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链”教学方法探析
2023-01-04谢佛荣蒋福明邓菲菲
谢佛荣,蒋福明,邓菲菲
(1.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2.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的要求[1],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这一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历史重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问题链主要是教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目标,把教学内容以问题链的方式呈现,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价值观和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线,由传统单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向双主体的双方合作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此,本文着重探讨如何以新时代为导向,以问题链为突破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现实、人生意义、道德价值判断的思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增强教学针对性。
一、问题链教学的基本内涵
问题链教学法起源于苏联教科院院士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理论。他认为,问题教学不同于一般的问话或者问答教学方式,主要指的是教材的知识点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主要是使学生在寻找、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提升思维、培养技能,最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马赫穆托夫的理论,问题教学由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三部分构成。由此,问题链的教学法主要是由问题教学概念而延伸出来。当前,问题链教学主要是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知识障碍点,教师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将教材知识点设计成层层递进、螺旋上升且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激发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问题。教师在知识障碍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处设计问题链,问题链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知识疑难点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问题链教学主要是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在学生关注点和教材重难点的结合上精心设计问题,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教学、激活学生、点燃课堂,使学生沿着明辨是非、格物致知的思考路径,在不断深入的连续追问中学会思考、确立信仰[3]。这表明,在问题链教学中,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通过问题链的设置,形成导学链、认知链、探究链、反思链和拓展链,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并层层递进[4]。通过聚焦学生关注和困惑的热点问题、现实问题,建构知识体系,设计相应的问题,并梳理成主线清晰、逻辑性强、系统与重点相结合的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二、问题链教学的价值意蕴
由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和机械记忆的被动式学习方法已经很难满足时代要求,因而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因此,问题链教学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问题链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法片面地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作为一种客体,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吸收知识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与交流,无法真正有效地回应学生的问题,从而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至于学生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问题链教学中,教师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合作”的转变,能够使教师在授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回应学生关切,启迪思考,拓展思路,主动探索,启发学生对社会现实产生兴趣,带着问题意识去主动发现问题并尝试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推动学生的学习相由获取知识转变为习得思想,从而使得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根本性的提高。这有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实现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协助学生探寻问题的答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多是被动吸收知识,并且习得的知识可能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问题链形式的课堂中,教师可以把课本中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各种问题,然后将其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化、因果关系递进的问题链。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对课本的知识形成记忆,深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建构理论知识体系,能够完整、系统地理解所学知识。
(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方面,更体现在“学生的学”方面,当两者处于良性互动时,就会呈现教学相长的态势。在问题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建构问题链体系,在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分析、解答,在与教师积极交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链教学法将教学关注的重心由“教”转移到“学”,并把“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相结合考虑,科学地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规律,有效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增强。
(四)有助于教师探索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性和政治性上的特殊要求,使得许多教师倾向于居高临下地进行道德说教,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生动性、思维的活跃性,不仅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让教师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将问题链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在课程中不断了解学生知识的习得情况,也可以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并且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这不仅有利于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而且在师生共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视野,也使得教师在此过程中提高了教学水平,提升了探索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链教学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5]。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问题链教学方法可以有效避免以往“灌输式”教学过度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和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应采用问题链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把问题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始终。
(一)创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情境,构建问题链体系
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后天的刺激和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问题链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创设问题链情境就是要将一系列问题置于某个特定的场合之中,包括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或实践活动,随后在特定的场合中解决问题。问题链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拥有多方面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创造性地与教材的内容相结合,将书本中的知识通过各种情境展现出来,最终成为问题链情境。教师通过创设高质量问题情境,可以避免传统课堂中学生“失语”的现象,激发学生反思和提问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问题和问题链体系的构建是问题链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掌握好问题链体系,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的原则。教师在准备问题链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前,须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课本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及针对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将教材内容体系转化成问题体系。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时政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客观地理解和认识世界。但是教师必须处理好问题链和教学大纲之间的关系,在把握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困惑,从而设计问题链体系。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意将问题意识贯穿课程的始终,建立以正确地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问题体系后,在教师预先创设好的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索或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学生能不能提出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师预期的问题,关键就在于教师构建问题体系质量的高低。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处于一个引导者的位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更多新的问题,教师要把学生一步步引领到更高的台阶去思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以一个主导者的身份去观察、思考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更加主动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和精神内化到自身的思想深处,真正做到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学生发现问题后并不意味着问题得到解决。有了问题的出现,才能引发学生开动脑筋,激发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学生既可以独自思考解决问题,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组成小组,共同探索问题的答案。甚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师生合作共同研讨解决问题。但是教师在问题链教学过程中要信任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引导者,在有必要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总结。
(三)归纳总结,拓展生疑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是问题链教学方法的终点,以问题产生问题、以问题引发更多新的问题才是目的。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之后,学生对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对知识进行了内化,教师就要引导、组织学生梳理概括知识点、学习方法及解题技巧等,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教师让学生通过反思和感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要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归纳总结中提升了学习认识。与此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需要注意采集整理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归纳总结问题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在一起,将整个问题链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根据每一环节及时调整、充实和更新问题链,在不断更新和完善问题体系中形成良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5]通过问题链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难题,教学时空有限、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及理论深刻性与教学生动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有利于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活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