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拓创新,振兴洛阳种植业

2023-01-05魏少峰魏云荣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5期
关键词:种植区种植业洛阳

魏少峰,魏云荣

(1.洛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河南洛阳 471000;2.洛阳市河渠管理处,河南洛阳 471000)

0 引言

新时代农业农村的发展在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发展根本在于种植业的再次振兴。纵观洛阳农业的历史发展,每一阶段必将伴随着种植业的发展而前行,种植业的不断发展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孕育滋养乡村振兴。

1 洛阳种植业基本状况

1.1 回顾洛阳种植业发展历程阶段

洛阳种植业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即原始社会的后期,经自然种植到原始种植阶段,从传统种植到新中国解放计划种植阶段,从单一化种植到多元化种植阶段,从科学种植到智慧种植阶段,从精准种植到工厂种植阶段,从文字记载到信息网络5G时代,每个发展阶段都是洛阳文明历史传承的记忆。

1.2 洛阳种植业发展形势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大数据时代的产生应用必将推进全球种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从解决温饱到稳定发展,从综合生产能力持续稳定提高到创造种植业生产辉煌,洛阳种植业的发展历史造就了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洛阳人民的奋斗史,书写了从贫穷、愚昧、落后到富庶、文明、进步的篇章。

1.3 洛阳种植业发展特点

从解放前的传统小农耕种到解放后的生产大队集体种植,从改革开放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特色种植产业园,从退耕还林青山绿水到休闲观光金山银山,从满足吃饱吃好到绿色健康无公害,每个时代的发展特点都始终贯穿着洛阳种植业发展的特点。

1.4 洛阳种植业划分类型

一是小麦、玉米、花生等经济类粮食作物。二是牡丹、芍药、杜仲等观赏药用类植物。三是辣椒、萝卜、白菜等食用新鲜类蔬菜作物。四是苹果、梨、樱桃等园林水果类果木。五是其它。

2 振兴洛阳种植业的天然优势

洛阳地处九州腹地,河南省西部,东经112°16′~112°37’,北纬34°32’~34°45’,位于暖温带地带,四季分布为夏多冬少,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为2 141.6 h。洛阳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洛阳种植业历史,自古就有“天下之中、九州腹地”之誉。第一,截至2018年底,总面积1.52万km2,其中市区面积803 km2。境内有荆紫山、周山、龙门山、外方山、伏牛山等山脉,山间分布着黄河、伊河、洛河、涧河、北汝河、白河等河流。由西南向东北分布着高山峡谷、黄土丘陵、河谷平原。最低点海拔115.1 m,最高点海拔2 212.5 m。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5.51%,丘陵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0.73%,川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3.76%。第二,全市有褐土、黄棕壤、红粘土、潮土、粗骨土、紫色土、砂姜黑土、水稻土、山地草甸土、火山灰土等十二个土类,25个亚类,63个土属,138个土种棕壤土分布于海拔800~1 000 m以上山地,以生长落叶林为主,褐土分布面积最大,各县区均有。潮土分布于河滩地带,沙姜黑土在汝阳县东北,故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第三,洛阳市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属、2 308种及198个变种、6个变型。保有林地29.16万hm2,国家、河南省保护植物64种,古树群12处,占河南省的70%,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条件,为多种植物的生长繁衍创造了较为有利的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群落,积聚了全国80%以上的农作物种植资源,是天然的种植业宝库。

3 科学种植是振兴洛阳种植业的关键

3.1 脱贫致富、科学种植摘掉了洛阳农民贫困落后的帽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洛阳市是河南省贫困大市。1978年全市农民收入在200元以下的贫困乡有107个,占总乡数的29%;贫困村2 035个,占总村数的68.2%;贫困人口266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62%。改革开放前,洛阳种植业粮食作物生产水平很低,三十年年均粮食作物总产量只有78.27万t,年均单产仅有 95.1 kg。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种植经济类粮食作物积极性,同时,随着全市“土壤普查”、“测土配方施肥”、“温饱工程”、“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等大量种植业科技项目的实施,种植业实用技术得到了普及推广,以及“种植业旱作区农业开发”、“种植业作物综合开发”等重大科技农业项目的实施,种植业科技生产条件得到了逐步改善,有效促进了洛阳种植业粮食作物生产的较快发展。“九五”期间,洛阳种植业粮食作物生产得到了稳定发展,优质粮食作物23.33万hm2,产量实现了年年有余,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种植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稳定提高,品质种植、高效种植、标准种植发展势头良好,总产量连续十二年年均稳定在200万t以上,创造了洛阳经济类粮食作物生产历史上的辉煌,种植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科技种植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综合生活、生产、收入条件得到极大改善,GDP连续跨越增长,2008年人均逾30 000人民币,实现了历代农民脱贫致富的梦想。

3.2 洛阳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带动全市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3.2.1 洛阳种植业发展的出路在于大力调整结构,发展特色种植业。第一,洛阳市委十届十三次会议明确指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综合效益,走出一条具有洛阳特色的农业科技发展之路。第二,洛阳基本形成了八大特色种植产业带:南部浅山区丘陵红薯种植区、中东部丘陵谷子种植区、中西部丘陵花生种植区、西北部丘陵朝天椒种植区、东北部黄土丘陵花卉苗木种植区、洛阳近郊蔬菜种植区、南部中药材种植区、东南部油菜油葵观光种植区。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洛阳提出了科学生态种植与旅游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实施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融为一体,打造了四大传统休闲农业节会和8条精品线路,形成了春季赏花、夏避炎暑、秋品果香、冬泡温泉,季季有亮点,四时不同景的种植业发展新局面。截至目前,洛阳市休闲农业项目总数达到971个,年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为带动全市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2.2 多举措促进种植业大力发展,多途径促进农民收入大提高。第一,改革开放前,洛阳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以粮食作物为主,农民吃不饱饭,更没有收入来源。从194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元到1979年突破100元,整整用了三十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营体制的深入改革,科学种植业技术的进步,农民多种经营的开展,1995年洛阳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1 000元,猛升到1 040元,比1979年增长了十倍,比1994年增长了31%。第二,“十五”期间以来,洛阳市委市政府深化种植业科技结构调整,延长种植业产业链。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 903元,比2000年增长46.9%,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680元,比2000年增加3 704元,增长187%;2013年更是达到8 75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81元,与此同时种植业产业化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加工运输行业蓬勃发展,涌现出各类产业组织725个和一批全国、全省知名企业,带动了洛阳种植业的科技水平和附加产业值连续不断增长,有效推动了现代化种植业的发展,为数字化、精准化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十三五”期间,全市实施1 399个科技产业扶贫项目,33个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40个县级沟域经济示范区,累计实现产值54.7亿元,培育富硒农业示范种植基地31个,带动6.47万贫困户增收,5.9万贫困群众迁入新居,种植业生产形势喜人,经济类粮食作物总产23.8亿kg,基本实现了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奋斗目标。

4 “五化”一体的科技种植业产业创新模式推动洛阳增长极,全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精准化、数字化、智慧化、标准化、工厂化“五位一体”的科技现代种植业模式早已成为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方向,为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率节约成本,洛阳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的不断增加,为洛阳种植业现代化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第一,年鉴统计2008年,洛阳的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27.10万kW,比1959年的2.59万kW、1979年的75.15万kW和1999年的273.37万kW分别多 424.15万kW、351.95万kW和153.30万kW,分别是1959年、1979年和1999年的144.7倍、5.7倍和1.6倍。进入21世纪之后,用了6年时间,又增加了100万kW。事实证明,机械总动力水平增加的越快,种植业的生产效能现代化提高的也越快。

第二,科技高产创新找到了粮食稳产高产的突破口。洛阳从2008年以来发展农机合作社,当年发展了46家,从此全程机械化作业则让农民开启了“联种联收”模式。收割机在前收麦,秸秆打捆机、还田机紧随其后,配套的播种机直接就把秋粮种上,这是三夏期间,很多地方的生产场面。目前,农机合作社已发展到200多家,入社农户5 200多户,服务农户71万多户。农机事业的蓬勃发展,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已成为我市发展现代种植业的重要途径。

第三,创新种植业机制形成增长极。在一路一带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破解以市场功能创新增强聚合能力,聚焦5G智慧建设平台交易APP,做强与流通环节相匹配、与现代化精准生产、物联网人工智能建设需要相适应的功能已成为业内共识,以创新激发内生种植业动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深层次种植业改革,在破解种植业体制机制瓶颈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成为在新形势下洛阳种植业发展方向。为高质量发展种植业提供强有力支撑,现代化的洛阳种植业以打造成多元化、国际化创新资源优势的放心绿色产业地带、中原农产品安全交易地带,拉动内需形成增长极。

第四,未来洛阳种植业的发展目标。市十二次党会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现代化洛阳,到21世纪中叶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为实施振兴洛阳种植业伟大战略发展目标,今后五年,洛阳的种植业发展坚持以创新引领,科技升级,立足现有八大特色种植产业带为基础,围绕发展大数据创新型精准种植、垂直种植、模块种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运输链深度融合,走好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高质量发展种植业的新路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五化”一体的科技种植业产业创新模式,建强“三农”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种植区种植业洛阳
基于Landsat-8遥感数据的冬小麦种植区地表蒸散量时空分布研究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有了路线图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赋能种植业转型升级——聚焦《“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洛阳正大剧院
C市主要草莓种植区土壤重金属镉、铅现状调查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钻研种植业 带头奔小康童进礼
种植业饲养业他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