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统领高校思政工作融合机制建设研究

2023-01-05陈光辉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思政

陈光辉 高 峰 刘 瑶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311)

一、党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机制建设的主要概念内涵、理论依据与研究现状

(一)融合机制的概念厘定

作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机制,“融合机制”是面对新时代改革发展步入攻坚阶段和深水区的现实,创新发展路径与模式,突破发展瓶颈而形成的一种新发展策略。它是不同主体面对共同的服务对象,从“各自为战”到“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走在同一发展过程里,一起创造结果”,也“统一于共同的发展目标,一起对结果负责”的新型发展机制。

(二)融合机制的理论依据

从理论背景来说,“融合机制”的理念来源于西方最近20年微观经济领域中快速发展起来的机制设计理论。“融合机制”是指一个有机体内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其在社会学上的应用体现为,“在正视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的前提下,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运行方式”。即通过内部各方面的融合,实现微观机制的优化整合效应,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

在我国,最初提出“融合发展”的是在“两化”即信息化和工业化上。现在,“融合发展”已在媒体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军民融合发展、产教融合发展等诸多领域成为新的发展策略。

(三)研究动态

目前,党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机制建设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还比较有限。2018年8月,张爱华在中国社会科学网站马克思主义研究网页发表《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提出:“努力推进高校党建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自觉。”[1]2019年12月,季海君在《昌吉学院学报》发表的《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2]对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意义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党建工作是思政课建设的‘火车头’”,“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二者同向同行”以及“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是高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是高校解决育人根本问题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思政课程根本属性的内在要求”。2020年4月,共产党员网发表的仲组轩关于《坚持以党的建设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将高校领导干部培养成思想政治工作行家里手”,“让高校党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当先锋作表率”[3],体现的是党员个体作用的侧面。

可见,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融合机制的实践尚在摸索阶段。关注了党建的“火车头”作用,但“火车头”后面队伍的机制状态更新上还有待推进;关注了作为目标的“思政工作”,尚缺少对“怎么提升思政工作质量”的机制探索;关注了作为融合内容一部分的“思政课”,尚缺少对包括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共青团组织和学工系统辅导员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的切实融合,这些短板有待补齐。

二、党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机制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融合机制是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的需要

新时代教育事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强化问题导向,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在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短板上取得实质性进展”[4]。

201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期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5]。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任务[6]。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7]。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加强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系统设计,协调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8]。

可以说,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高校党建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是面对新时代的又一次“赶考”。通过党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机制建设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必须交出的一份“答卷”。

(二)融合机制是突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瓶颈的现实需要

“党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融合机制建设”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也成为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实效的必然要求与新策略。党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融合机制建设,旨在以党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司令”,发挥“把方向、管导向”的作用,在思政工作中负责自上而下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师、基层党组织、学工系统辅导员以及共青团组织等各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融合机制,思想政治课教师既归属本部管理,又根据教学工作岗位安排融入任课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形成思想政治课教师回到本部便“聚是一团火”,来到任课院系则“散是满天星”的新格局,实现多方教育力量融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和工作质量的最优化、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三)融合机制是创新党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

实施党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融合机制,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形成党建统领“顶层——中层——基层”整体贯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融合机制,将画出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的同心圆。

实施党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融合机制,有助于凝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力量,在国家、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使命责任面前,改变学校各部分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在育人工作上传统的各自规划、自主发展的相对低效状态,形成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新局面、新作为、新气象。

实施党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融合机制,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有助于协调推进自下而上的创新实践,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师“压力山大”却与院系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望不相亲”的不良状态,使思想政治课教师走下讲台时不再出现“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疏离学生状态。

总之,基于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和高校突破思想政治工作瓶颈的需要,着眼于补齐工作短板和提升工作质量,推进党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机制建设,成为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目标、基本方针原则、工作遵循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有力抓手,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三、党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机制的实践探索

课题所在单位进行了学院党委统领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与系部基层党组织、学工系统、基层团组织“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融合育人的实践。

(一)党建点燃信仰核“芯”,全程引领“大思政”方向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筑牢思想防线,做意识形态工作有力的“指挥员”。我们提出“要像不忘吃饭一样不忘‘学习强国’学习”,拧紧思想“总开关”,提升党员思想素质,带动全系广大师生学习状态提升。

健全服务型党组织,紧密结合工作需要,做思想政治工作坚强的“领航员”。落实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制度,完善了党总支制度建设,提出“三二一工作思路”,即三个导向(问题导向、管理导向、文化导向)、 两个需要(服务需要、发展需要)、一个驱动(创新驱动)及“跟现场,练精神,聚合力,促发展”“12字工作要求”,开展谈心谈话,帮助教师化解工作中的误会隔阂,打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

建设优质型党组织,把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做学院发展过硬的“突击队”。通过工作中的会中训、学中训、研中训、干中训和赛中训这“五训”带干部、练队伍,使党员干部教师获得价值感、成就感,成为了系部发展的“硬核”和学院“双一流”建设、省“优质校”创建中优质的“突击队”。

(二)对标创优,多方联合作战,全员筑牢“大思政”阵地

对标“党”字,创新多样化党课。组织党员结合个人实际讲“案例省察式微党课”;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组织了“追寻红色足迹,坚定崇高信仰”、红色研学+实践教学的“走遍秦皇岛”“活动式党课”;与系团总支开展的读好书活动相结合,组织了“《马克思靠谱》人物解读型党课”;面向广大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开讲“《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做讲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优秀青年》时政宣讲型党课”,等等。

对标“团”字,抓牢“党建带团建”。完善党员活动室,使系团总支、学生会建设拥有良好的阵地,也实现党员活动室阵地作用最大化。结合各项工作组织团学会干部培训,让学生干部成为党的事业可靠和优秀的后备军,做好广大青年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排头兵。

对标“优”字,抓实“推优”工作。党支部规范推进组织发展工作,构建了“双向四个积极”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与动态管理模式,调动党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双向靠近的积极性,并在学习、工作、活动和生活四个方面教育、培养和考察积极分子,夯实“推优”工作每一个细节,让发展对象在学习、工作、活动、生活以及撰写材料、参加发展党员大会等各环节都受到党性教育,实现思想和行动上入党。

(三)创新举措,夯实底色,全方位提升“大思政”实效

创新环境,打造育人空间。组织师生自己动手打造既具专业特色又励志的办公室、教室、实训室和宿舍“可心的小环境”。此外,开展“小切口,大触动”的“宿舍文化节”,增强了宿舍“家”的味道和文化氛围,使宿舍成为大学生学习、活动、竞赛的育人空间,充满了文化传承、友情关爱与“大思政”教育的丰富内涵。

充分利用数字化育人资源。组织学生观看《辉煌中国》《建党伟业》《这就是中国》等影视及讲座信息,在观看和撰写心得中增进大学生对国家发展成果的了解,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

丰富教育活动,构筑思想底色。开展红色教育,构筑思想底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题中应有之义。在纪念建党100周年和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中,辅导员与来自学院多部门的老师们共同开展了班级唱响红歌、领略党的光辉历程的主题教育活动,振奋人心的无比激昂嘹亮的歌声让师生都深受鼓舞。情景交融的“红歌会”“红色经典诗词朗诵会”“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演讲会”“革命英雄人物故事会”等“红四会”系列活动,使师生对新中国今天成就的来之不易感悟加深,对党的领导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念更加坚定,更在参与活动中凝聚起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

党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机制下的教育实践,打造了“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已然收到更富有针对性、亲和力和影响力的教育实效。

四、党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机制研究与实践反思

课题基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导向和调查研究的问题导向,以理论研究促进实践创新,以实践创新促进理念更新,课题所在单位系部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取得《新时代发挥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作用调查研究》《走遍秦皇岛——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创新行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大学生宿舍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调查研究》等丰富的省政研会课题成果。

但党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融合机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走深。

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党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融合机制下,思想政治课教师既归属本部管理,又根据教学工作安排融入任课院系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形成思政课教师回到本部便能“聚是一团火”,来到任课院系则可“散是满天星”的新格局。

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突破原系部辅导员与学校团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等思政队伍各自规划、各自为战的相对低效状态,实现自上而下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创新实践相结合的多元融合育人有效路径与模式,探索党建统领下的思政工作各方“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起创造结果”“一起对结果负责”的融合育人新格局。

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以学生为本”“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从历史来到未来去”的新路径与新实践,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并由此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的形成与质量效益的提升,思想政治课教育因鲜“活”而尽显生机,学生因获得理想教育体验而尽显生命绚丽“色彩”。新的融合育人机制下的努力将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色生香”。

(课题组成员:高峰、赵炳军、张涛、刘瑶、刘壮、杨帆、杨舒帆、赵子男、张梦楠、杨桂霞、吕梦)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