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山市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3-01-05曹晓霞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5期
关键词:唐山市气象监测

王 冠,曹晓霞

(唐山市气象局,河北唐山 063000)

1 唐山市自然资源概况

1.1 地理自然资源

唐山市坐落于渤海湾中心区域,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毗邻天津市,大陆海岸线长229.72 km,海域面积4 467 km2,占全省64.3%。全市土地总面积143.7万hm2,其中耕地面积56.71万hm2,林地面积50.07万hm2(林木覆盖率39%),湿地面积 24.67万hm2(占全省湿地总面积25.93%,湿地率18.26%)。全市有自然保护地23处,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分别为曹妃甸湿地和省级鸟类保护区、乐亭菩提岛诸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截止2019年12月,全市总人口756.42万人。

1.2 气候与水资源

唐山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为500~700 m,春季风多雨少,夏季高温高湿,雨水集中,多降水、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秋季多晴好天气,冬季天气比较寒冷、干燥(唐山年鉴2020 P20)。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5.59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4.151亿m3,地下水资源量16.652亿m3,全年河川径流量有70%~80%集中在7—10月份,主要以汛期洪水的形式存在。目前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3 m3,约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7,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 000 m3的下限标准,属于极度缺水城市。

2 实践与探索

2.1 完善生态气候监测系统

2.1.1 地基监测

目前,全市已经建成1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个国家基本气象站、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个高空探测站、3个农气观测站站、1个大气成分监测站、3个酸雨站、1个海洋大浮标站、289个(常规)气象观测站、2个雷电监测站、2个测风塔(100 m、70 m各1个)、5个闪电定位仪、3套船舶站,4个GNSS/MET监测站、12个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30个用于补充监测网和面向专业气象服务的自建站。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在唐山沿海建有粒径仪和雾滴谱仪各一套,开展针对沿海地区气溶胶和雾滴的数据采集。另有3部应急移动监测车和1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车、11套便携式气象站组成应急探测系统。

2.1.2 空基和天基监测

建有1 套新型X 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FURUNO),有效直径150 km,覆盖港口、码头等重要作业区,可为精细化作业保障、模式资料同化提供基础支撑。依托省市局服务产品,本地可获取京津冀多普勒雷达各类监测数据,除了产品的常规显示,拥有云团回波自动识别、参数自动提取、三维模型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显示系统。除了FY卫星系列数据,建成Himawari CAST,实现了日本葵花-8卫星的数据接收,同时可获取FY-3系列、NOAA系列、MODIS系列、NPP/NPOESS系列以及HJ、高分一号、CBERS-04等卫星的数据获取,并基于所获取的数据,建有数据处理系统,反演获取信息。

2.2 强化生态气候服务保障

成立了唐山市生态气候中心,强化面向生态文明的气象业务服务职能,将原分散在各业务单位、服务职能交叉的职能整合,包括环境气象、农业气象、生态遥感、气候等服务。针对大气污染防治需求,形成“每天一报告,每周一会商,每月一评估,逢污染加密”的业务模式,面向唐山市环保指挥中心,提供精细化环境气象预测和气象评估。根据《2020年唐山环境状况公报》,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明显,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O3-8h平均浓度较2019年分别下降9.3%、12.9%、18.2%、9.8%、13.8%和4.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9天,增加28天,优良天数比例为68.0%;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87,下降10.2%。

2.3 做好全市生态宜居等气候类保障

近年来,唐山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污染退城、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城市增绿“三城”工程等提升城市的生态宜居水平的相关工程过程中,对我市的精细化气候特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需求,气象部门开展了多次关于查询数据、统计归类、气候分析技术培训,提高了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先后配合园林局完成了唐山市城区热岛效应分析报告,协助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完成气象专题的研究,配合城管局完成海绵城市创建气候数据评估分析,配合创森办完成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气候数据统计,为建成国家森林城市提供了气象保障。

2.4 开展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常规业务包括周年服务方案、旬月报、农业气象服务专题等。针对关键农时农事制作春播春种、夏收夏种、冬小麦越冬期气象条件影响评价与建议,做好农业气象关于旱、涝、风、雹、冻等灾害风险的预报预警及评估,制作了南湖湿地公园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报告。重点做好围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项目的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工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梨花花期观赏指数预报以及梨花花期、牡丹观赏期、杨柳絮飘飞期预报。针对我市南部沿海对虾养殖、滦州东路花生、迁西板栗、丰润生姜4个名优特产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针对土壤墒情逐渐转差的情况制作了气象干旱评估分析报告,详细分析干旱分布情况。收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完善直通式服务用户数据库,通过直通式业务平台、“好天气”及“唐山天气APP”、“直通式服务微信群”、“板栗气象服务微信群”等将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等信息发送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中。

2.5 谋划开展海洋生态保护气象服务

2018年11月,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海洋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在曹妃甸海洋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指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曹妃甸区气象局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平台。目前已开展沿岸气溶胶粒径、雾滴谱等连续监测,并进行了省内首项海面和沿岸雾霾对比观测,积累了重要的海洋生态环境数据。

2.6 扎实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我局依托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冀东飞机增雨分中心,联合各县(市)、区气象局,提升人影作业能力建设,全市建成标准化作业点12个,碘化银烟炉4个,增雨飞机1架,雨滴谱仪4台。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今年共进行飞机增雨作业26架次,飞行84.5 h,地面作业93次,发射火箭弹924枚,高炮弹843枚。通过湿沉降的方式降低空气污染物浓度,服务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对改善大气环境、地下水超采治理、缓解农业生产用水、降低森林火险天气等级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功申请唐山市科技局项目《基于飞机观测平台的唐山市上空二氧化碳高精度监测与分析》,申请河北省气象局科研开发项目《基于飞机观测平台的冀东地区温室气体高精监测与分析》。

2.7 开展气象指数保险服务试点

农业气象保险能够有效控制防范和转移农业生产的风险,涉及到灾害风险区划、保险指标的划定等基础问题。2016年研发板栗干旱气象指数保险,2017年,在迁西县汉儿庄乡开展试点工作,参保300余户,承保面积0.19万hm2,保费总额86万余元,保障金额1 400余万元。2018年,继续在汉儿庄乡开展板栗气象指数保险工作,2018年承保面积为0.1万hm2,虽然降雨量达到120 mm,但从8月15日到31日连续17天无有效降水,触发了补充条款,每667m2赔偿板栗种植大户7元,共赔偿10.5万元。2019—2021年继续开展板栗气象指数保险工作,开发对虾养殖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增加气象指数保险服务产品。

3 存在问题

3.1 监测手段和服务支撑不足

唐山市PM2.5、PM10大气颗粒物自动观测仪器较少,难以满足预报对探测数据的需求,上级环境预报产品在品种和精细化程度上不能满足地方需求。生态气象业务平台落后,数据支撑不足,气象数据共享平台和环境气象业务平台仍需改进。

3.2 大气污染防治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科技支撑能力薄弱,气象条件精准分析、污染成因解析、污染防治措施效果评估能力未形成。雾霾天气预报预警水平低、预警时间短,准确性不能满足需要。

3.3 基层气象和生态结合不够深入

当前基层气象部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停留在基本的气象监测、大气污染服务等方面,服务产品是基本业务的衍生,内容单一、特色不明显、技术含量不高,需要上级加强统筹规划和技术指导,明确发展方向,形成“各有特色、聚点成面”的生态气象服务格局。

3.4 基层业务人员技术力量薄弱

知识和能力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态文明建设对气象保障的需求,需要“走出去、请进来”,到先进的地区学习,请先进地区的专家来授课。

3.5 部门沟通协作不够

与地方上生态文明的相关部门沟通协作较少,部分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不利于形成生态文明保障合力。国土、环保、水利以及气象等不同部门之间尚未建立互联共享共用的数据平台。

3.6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较低

在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气象工作应结合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关于可开发资源的主要数据信息,使其更好地助力于生态文明建设。但目前唐山市气象局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服务能力薄弱,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欠缺。

4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切入点的思考和建议

4.1 加强监测系统建设和数据应用

建议增加对大气成分、能见度仪等自动观测设备的投入,完善生态气象监测系统的建设。发展卫星遥感、气溶胶浓度等多源资料对大气气溶胶的综合监测技术,形成精细到县一级的监测产品。通过技术培训等手段,引导业务人员加强对现有生态气象监测资料的解释应用,真正将监测资料转化为生态气象服务的数据支撑。

4.2 提升中长期空气质量客观预报精细化水平

建立精细到县的颗粒物输送来源解析业务,实现重污染天气应急情况下多种减排对策减排效果快速预评估功能,建立细化到区县的PM2.5来源解析功能。

4.3 继续发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

当前,地下水亏空使得春夏少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雪上加霜,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内陆,沿岸也有不同程度的“储水荒”。人工增雨既要看到“地上”的情况,也应兼顾“地下”的需求。

4.4 加强气象服务清洁能源应用

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的转化应用,同样是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风力、风向、日照、辐射等要素的监测、分析、应用均与气象紧密相关,气象工作或许能够在该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4.5 突出生态气象工作特色

根据地区经济结构组成、自然资源特点、规划重点等,争取多方指导合作,找准气象服务切入点,如基于气象条件的农产品种植品种评估建议、气候品质认证、城市热岛影响、湿地和湖泊环境变化以及大中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评估等,推进气象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紧密地相结合。

4.6 加强研究性业务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积极开展研究型业务建设,从健全工作制度、完善业务流程、加强科技研发等角度提升生态气象工作质量。注重科技支撑和研究型业务成果的实践应用,做到研学结合,学以致用,促进研究型业务成果落地见效。

5 结语

唐山市工业发达、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同样在生态修复、大气污染治理和气象灾害防御方面面临巨大压力,需要气象部门提供气象服务支撑。兼顾绿色经济和生态良好需求,科研业务应同时在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生态宜居城市创建、海洋资源和生态保护方面拓展业务,研发优质的生态气象保障服务产品,满足唐山生态文明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猜你喜欢

唐山市气象监测
唐山市丰润区展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唐山市丰润区展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气象树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小诗社大作为——唐山市祥富里拾秋诗社活动纪实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