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策略研究
——以聊城市技师学院为例
2023-01-04焦向军
焦向军
(聊城市技师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电子技术基础”是当下中职院校的重要课程,课程内容环环相扣且抽象难懂,所以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教法,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教材内容。因此本文结合笔者三十余年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经验,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集约整合,分析问题根源,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达到优化教学成果、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问题表现及原因
1.基于教材本身分析。“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内容学术性过强,大多是关于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要明白此类技术性的知识不仅要依靠于教材内容,更需要依赖教师对整本书的剖析。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较少,只依靠教材内容的知识灌输是没有效果的,学生更需要结合个人的实践经历转化相关的电子技术知识,在实践中联系理论,掌握知识。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所使用的电子技术基础教材普遍晦涩难懂,理论性内容较多且枯燥无味,实用技能训练较少,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也大多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知识进行原理的讲授,要求学生对相关原理一定要牢牢记住,在授课过程中也大多直接出示相关知识,没有结合适切的例子进行讲解,长此以往,学生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兴趣缺失,也难以长期集中注意力对原理进行识记。同时由于缺少有效的实践活动活化相关知识,对课本的知识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无法成功地进行自我消化和验证,渐渐地学生就会产生消极怠慢情绪,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得过且过,十分不利于学生对电子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2.基于教师教学方法分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囿于书本、桎于课堂。“电子技术基础”作为一门理论性高、实践性强的学科,教师既要关注课本内容的教授,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来消化理论知识。但实际上,教师往往只关注了如何帮助学生记住有关电子技术的知识,只强调学生能否快速、正确地回答出相关课本原理,忽略了学生在课本之外、课堂之外的实际锻炼。部分教师在大学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依旧沿用传统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思维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地向学生灌输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内容,学生也仅仅将自己能够认识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了解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作为学习目标,并没有认识到掌握电子技术运用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电子技术基础学习中,主要以通过电子技术基础考试为学习目的,多半是为了出勤率以及期末考试的合格率而学习,缺乏一定电子技术基础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教师也缺乏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有效指引,让其单一地将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目标,这样不利于学生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能力的发展。
在大学阶段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只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进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而忽略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兴趣教学。加之由于大学的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只有在电子技术基础课堂上的讲授,课下并没有过多的交流。因此,教师无法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影响了教学目的的真正实现。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探索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互动式学习的重要性,一味地进行输出,而没有设计相关的互动活动,帮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运用电子技术知识,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关的电子技术知识。教师仅仅将“教”与“学”简单理解为“我教—你学”,只要求学生在考试答题中能回答书本上的理论就行,因此在课堂中缺少与学生良好的教学联系,从而让学生学习只停留在知识浅层,而没有深入实践层面。
3.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分析。中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对于基础学科的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职校生一般是中考失利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因其在中学阶段并没有打牢基础,所以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对于电子技术这门新学科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阻碍。经过一定的调查,我们能够观察分析到: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其思维僵化且学习状态较差,缺乏必要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对于个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认知不足,还停留在中学阶段教师为主体的刻板印象,并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相关知识,即便是在课堂学习中,对于教师的教导仍处在抗拒的阶段,对于相关电子技术知识的学习也不会过于上心。调研发现,通常开学不到两个月,很多班级近半数的学生就已经产生学习惰性,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常感“英雄无用武之地”,学生的倦怠学习“电子技术”这门学科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二、有效应对策略
当前,国家正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转型,企业对于职业技能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助推产教融合是技工院校电气专业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因此,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在“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按照国家战略的要求,创新教学教法,助推学生掌握相关教材内容,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发展个人的技术能力。基于此,本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
“电子技术基础”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性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式“教室只讲授理论,实验室只做实验”的教学方法。不仅要立足于教材内容,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内容,帮助学生在消化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还需要将课本知识融合到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消化课本知识,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实践的要领。同时,教师需要打破教室、实验室两者之间的分割线,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结合。例如,在“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及指标参数”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彻底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理解教材上有关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知识,让学生先强化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实践消化吸收半导体二极管在现实情况中的种种特征。由此,教师可以辅之以EDA机房线上视频教学,把做实验、线上线下理论和虚拟仿真场景再现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结合书本图片和模拟场景促进对半导体二极管结构的理解和熟知,学生也能够在模拟实践中一一验证二极管的主要参数,深化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稍微修改一下参数的数据,分析观察二极管有没有发生相关的变化,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真正发展个人的电子技术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切实地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全面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
2.化解难度,改变教材章节顺序。在教学中化解当前教材难度,必须将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实践相结合,重新进行梳理与排列组合,最终设计出简单易操作、趣味性较强的项目,继而对教材进行整体化设计,采用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理念,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所有内容设计为七个小项目,分别是:项目一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项目二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制作、项目三集成音频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制作、项目四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与制作、项目五数码显示器的设计与制作、项目六三人抢答器的设计与制作、项目七数字电子钟的设计与制作。这七个项目在课本的目录中具有一定排列顺序,但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可以主动改变章节顺序进行教学。
例如,在讲授比较复杂难懂的“三极管放大原理”时,先带领学生学习项目二、项目三的课程内容,在学生领会了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和集成音频放大电路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通过集成收音机的安装和调试进行“三极管放大原理”课程内容的导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三极管结构特点、工作电压特点、电路结构特点、放大实质”等多个知识点。各知识点分开讲授,学生从单管到三极管的知识过渡中掌握相应电路的结构特点。教师还可给学生提供操作器具,让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电子知识,试着添加或者去掉某些元器件或改变参数,观察器具有没有发生相关变化并进行记录。学生对比个人的记录和电子反映情况进行分析,由此深化相关电子技术知识的内容,学生也能够通过现象对比找出差别,发展个人的观察以及分析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采用提纲教学和“枝叶”添加法等改进策略。
所谓提纲教学和“枝叶”添加法,就是让学生先背诵记忆所讲结论,然后根据已有基础和知识理解情况,适当地添加相应原理的讲解。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设置课堂教学环节,积极和学生交流互动,借助提纲或是思维导图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此时,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所呈现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教师也可予以关键词或者画面提示,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发展其学习思维。
例如,在讲授二极管单向导电性时,首先,教师可先将二极管的相关特征进行大纲整理,二极管特征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分别是正向特性、反向特性、击穿特性、频率特性,每一特性又有相关的原理支撑。例如击穿特性涉及相关压稳二极管原理,频率特性有关变容二极管原理等解析,让学生脑海里根据课本知识先构建起基本的知识框架,二极管具有四个特性,每个特性又涉及相关原理并对应了相关的内容。由此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便于学生在之后的实践操作中有理论依据,也能够快速对应到某一原理。同时对于“枝叶”添加法,教师可先让学生记住“二极管的特性就是单向导电性”,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可以先从PN结的形成机理和结构特点分析其单向导电的原理,对能听懂的学生进行鼓励,要求进行PN结操作的相应实践,帮助其进一步深化个人对本节二极管特性的深入理解。对听不懂的学生,就让他们牢牢记住“二极管最基本特性就是单向导电性”这一知识点。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需要先让他们掌握基本原理并在实际操作中牢牢记住这个原理,然后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当学生记住结论并逐步深入认可的时候,原理就会自然而然理解了,这个过程就类似于吃饭,哪怕是一锅夹生饭,吃到胃里总能消化一部分。这样的“枝叶”添加法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让其先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对死记硬背知识的消化,从而让实践出真知,极大地发展了个人的知识理解能力。
4.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学生之所以学习动力不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认识不到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失了一定的兴趣,对于课堂学习也没有足够重视。因此,笔者可以适时把思政教育贯穿于“电子技术基础”的整个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三极管时向学生讲述,在当今市场上,几乎很难见到以中国规则命名的三极管,原因是我国的科学技术比发达国家落后,生产的三极管质量无法赶超发达国家,且价格偏高,以至于世界上大多数厂家都选用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产品,所以,正是因为我国科技水平的欠缺,导致了我们的被动选择。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于本课的学习也会更加上心,立志于在研究其他发达国家的三级管技术后也能够进行自我创新,为祖国的三极管生产事业贡献一点力量,由此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科技兴国”的理念,教育每位学生勤奋学习,在未来科技发展的大潮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心怀这一抱负,全情投入电子技术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学习,并在实践中踊跃思考,不断反思目前电子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所以,在课堂中不断引入思政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极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和其他人的配合交流中发挥个人的力量,促进对这个学科知识的吸收理解。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必须因材施教,及时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新时期的技能人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才是我们职业教育者的初衷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