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素养构成体系、测评与培养:威尔士的经验与启示

2022-09-08尹志华田恒行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威尔士技能素养

孟 涵,尹志华,2,田恒行,刘 艳

(1.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2.清华大学 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84;3.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篮球运动学院,北京 100084)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提出将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点工作。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1]。近年来,国家对体育素养(physical literacy)愈发重视,但当前学界对其研究尚不深入。威尔士较早开展了体育素养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通过对其分析解读,以期对我国体育素养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有所启示。

1 威尔士体育素养的发展契机与历程

1.1 威尔士体育素养的发展契机

据统计,威尔士每年因缺乏体育活动而造成的财政损失约为6.5亿英镑[2]。威尔士教育部门对此高度重视,为提高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水平,在学校中大力推动体育素养教育。而2008年新课程的引入为威尔士学校体育教育开创了新局面,为引入体育素养教育提供了时代契机。一是,新课程主张借助当地独特的自然、社区环境与设施开展体育课程,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这与体育素养主张个人通过与外界环境建立联系,与自然和社会互动发展动作技能、社交能力有异曲同工之处;二是,新课程针对某一年龄区间的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培养目标,以弱化绝对竞争。这和体育素养不以年龄区分发展程度,而是通过与自身能力进行比较不谋而合,且均具备以人为本的特征。三是,新课程注重参与体验,倡导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比如“体育”不作为学校课程的一个单独科目,而是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达到学习的目标,这与体育素养的“从玩中学”和“重视高质量的参与体验”等理念高度一致[3]。在某种程度上,新的体育教育理念为体育素养引入学校教育创造了条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1.2 威尔士体育素养的发展历程

1.2.1 初步探索期:“改善青少年体育素养”意识的兴起

2000年威尔士体育局首次推出“龙体育计划”以增加7—11岁儿童的课外活动。并于2年后推出了长达14年的“体育课程和学校体育计划”(PESS),并强调高质量的课程、课外活动和社区活动有助于为青少年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此,该项目组开发了一套专业发展课程,用于支持3—19岁儿童和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发展。以上项目得到了专业的地区联盟团队支持,探索出一条通过课程和社区体育提高体育素养的发展道路。

2006年威尔士体育局颁布了加强中学课外体育教育的5×60计划,让孩子们每周参加5次运动,每次运动60分钟[4]。2008年新课程的颁布对威尔士体育局改善基础阶段儿童身体能力和健康状况提出了新任务[5],例如如何为学校和相关机构提供指导与培训、设计创造性的运动课程等。为此,威尔士体育局开展了为期7个月的专家咨询与研究工作,正是在此阶段“体育素养”成为了全国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

1.2.2 快速发展期:体育素养理念逐渐应用于实践

2008年威尔士将体育素养作为指导学校体育教育的新理念,学校体育教学呈现出目标多元化、内容丰富化、过程趣味化、评价多维化等特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整体性教学方法成为主流。此外,威尔士体育局研发了PLAY TO资源库[6],突出玩耍的重要性是该资源库的设计理念。自2010年起,体育素养成为威尔士体育局的核心工作之一,2011年宣布“让每个孩子终身沉迷于体育,每周至少参与3次体育运动”的新目标。2013年召开的学校和体育活动会议提出,要将融入体育素养理念的体育课程列入威尔士的核心课程,这是威尔士在推进体育素养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

1.2.3 稳步推进期:加大对体育素养的投入力度

2014年3月,为解决威尔士地区贫富差距造成的教育和健康的不平等问题,学校体育素养(PLPS)计划正式推出。随后体育素养框架工具(PLF,现称“体育素养之旅”,PLJ)应运而生,明确青少年在学校中应该培养的技能,并强调培养信心、动机和知识的重要性。该框架工具还为学校、体育从业人员、家长等提供指导,帮助监测每个个体的体育素养发展进程。同时,体育素养项目组的成立为高等教育机构、教育联盟和学校之间搭建了三方合作平台,以更深入地推动体育素养持续改革。经过20年的探索,体育素养已经对威尔士的体育课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22年出台的《2022威尔士新课程》也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

2 威尔士体育素养的构成体系

2.1 威尔士体育素养的具体构成框架

威尔士体育素养的相关研究是建立在一元论、现象学与存在主义两大哲学流派之上,而两大哲学流派的理论契合点正是“具身性”(embodiment)[7]。中心观点强调,人的身体与思维的统一性与不可分割性,且特别注重身体的价值。威尔士体育局与国际体育素养协会(IPLA)将体育素养定义为,个体为了重视并承担终生参与身体活动的责任,所需要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知识和理解[8]。为更清晰地传递体育素养的具体内容,使用了2则具有本土特色的公式[9]。

一则为体育素养本体公式:体育素养=身体技能+信心+动机+知识+理解。其中,“身体技能”是指在早年参与运动时学习诸如奔跑、跳跃、投掷和平衡之类的技能,以及将身体技能组合在一起形成连贯性的动作,参与更广泛的体育活动,例如参与骑自行车、游泳、三级跳远等运动项目或活动。 “信心和动机”是指通过运动知识技能的培养,使人们在安全和充满趣味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身体活动。积极的经历会帮助孩子获得内在动机,从而对自身能力充满信心并长期进行体育运动锻炼。因此,一是要给予儿童积极、有趣和安全的体验,借此培养他们的信心与动机。二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并适时为其创造机会。“知识与理解”是指要将所获得的运动技能和信心迁移到不同的、不断变化的环境和生活状况中,并将其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二则为体育素养的获得公式:体育素养=身体技能+信心+动机+大量的机会。强调身体技能、信心、动机和大量的机会这4个因素将影响个人体育素养的获得。前3个因素前文已作解释,“大量的机会”则是指要给予个人充分的实践和练习机会,并强化他们的积极参与体验。教师、社区体育机构、卫生保健人员等相关各方都应在鼓励运动参与方面发挥作用。

2.2 威尔士体育素养的发展阶段

体育素养不是静止或者线性发展的,而是一个持续的终身学习过程,贯穿个体从出生到上学、成年和晚年全过程。同时,早年生活经验以及周围人和外界环境对个体终身体育行为有重要影响。威尔士将人生分成婴幼儿阶段、学龄阶段(未成年)、成年阶段、老年阶段,各阶段又进一步分为多个年龄区间,并对不同阶段应该具备的体育素养提出要求(表1)。

表1 威尔士体育素养的不同阶段与素养要求

3 威尔士体育素养的测评

3.1 威尔士体育素养测评的工具

体育素养测评是衡量个人体育素养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对相关政策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标尺。由于各国对体育素养的定义和解释有差异性,因此并没有通用的体育素养测评工具。目前威尔士主要采取联合测评方式,即通过学校体育调查(sport wales school sport survey,SWSSS)和身体能力测评工具(dragon challenge,DC)共同测评。SWSSS是通过调查和问卷的形式,每2年收集1次个人体育活动参与信息,主要针对体育素养的情感和认知领域(信心、动机、知识和理解)进行测评[10]。dragon challenge V1.0是威尔士体育局于2014年10月发布的一套针对10—12岁儿童运动能力的测评工具[11]。

3.2 威尔士体育测评的具体方案

3.2.1 情感和认知领域测评:SWSSS调查

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其阅读的书籍也会随之深入和量增,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从而产生不同的阅读兴趣,实现幼儿全面发展能力的提高。因此,综上所述,在学生幼儿时期,运用恰当的实践策略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SWSSS项目始于2011年,现已经成为威尔士最有影响力的学校体育调查项目。这是一项关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以及学校体育教育/课外体育项目的在线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包含3—11年级公立学校的学生、体育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第一,威尔士体育素养包括身体领域(身体技能)、情感领域(信心和动机)、认知领域(知识与理解)。具体如,关于信心的“是否有尝试新活动的信心”、关于动机的“是否能在运动中获得乐趣”、关于知识和理解的“体育和学校体育运动是否有助于他们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第二,威尔士的体育素养的获得公式指出,身体能力、动机、信心和大量机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既要测评内因(学生体育素养水平),又要测评外因(外部环境为其提供的支持质量),即机会与资源(是否容易参与)、体验/经验(是否喜欢参与)。基于此,衍生出学生与教师不同人群应回答的问题,如平时参加体育运动的频率,更感兴趣的运动类型,社区体育设施是否齐全等;学校体育设施配备情况,学校体育俱乐部的规划情况,能否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指导促进其再次参与等。该调查能有效地监测与跟踪社区和学校体育参与趋势、学校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执行质量与效果、教师及学生的体育态度等,并为制定体育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3.2.2 身体能力领域测评:DC测评工具

身体能力是体育素养发展的基石,包括3个相互关联的结构:基本或简单的运动技能(FMS),讲究平衡、核心稳定性、协调、速度变化、灵活性等;组合运动(combined movement),讲究流畅、精确、灵巧等;复杂运动(complex movement),讲究双边协调、肢间协调、手眼协调、转身、节奏运动以及加速/减速控制等。当具备良好的身体能力时,则可以获得更精细和具体的运动模式。DC测评工具旨在评估10—12岁儿童基于陆地的身体能力(如稳定性、操作性和移动性等),包括9项需要计时并连续完成的任务活动(表2),这些活动测试的内容包括运动能力(如灵敏性、平衡、协调、力量、柔韧性、速度和反应能力)、空间意识(如方向和水平的变化)以及成就意识。被试者在紧张地完成任务过程中,也会展现信心、决策和对环境的判断等认知方面的能力。通过对其运动技能、运动表现结果和完成挑战的时间进行综合评定,准确反映其身体能力水平。

表2 DC测评工具的9项任务与考察指标

3.3 威尔士体育测评的特点

3.3.1 打破孤立的身体能力测评局限

首先,威尔士体育素养测评强调整体性,包含显性身体技能和隐性情感认知的双重指标。但当前还缺乏一个工具能够同时涵盖各领域的指标,以及当前测评只针对学龄人群,对其他年龄段和特殊群体(残疾人等)还缺乏关注。其次,突出在动态、复杂与真实的环境去评价青少年的身体能力。例如,DC工具中5/9的任务要求儿童在不同运动模式的组合中以连续的方式展示其运动技能,包括敏捷性、平衡、协调性、力量、速度和反应时间。此外,要求儿童掌握必要的运动概念,如“在挑战性情境中沉着、有效率及自信地运动”和“对环境进行预判并做出适当反应”等。而传统体育教学只教授孤立的动作技能,无法培养学生在真实运动环境中处理突发复杂事件的能力。拥有体育素养的个人能够熟练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基本动作技能作为专项技能的基础,也必须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灵活使用[11]。

3.3.2 激发进步,弱化绝对化竞争

4 威尔士体育素养的培养

4.1 威尔士体育素养的培养原则

2015年颁布的《威尔士子孙后代福利法案》已将关注体育素养培养上升至法律层面[12]。各领域也响应号召制定相应方案,其具有共通的价值意蕴。一是强基础。体育素养贯穿于人生各个阶段,但成年后的体育素养水平大多取决于人生早期阶段(特别是7岁以前)。幼年时获得基础运动技能,随后将这些技能联系起来,在不同环境中参加体育活动,从中获得动机和信心。在此过程中,父母、老师、教练等人群发挥着关键的积极支持作用。二是重强化。体育素养的培养需要不断强化和保持,在人生各阶段有各种因素增加放弃运动的风险,也有各种契机能让运动参与水平较低的人开始热爱体育。此时,创造多元的体育参与机会(如开设运动俱乐部、延长体育馆开放时间等)与营造浓厚的运动氛围对体育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三是全方位。体育素养是一个包含多维度的概念,不仅局限于单一身体能力领域,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整体性。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个人运动技能教学,还需要培养个人自我情绪调控、团队合作精神、规则意识等。

4.2 威尔士体育素养的培养策略

4.2.1 注重体育素养培养的连贯性与发展性

威尔士的义务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年龄分层,规定了各年龄段应该获得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处于不同水平的青少年在更宽泛灵活的区间内发展。体育素养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需针对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首先,基础阶段(3—7岁)强调发展儿童的运动技能(如奔跑,跳跃,接、抛、踢球)以及精细操作技能(如搭积木和写字),以帮助其提升对运动的热情,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随后,7—11岁儿童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培养敏捷性、平衡性和协调性等,这有利于其参与到更大规模的体育活动中[13]。此外,根据此时儿童对运动喜好的个体差异,制定以参与者需求为中心的多样化体育活动,能够有效促进个体体育素养水平的持续发展[14]。

4.2.2 打造“家—校—社区”体育素养培养生态圈

学校、社区和家庭是体育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联合起来共同支持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发展[13]。

第一,在学校方面,校长高度重视体育课的价值并大力推广,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支持。并加强与校外俱乐部合作,借助其资源和专业指导来提升学校体育课程质量。除此之外,学校体育课、课外活动和俱乐部共同为该目标服务,在威尔士学校中有上百种体育俱乐部,尊重学生在各阶段的发展差异和特点,满足了个体不同的爱好与特殊需求。

第二,学校与社区体育俱乐部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这样即便在假期,也能提供给学生运动的空间,使学生更容易获得体育参与机会,间接提升了再次体育参与的可能性。吸引家庭加入其中,形成了以健康为核心的体育社区环境。同时,社区是帮助发展青少年社交能力的良好环境,能促进个人在广泛的环境中完成自身的社会化。此外,打造具有优秀体育素养的青少年榜样,通过积极的宣传与同辈影响,带动整个社区的同龄人进行体育活动。在威尔士各地区的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中有2 800多名青年大使(young ambassador),成为青少年参与社区锻炼和学校体育课的倡导者[15]。例如,自2012年以来,超过300名13—21岁的青少年成为了曲棍球青年大使(HYA),向同龄人推广曲棍球和运动的价值。

第三,家人对体育素养重要性的认知偏差将对培养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威尔士社区和学校共同设计了供家人同儿童一起参与的体育活动项目,既提升了家庭整体的体育参与度,又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还密切了与其他家庭间的交流[16],符合体育素养社会和情感维度的要求。例如,卡马森城足球俱乐部决定与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进行合作,旨在推动当地SKIP Cymru项目的实施,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培训,科学引导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为他们提供帮助等。

4.2.3 降低门槛将体育素养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

为应对因生活节奏加快、学业负担沉重挤压学生运动时间的问题,威尔士增加了运动时间的弹性以及降低了体育参与的门槛。一些学校设计并实施了利用上学前、放学后、课间、午餐后等碎片化时间的运动方案,如Powys学校的5×60项目,其改变了学校体育设施的面貌,把运动场和体育馆变成学生从早到晚均可使用的开放空间。每天放学后开展俱乐部活动和组织赛季联赛,旨在鼓励青少年每周进行5次60分钟的运动[4]。从更大范围看,一些市场主体为人们提供免费的通勤单车骑行服务,通过打卡等方式鼓励骑行。

5 威尔士体育素养相关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5.1 制订“宏观—中观—微观”的体育素养政策体系

威尔士通过政策倾斜、财政支持和建立智库等多手段并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鉴于我国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应注重外部推动和内部需求相结合,宏观层面要加大政策倾斜,做好顶层设计,将体育素养上升至育人的重要地位;加快专家智库建设,并提供资金支持实现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健全学校体育相关法律体系,进一步明确青少年体育权利。中观层面应更新学校体育价值观,模糊传统的年龄、学科界限,推广整体性方法,强调个人、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学生提供在更广泛的环境中发展体育素养的机会。微观层面应出台更精准具体的措施,例如加快体育素养资源库的建立,帮助相关人员了解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具体方法;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及符合学生的兴趣的校本课程,给予学生较大的选择权;鼓励相关研究机构开发教师及专业人员的培训课程,组织教师参与定期培训,为学生体育素养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5.2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素养理论框架

推动各领域建立广泛的联系与合作,以促进各方对体育素养达成共识,是威尔士体育素养20年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因。从我国情况来看,虽然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学者提出“体育素养”的概念,但直到2016年发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学生的体育素养,体育素养才实现了由学术概念向实践操作的转变[17]。其中认知不清晰、属性模糊化、价值观窄化、视角多元化,导致了我国学界对体育素养的概念界定至今尚未统一,缺乏共同的话语体系和理论基础,造成无法深入推进体育素养研究。

第一,当前我国学界亟需加速体育素养理论体系的构建,为后期的深入研究奠定良好基础。第二,明确并授权体育素养负责部门,并与教育部门、健康卫生部门、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建立联系。建立“联络官”制度,充分发挥领导、组织、协调等功能;组建体育素养顾问团队,提供智力支持。第三,扩展国际视野,加强与国际体育素养协会的联系,及与其他国家体育素养发展机构保持紧密联系,以开放的态度借鉴他国经验。

5.3 形成覆盖弱势群体的体育素养培养策略

为儿童提供公平的运动参与机会,提升贫困地区儿童的体育素养是威尔士开展体育素养工作的重点。我国也有类似情况。2014年教育部曾提出,要多渠道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备和设施条件,让学生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18]。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188.4亿元,在资金分配时称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财力状况、教育事业发展等情况,加大向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19]。我国要将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改善学生参与体育的硬件与软件条件,向师资薄弱的地区输送优秀的体育教师,制定不拘泥于复杂的组织和严格的场地规定的代替方案等,以弥合乡村与城市因经济差距造成的体育素养水平差距。此外,还要结合当地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创设特色体育运动项目;重视同龄人的积极带动,增加校际体育沟通机会等。

5.4 开发本土需要的体育素养测评体系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以教育评价改革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文件精神,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体育素养测评体系。第一,建立全国通用的体育素养指标收集、分析和反馈系统。这些指标应该尽量与国际标准接轨,以便于对国内外体育素养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第二,测评对象应覆盖更广泛的群体,包括不同年龄段及特殊人群(残疾人等)。第三,建立体育素养测评结果数据库,周期性监测国民体育素养水平。第四,对工作人员、教师等进行培训,以保证测评的有效性和专业性。第五,引进先进国家或地区的体育素养测评工具,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测评工具研发。目前上海市已研制了一套体育素养指标体系[20],并在2020年对上海中学生进行了体育素养测评,未来将从区域试点推广至全国,构建“学生成长画像”体育素养数据库。

猜你喜欢

威尔士技能素养
英国皇家威尔士团第1营正在进行实战训练
威尔士国家博物馆运营模式及治理结构观察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劳动技能up up!
0∶6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