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3-01-05昂格乐玛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马克思主义

■ 昂格乐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如何将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质量,有效破解该门课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难题,本文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路对策。

一、高校《纲要》课的重要性

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指出,“我们现在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我们要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为之而奋斗。将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对于正处于“拨穗孕穗”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具有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要作用。必须把思政课建设始终摆在突出的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而有效地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

二、高校《纲要》课面临的挑战

目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潮涌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更加复杂。《纲要》课正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过分偏重历史知识,回避思政育人功能、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等问题。这就给《纲要》课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及更高的要求。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

随着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学生思想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使思政课教师面临着日益复杂化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从中搅动。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利用网络传播抢占舆论阵地,通过虚构历史事件来混淆是非、侵蚀人民的唯物史观,来摧残人民的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对立的非历史态度。会利用大学生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不足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来歪曲解构历史。例如大学生如通过刷抖音、快手的方式,获得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内容鱼龙混杂,没有历史事实的印证,青年大学生无法辨别是非,容易使学生产生误区。如果得不到教师正确的引导,大学生会受到影响,从而动摇政治认同。进而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二)重传授知识回避育人功能

《纲要》课不仅是传授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的课程,更是通过历史来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在意识形态上的拨乱反正的课程。为了达到“以史育人”的效果,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纲要》课授课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就不可能回答“四个选择”。有的《纲要》课教师过分地偏重传授历史知识,而对一些有育人作用的重大事件与人物及重要的理论问题涉及的非常少,对历史规律的体现、灌输明显不足。比如在讲授中华民族英雄的时候,主要以讲授历史事件为重点,而对于英雄人物的事迹中所能升华出来的思政育人内容很少提及,导致传授历史知识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将历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有机结合,坚持学理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三)课程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

因《纲要》课教学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时间跨度大、课程的定位不清等问题,导致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认清《纲要》课的课程定位,只顾讲述历史细节,没有顾及课程的整体进度。对于所肩负的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无暇顾及。当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讲一些历史故事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喧宾夺主,只顾讲述详尽的历史事件冲淡对重要的理论问题的严肃思考和深入探究。偏离课程定位会使学生对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理解不深。

三、高校《纲要》课教学质量提升路径

鉴于目前高校《纲要》课面临的挑战,应该认真领会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课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涵,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进行有益的探索,从而提升高校《纲要》课教学质量。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

习近平对青年大学生寄托着殷切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大学生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来观察和思考问题,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

《纲要》课教师当秉持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根本之道,教师队伍应以“四有”与“六要”以及相关文件为参考标准,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家国情怀,提高自身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能力本领。在课堂上,教师要从理论的高度批驳唯心观点,对历史虚无主义理论问题进行透彻的说理。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保持清醒的政治定力,增强政治鉴别力,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二)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讲述历史是《纲要》课的首要的任务,但是学习历史是为了服务现实生活。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最重要的是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现实和改造现实,使大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历史着眼当下,让历史经验和历史成就成为激励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动力,让历史智慧成为实际行动的指南,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服务。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其中,“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实践性。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与故居、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等进行集中参观考察,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近代以来无数英勇先烈在救亡图存的奋斗中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探索。深入挖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背后的精神内涵,如春雨般地滋润大学生的心灵。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形成直接影响,使他们从历史当中汲取力量,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奋斗的信念。

(三)提升教师理论素养,更加合理、明确安排课程

第一,通过多种形式扩展业务能力。今天,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学生随手上网查阅就可以获得比教材内容更丰富的信息。如果《纲要》课教师还是用传统的、平铺直叙的方法单纯地讲述历史,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建以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成员为主体的高校理论宣讲团暨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志愿服务队,以承担党的创新理论、“四史”宣讲教育、形式政策宣传、先进典型事迹等内容的宣讲任务。思政课不是教师灌输鸡汤的独白,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灵魂对话”。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队伍承担着全校的《纲要》课教学工作,应具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能力水平极高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二,善于沟通交流,采取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方式,要避免简单粗暴地灌输式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提升教学效果。高校《纲要》课教师讲课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给物理学专业的学生上课,案例可以结合近代物理。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实现从被动听到主动学的转变。通过学习《纲要》课,既让大学生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也促进他们的思想发生变化,对了解中国近现代国史国情和“四个选择”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使他们深受教益。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更是至关重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作为高校思政课主干之一的《纲要》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课程定位更加明确、教学管理更加严格、教材使用更加规范、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要推进《纲要》课的高质量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严格以习近平的相关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守好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马克思主义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