 筛选优质品种

优质品种筛选是实现种植效益提升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麦种子品种选取前必须对当地的土壤环境及气候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做到因地制宜,选取适应能力和抗病虫害强的优质小麦品种。在种子推广使用前,当地农业管理部门应该注重实验,确保同等品种在该区域有着较好的适应能力,从而在当地大力推广,这样可以将种植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

1.3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首先,选择在晴朗的天气对种子通风晾晒3天左右,这样可以借助紫外线将种子中的病原微生物杀死,同时对于种子的发芽率也有帮助。其次,利用机械设备将种子进行初步筛选,将干瘪和损伤的种子直接去除。最后,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的类型及频率将选取好的种子用盐水浸泡,可以将种子中的部分病菌杀灭,利于种子后期的生长发育。

1.4 科学播种

1.4.1 播种时间。选择最佳的播种时间尤为重要,根据种植经验得知,控制在最佳的种植时间内播种可以使得小麦错过病虫害的发病高峰期,同时对于小麦各个阶段的生长发育有着促进作用。在小麦播种时间上,必须根据品种特性及当地种植气候环境进行分析,冬小麦的种植时间一般为10月下旬,具体播种时间可根据当年的气候进行适当调整。

1.4.2 播种量控制。播种量控制需要因地制宜,一般情况而言,苗基本控制在13~14万/667m2,播种量控制在8 kg左右为宜,比如播种量过高,会造成群体过大,植株间的透气性则较差,影响禾苗的光合作用,另外植株会生长弱,易倒伏,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

1.4.3 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影响小麦的根部发育情况和抗倒伏能力,一般播种深度控制在3~4 cm最佳,因播种过浅会造成根部发育不良,根部毛细组织较少,直接影响到小麦生长,后期小麦生长的养分得不到及时供给。另外,根部毛细较少的情况下,小麦的抗倒伏性较弱,在刮风等恶性天气中会出现大面积倒苗情况。

1.5 田间管理

1.5.1 苗期与分蘖期。小麦出苗到分蘖期是小麦叶片和根系发展的黄金时期,小麦出苗后必须及时管理,做好疏苗工作,确保禾苗的均匀性,遇到干旱季节必须做好灌溉工作,确保禾苗的健康发育和正常分蘖。对于长势欠佳的区域,可追加尿素75~90 kg/hm2,促进禾苗发根及分蘖。

1.5.2 拔节期。拔节是小麦茎杆生长的黄金时期,一般处于小麦生长的后期,施加适量的尿素(150~200 kg/hm2),如果生长过旺,可用550 ml/hm2壮丰胺对叶苗喷洒,可以有效的缓解症状,促进小麦健康成长。

1.5.3 除草。小麦田间杂草的及时清除可以有效避免养分流失,确保养分有效的被小麦吸收,促进小麦健康成长。对于小麦田间杂草清除工作有两种途径,具体如下:一种方式是人工除草,这种除草方式较慢,一般在麦苗发育基本完成时进行清除,优势则是无污染,符合小麦绿色种植理念。另外一种方式也是化学方式,使用农药喷洒,这样工作效率高,但是会对小麦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农药喷洒作业中,就温度而言。一般温度控制在10℃以上最佳,下午是喷洒农药的最佳时期,使用6.9%骠马乳油每公顷控制在750 ml为宜,对禾苗喷洒过后大约1天后可以喷洒适宜的清水,避免农药对小麦的生长造成影响。

2 小麦施肥技术应用要点

2.1 科学选肥

小麦生长过程中有很多种类的肥料,不同的肥料有着不同的功效,因此小麦种植中必须肥料的选取必须严格把关。有机肥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基础肥料,对小麦的生长至关重要,恰当的选取有机肥料,不但可以为小麦供给适宜的养分,同时对于改善土壤环境也有明显作用,使得土壤更加肥沃。比如在冬季为小麦施加适量的冬肥是必不可少的,冬肥顾名思义就是为小麦在严寒冬季生长补充养分的,为小麦成功越冬提供重要保障。在小麦冬季做好施肥的同时,必须进行相关的灌溉工作,确保养分被及时吸收,灌溉一般在阳关较好的中午进行,可以避免冻苗。

2.2 施肥的基本要求

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的量必须做到科学控制,在施肥前必须对耕地土壤肥力进行全方面考察,在施肥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对于贫瘠的土壤可以多补充几次肥料,而对于肥沃的土壤环境,可以适当减少施肥次数,确保土壤肥力在合适的范围内,同时也避免了肥料资源的浪费。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也对务农者提出了要求,比如,北方的冬天普遍比较干燥寒冷,那么则需要提前给小麦供给适当的冬肥,确保小麦在冬天寒冷的环境中保持充足的养分。到次年小麦返青,则需要添加适量的钾肥和磷肥,确保小麦在长苗和拔节期间养分的供给。

2.3 加强施肥管理

小麦施肥后期的管理尤为重要,施肥后期的管理主要涉及到对土壤的管理。小麦的整体生长环境喜欢中性土壤,秸秆还田可以有效的提升土壤的肥沃程度,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了更多养分。如果同一区域复种小麦,这对于小麦的种植极为不利的,这会导致土壤的养分逐渐流失,小麦所需的肥料类型被耗尽,这直接影响到复种小麦的产量及品质。这时则需要对土壤进行深耕,在深耕后可以施加适当的养料和灌溉,确保种植田具备充足的养分及水分,促进小麦种植质量稳步提升。

2.4 施肥的注意事项

小麦生长周期很长(一般为6—8个月),同时小麦生长过程中需要诸多养分,因此做好施肥管理工作是确保小麦健康生长的前提。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肥料类型,比如在小麦生长前期,为了确保小麦较好的长势,可以施加速效氮肥,在生长中则主要以有机肥为主。另外在小麦长穗粒时期,为了使得穗粒饱满,需要施加适量的尿素。另外,在施加肥料结束后,应该及时补充水分,确保养分被小麦充分吸收。除此之外,施肥量控制也十分重要,施肥量可以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为种植田施加适量的肥料,确保小麦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养料供给。

2.5 制定相应的防护方案

小麦种植过程中做好相应的施肥管理及灌溉外,还必须做好田间管理的相关预防工作,比如5~6月份是小麦即将成熟的季节,这时则需要对小麦进行保护,防止鸟类对小麦种子的抢食,一般采用的措施为人工驱赶法,通过喇叭和鞭炮等方式驱逐鸟类,以达到预防作用。另外,在冬天最寒冷时期,土地容易冻结,这时必须对土壤进行翻土解冻,避免因为天气或许严寒造成小麦根系死亡,确保小麦顺利越冬,因此,小麦种植过程中制定好相应的防护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3 小麦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策略

3.1 常见的病害分析

3.1.1 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属于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病害,发病位置比较常见,一般在麦苗茎杆、叶片和穗部。发病症状较为明显,在发病初期发病区域变为黄色,随着时间推移,病斑由黄色变化为褐色,如果不加以及时防治,叶片内的叶绿素会遭到破坏,小麦的光合作用直接下降,对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除此之外,病菌在分裂及生长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养分,与小麦争夺营养,小麦的产量直接降低,根据种植数据统计得知,同样环境下的患病麦田产量会下滑20%,严重制约着小麦种植产业稳步发展。

防治措施:对于小麦锈病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根据当地锈病发病的特点及频率,可以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其次,在小麦种植前可以进行灭菌杀毒,避免土壤中的病菌进一步滋生繁衍。最后,在小麦锈病发病时期可以采用化学方式防治,用戊唑醇溶液对患病区域喷洒可以有效的杀灭锈病菌群,实现对小麦锈病的科学有效防治。

3.1.2 赤霉病。烂麦头的学名为赤霉病,该病是小麦种植过程中没有区域划分的病种,发病气候主要集中为潮湿环境和半潮湿环境。该病的症状主要为小麦幼苗出现枯萎,同时伴随着叶子和麦穗的腐烂,如果不及时的防治会影响到小麦的产量。根据监测得知该病症主要是由镰刀菌感染所引起的,该病菌之所以会出现大面积扩散,是因为感染后的子囊壳分泌出子囊孢子,在冬季可以存活,在次年可以继续繁衍,因此难以杀灭,危害性极强。

防治措施:在小麦种植中,除了选取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外,深耕处理是非常理想的防治方法,通过对土壤的深耕,然后对土壤进行灭菌杀毒工作,保证耕地在种植前无病菌危害。另外,在小麦的灌浆期,如果遇到雨季必须注意及时排水,避免赤霉病病情出现。为了降低赤霉病的发病概率,可以使用烯唑醇等药物对小麦穗部进行喷洒,可以起到预防赤霉病的功效。

3.1.3 黑颖病。黑颖病主要是种子原本种植前种子自身携带的病菌引起,如体内的寄生虫等,黑颖病的发病环境是高温和潮湿环境下发病概率相比明显增加,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斑点,如果不及时处理,后期在麦穗位置直接出现黑色斑条,这种病情的发病完全是可防可控的。

防治措施:针对于黑颖病的主要发病起因,在小麦种植前可以对小麦进行相关的处理,可以有效的避免此种病情的发病。在种植前,可以对土壤进行深耕、杀菌和灭菌处理,另外将小麦种子进行浸泡,注意不同的种子对水温控制不同。在以往的病情防控中得知,黑颖病的最佳治疗时期是感染初期,将26%叶青可湿性粉剂用水进行溶解后,对小麦进行喷洒即可实现初步的防控。喷洒间隔时间一般控制在5~8天为宜,这样则可以达到黑颖病的初步防治。

3.1.4 白粉病。白粉病发病主要体现在小麦的叶片上,在发病初期小麦叶片上会有白色的小斑点,如果不及时处理。白色斑点会逐渐扩大,形成大圆形斑,颜色逐渐加深,最终变化为褐色,麦叶会出现枯黄的状况,对于小麦的直接影响就是光合作用减弱,小麦的体内部分养分得不到及时供给,如果不及时防治,小麦则会营养不良而出现空穗甚至枯死,严重影响到小麦的种植品质及产量。

防治措施: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对于白粉病的预防措施主要为两点,一方面,在种植前对种植土壤进行深耕,对土壤进行杀毒、灭菌处理,确保小麦种植环境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在小苗种植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密度,防止因为密度过大而出现大面积感染,其次,生长期间在施肥过程中应该注重磷肥的比例,降低氮肥的补充量。

3.2 常见的虫害分析

3.2.1 吸浆虫。吸浆虫在民间的叫法为“麦蛆”,吸浆虫会潜伏在买壳中,吸食麦粒汁,导致小麦空壳,会直接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在同等环境面积下,受到吸浆虫的影响,麦子的产量会下降20%~30%左右,对于小麦的种植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防治措施:种植前使用相应的防治药水与种子进行浸泡搅拌,避免幼虫寄生在种子体内。另外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尽量使用有机肥,避免使用化学肥料。一般在小麦的抽穗期间是小麦的吸浆虫活动的高峰期,可以适当选取化学药水进行辅助处理,比如乐果乳45%溶液,对小麦进行喷洒,可以起到预防的效果,但是在喷洒中必须控制好使用量,否则会对小麦的品质造成影响,

3.2.2 蚜虫。蚜虫是许多农作物生长中均会出现的虫害之一,蚜虫主要靠吸食小麦的汁液为生,从而引起小麦的生长发育缓慢。如果蚜虫大面积出现,会造成小麦叶绿素缺失,出现黄色斑点,对于小麦的生长极为不利,如果长期采取措施,会造成小麦黄色斑点不断扩大,小麦生长发育缓慢,势必对直接对产量造成影响。

防治措施:蚜虫的防控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小麦品种选取时选取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小麦,在源头上进行品质把关。另一方面,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深耕处理,起到杀菌和灭菌的作用,使得种子萌芽就处于低菌环境下。最后,在蚜虫活动高峰期,可以喷洒除草剂进行蚜虫的杀灭,实现对蚜虫虫害的控制。

4 结语

小麦种植品质及产量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此小麦种植中应该从种植技术、施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工作着手,对生长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及时清除。为小麦生长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避免因为外部因素影响小麦种植产量,促进小麦种植产业稳步发展,实现小麦种植经济稳健提升。

猜你喜欢

养分肥料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上半年我国出口肥料943万吨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菠菜用肥料要谨慎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苹果最佳养分管理技术
哭娃小麦
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