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格局下我国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价值逻辑与推进策略

2023-01-05鲁志琴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韧性体育产业产业链

吴 飞,鲁志琴

(1.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体育学院,武汉 430223;2.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62;3.盐城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之后,双循环格局成为近年来诸多会议的关键议题。我国双循环发展战略是基于国际国内多重因素相互叠加的复杂环境而提出的,注重立足国内大循环与协同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取得优势,这是应对国内外严峻形势变化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我国在体育产业规模、体系、主体、政策、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扶持政策不完整,供给质量尚需提高,要素服务效率亟需改善,改革创新动力有待激发,以及“政企”“政社”不分、投资信心不足、征信危机凸显等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关键在于体育产业链的再造与良好运作机制的建立,以打造一个能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且具有自我调节恢复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双循环格局下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不仅是我国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保障,也是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与应对大众消费升级的重要举措。

1 体育产业链相关概念

1.1 体育产业链的内涵

产业链概念起源于西方,最早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作者基于社会分工理论指出“工业生产本质上是一系列迂回生产链条。”[1]产业链概念在我国被正式提出源于傅国华在农业领域研究的经验与启迪[2],后来逐渐拓展到工业、旅游、体育等领域。由于学者研究视角差异,对体育产业链的概念诠释各不相同。梁香青认为体育产业链是联结资源市场与需求市场,由体育产业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不同阶段的企业或单元构成的网状结构[3]。雷选沛等将体育产业链视为以某一主导体育产业为核心所形成的前后各组织、企业及部门之间相互依赖与联结的有机链条[4]。鲜一等把体育产业链定义为在生产最终体育产品过程中,随着生产分工的逐渐深化,诸多生产主体所形成的供需关系总和[5]。此外,部分学者对体育细分产业链概念进行了探索,比如,王樱桃等[6]、车雯等[7]及王凯[8]分别对网球产业链、冰雪产业链、体育赛事版权产业链概念进行了界定。总体而言,现有概念较为注重对体育产业链的本质把握与框架勾勒,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剖析相对缺乏。

1.2 体育产业链的韧性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链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余守文等认为我国政府在体育产业链销售与消费环节存在政策工具运用不足现象[9]。车雯等认为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链出现“断链”“弱链”及“多链”融合度不足的现实问题[7]。李燕等认为京津冀体育旅游全产业链面临链上环节有待紧密衔接、协同体系尚未形成[10]等问题。解决以上体育产业链问题,少不了对产业链韧性相关内容的探讨。韧性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产生变形,但又不会折断的性质,属于刚性力与弹性力的结合体[11]。产业链韧性是在面对各种内外部风险与挑战时,产业链上各环节表现出的应对外界变化、维持系统稳定、防止断裂与抵抗冲击的能力[12]。本文认为体育产业链韧性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重要支撑,可以有效防范外部不确定性的多重冲击与各种压力,避免自身产业链条受到折损,或者依靠自我能力把外部冲击和压力进行内化、转移与分散,从而迅速恢复的能力。关于体育产业链韧性的具体内涵特征,完整闭合是基本条件,风险应对与自我修复是本质要求,技术创新是动力源泉,自主可控是重要保障。

1.3 体育产业链的提升

体育产业链的现代化要提供多元丰富的体育产品、提升产业链深度分工状态、提升链环结构的合理性、提升链环联结紧密高效程度[5]。要从宏观上促进“产业链条”和“企业链条”的有机衔接,联结其中的孤环与断环,完善体育产业链的内部运行机制[13]。互联网是我国体育产业链重构创新的重要力量,正在推动体育传媒的业态、形态与生态发生颠覆性改变,为体育产业链中的体育场馆服务转型升级提供良好机遇,正在成为推动体育产业服务发展模式实现创新的关键性手段[14]。随着体育产业链自身各环节联结逐渐紧密,学者们将焦点转移到体育产业链的体旅融合、体医融合、体养融合、多业态融合等融合问题上。要大力发挥体育产业的经济功能,深度挖掘体育产业的健康、教育、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促进体育产业链各环节间的紧密联结与有机协同,最终提高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内涵技术含量[15]。

2 双循环格局下我国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价值逻辑

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世界市场需求萎缩、外部环境巨变、保护主义思潮上升的背景下,我国提出的双循环战略为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和内涵特征,要求始终立足新发展格局,凸显本质特征、思维意识、内涵要义及制度优势等方面的差异性。

2.1 推动体育强国战略建设的有效路径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将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6]。体育产业具有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效率及减少医疗支出六大核心作用,其不仅具备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潜力,也对经济强国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7]。诸多世界体育强国的建设经验也表明,体育产业化发展是体育资源的聚合器与体育效能的放大器,也构成整个体育事业高速成长的助推器与体育强国建设的“任督二脉”之一[18],推动体育强国战略建设,实现体育高质量发展,快速发展体育产业是必然要求[19]。可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是整个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构成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内容,能保障体育强国建设进入良性循环轨道[20]。双循环格局下,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是巩固拓展体育产业成果、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有效路径。总体来看,体育强国建设中提出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与对外交流五大战略,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不仅是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支撑,同时也是其他四大战略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要求至少要具有要素投入的集约化与节约化、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环境友好的发展过程、物美价廉的产品与服务、合理共享的发展绩效及稳健的规模扩张等特征[21]。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能有效促进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打造与激发多元市场主体的活力,同时也能倒逼体育市场加强监管,扩大体育消费,以此不断培育体育产业的经济功能,促进体育强国建设中体育产业战略任务的实现。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能满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健身休闲的需求,通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引导人们运用智慧化健身方式开展广泛的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优化,助力体育强国建设中全民健身战略任务的达成。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能为运动员训练比赛提供科学保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赛事体系,也能助力职业体育的快速发展,健全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结合的竞技体育模式,保障体育强国建设中职业体育战略任务的完成。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充分吸收了我国特色体育文化精髓,必然会在传承中华体育文化与发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同时,推动各类运动项目的文化建设,促进体育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这对于完成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体育文化战略任务具有积极效果。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要求能有效应对国际环境突变的风险,这也是践行构建对外交往新格局,加强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体育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加快了体育强国建设中对外交流战略任务的推进。由此可见,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与体育强国建设中的几大核心战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提升我国体育产业链韧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有效路径。

2.2 促进产业跨界融合的创新举措

产业融合是新时代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也是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与前进方向,表现为通过关联产业间的渗透重组而生成新型业态。随着我国体育产业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已经不符合这一阶段的新要求。以往体育产业生产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体育产业链过度追求附加值增量,缺乏链条内主体间的利益分享,忽略协同激励机制的构建完善,体育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的融合手段简单粗放,这些都亟需对传统产业链解构与重构,通过多元化策略设计与精细化制度安排提高体育产业链韧性,最终推动整个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体育产业链延伸是体育产业融合的基本手段,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需从横向维度与纵向维度丰富体育产业内涵,拓展融合业态外延。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关键是要提高体育相关产业的技术融合度、价值融合度及市场融合度,构建体育关联产业之间的链式耦合传导机制[22],促进土地、资本、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推动体育产业链条不断进行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同时,体育产业融合也会反向提高体育产业链的韧性。

在横向维度方面,体育产业链在横向持续拓展,基于原体育产业孕育出体育健康产业、体育旅游产业、体育文化产业、体育养老产业等新型产业,科技嵌入体育衍生出线上运动商城、赛事直播、体育社交APP、在线健身、智能场馆等新业态,催生了体育公园、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特色小镇等创新模式。在纵向维度方面,培育与健全体育产业链是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将不同体育产业的细分行业环节通过链条密切衔接,形成融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销售服务及品牌构建等于一体的体育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同时,体育产业链延伸将不同产业环节有机衔接,提高产业链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资源共享成效,有效克服体育产业中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及不确定性等带来的交易成本增加的问题[23],有效缩窄体育产业融合过程中效益的外溢空间,使更多的体育产业的行业增加值保留在国内,进一步提高体育产业链在外循环中的价值增值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为我国实施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行动提供源动力,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质量与综合效益,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设施保障和服务供给,增加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资本与精神财富。

2.3 建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实然之举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关我国体育产业现代化。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刘扶民在2020年中国体育产业峰会上的演讲《拓展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提出,要推动体育产业链现代化,要依托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在探索高质量发展中闯出新思路,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取得新作为[24]。体育产业链是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现在我国现代体育产业格局已具雏形,但体育产业链还存在结构性失衡、长度不足、延展缺乏等问题。比如,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链呈现“断链”“孤链”及“弱链”问题,产业链治理机制也还有待完善[7];我国健身休闲产业链中供需层面存在结构性失衡,供给体系效率低下,难以灵活有效地适应需求端的快速变化,有效供给缺乏和无效供给过剩等问题[25];我国体育赛事媒体版权产业链中存在价格畸变与成本的飙涨、市场存购需脱节、变现乏力与话语缺失等问题[26]。体育产业链提升要构建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健康产业、金融产业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而推进体育产业从功能单一产品和服务逐步向多元化方向演化,增强其复合功能与实用价值,满足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发展的消费升级需要。当构建起体育产业链与其他产业集群间的相互协同与相互促进的体系后,我国体育产业供应链可以为全球体育价值链赋能,从而形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保障体育产业链间的一体化运作与有效循环,并通过数字技术的科学引领,提高体育产业供应链的总体质量和综合效益,推动我国体育产业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发展[27]。

双循环格局下要注重锻造体育产业链长板,补齐体育产业链短板,彻底解决体育产业链内外循环过程中的“卡脖子”难题与产业发展颈瓶问题,深度挖掘及高效利用资本、技术、数据、管理、人才等创新型生产要素,凸显体育产业的经济、教育、健康、文化、生态等多元价值。要发挥体育产业链在国内大循环中的独特优势与战略地位,打造完整闭合、融合畅通、协同创新及竞争优势明显的体育产业链,并逐步强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保障体育全产业链经济活动的自主性、安全性、自洽性及可持续性,有效防范和化解内外各类风险[28]。要在确保自主可控的前提下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吸纳更多国际高端产业链的生产要素、管理模式、组织形式,打造国内国际良性互动的双向循环模式,构建我国全面开放合作、自主可控、自立自强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2.4 培育体育产业集群的基础保障

2015至2018年间体育产业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5.9%,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2.4%,其中2018年的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已经超过1%[29]。但遗憾的是,我国体育产业依然面临着政策落实不力、场馆设施供需不均、资金支持总体滞后、体育科技融合不深、人力资源供给不足、配套体系不够完善的现实挑战[30]。双循环格局下,提升体育产业韧性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集群的培育,巩固体育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当前,国家大力发展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园、体育科技创新园、体育特色小镇等体育产业集群,这些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体育产业集群本质上并非体育产业之间的简单机械集聚,而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以体育产业链为依托所引起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的不同企业同支持性体系深度联结的具有生命功能特征的有机体[31]。上述特色体育产业功能区主要是由政府划拨某一特定区域,配套出台一系列优惠支持政策,吸引大量相关企业进驻发展。这种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大多是外部制度安排的产物,本质上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并非由市场经济自然选择和发展而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式能创造并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同时在特定空间范围科学整合相关的生产要素,逐渐发展成为功能布局规划科学合理、产业结构配置优化协调、主导产业发展强劲迅猛的体育产业集群。

打造完整且运转顺畅的体育产业链已经成为体育产业集聚转向集群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也是判断体育产业由集聚发展阶段转向集群化发展阶段的关键依据[32]。构建韧性强劲的体育产业链是促使体育产业从集聚向集群纵深发展的基本环节,体育产业集群由较为低级的产业集聚状态逐步发展而来,当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到一定程度时,就进入到集群化发展的新阶段[32]。体育产业链韧性的持续提升是体育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的重要保障,随着体育产业集群的成长,体育产业链亦随之延伸,使集群内部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不断细化,带动大量相关行业共同发展[33]。当前,由于体育产业链韧性不足,我国国内绝大多数体育服务行业依然停留在产业集聚的孕育与成长阶段,产业发展不够成熟,我国体育用品产业也仅仅处于“微笑曲线”的弧底部分,产品利润难以提高。基于此,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保障我国体育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也是增强体育产业集群抵御各类潜在风险挑战的基本要求。

2.5 迎合体育消费升级需求的必然选择

双循环格局下,市场需求是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根本与保障,影响着体育产业链发展的方向和成效,也是推动体育全产业链结构优化升级与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的核心动力,而国内大循环最紧迫的任务是扩大内需,挖掘潜在的体育消费需求。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市场需求通常也会变化,相应地消费者对体育产品需求偏好也会发生变化。当市场需求同现有体育产业链资源供给相匹配时,体育产业链上经营主体按照市场需求及时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加工、营销推广、物流配送等,将体育产品推向消费市场。这一流程涉及从出现市场需求信息到满足市场需求,体育产业链相应地完成了一次简单的循环,只是并不涉及体育产业链的分化与重构问题,现有体育产业链基本能够保障循环过程的顺利推进。

伴随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闲暇时间日益增多以及健康消费意识觉醒,体育消费需求也逐步向多元化与个性化方向转变,体育消费市场在小众化与差异化产品层面的需求出现激增态势,已从注重数量规模过渡到追求质量水平,这倒逼体育产业链各环节注重分化与细化。体育产品生产过程中研发设计、原料质量、产品类型、生产技术及生产工具等诸多环节应有效协同,逐步增强与前后向相关产业的“产业关联”,延伸体育产业生产链。流通环节作为体育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要提升流通的设施、渠道、技术、时间等要素效率,促进流通环节增值。在科技力量助推下,消费者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需求催生出体验式消费、沉浸式消费、场景式消费、互动式消费等各类新型消费方式,为体育产业链深度融合创新提供了空间。市场需求对体育产业链延展产生显著的驱动效应,倒逼体育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体育产业链韧性持续提升,体育产业链每一环节更精细化与专业化,各环节间衔接更紧密。消费需求具有不断变化与螺旋上升的特点,消费结构升级会酝酿市场新需求,以此倒逼体育产业链加速重构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最终推动体育产业链按照“消费升级—市场新需求—体育产业链重构—消费再升级”方式进行复式运动与螺旋式循环。

3 双循环格局下我国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推进策略

双循环格局下,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路径要以国内循环为基础,解决国内大循环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也要积极融入国际大循环,增强体育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进而实现更深层次与更广范围的体育产业“双循环”。

3.1 纵向延伸体育产业链

双循环格局下,体育产业链具有链条长度过短的问题,亟需纵向延伸体育产业链。体育赛事表演活动是体育产业的中心,体育赛事表演活动要向前与向后两个方向延伸体育产业链,打造完整高效的体育产业循环链条。体育赛事表演活动向前延伸主要包括体育用品及相关产业产品制造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因此,要加大体育用品、相关产品及体育场地等方面的研发设计,完善加工制造设备,提高工艺流程效率,采用智能技术等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的体育产品制造加工基地,提高生产过程中副产品的循环利用价值。体育赛事表演活动向后延伸的产业众多,主要包括体育管理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体育经纪与代理、广告与会展、表演与设计服务、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等。为此,要构建便利通畅与高效有序的服务系统,提高这些服务产品的应用程度。在国内加快打造大规模、智能化、信息化的现代化体育综合服务平台,加速实现体育产品在社区之间、城乡之间、国家之间的产业链循环。

3.2 横向拓展体育产业链

横向拓展体育产业链主要是在产业链不同环节突破传统体旅、体医、体养、体教、体科等相对孤立的困境,探索现代化的创新型体育产业链组织模式,凸显体育产业功能多元化优势,加快体育产业与非体育产业的交叉渗透、互利共赢及有机融合。加强体育产业与现代科技信息产业的深度结合发展,提高体育产业链各环节的科技水平,尤其是要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深入嵌入体育产业领域,扩大体育产业链的市场容量。强化以旅助体、以体哺旅力度,探索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多层次、多结构的创新模式。国家层面要进行统一规划,注重差异发展,要破除“盲点”,突出“买点”,培育“亮点”,发挥大数据传媒优势创新营销模式,打造各地独特的体育旅游精品品牌,努力增强其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现代体育产业已逐渐突破了传统体育产业单一化功能的局限,要进一步利用地域资源优势、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强国富民政策优势,持续挖掘体育产业链的文化、娱乐、生态、休闲、健康等功能,培育各种新型业态,拓展体育产业链功能性层面的内容要素,增强其防范与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体育产业与物流配送业及商贸服务业在营销推广环节的融合,精简交易环节、优化交易程序、降低交易成本,加速体育产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及国家之间的循环。

3.3 补齐体育产业链发展短板

补齐体育产业链发展短板是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基本前提。首先,针对体育产业链发展中的政策工具短板[9],加强政策工具的优化调整。出台体育产业链各环节需求型政策,利用各类体育平台将产业链各环节的需求有机统一起来。出台体育产业链销售与消费环节供给型政策,通过资源整合,发挥产业融合优势,扩大体育消费市场。其次,针对体育产业链中存在的地区产业结构性差异的短板[34],积极推动地区协同发展。将大城市主定位为体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区,实现空间链优化聚集;中小城市则划定为产业链主体功能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镇构成产业链有机衔接区,凸显转移承接作用;乡村地带构成产业链边缘区,发挥保障支持作用。最后,针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在规模、结构、政策、供给、主体活力、运动项目等方面的短板,要采用营造环境、强化研发、鼓励并购等手段,着手打造一批世界级体育产业集群。

3.4 夯实体育产业链接点

双循环格局下,强化整合体育产业链实质在于加强体育产业链的产前、产中及产后各环节之间的无缝链接,增强体育产业与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的关联度,提高体育产业链在跨区域循环过程中的畅通度,发挥纵向维度、横向维度及空间维度的强化效应,以此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首先,优化体育产业链各部门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通过国内龙头型体育企业,带动其他多元主体参与,不断升级知识,提高体育产业经营组织的总体规模与经营成效,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体育产业生产主体在全产业链条竞争中的谈判议价能力,提高体育产品价值增值的最终收益,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体育产业链上各环节经营主体在全产业链条中的利益联结机制。其次,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体育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减少由于信息闭塞与不对称带来的产业链循环不畅现象,快速高效匹配体育制造业内部供需信息、体育服务业内部供需信息及体育制造与服务产业间供需信息,保障体育产业链快速高效地循环运行。最后,加大政府对体育产业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尤其要重视一些体育产业基础项目的资金投入,根据体育全产业链总体发展的区域布局特点,尽快建设一批智能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体育生态园等体育惠民工程项目。

3.5 推动体育产业链国际合作

扩大内需与培育国内大市场不等于放弃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内大循环运行越顺畅,越有利于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要辩证看待体育产业供应链的安全性与开放性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只有扩大开放合作,更好发挥体育外资企业的技术、市场、运营与管理等优势,凝聚内外资企业的合力,才能更好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首先,打造体育多元化供应链体系。进一步巩固深化与欧洲、美国、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产业链供应链交往,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构建区域体育产业链,保障供给主体来源的多元化,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体育产业供应链,增强我国体育产业链的开放性、先进性、安全性、包容性及可控性,力争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进程中占据先发优势与赢得主动权。其次,发挥海外体育机构作用。充分发挥我国在海外投资的体育行业龙头企业、海外体育信息服务平台、海外体育产业商会等各类海外机构的积极作用,鼓励创建线上线下体育营销平台、跨境电商体育服务平台等,提供体育产业政策法律咨询、信息资源共享、企业商会联谊等配套服务,加大对海外体育产业招商引资的力度,鼓励与引进更多跨国体育企业、赛事公司及体育俱乐部的总部在我国落户。最后,持续改善利用外资的体育营商环境。尽快推动各项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措施落实,不断完善外商投资促进“一站式”服务体系,制定具体的优质外资项目引进奖励办法,培养一批应对外资服务的高水平业务人员,简化外资企业土地使用审批程序,健全政企沟通联系机制,推动体育营商环境朝国际化、市场化与法治化方向迈进,打通体育产业链外循环的堵点,培育体育产业价值链参与全球竞争的新优势。

猜你喜欢

韧性体育产业产业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体育产业之篮球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