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螺旋理论研究综述

2023-01-05杨倩倩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螺旋协同主体

□文/杨倩倩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湖南·衡阳)

[提要]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也一直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自1995 年三螺旋理论问世以来,它就被学者们认为是进行创新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本文就我国学者对三螺旋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期望对我国三螺旋理论的创新发展有所贡献。

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强大进步,进而成为生产方式以及社会文化和各种体制机制的创新驱动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科技强国战略的部署,我国一直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国家各种政策扶持下,民众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涌现极多的创客。这也符合1912 年熊彼得提出的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然而,单个主体进行创新虽然也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和激发市场活力,但并不是资源优化整合的最佳方式,为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实现1+1>2 的协同效应,创新由单一主体逐渐向多元主体发展。多元主体能够激发各创新要素的活力,实现创新主体更深层次的合作。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国家主义三螺旋模型。国家主义三螺旋模型认为系统的各个组织不可能完全平等,总有一个角色是扮演重要的驱动角色,是系统的组织者,是系统的核心。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就担任重要的驱动者角色,政府为创新计划提供资金,同时有控制企业和大学内部和外部关系的权利,大学为企业各部门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来实施科学研究,而在企业的创建中不发挥重要作用。

(二)自由主义三螺旋模型。自由主义三螺旋理论认为政府在整个协同过程中主要是协调者的角色,是有限政府。大学为各项基础研究提供人才,企业因为需要各种创新人才而与大学有了紧密的联系。放松管制和鼓励自治减弱了政府对企业的直接控制,政府的作用是一只无形的手,起最后调控作用。自由主义认为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的联系需要突破很多障碍,而且也并非是一种直接联系。

(三)创新三螺旋模型。创新三螺旋理论中,大学、企业和政府三个主体可以形成多种互动关系,大学-企业、企业-政府和大学-政府可以两两发生关系,三个主体也可以交叉重叠形成网络关系。比起国家主体三螺旋理论,三螺旋创新理论中的各主体更加自治,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来谋求合作,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合作。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大学肩负人才培养责任,企业则在科研创新中提高重视程度。

二、研究主题

(一)概念。三螺旋结构本是生物学中的概念,1995 年Etzkowitz H 和Leydesdorff L 在其《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from National System and“Mode 2”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 Government Relations》一文中介绍了链式创新理论、三元创新理论、Model 2 等非线性模型,并指出这些模型在创新动机机制方面的不完善,进而提出三螺旋创新理论,将生物学中的三螺旋概念应用到人文社科学科。三螺旋理论主要是用来研究政府、企业和大学三者的互动和协同创新机制,有“政府驱动模式”“自由放任模式”以及“重叠模式”三种模式。三螺旋理论指出政府、大学和企业三者是有着共同的利益趋向的,因此他们可以通过合作来共同促进社会进步。经过不断发展,三螺旋理论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众多学者认可的创新研究新范式。

查阅文献可知,我国学者对三螺旋理论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三螺旋理论基础概念的研究以及其后续发展的研究;二是对三螺旋创新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的研究。

(二)三螺旋理论的发展。我国关于三螺旋理论的最早记录来源于薛澜2000 年的文章《中外科技信息》,她的文章中首次出现“triple helix model”,这是我国学者对三螺旋理论的第一次感知。统计文献可知,从2000 年我国首次出现三螺旋理论到2004 年,在这四年间我国学者对三螺旋理论的研究并没有掀起大的水花,2005 年以后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三螺旋理论并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周春彦是将三螺旋理论引进中国的重要人物,2005 年他翻译并出版亨利埃茨科瓦茨的《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模式》,向中国详细地介绍了三螺旋理论,使中国学者对三螺旋理论有了一个系统的认知。方卫华在其文章中第一次比较完整地解释了三螺旋理论在公共政策方面的内涵,同时说明三螺旋在创新过程中的动力作用,能够从宏观上观察国家等不同层次的行为表现。任锦鸾、陆剑南的“复合三链螺旋创新系统模型”认为政府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创新个体,他们认为结合中国国情,将政府视为产学研协同作用之外的独立个体更适合。蔡翔、王文平等人则论述“强政府”在短时间内仍是有积极意义的,但随着大学和产业在创新实践中的地位逐渐增强,政府在整个创新活动中的功能角色需要相应地做出改变。

许长青在文章中对三螺旋理论的演变和特征进行描述。早期的创新理论把创新过程描述为研发到生产再到市场的线性过程,由于此模型的不完善和解释力不足而逐渐被非线性模型取代,三螺旋理论在创新理论研究中应运而生。他指出三螺旋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强调大学的重要性以及各主体打破原有边界,并对三螺旋理论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创新三螺旋模型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行了讲解和举例阐述,指出三螺旋模型到多螺旋模型转变的必要性。

周春彦和Etzkowitz 在传统三螺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双三螺旋理论,他们把公众这一主体加入到传统三螺旋理论中,政府、大学和产业构成创新三螺旋理论,政府、大学和公众构成可持续三螺旋理论模型,他们之间是一种拉动和推动关系。他们在文章中表明,双三螺旋模型的实质就是一种四螺旋模型,却并没有明确地给出四螺旋模型的准确概念。

吴卫红、陈高翔和张爱美在周春彦等人提出的双三螺旋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构了协同创新四螺旋模型,模型包含政府、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资本部门四类主体,为了改善初始四螺旋理论模型无法解释两个主体或三个主体合作而其他主体没有参与的多种情形,他们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政、产、学研、资创新四螺旋”改进模型,不仅可以描述四个主体的独立创新活动,也可以用来分析不同数量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活动,并且在三螺旋算法的基础上衍变形成N 螺旋算法,用四螺旋算法对四螺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Leydesdorff 和Kwon 在对三螺旋理论的发展研究中提出了相似的四螺旋理论模型,他们都比较认同把国际合作加入原有三螺旋理论中形成新的四螺旋理论模型。Carayannis 和Campbell 认为“公共媒体和文化”应该是四螺旋理论模型中的第四个创新主体。此外,Elias 和Carayaannis 又把自然环境加入螺旋模型形成了五螺旋模型。

邹益民和张智雄在文章中论述了三螺旋模型需要定量化研究方法的必要性,并对基于互信息的三螺旋计量指标、偏相关和p 系数以及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测度指标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它们的局限性和优势所在,梳理了科学计量法、网络计量法和社会信息计量法的优缺点,对N 螺旋的计量方法也进行了研究。王成军关注国外对三螺旋计量方法的研究,阐述了三螺旋所包含的内容,对比我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对三螺旋计量的研究,重点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方法。

(三)三螺旋理论应用。郭连锋、董彦艳、元伟霞和周倩在三螺旋视角下对美国的创业教育发展进行系统的分析,得出美国创业教育是一种高校主导、政府和企业合作保障的教育模式,高校主要负责通过构建相关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来培养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政府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并且呈现明显的市场驱动特征。大学教育经历了从传统教学型大学到研究性大学再到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我国还处在创业型大学发展的初期,与国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呈现明显的市场驱动不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有明显的政策驱动。政府应积极地发动企业和社会的力量,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合作网络,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平台搭建。

陈常以温州市平阳县为例研究三螺旋理论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文章中他首先对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平阳县创新实践中的难题选择用三螺旋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撑;之后重点详细地介绍了三螺旋理论的起源和模型分类,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基于三螺旋理论对平阳县的困境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措施。刘威和蔡永香应用三螺旋理论分析了蔡甸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是源于区域高水平高校数量少、交通不便导致高校发展缓慢和蔡甸区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明显,这也从侧面验证了三螺旋理论的合理性。

赵忠见和刘志英应用三螺旋理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三螺旋协同人才培养的新概念,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政府、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都是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资源的投入程度以及培养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到培养质量的高低,同时对各大主体的改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韩雪和粟慧龙是在三螺旋理论的指导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新路径。闵强在三螺旋理论视域下研究了地方上的本科院校创业教师的师资建设,指出改善师资建设的途径应该是政府在师资体系的顶层设计中起主导作用,相应地学校应该使用多元化的创业教师聘用制度和评价制度。

潘立岿通过对三螺旋理论中参与的主体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描述了扬州市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并找到利益冲突的原因。赵春生基于三螺旋理论对传统三明治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究,以航海专业为例提出“卓越船员”三明治教育模式,为我国三明治教育模式发展提供了启示,文中详细阐释了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卓越船员”三明治教育模式的实施途径,认为政府在三明治教育模式中起主导作用。

王淑英、熊子康和闫凯丽在三螺旋模式下实证分析探究了全行业的集聚对协同创新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协同创新效率与地区有关,基础保障行业能够间接促进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对创新要求比较高的企业,行业聚集对协同创新的效率提高是显著的,并依据实证结果对我国协同创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陈子为、杨玲和杜国宏利用三螺旋理论研究了部分企业不愿意参与产学合作的原因,并在三螺旋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需求对接、教学共管”的六维度产学合作新模式,试图激发企业与院校方合作的欲望。

汪诗荣、熊春林、全香茗和杨家宝在三螺旋理论视域下研究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在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中的问题,构建了需求导向服务共同体、多元协作利益共同体和地方特色发展共同体,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农业发展。

三、我国三螺旋理论研究综述及发展展望

1995 年,Etzkowitz H 和Leydesdorff L 首次提出三螺旋理论,2000 年我国学者第一次感知三螺旋理论,但直到2005 年以后我国学者才开始了对三螺旋理论的深入研究,研究文献数量迅速增长。从最初引进三螺旋理论模型对其的介绍,到四螺旋理论模型、N 螺旋理论模型的构建,再到把三螺旋理论模型应用到创业教育、政产学合作、区域经济发展等多种领域的研究,我国三螺旋理论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我们对任何外来理论的研究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国对三螺旋理论的研究还有需要突破的地方,具体表现如下:

(一)增强创新主体的硬实力。随着三螺旋理论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三螺旋理论中各主体的协同创新有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但是螺旋主体自身也需要完善自己的各项创新职能,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是协同创新发挥优势的基础和前提。政府要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刺激市场活力;创业型大学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优化和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对科研创新的重视程度,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加入;企业应利用自己的市场运作能力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对创新型人才的激励。

(二)缺乏对创新主体的利益分配研究。虽然三螺旋主体的协同创新是互利的,但每个主体作为独立的一部分,有着自身的利益追求,不同的利益分配将会影响到协同创新模式的效率和稳定性。可以运用多种实证模型来对此进行研究,探究更符合多元主体需求的利润分配方案。

(三)三螺旋理论的延伸应用。三螺旋理论本质是多主体的协同创新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在牺牲自然环境和浪费自然资源的情况下进行的,生产效益有待提高,在如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农业发展也急需创新转型。我国学者对于信息时代下三螺旋理论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见。绿色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可以成为三螺旋理论协同创新发展中的重要调节因素,我国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四)宏观视角到微观视角的转变。目前的文献多是对政府宏观调控和创业型大学的研究,缺少基于三螺旋理论对微型企业的个案研究。微型企业是减少贫困和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同时也为我国培育了众多的企业家,但微型企业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较差,而且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往往很难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帮助,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有意愿去外界寻求合作和创新。所以,基于三螺旋理论,我们不仅要关注政府政策、创新型大学教育体系构建等宏观层面的研究,更要关注微观层面各微型企业的发展。

(五)实际问题实际分析。三螺旋理论模型来源于发达国家,而我国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来源于发达国家的三螺旋理论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国。结合中国国情,应该开创创业教育的本土化课程,开发本土化教材,多关注市场需求来弘扬现代创业精神。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把三螺旋理论模型应用到不同的区域可能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可以对比研究三螺旋理论模型在不同区域的应用效果。

(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目前,对于三螺旋模型的实证研究,三螺旋算法多是以Shannon 的信息熵理论为核心的,N 螺旋算法也是在三螺旋算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但三螺旋算法和信息熵理论是存在着区别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测度手段。基于此,我们可以试着寻找三螺旋理论模型研究的新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各自的独特优势,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专家们呼吁和期望的,可以试着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的特点,更全面地去认识和应用三螺旋理论,探究三螺旋理论的实践应用效果。

猜你喜欢

螺旋协同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螺旋变变变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