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下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01-05□文/张蓉
□文/张 蓉
(西安培华学院 陕西·西安)
[提要] 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畅通城乡经济良性循环,根本在乡村产业。基于混合所有制视角,从城乡水电气暖等公共基础设施巨大差异入手,探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1 年中央1 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畅通城乡经济循环。陕西、贵州同为西部省份,在资源、产业结构、城乡差异等方面有相互借鉴之处,西安市“十四五”规划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本文通过西安地区城乡在水气暖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探讨混合所有制视角下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陕西、贵州两省主要社会指标比较
依据2020 年陕西省统计年鉴、西安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陕西、贵州两省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截至2019 年末,陕西省常住人口高出贵州省6.98%,城镇人口比重高出10.41%。经济结构方面,陕西生产总值高出贵州53.81%,其中第一产业低于贵州12.7%,第二、第三产业均远高于贵州;陕西社会消费零售总额高于贵州144.67%,出口总额高于贵州472.70%。
陕西省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贵州省20.93%,其中城镇居民高出4.92%;农村地区高出14.6%。主要农产品方面,陕西、贵州两地差异明显,受地理气候等影响,两地农作物不同,陕西地区以粮食、棉花、水果、奶类取胜,分别高出贵州17.11%、900%、355.38%、2913.21%;贵州方面则是油料、蔬菜较高,南北地理气候影响农业明显,但是陕西农产品的丰富多样值得贵州深思,比如奶类。
重要工业品方面,贵州水泥一枝独秀,陕西则更加多元,原煤、原油、天然气、粗钢、钢材、汽车等方面全面领先,其中天然气高出14693.75%,原煤、原油、天然气等聚集在陕西资源富集区,其产业特征明显;粗钢、钢材、汽车则与两地产业结构有关,其中汽车陕西高于贵州1089.13%。
主要指标的对比,揭示黔陕两地有相互借鉴之处。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一)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研究。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在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研究视角下有不同的建设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未来社会发展理念,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依次经历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城乡融合三个阶段。发达国家为城乡融合均大力开展过乡村建设活动,梳理发现,国外乡村振兴运动可以概括分为三个阶段,即农村基础设施转变、乡村发展方式转变和乡村思想转变三个阶段,分别通过改善乡村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国家发布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开展“农村启蒙”、重视乡村教育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
在国内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是我国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和开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二元制度壁垒的消除强化了城乡要素的流通性,成为城乡融合的关键圈;系统论认为城乡系统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城乡融合不仅是经济上的融合,还是空间、社会、环境等多维度的整合;城乡发展路径理论认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城乡全面健康发展的可行路径。
(二)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目前,城乡融合在发展体系、发展质量等方面仍处于探索中前进。乡村地区一些非农产业产品技术含量低,难以与国际同行业企业进行竞争,致使乡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举步维艰;城市快速扩张,农村衰落,农村的生产要素流向城市;城乡金融市场存在严重藩篱,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放贷资本相对较小。
(三)城乡融合发展对策建议研究。如何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能力与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建设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王振坡(2019)认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城乡发展对策理论主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核心抓手的最高定位;刘儒等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已有研究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法借鉴。本文基于混合所有制视角,以西安地区城乡水气暖等公共基础设施对比分析其现阶段面临的问题,藉此围绕混合所有制视角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优化进行探讨。
三、混合所有制视角下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40 年后的今天,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深化国企改革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笔者前期研究表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同时也存在民营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民间投资信心不足等突出问题,提出了推进西安地区混合所有制改革应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的建议。
(一)电力燃气和水等生产行业受到投资关注。笔者主持完成的省级重大科研项目问卷调查显示,大家关注的混改领域中,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的投资意愿占比36.13%,仅次于教育行业,排第二位;涉及民生、自然垄断的行业,金融业、信息软件依次排后,农林牧渔业最低。
(二)乡村要振兴,设施应先行。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乡村发展的短板,也是制约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稳定脱贫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广大农村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为西安地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增添新内容。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中指出,坚持立农为农,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融合发展,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到2025 年,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调查显示,西安市市区、县域的水气暖等公共基础设施差异是明显的。调查的西安市区包含了长安区、高陵区、临潼区,可以看到,西安市区用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80.01%,是县域的5~6 倍,而万人平均使用的运营用水是蓝田的5.6 倍、周至的21.9 倍;万人平均使用的家庭用水是蓝田的9.8 倍、周至的10.7 倍,更是显示了城乡的巨大差距。
天然气方面,西安市区用气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8.75%,是县域的5.8~6.7 倍,而万人平均拥有的管道长度是蓝田的6.3倍、周至的8 倍。供暖方面,只有周至使用市政集中供暖,供热面积12.47 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0.4 万平方米。并且,周至只有居民用热,而无经济发展所需的运营用热,周至的供热效率、供热能力、供热损耗都是有巨大差距的。
西安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西安市国有独资的集中供热专业化公司,2021 年热力集团总资产60 余亿元,供热面积超过1 亿平方米,占市区27,615.69 万平方米的36.21%,几乎占西安供热市场半壁江山。
西安水务集团于2009 年7 月1 日正式挂牌成立,是市政府所属公益类国有企业,以城市供水、污水处理为主营业务。股东分别为市国资委(股份占比为65.6%)、西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股份占比为34.4%)。
西安地区水气暖的巨大缺口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又一项机遇,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大力发展户县、蓝田、周至等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集中供暖、水、天然气、电、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覆盖面积,造福更多人口,促进乡村地区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可以成为西安地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又一模式。
(三)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业农村部《2021 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指出,要发掘特色资源,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拓展乡村产业增值增效新空间,丰富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培育经营主体,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推进农业产业化,壮大龙头企业队伍,提升龙头企业层次水平,发挥龙头企业主力军作用。
1、混合制鼓励积极股东,股东以长期持有、经营公司为目的,股权占比33.4%以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初衷,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国企活力,从而带动中国经济的再一次腾飞。其途径包括国企兼并重组,突出主业,重新整合做优做强做大;职工持股,通过核心关键员工持股,构筑企业命运共同体,带动企业良性运行;资产证券化,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改变企业筹资模式,通过股东多元化,强化企业经营为股东负责的责任意识,通过资本市场信息公开,促进企业规范运营、健康发展,降低内部人控制的风险,最终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民营经济利益增强,达到国民共富、多方共赢的局面。
经过40 多年的改革开放,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业已形成的市场经济更多地局限在产品市场、市场交易中,更广义的应包括劳动力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资产市场、产权市场、控制权市场等,还包括市场交易行为,更包括维护交易、维护契约、维护竞争、维护权利的制度基础设施等。张文魁(2017)指出,混合制存在一个33.4%的股权结构拐点,国有股降至66.6%,或者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积极非国有股东达到国有股比为1/2,就会出现公司治理和公司业绩的实质性变化。
2、联农带农,主体跨界融合。围绕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目标,强化联农带农,形成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优势。开展主体跨界融合、要素跨界配置、业态跨界创新、利益跨界共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西安地区水电气暖为代表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各项乡村产业发展的前提,同时本身也是农民致富的路径,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形成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科研助力、金融支撑的产业生态,促进资源共享、链条共建、品牌共创、利益趋同的新型混合所有制。
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3、立农为农,二三产业留乡村。坚持立农为农,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乡村企业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汇聚。先行解决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巨大差异,是发展全产业链模式、坚持融合发展,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的重要契机。
四、混合所有制视角下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路径
(一)聚焦乡村产业重点区域,依托基础设施建设。贵州自然风光旖旎,水资源是陕西的两倍,依托自然风貌,聚焦乡村产业重点区域建设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区,依托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贵州六盘水“三变机制”改革,优化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模式。整合盘活财政扶贫资金、村集体资金资产和农户自持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合作社或企业,以定期取得分红,获得稳定资产收益。
西安市蓝田农业和农村经济,2019 蓝田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项目,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数据全部录入系统,成立镇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工商部门注册各类合作社已超千余家,注册资金超4 亿元。
(二)注重乡村产业品质提升,依托要素配置领域市场化。乡村产业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注重特色是乡村产业保持持久吸引力的前提。突出差异化,把握定位差异,依据不同区位、不同资源和不同文化,错位发展;突出多样化,乡村产业要保持持久生命力,要走多轮驱动、多轨运行的发展之路,推进业态多样、跨界配置,推进主体多样,引导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国有企业及社会资本等建设乡村产业项目。
新一轮混改的核心应在要素配置领域市场化。中国市场化进程更多体现在产品市场、市场交易行为方面,而市场体制不仅包括上述两方面,要素市场、资产市场、控制权市场,以及维护交易、维护契约、维护竞争及权利的制度基础设施等要素的市场化应成为本轮混改的核心。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混改试点,从董事会试点改革、市场化选聘人才等方面已然实现突破,国企改革重点仍是继续适应市场化要求。
(三)提升乡村产业服务水平,依托混改的评价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当下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的纲领性要求,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评价体系理当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助力器,提升乡村产业服务水平,应依托混改的评价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经济成绩令世界瞩目、使我们收益,但是换另一个坐标体系,比如预期寿命、土壤河流、幸福指数、人均购买力、受教育年限、食品安全、高科技企业等等,以及时下中美贸易战中的中国的科技软肋,都提醒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应先行,完善配套设施,加强乡村产业水、电、路、讯、网等设施建设。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亩产GDP、工业增加值、环保值等指标评价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投入产出,与标杆企业对标,不仅应对标技术、经营指标,还应对标制度,包括评价体系制度,评价标准包括是否使企业价值得到更大化以及财务是否规范。
(四)促进乡村产业战略落地,依托人才供给。应用技术型人才供给是产品质量、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降低,两化融合,乡村产业整体素质提升的必须条件。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0 个领域。西安培华学院历史悠久的财会专业,富有特色的女子教育,护理学、医学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与中国制造紧密相连的专业,医养护实训平台、金融交易与云财务中心等依据一线工作岗位群校企共建的综合性真实实训平台,都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提供了输送管道。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一个有力抓手是产教融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混合所有制,采取企业投资学校、完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对接,人才素质供给与行业标准对接、打通校企人才培养输送通道。
综上,基于混合所有制视角,从西安地区城乡水电气暖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巨大差异出发,探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初衷,应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国企活力。聚焦乡村产业重点区域,农民股东、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主体跨界融合可以成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优势,将二三产业留在乡村,美丽乡村中应坚持立农为农兴农。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要素配置领域市场化,以提升乡村产业品质,依托人才供给促进乡村产业战略落地等优化路径,可以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