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采纳创新思考

2023-01-05王嘉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文/王嘉成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阿拉尔)

[提要]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的地位决定了农民的重要性。我国的农民群体在国家建设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巨大的贡献,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农民采纳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条件反射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对现代农民的特点和影响农民采纳创新的因素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出促进农民采纳创新的对策。

农业是国家第一产业,是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农民在“三农”问题中处于主体地位,所以提高农民采纳创新,大力发展我国农业自给自足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对新时代提升农民采纳创新的研究还处于逐渐丰富发展的过程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国内学者对新时代的农民的特点有了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大量新时代农民特征和农民采纳创新现状的相关文献的汇总梳理,从新时代农民思想文化的局限性入手,得出阻碍农民采纳创新的因素,同时也通过当下最新政府发文、权威媒体报道,整理当代农民在农业产业方面的现状,从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视角阐述了提高农民采纳创新相应对策的形成逻辑。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 年10 月18 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1 月2 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 年3 月5 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5 月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

农民采纳创新,即农民在思想观念上接受现代先进科学理论并将之付诸实践的过程;农民打破原有思想观念上的束缚,采用新的科学的耕作方法或养殖模式进行劳动作业。

“三农”,指农业、农村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三个问题。

(二)理论基础。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由斯金纳(Skinner)提出,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只要创造和改变环境条件,人的行为就可随之改变。斯金纳认为对于教育改变人的方法是通过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这种强化主要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奖励某种行为,使人更加愿意继续重复之前的行为;负强化则是用否定的态度和惩罚的方式,提醒人不再重复某个行为。这两种做法,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所以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上应以正强化为主。所以,本研究主要采用正强化的方法,通过政府和社会大众的积极努力,正向激励农民群众尝试新科技和新技术,从而塑造新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正向的激励政策从政府到城市,再到农村,层层递进,创造一个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大环境,影响农民更加积极地采纳农业创新。

二、我国农民的特点

从中华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来讲,我国的传统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靠的是时代累计经验和勤劳的双手。农民的思想文化观念比较封闭,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统治管理下,土地是生存的根本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土地的重要地位对世代以农耕文化为思想、以耕种养殖方式为生的农民影响深远。在农民的潜意识里,土地是赖以生存的最值得信任的东西;思想传统的农民相信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春耕秋收,民以食为天;农民依赖政府保障的思想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群众获得新资源和新发展的机会。

(一)思想意识方面。在思想意识方面,我国农民的创新意识不强,文化程度不高,喜欢安于现状,长期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观念见识具有局限性。生活在21 世纪的大部分农民,虽然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使得知识的传播打破了时空的阻碍,但是农民系统化学习的意识不强,终生学习进步的观念没有形成,网络上的碎片化知识能解决农民一时的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但是解决不了农民长期的发展转型问题。在家庭教育中,老一辈农民的封建传统思想依然存在,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不够重视,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农民的思维仍处于保守状态,对于农业的机械化、合作经营、农村合作社等新时代下的产物,有一定排斥心理,接受新事物的程度比较低。大多数农民的专业劳动技能较差,制约了他们对农业产业新技术、新方法的接纳能力,致使大量可以推广的农业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无法顺利向农村推进,无法在短时间内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实践。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积极性不高,没有对自己产业改革创新的习惯,加上农村各个方面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农民接触外界信息的机会不够丰富,农村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滞后,先进技术的应用较为缓慢。在专业技术和知识交流方面,现在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技人员积极下乡对口支援农村地区,所以农户间的技术交流的信息,主要来自外来技术人员的示范教学。

(二)生产生活方面。首先,我国农民长期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农民的生活圈子变得狭窄封闭,这种“地域局限式”的生活方式铸就了农民群众封闭性思维。虽然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率变快了,但是由于部分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和农民家庭生活条件的影响,造成了农民封闭性的思维。只要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在短时间内就难以改变。传统的农民有着靠天吃饭的思想,通常以家庭或者家族为单位,凭世代积累的经验经营耕种生活,没有足够动力和机会接触新鲜事物,这样的生活方式导致农民缺乏创新能力,他们通常视角单一,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忽视资本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看不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依旧习惯于等待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补助,在接受过国家政策的帮扶之后,习惯于国家的帮扶资助,便不愿意改变现状,更加不愿意接受创新。其次,由于农民缺乏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和长期的系统化专业教育,所以在个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与产品产量,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对当地政府的依赖程度较大;种植大多依靠多年累积的经验,如果经历了前所未见的严重的病虫害或极端天气灾害,农民则会出现巨大亏损。另外,农民与农民之间,生产的产品容易相互模仿,容易造成农产品供给短缺和过剩现象交替出现。由于现代技术信息的传播成本比较高,传播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技术基础的限制,所以国内外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与技术不能在农村高效地推广应用。

三、影响农民采纳创新的因素

(一)农村人口环境。当今大部分农村人口的现状是,家庭三代之中,最年长一代在家务农,青壮年外出打工就业,过年回一次家或者几年回一次家,留守农村的是老人与孩子。适龄儿童在国家基础教育普及的大环境下,都有机会在村里学校入学,进行义务教育学习,家里的农活就只由老人来负责。所以,现代的农村中,高素质农民的缺失成为了农民采纳创新最大的阻碍。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对于政府来说应该关注的是吸引和留住人才,如果有更多技能水平高、知识充足的高水平农民留在农村,建设新农村,就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优秀的人才和人才的带动作用提升农民采纳创新的关键。从大众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因为农村的生活半径比较小,社交的范围多属于熟人社会,农民群众面对新方法、新技术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不愿意做群体中的特例,所以进行迅速的大规模改革的难度较大。甚至会存在部分村子受到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对于“创新”和“改革”一直持反对保守的态度。

(二)农民的投资态度。在农民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张瑞娇(2020)在对100 多名农民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89.2%的农民选择“有钱一定要节约着花”的消费态度。由此可见,即使经济水平有所提高,当前农民仍以节约消费为主,把财物的积累当作预防风险的重要保障,当代农民群众对金钱的态度决定了农民创新投资的态度,不愿意付出投资,自然就无法获得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方法,自然就难以在实际中推广。例如,近几年无人机的科学技术水平突飞猛进,逐渐应用于农业领域,无人机可以帮助农户跟踪他们的牲畜、帮助果树授粉、为农作物喷洒农药等,但是真正会购买无人机用来农业作业的农户并不多。何龙和甄世婵等人(2020)对植保无人机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虽然植保无人机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施药施肥有减少农药污染、施药均匀、工作速度快等优点,但是我国目前的植保无人机技术仍然存在应用范围小、普及率低等问题。大多数农民群众学习高科技新技术装备的能力不高,无法熟练操作无人机也是农民群众不愿意投资该新技术的原因之一。类似种种的新技术运用过程中的阻碍导致农民群众习惯性地对创新技术的投资持保守的态度。只有消除了农民群众对创新技术的风险顾虑,农民才能放心采纳创新技术和方法,助力我国的乡村振兴事业。

(三)农民的教育程度。首先,我国教育投资的经费更多向城市倾斜,导致我国农村的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等方面与城市学校差距过大;其次,国家投资发展的受教育群体主要是少年儿童,缺少对农村中老年群体的教育,在农村留守的中老年群体才是从事农业相关活动的主力军,所以农村地区的教育,在结构上和教学模式上与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不适应,针对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教育所占比重太小。农村创新发展建设的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教育体系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使我国农村各类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农村的农业生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得不到保障,于是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会选择继续进行学历教育考大学或者进城打工挣钱,家中农活就由留守老人承担,将来从事农业劳作的人越来越少,形成了由农业知识教育不到位造成的恶性循环。教育不到位出现的结果就是,留守农村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民在决策的过程中,大多数农民会更加相信自己或者亲戚朋友多年积累下来的劳动经验,而不是政府推广的创新举措,科学技术创新的力量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力要弱于城市,甚至部分有着深厚家族文化思想的农民更相信祖传的经验,这大大影响了农民采纳新思想和新技术。

四、提高农民采纳创新的对策

(一)加强农民文化教育。有关农民的行为改变与文化知识的关系,范志军、柏新娣等(2010)研究发现,不能向农民进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是造成农民素质低的重要原因,也是农民行为难以改变的重要原因。首先,需要政府大力发展农村适龄儿童基础教育和成人的农业技能专业培训,提高农民群体整体的科学文化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培育和提高农民的学习能力;政府相关部门指导当地农业农村局切实加强建设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与当地农业专业高校合作,定期积极组织到田间地头免费为农民朋友进行农业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答疑解惑。其次,要保证农村地区的适龄儿童必须参加九年制义务教育,也要经常以村庄为单位,请高校专业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开展农业知识技能培训,组织农民参加成人教育培训课堂,帮助人民群众提升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生产养殖的专业技术。最后,村里党组织也要积极发挥领导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在农村平时的宣传教育中,大力宣传学习新知识的好处,树立知识创造财富的好榜样,积极引导农民家庭不断增加对子女的文化知识投入的比例,引导村民建立长远思维,从整体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可以在农村建设农村图书室,政府出资购买有关农业作业生产方面的书籍,满足村民自主学习的需求,打造人人要学习、人人爱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其次,加强农村地区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收集整理本地相关农业产业数据,建立网上云端数据库,与其他地区的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共享,农民可以在学习各地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打通各个地区特色农产品的销路;最后,政府需要增加发布权威信息的渠道,使得农民群众可以准确和及时地了解到政府发布的有关当地政策法规、国内国际市场动态和极端天气预警等信息,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加快发展农村家庭无线广播、数字电视、5G 网络等传播信息的媒介。另外,农村地区可以利用现在的互联网经济的热潮,模仿互联网宣传手段,使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了解到当地的特色。农村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发展旅游业或者售卖特色农产品,使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到农村,让农村的优质产品走出去,让农村外面的先进技术流进来,让农民尝到甜头,农民就会更加愿意采纳创新,积极地利用现代技术和科学。

(三)利用社会公益力量。首先,政府部门积极组织在职科技人员扶贫下乡,激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当代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群众紧密结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应用。其次,农村可以利用当今互联网的优势,邀请社会上的公益组织或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深度合作,对点扶持支援,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对农户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将创新的农业技术推广落实到位,通过实际教学,开拓农民的视野,提高农民采纳信息的能力。在专家技术人员下乡指导的过程中,也可以直接与当地农民进行合作,支持和鼓励本地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一起投资创业,带动当地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的革新,围绕现代高效的农业发展理念,由科技人员带着农民一起致富,合作共赢。

(四)加强政策扶持。首先,政府积极引导建设专业的农村合作社,将过去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集体采纳创新,缓解农民群众心理上的障碍。合作起来的农业团体克服单个家庭经营规模小、无持续的产品竞争力的缺陷,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有利于塑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还有利于减少农民的投资风险,增强对外销售的竞争力,使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农民获得应有的收益,体会到采用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好处,从而就会提高农民采纳创新的程度。其次,推进就近地区高等院校的农业专业教师和学生对口支援农村生产,鼓励高校人才到农村实习,提供技术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演示,鼓励毕业大学生与农民合作共同创业。政府还可以引导农民群众创建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园,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紧密结合,加快当地农业产业现代化转型。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