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元素及实现路径探讨
2023-01-04巩玉涛
巩玉涛
(华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2018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政治学原理”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的课程属性注定其与思政教育一脉相承。
一、“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政治学原理”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对于青年学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专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课为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必修思想政治课程。专业教育专注传授专业知识,关注点是专业知识的系统讲授及理论与实践的融通。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各司其职,学生产出素养会有较大差异。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通识课程,教育部主导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学生素养标准化强。在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中高等学校则有较强的话语权,专业教育学生素养差异性较大。
专业教育主攻专业知识,服务于我国某个行业或者某个领域的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增强和提升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和保证。”[1]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和提升民族与国家凝聚力的强有力武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便于学生领悟专业知识中蕴含的国家观、道德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从而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有助于青年学生了解中西政治制度的本质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及选举制度等主要政治制度是“政治学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正确理解与政治制度相关的政治概念是辨别政治制度本质的关键。“当代青年学生对政治认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对政治概念认知不全面;二是对政治权利认知不清晰;三是难以区分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四是对政治职能认知不到位。比如,很多青年学生认为政治制度就是一种政治统治,政治意味着统一和斗争,政治与社会生产没有什么关系,政治只与统治者有关,等等”[2]。“政治学原理”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紧密跟踪我国政治制度发展、演变历程,可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政治制度本质的理论工具,认清中西政治制度的本质。
(三)有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资本主义文化从多渠道侵蚀青年学生,以歪曲历史为手段的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典型代表。“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形式多样,有的利用青年学生的好奇心,打着‘解密’的幌子任意歪曲历史;有的利用青年学生历史相对欠缺的弱点,披着学术的外衣,夸大细节,随意想象、诋毁英雄人物;有的利用青年学生在娱乐活动中防范性降低的特点,恶意炒作,将严肃的历史事件庸俗化;有的利用青年学生社会阅历浅、辨别力弱的特点,将现实与历史任意勾连,误导民意;有的基于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利用大数据、信息匹配等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推送,设置思维陷阱,扰乱视听。”[3]“政治学原理”课程以唯物史观为分析方法,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知我国及世界政治历史事件,帮助青年学生分析我国政治制度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客观性。
1949年,我国建立了充分尊重民族自决权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建设成绩,并认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然而,资本主义文化侵蚀无孔不入,有些青年学生认为应打破民族国家框架,“世界大同”“世界一家”观念开始萌芽;有些青年学生则产生了狭隘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思想,表现为怀有极强的民族优越感,看不起其他的国家、民族和团体。“政治学原理”课程客观分析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及演变的发展历程,指出了我国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大作用;帮助青年辨别错误民族观,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改革开放以后,自由主义国家观在我国悄然出现。自由主义国家观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架构基础,服务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它全面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使得国家虚无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思潮,这对我国某些青年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政治学原理”课程科学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进而成为青年学生认清中西方国家本质的工具,使其认识到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建设的必然性。
二、“政治学原理”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
(一)初心思维:政治体系、政治实践及政治演进的原点价值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到要不忘初心,并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政治学原理”课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下,结合我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引领学生正确认知我国政治进程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牢记砥砺前行的方向。
(二)价值引领: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培育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从事公共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对政治体系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4],它表明人们对其所处的政治体系的自觉接受、支持和服从。青年学生政治认同,是青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政治体系合法性的一种主观认知和归属。我国青年学生政治认同主要体现为青年学生群体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政治学原理”中内含的“政治认同”有两层含义。
1.站在历史视角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期间历经波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实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首次中国化,最终确立了适应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政治学原理”课程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学习中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历史必然性的认识。
2.站在发展视角认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性。“政治学原理”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阐释政治发展的普遍原理和规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发生转移,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不断努力,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实践成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转移为“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任务实现指明了方向。“政治学原理”课程讲授的普遍原理可应用于深度探讨各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内在机理,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深刻认识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性。
(三)研究方法甄选:中国实践相匹配的研究方法的选用
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一般来讲,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常用的两种研究方法。定性分析的主要特点是“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研究对象,论据经常来源于深入面谈或者历史材料的深入分析;在方法上比较松散,对某一事件或分析单位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定量分析的主要特点是“运用数据和统计工具,即先对现象进行测量以获得数据,然后运用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从个别现象推导出一般性规律或者是对因果假设进行检测’”[5]。
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曾一度落后于西方国家,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国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开始走入我国政治学视野,一些人开始出现洋崇拜思维。不同于西方,我国有从未中断的历史文明,发展逻辑、机理及经验也不同于西方,伴随着我国政治的持续深入发展,中西政治议程差异性日益显著,西方经典研究方法开始“水土不服”。杨光斌等人提出的历史政治学研究走入学术视野。“政治学原理”课程系统介绍了政治学基本概念范畴,课程讲授中应立足于中国场景,引导学生结合中国灿烂文化、发展经验研究中国宏大叙事。
三、“政治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一)“道与术”的关系:“道与术”并重,以道驭术
《道德经》有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自然规律,“政治学原理”中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又言:“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势以立人,器以成事。”术即做事方式,“政治学原理”中体现为政治学研究方法。在“道与术”关系方面,《道德经》言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在“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指导选用符合我国政治发展逻辑的研究方法,达成“知行合一”。
(二)“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教”的主体是任课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教”与“学”的核心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它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和政治斗争的实践过程中,探索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把握其发展规律而得出的理论观点”[6],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依据新的实践和形势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政治观点的丰富和发展。任课教师可根据当代青年学生特点,由浅入深地有计划地布置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还应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中国场景应用,这是青年学生加强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核心环节。青年学生则应阅读并评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中国政治发展、建设实践,深度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索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三)“本土与外来”的关系:破除西方迷思,坚定四个“自信”
20世纪80年代,我国重建包括政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西方政治思想开始涌入中国,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精英主义、新帝国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社群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理论相继或同时对我国政治学研究产生影响,政治公理、全球化与政治、民族国家与国家主权、民主与人权、公民社会、治理与善治、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公益政治与权利政治、政府创新或政治改革、第三条道路或新中派、全球治理[7]等一时间成为热词。“社会思潮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既作用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也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们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与冲击。”[8]因此,西方政治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政治学原理”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辩证评判西方政治思潮,坚决破除西方迷思。
我国自古政治思想丰富,“以‘大一统’思想、‘内圣外王’思想、‘中庸和谐’思想、‘良政善治’思想”等[9]为核心的政治思想绵延至今,对我国政治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政治学原理”教学中要着重强调我国传统政治思想,比较中西政治思想差异,辩证评析我国传统政治思想,在探求我国传统政治思想创新之路中不断坚定“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