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
2023-01-04吕萌
吕 萌
(作者单位: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校对工作是出版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对于保障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质量地完成校对工作,需要高水平的校对人员,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原稿、排印稿或定本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差错。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优秀的校对员是珍稀资源,可遇而不可求;对于从事校对工作的个体来说,成为优秀的校对员能够获得更多认可,继而有机会参与更多重要的出版项目,创造并实现自我价值。
校对看似简单,做好却不容易。面对校样,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就是眼睁睁地看不出实质错误。校对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校对人员既不需要与作者联系,也不需要和制版公司、印刷公司沟通,而是埋头在自己的工位上默默看稿,可能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考验的是心如止水的定力。一个人能否坐得住,决定了他能否长期地从事校对工作。当然,仅仅拥有定力还不够,就算把板凳坐穿,如果一个错都改不出来,也是枉然。因此,并不是谁都能胜任校对工作的。本文将结合实际工作体验,对现阶段校对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从个人角度提出应对的策略。
一、主要问题
(一)质量与速度的平衡
校对讲究的是字斟句酌,有疑必查,逢错必纠,只有凭借过硬的本领和扎实的知识,才能把好政治关、文字关。和过去的出版环境相比,当前出版人面临更激烈的外部竞争、更低迷的市场环境和更严格的质量检查,其中摆在校对面前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出书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兼顾速度与品质。
校对的价值在于纠错,在于切实提高稿件质量。有的人在工作时一目十行、蜻蜓点水,速度确实快,但在校稿上除了发现个别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问题,再无其他标记的痕迹,这就背离了校对的初衷:逐行逐字阅读,犄角旮旯翻找,任何毛病都得拎出来。真正有价值的校对在于发现他人发现不了的差错,而不是单纯关注数量。虽然一心求快、忽视质量决不可取,但有质无量、速度太慢也不可行。因为校对工作按月考核,每个月要完成多少字数都有严格标准,即使可以完成工作量,现实的出版进度和工作节奏也是不允许校对员“闲庭信步”的。
(二)能力与态度的考验
我们强调效率,追求又好又快,本质上是对校对专业能力与职业态度的要求。能力上,校对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种,要面对的差错包括但不限于:政治性差错,尤其是有关国界等行政区域问题、民族问题、泄密问题和有关司法、政策法规等;标点符号、语法、句法等文字性差错;规范化问题,如对四封、书脊、版权的校对,对图、表、数据、公式的校对,对各级标题、各种字体字号的校对,等等。对政治的敏锐度,对字词句的敏感度,对出版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熟稔读,都是校对基本功的体现。
编辑重点关注的是书的内容,校对重点关注的是文字和它的格式,而要发现这些差错就要细心核查,不能存有任何侥幸心理。在出版行业中,总有认真负责的员工和投机取巧的员工,大家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经手的稿件出现问题,但在实际操作时的处理方法却截然不同:兢兢业业者通常会用心对待每一本校稿,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拿不准的地方勤查工具书,为稿件提出建设性意见;滥竽充数者则选择敷衍了事,想着反正还有别的校次互补,只要自己能拿到钱即可,何必尽力!在缺乏差错率考核指标的制度下,工作似乎全靠自觉二字。
(三)“改”与“不改”的拿捏
前面提到了专业能力问题,其实在校对工作中,知道改什么只是入门的标志,明白不改什么才是升堂入室、返璞归真。所谓该改的内容,就是被质检计错且无法申辩的硬伤,如错字、漏字、多字,以及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错误等。不会被质检计错的,就是可改可不改的内容。有的问题可以借助权威工具书和出版相关的国标、行标等鉴别出来,但对那些没有明确规定、查不到可靠依据的质疑,又该如何判定是否为硬伤呢?
有的校对员盲目自信,越俎代庖,并没有弄清楚自己的主要职责是“校异同”和“校是非”,对书稿的把握不能联系语境体会作者的别有怀抱,想当然地凭自己的语感来修正作者的文风。有的校对员缺少自信和他信,看到别人改了什么编辑认可的话,也难免照猫画虎地改上去,但其实并不理解或认同。遗憾的是,有时候校对的修改是错误的,但是编辑限于专业知识或其他原因而把本应是对的地方将错就错地改过来,结果反而制造出明显的硬伤。该改的不改,可改可不改的乱改,不能改的却改了,全都是犯了校对工作的大忌。
(四)责任与期待的碰撞
如今,绝大多数的电子稿在理论上近乎可以取消校异同的工作,原先的责任分工势必有所改变,但尚未形成明确通行的章程。一些作者修改、完善原稿的动力相当不足;普通的编辑们受制于业绩考核,看稿的精力和时间不敷分配不是个例;校对工作则有向“编辑化”和“学者化”发展的趋势。于是,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三方相互推诿的现象并不鲜见,甚至有些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校对怎么看的?
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很难。正如编者和作者在字词句段上的修改和调整,编辑和校对人员对文字也存在不同的认知;创作过,投过稿,接受过约稿,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敝帚自珍和及时获得反馈的欣喜;编辑参与过校对,才能切身感受到字字查证的艰辛。“三校一读”的设置就是通过不同人的不同校次来弥补编辑加工的缺漏,这个环节是其他工作无法取代的。然而校对也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点,人工总会有兼顾不到的地方,我们永远在消灭差错的路上不断漏错。
二、应对策略
(一)端正职业态度
校对工作琐碎、精细又繁重,是个需要沉下心来坐冷板凳的手工活,成为一名好校对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首先必须用心。校对时,人心要稳,要静,不为了贪求速度而以损耗质量为代价。只有心平气和、心无旁骛,才能保持思维的敏捷,敢于在校对过程中“慢下来”和“读进去”。慢下来才有可能做到校异同,更准确地发现原稿的错误,读进去才有可能检查出遗留下来的专业性或实质性差错。
(二)增强专业本领
出版物的质量是否合格,以质检员出具的质检报告为准,作为保障书刊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的校对人员,当然需要熟悉质检的计错规则。只有熟练掌握了国标、行标的相关内容,善于查询各种权威工具书,夯实业务能力,才是提升工作效率的不二法宝。此外,理解作者、编辑的意图也会事半功倍。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编辑为什么如此改动?看似“不规范”的地方需要适当思考一下,才能明白无误地做出恰如其分的改动。努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助于在工作中争取主动。
(三)扩大知识储备
除了增进出版的业务知识,一个好校对还应该是一个杂家,而现在的出版形势也要求校对人员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常让人有管窥锥指之感,而在日常工作中,校对会接触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这就需要日积月累的学习与充电了。比如大量阅读、看电视、听广播、与人交谈、爱好广泛,都可以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帮助我们积累自己的知识库。
(四)重视团队协作
出版工作既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要具有全局意识。有的校对员做事认真细致,快慢适中,能够兼顾质量和速度,但在校对丛书、套书、系列书时,往往缺少与参与其中的其他同事进行交流,对于版式不统一、体例不一致等问题不够敏感,导致成书出来仍有瑕疵。这就提醒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要培养自己的全局观,不要孤军作战,重视和身边的编辑、校对伙伴保持有效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发挥团队合力。
三、结语
校对之路好比马拉松,它不仅是一份工作,增长人的知识才干,而且是一门做人的艺术,磨炼你的为人处世。只有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伏案劳作中,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才有希望成为优秀的校对。尽管困难与挑战并存,某些问题并非个人主观意志所能解决,但好在努力的方向并不模糊。校对工作,可以平平无奇,也可以闪闪发光。
引用
[1]周奇.编辑阅读与校对阅读之比较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昕.做书:感悟与理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