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互联网+公益”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3-01-05邓清尹王丽娜孙偲杰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益

□文/邓清尹 肖 华 王丽娜 孙偲杰 陈 璐

(南京审计大学 江苏·南京)

[提要]随着科技创新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互联网+公益”事业正纵深推进。在形式创新、技术创新之下,互联网公益的发展态势迅猛,正在帮贫扶弱方面焕发生机。对于科技储备不足、受众范围狭隘、监管力度不够、法律法规缺乏等问题,我国互联网公益也急需做出吸引人才加入、降低公益门槛、完善内控制度、健全法律法规等一系列应对之策,顺应“互联网+公益+商业”的新发展态势,探索互联网公益发展的正确方向。

一、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公益的概念界定。刘秀秀(2018)认为,互联网公益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与公益活动的具体设计、生产、运营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公益的基础理念、传播方式、运营机制等方方面面的更新。

(二)互联网公益发展现状。钟明秀、邓彦(2021)将互联网公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政府慈善组织、企业慈善组织、互联网公益,且互联网公益将会取代现有的公益模式,取得深远发展。叶青(2021)认为“互联网+公益”将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深度融合,为公益赋予了指尖公益、人人公益、快乐公益的新特征。

(三)互联网公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张传越等(2021)认为“互联网+公益”模式目前存在监管力度不足、程序走向不明、形式范围狭隘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平台制度、创新形式内容、融合商业模式等一系列应对之策,对“互联网+公益”模式的未来发展表示出很大关注。而叶青(2021)则从心理学角度的相关群体理论出发,指出互联网公益面临的“数字鸿沟”“群体性迷失”等新困境,提出通过线上与线下等“多手段结合”的方式使得非网民群体和老年群体也能参与进“互联网+公益”模式之中,他还表明可以利用“群体性智慧”发挥意见领袖作用来应对互联网公益中的集体性盲从现象,互联网公益下“己他两利”的参与动机多元化也使得参与动机不再是一个难题。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互联网+”环境下公益事业的研究,吴奇、王雪(2020)也发现了对外宣传曝光不够、人员专业能力不达标以及互联网公益与传统公益无法灵活配合等典型问题,同时也提出强化宣传引导、科学培训在岗人员以及加强传统公益和互联网公益合作等针对性的策略。赵佳宝、孟楠(2021)在对我国公益志愿服务的运营模式的研究之中,认为仅仅依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来监管公益行业远远不够,强调了国内公益事业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事实,同时表明建立健全公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必要性。程令令(2018)指出,由于大环境滞后和数据资源匮乏,互联网数据库缺失使得公益信息资源难以有效流通,需要构建互联网公益共享数据库,整合公益信息,提高运作效率。

综上,对于互联网公益的研究,大多专业人员和学者都从现状、问题、对策以及其他的具体视角进行了分析研究,直击痛点,但并未关注到“互联网+公益”也需要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将传统公益与互联网融合起来,本文将做相关阐述。

二、互联网公益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随着科技创新水平的进步,“互联网+”渗透到各个行业,促进产业升级,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与公益也开始结合在一起。2015~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64.5%,网民数量已升至9.04亿人次,这为将公益移至互联网平台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传统的公益平台如今已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搭建网上平台,打破了以往参与公益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公益组织继续保持其有效性和灵活性,新兴的模式也吸引了更多企业和个人开始关注“互联网+公益”。

如今,互联网公益正处于发展的3.0阶段,也是其发展的瓶颈时期。互联网公益参与者大致覆盖了18~50岁的人群,参与捐赠的人数难以巨幅提高,个人捐赠仅占捐赠总额的20%,大部分捐款仍是企业捐出。在人们捐赠热情高涨之际,各类公益平台屡次陷入信任危机,骗捐、诈捐、有私产仍在平台求助等现象,严重打击了群众捐赠的热情。但是,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公益意识的不断加强,互联网公益的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因此,该如何摆脱这些困境,坚守公益初衷,是日后各类公益平台发展的核心。

(二)优势

1、形式创新。传统公益活动一般是由公益组织发起,广大群众仅在其中扮演参与者的角色,在过去,这种公益活动往往需要借助某些媒介传播给大众,并且传播速度慢、耗时长、效率低、形式单一。互联网公益的兴起赋予公益新的发展方向:其一,互联网之下,群众扮演的角色不再单一,可以是参与者、发起者或者是传播者。其二,传播的平台也不局限于新闻、电视,微博、广告、短视频都可以是传播公益信息的载体,丰富的信息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能随时随地了解公益、参与公益。其三,大众参与的方式可以是线下,也可以是线上。目前,慈善组织官网、微博等平台都会发布不同的线上公益项目,推进线上线下公益同步进行。其四,公益方式丰富多彩,“集水滴种树”“捐步数献爱心”等颇具创意与趣味的公益形式真正将公益融入生活。

2020年我国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互联网公益作为一支新兴力量注入到疫情防控之中。支付宝、微信、水滴筹等互联网公益平台夺取多样化的慈善项目,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捐助的积极性;淘宝、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上的主播联合央视主持人纷纷为抗疫重灾区“带货”,掀起了一股直播助力农产品的热潮。

“互联网+”公益同时支持脱贫攻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互联网公益扶贫取得明显成效,惠及许多贫困群众。在网络扶贫的过程中,各大电商平台策划扶贫项目,将扶贫地区的产品以多种形式向外销售,为农产品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避免了农产品滞销问题的出现,为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贡献力量。

2、技术创新。传统的公益模式具有效率低、信息不透明、覆盖范围小等问题,而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互联网公益模式,可以更快速、更高效地完成筹款。“大数据+公益”就是将科学技术与公益深度结合,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整合的方法,来实现公益领域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大众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可以对公益组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类变动趋势等信息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对整个公益行业的背景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工具分了解各组织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这样的平台整合信息数据,不仅提高了公众对公益平台的信任度,还能引导人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公益事业。

慈善组织一方面可以通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合理分配捐赠资源、整合物资,间接实现社会再分配,保障各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另一方面能够与多方组织建立密切联系,形成公益网络,为更好地实现公益目标奠定基础。

互联网公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培养了中国公益新理念、引领了公益新时尚,在新形势下,公益正逐渐走向大众化、平民化。

三、我国互联网公益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科技向善”愿景受阻。在我国互联网企业逐渐将“科技向善”理念作为共识的驱动下,科技正在将重点转向真正的社会日常所需。疫情之下,互联网公益展现了“科技向善”的强大力量。但完备的专业技术之于互联网公益,仍是道阻且长。深入互联网公益组织的内部运营来看,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要求和针对性培训,其线下组织的相关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不足,对平台操作的不熟练导致了对线下平台用户使用的指导存在明显问题,用户的体验感被严重影响,因而用户也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公益组织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其巨大的流动性让志愿者管理工作较为困难,多数志愿者是出于热情参与到队伍中,但对于具体项目的熟悉程度不够,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缺乏经验,同时志愿者也很难长期、持续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在“科技向善”愿景之下,互联网公益需要的是传统公益与互联网联合起来的复合型人才,相关人员既要具备一定的公益相关专业知识与经验,也需要拥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水平对互联网公益平台进行开发、维护和升级,以更好地运营。然而,由于缺乏商业企业的金融激励手段,高质量的人才很难被吸引到相关非盈利组织中,那么这些平台创新就面临着长时间的停滞,因而难以成熟。

(二)“数字鸿沟”难以逾越,平台普及困难重重。由于技术发展,大众越来越倾向于互联网公益的便捷性,然而,对于很难甚至是不能获取和使用新信息技术的社会群体来说,在互联网公益平台上奉献力量或者得到帮助是很困难的。因而,这一部分群体,只能等待着被动地进行捐助和被捐助。在此情况下,互联网公益平台更是难以宣传普及,最终造成受众群体少、平台资源浪费。究其原因,还是互联网公益与传统公益之间配合不够,线上、线下不能完全同步,资源不均衡、不完全,无法形成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信息披露不及时,公众信任度下降。尽管近些年互联网公益发展迅速,形式多样化,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信息披露机制而出现过多次重大事件,加之互联网带来的隐形屏障,公众对互联网公益的信任度降低。大众熟知的水滴筹、轻松筹等筹款平台即是如此,由于程序的设置,捐助者无法在平台上准确及时地了解被救助患者的后续治疗进展,自然也会担心自己捐助的资金是否真正被有效使用。

与此同时,平台的内部人员被多次爆出擅自挪用款项,这更是加大了捐助者对平台的质疑。种种原因之下,捐助者很难信任此类平台,导致捐款人数下降,而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无法得到帮助。

(四)缺乏有力监管,监管体系不完善。互联网公益给予了大众一个新的途径传递爱心,也给许多人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近些年诈捐、骗捐事件时有发生,让公众对互联网公益的真实性心存疑虑。因此,必须要对社会公益进行严格监管。2016年实施的政策针对以往传统公益中的问题进行了完善补充,推动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但目前对互联网公益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对于互联网公益平台的监管也缺乏具体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互联网公益的进一步发展。

四、互联网公益发展建议

(一)注重人员培训管理,吸引青年人才加入。互联网公益组织内部人员不仅应该具备专业的社会工作的知识与经验,还应该熟悉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等。这就要求组织形成固定的服务团体,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管理,有效提升技能与工作效率。同时,加大人才投入,招聘具有社会服务知识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与高校紧密合作,为互联网公益事业输送“新鲜血液”,共同致力于“科技向善”。

(二)降低公益门槛,拓宽公益覆盖。互联网公益作为新一代公益模式,依靠互联网技术将公益实现大众化、便捷化。互联网公益的覆盖面不应仅局限于身处信息时代的民众,还应拓宽到不会使用信息技术的“老年群体”和无法使用信息技术的“贫困群体”。在不断加大互联网公益宣传的同时,对互联网公益平台进行创新开发,在平台上推出老年人简易化程序,例如放大字体页面、程序指引操作、简化操作页面等,使其便于操作。针对无法接触到互联网公益的群体,互联网公益平台相应拓展线下服务,降低公众参与公益的门槛,形成“人人公益、人人能公益”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内控制度,实现信息透明。首先,公益互联网平台应制定详细的筹款评判标准,加强筹款审核制度,要求在平台上的求助者出具符合条件的证明,方便核实筹款的真实性;其次,平台要及时公开所筹款项的用处及明细,实时跟进资金流向,确保不存在诈捐、骗捐的情况;再次,平台应建立内审制度,按月、按季、按年对内部管理人员、服务制度、捐赠流程等进行内部审计,保证平台内部的合理、有效、有序地运行;最后,为完善后续服务,平台可定期进行调查,促进平台与大众之间的有效交流,根据大众的建议与需求,及时调整平台的建设。

(四)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问责。一方面政府对市场具有监管职能,对互联网公益应加强监管,规范互联网公益平台的运营,积极促进有关互联网公益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加大处罚力度,有效遏制诈捐、骗捐等不法行为,同时完善举报渠道,鼓励群众积极举报;另一方面行业内形成互相监督、共同发展的氛围,平台之间在交流合作的同时,还需互相督促,遵守相关规定,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

猜你喜欢

公益
公益宣传
公益
公益
公益
带着爱做公益
99公益日 让爱无止境
公益,心之归处
公益
公益
做了15年公益却依然不会“包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