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研究

2023-01-04何廷伟中共云南保山市委党校市情与政策研究室

农场经济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居生态环境

何廷伟(中共云南保山市委党校市情与政策研究室)

一、引言

农村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环境及农村人居环境共同构成了农村生态系统。保山市脱贫攻坚战收官后,乡村振兴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2020年,保山市投入3.6亿元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用于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质的提升。研究脱贫攻坚阶段成果,更好与乡村振兴衔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是单独的项目,涵盖乡村振兴的各方面,既是其中一员,又相互促进。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具体操作方式总结如下:一是通过生态恢复或异地搬迁,以具体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来重新树立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二是通过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及无公害产品标准的建立,鼓励群众向山水田园靠拢,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秩序。三是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厕所革命”与生产方式的完善,构建集旅游、休闲、养老于一体的农村人居环境新体系。四是通过党建引领,领导压实责任,制定规范制度,助力农村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进行,迈向乡村振兴。五是通过提高生态补偿及公益性岗位设置,构建全民对生态的参与和重视,在获得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同时,带动农村形成人才洼地。六是政府以购买第三方的方式,从基础开始构建农村环保体系,以实用引领打开现代农村环保方式。

从农村贫困户精准扶贫实践来看,根据标准要求重点在于切实保障农村贫困户的基本生活条件。在新时期,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建立相互促进、持续性、开发式的机制,让全体群众享受社会发展的福利,更好地发动全体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动力。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运行机理及实践逻辑

从相应的理论高度与宽度搭建乡村振兴下农村人居环境理论分析框架,探查运行机理和实践逻辑,正视困难与问题,明晰推进路径。事物的发展总是各种要素、各类关系的综合,关注现实和发展问题,不能被表象所迷惑,一定要把它延伸和转化为理论问题,构筑理论框架,才能更真实地思考和实践。

以制度、技术、资源、组织、文化构成运行五要素,五要素的构成主旨和关键分析显然具备中国特色。整个系统要求从过去以政府为主导或PPP的发展行为转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新型运行环境。

(一)制度优化:制度保障

制度设计存在时间、空间的差异,各区域权利分配公平难以把握。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求制度安排与时俱进,同时还要求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更重要的是创设要有利于群众,能体现新时代的公平与正义。

(二)技术创新:技术支撑

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及农村人居环境需要技术和管理,更重要的是新技术和人才的有效使用。新技术的合理运用会带动思维及理念的发现与更新,这是技术支撑的重要意义。农村生态资源的有效投入与转化需要先进技术的投入,才能最终提高农村生态效益。

(三)物质基础:资源投入与转化

生态资源到资本的转化是农村环境可持续改造的前提。资本要素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挖掘农村生态功能价值,在保持红线不动的前提下,挖掘农业价值、腹地价值、人文价值,构建资本撬动市场,以资源吸引投资,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四)组织保障:党建引领要求统一政府运作与群众诉求

基层组织需要兼顾社会发展和群众诉求,提高执行力与把控力,做好政策、资金、项目与群众诉求结合后的良好落地。不断调整职能重点,夯实农村党组织建设,作用于农村生态环境,破解乡村基层治理难题。真抓实干的职责要求与党建引领的价值导向互相结合,才是中国方法。

(五)文化氛围:文化根基

就功能而言,吃苦耐劳、自觉意识、善于接受正确的规劝等都是乡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存在因循守旧的不足。通过对现代生态文化的解析构建,实现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制度代表顶层设计,即上级组织的真实心意。技术是专家学者、技术人才的真才实学。资源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及合理资本的转化。组织保障是基层真抓实干的落实,真正做到愿干、能干和干得好。党的成功之处在于使用“党建思维”而不是“管理思维”,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凝心聚力,形成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科学合理的制度与安排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制度保障,创新技术的发明和采用是必要的技术支撑,各类资源的供给及资本的转化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基层党建是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环境的体系要求三者辩证统一。特别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更要求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包含直接关系、间接关系两种。直接关系就是生态要素成为生产要素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内部生产要素。间接关系主要表现在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外部条件。由此构建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样貌,但根据发展经验,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态优势转化难题。从保山市偏远乡镇的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地方特色生态经济制度设计不足

产业兴旺是重点,能够充分体现出扶贫中的“造血”功能,需要全面深入地分析认识,总的来说存在社会力量动员不足,没有形成农村特色资本,未能有效带动市场。同时,生态理念未能有效融入其中,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尚未充分挖掘出乡村更多的功能价值。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培育生态产业,而不是政府单方面的投入。在地方特色生态经济培育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一些过去的直接影响因素转变为间接影响因素。从政策因素看生态产业,保山市偏远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可表现在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方面,但受国家刚性林业政策的制约,传统的直接获取大宗生态资源的方式受到限制,各民族地区更多地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做文章,这也是必然选择。

在现有的生产经营模式下,一家一户生产出的多余农产品仅在当地市场流通,其价格更多地取决于买方,生态农产品绿色认证所形成的增值价值难以体现,要形成生态农业还有待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引进农业龙头企业解决生产、加工和营销过程中的技术、管理等问题,思路固然很好,但也存有一些潜在风险,主要是龙头企业的诚信问题。

生态旅游业是各乡镇积极推进的一项生态经济类型,从目前情况看都是各乡镇政府在推动,前期投资也主要靠财政及政策性银行贷款,来自社会、企业的资金不多,一般财政预算支出数量有限,且后续资金跟进变数大,可靠性相对较差。

(二)人居环境整治技术及理念缺乏

保山市偏远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逐年加大,特别是通过生态移民搬迁,逐步减少了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但还有许多民族群众依然居住在原有土地上,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多少变化,也许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没有更多物质需求时自然界尚能化解人类的负面影响,在物质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特别是化学农业已经影响到每个角落,再希望通过自然界来完全化解人类负面影响的期盼必然落空。在走访保山市民族地区居住地时,即便是一户或几户偏居一隅的山区依然能发现许多环境污染现象,主要表现在生活废水、养殖废液随意排放,难以降解的白色垃圾随意丢弃,农业生产过程中滥施化肥、过量喷洒农药等,这些环境问题的治理显然不够。

延伸产业链,带动城乡产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现实情况是不同区域人居环境整治依然存在巨大差异,技术推广也存在不稳定性,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但在乡村技术更新较滞后。好技术的使用不能只掌握在高端人才及少数人手里,应该普惠推广。

(三)生态文化在农村融合慢

如何在保持优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生态优势有效转变为经济优势,这是一个新课题,很多乡镇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创新思路,眼光还是紧盯国家用于公益林和退耕还林的补助资金,现实中这笔收入占比不大,关键还是要走生态产业发展道路,只要不影响甚至还有利于当地生态优势产业发展的方式都可作为选择路径。

乡村普遍存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滞后、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缺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现阶段本土文化与生态文化的融合也不足,成规陋习依然存在,没有使本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效融合,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办法才能构筑起生态文明理念。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既要破除致贫的外部客观因素,塑造具有可持续性的生计支持系统,又要塑造出认同与渴望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以防陷入贫困陷阱,形成缺陷人格,构建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前行的力量体系,这才能为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

(一)发挥好政府作用

政府要在生态规划、建设、治理上发挥主导作用。在偏远国土空间规划上要彰显生态功能,这一类型地区只有把经济优势建立在生态优势基础上,才能凸显差异性产品,才能有竞争力。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县乡政府要有“上项目”的意识,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省级甚至国家级项目的大盘子中,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把保山市偏远民族地区通达条件再提升一个档次,以便捷的通达条件助推乡村旅游业发展。把注意力放在招商引资上,引进资产雄厚、诚信度较高的企业,单靠基层推动效果不理想,高位推动、上下合力,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经营者来得了、有钱赚并能持续发展。

(二)以技术创新普及消除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环境治理是一个全域性的公共事务,污染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提升乡村环境治理的能力,偏远山区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要全覆盖,防止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污染流域。最大限度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扩大有机肥、农家肥的使用,走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道路。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国家生态政策,让不堪重负的生态得以休养生息。探索在改善自然环境条件下,能利用优美环境获得更多收入的新模式,让群众获得更多收益。进一步扩大国家、省级公益林面积,在不破坏公益林功能的条件下发展林下经济。继续坚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政策,严守森林保护红线,严肃处理违规砍伐行为,加大森林防火防范力度,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三)充分融合生态文化理念

转变当地群众的思想观念,把“靠山吃山”的老观念转变过来,把不良风气改变过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增加了生态资源的存量,又能提高当地群众的收入。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政府要善于变化角色,既不越俎代庖,也不能袖手旁观,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能推卸责任,要当好指路人、监护人,但也不能一手包办。二是扶持好当地经济主体的成长,把眼光放在招商引资上,凡是有利的因素都要利用,但不能没有原则、没有底线,要有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三是要认识到环境治理不只是纯粹的公益性事业,也是改善生活条件、提供优质旅游产品的必要投入。

五、小结

把优美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两种资源结合起来,走复合型乡村旅游道路,让游客能够在优美自然生态画卷中品味当地的特色民族文化。保山市偏远民族地区先辈留下许多生产生活遗迹,体现着先人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智慧,可开发为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创新思路,把满足个性化旅游需求作为一个主攻方向,探寻民宿旅游新模式,让游客住下来,有更多时间体味文化、聆听大自然。把民宿旅游作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一个渠道,探索易地搬迁,原有房舍作为旅游产业股份参与分红增加收入。力争将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游赏和民族节庆活动结合起来,涵盖历史人文、自然生态、民俗体验、休闲度假等多个方面,构建起全域发展的整体脉络,迎合游客个性化、休闲化的消费需求,打响地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由脱贫攻坚“挂包帮”制度衍生出乡村短期旅游,做好乡村生活体验。重点在于通过种植养殖营造一片玉米、一群鸡、一池鱼的牵挂,带动绿色标准和绿色品牌树立,再通过直播和电商的拉动,形成全域氛围,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农业附加值,收益推动乡村生活品质由内而外地提高,形成了乡村生态理念,又推动了短期旅游和中产下乡置业。现阶段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乡村资源利用、提供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因地制宜建立长效机制,这是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思维。

猜你喜欢

人居生态环境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