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2023-01-04刘建成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思政

刘建成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益阳 413000)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在一百年的光辉历程中,视思政教育工作如“生命线”,科学梳理党的百年思政教育工作历程,全面总结党的百年思政教育工作经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自党的诞生至今,思政教育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其中,经历了初步形成、日渐成熟、曲折发展、创新发展的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思政教育初步形成

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夕,我国有志之士通过研读先进思想理论、组创共产主义小组、驳斥错误思潮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广为流传,为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通过制定相关工作条例,形成许多具有典型代表的思政教育工作方法,以此不断提升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1927年三湾改编,党首次提出在连队建立支部,军队内部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这是我党思政教育工作的雏形。1929年古田会议纠正长期存在革命中的错误思想,客观总结革命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经验,为党确立思政工作原则奠定了基础。1934年周恩来在全国政工会议上提出“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论断,标志中国共产党思政教育思想已经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思政教育日渐成熟

为提高党的凝聚力,夯实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毛泽东等同志积极撰写理论文章对人民大众开展思想疏导,期盼消除党内外的错误思潮。通过1941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对党员干部开展了思想洗礼,增强了党内团结局面,这是思政工作的成功举措。同时,毛泽东通过《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以哲学思维引领广大党员和群众,极大地促进了人民大众对革命形势的认识。1944年《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深刻论述军队内部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强调思政教育对于革命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注重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使其成为贯穿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条主线。1956年毛泽东通过《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增强了我国人民对于建成社会主义的信心。1957年毛泽东通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辩证阐述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科学揭示当时国内矛盾,及时消解人民大众的思想困惑,为我党科学开展思政教育提供理论指南,这标志中国共产党思政教育基本成熟。

(三)中国共产党思政教育曲折前进

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缺乏正确认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认识不深,错误判断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导致“左”倾错误扩大化,最终出现“文化大革命”。在此期间,“突出政治”“强调政治”“政治冲击一切”成为思政工作的主旋律,也正是因为过分强调政治,导致党的思政教育工作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完全违背思政教育规律和原则。这一时期党的思政教育工作在艰难中前进,给党的全盘工作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四)中国共产党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1978年我们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次使思政教育回归理性,并且致力于促进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邓小平提出,要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不能重经济,轻政治。同时,各界开始了“思政工作科学化”的讨论,使全社会普遍认同思政教育是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手段。直至1984年思政教育正式成为我国高校招生的重要学科,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从工作实践到学科建设的历史性飞跃。21世纪初,国务院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设为一级学科,增添包括思政教育在内的多个二级学科,标志我国已经从学科角度认可思政教育工作的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专题教育的持续开展强化了思政教育效果。十八大后,习近平围绕新时代思政教育、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1]153。同时,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思政教育、怎样坚持和发展思政教育”[2]等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政教育的理论学说,促进了我党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党的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时期,经过百年雄伟实践积累了丰厚经验,取得了喜人成效。

(一)坚持以人为本,彰显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

中国共产党的思政教育史,其实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人民至上价值导向的思想政治工作史。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工人思政教育,强调“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3]572。这种观点在中国革命时期体现尤为鲜明。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4]18新中国成立后,党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内部关系的处理,力争调动所有群众的积极性。毛泽东指出:“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4]267改革开放后,党的思政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着重强调培养四有新人。“要把思政教育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5]1244这突出展现思政教育服务人民的功能。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全面领导,对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作出了科学解答,为思政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6]思政教育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教育的评价也坚持以人为本。“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凝练了党的初心使命,彰显党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导向。

(二)坚定党的领导,强化思政教育的政治引领

坚定党的领导是化解一切风险和危机的“定海神针”。实践证明,能否坚持党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领导决定思政教育能否取得成效。1927年,南昌起义军始终遵循“党的组织是一切组织的来源”“党的作用高于一切”[8]26的理念,凸显党的领导地位。1927年的三湾改编,牢牢把握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权,建立了新型人民军队。1929年古田会议决定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建首位。1966年“文革”发动,究其原因就是脱离党的领导。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深入探索思政教育规律。邓小平提出:“我们一定要切实认真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不能放松……每个党员都要做。”[9]342党的十八大后,为牢牢掌握党对思政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全党动手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1]156“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0]21只有党中央树立了绝对的权威,方能凝聚全党力量,聚集全国民心,形成无坚不摧的磅礴之力。

(三)强化理论宣传,诠释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产生了巨大真理威力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历史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历经风雨创造辉煌,其重要原因就是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定用先进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头脑,用科学理论指引广大党员前行。毛泽东指出:“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11]875为了提高全党同志马克思主义水平,真正实现思想上入党,党中央开展整风运动,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史上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创举。1941年,中宣部发布了《关于党宣传鼓动工作提纲》,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宣传工作的第一个重要文献,其第一条规定:“我们党的宣传鼓动工作的任务,是在宣传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为革命在一定阶段的彻底胜利而奋斗。”[12]22改革开放后,为坚定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进一步明确思政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政党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证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确保中国共产党思政教育蒸蒸日上的精神密码。

(四)创新教育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实际效能

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政教育历程,是深化认识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辩证关系的过程。通过对思政教育方式、教育规律、教育效能的深化认识,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不仅是党遵循思政教育工作原则的体现,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和科学思维方式的精辟概括。教育内容决定教育方式,教育方式呈现教育内容。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丰富多彩的教育载体是阐释思政教育内容和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保障。在思政教育内容确定的前提下,是否实施科学思政教育方法决定能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开始就善于创新思政教育载体,强于丰富思政教育方式,勇于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在百年思政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丰富教育手段,成效显著。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高校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政教育的伟大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政教育理论的继承发展,对于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尊重主体,以爱育人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3]高校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坚持以爱育人。

1.关照学生需求,提升教育“温度”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成败,如果一味灌输式地开展思政教育,容易罔顾学生实际需求,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居高临下的话语气势和枯燥无味的话语内容,很难绽放思政教育的迷人风采。高校要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需求”的教育原则,坚持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相结合,注重启发教育,塑造学生的思辨能力;坚持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注重价值引领,使思政教育既入耳入脑,又入心于行,提升教育的“温度”。

2.解决学生困惑,增添教育“力度”

思政教育不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是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高校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刻钻研现代建设的现实教材,以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鼓舞学生,以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感染学生,以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征服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广。采用融通师生的表述方式,坚持“陈情”和“说理”相结合、坚持“教师讲”和“学生讲”相结合,把教师要讲的和学生想听的融合起来,增强教育话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消解大学生思想困惑,增强大学生的党国情怀,使大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获,增强思政教育“力度”。

(二)凝魂聚气,以魂铸人

习近平指出,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键是要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下的坚强阵地”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13]。高校党委要勇于担当、科学规划,构建全域思政格局,夯实铸魂育人坚强阵地,实现以党魂育人。

1.筑牢组织堡垒,形成育人合力

高校党委要提升人才培养政治站位,科学规划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党委要牢牢把握思政工作领导权,要抓住育人主线、远离红线、守住底线,切实加强高校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基层组织思政教育能力。要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日常管理之中,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要求,永葆高校人才培养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创新教师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对高校党员队伍的管理,激发党员队伍活力,使每个师生党员都能做到心中有党、奋斗为党。

2.强化党史学习教育,锤炼党性修养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14]334锤炼党性修养,培育担当精神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是一部理论探索史、一部不懈奋斗史、一部自身建设史……因此,高校要抓住党史学习教育的有利契机,强化党性教育,锤炼党性修养。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让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真知灼见,对中国共产党的未来深信不移,对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首肯心折。只有从根本上筑牢大学生信仰之基、补足大学生精神之钙、把稳大学生思想之舵,才能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始终做到“两个维护”,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始终以高昂的斗争姿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三)守正创新,以理服人

“大家要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10]142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具有新内涵,高校要守正创新,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的活力,为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健康成长奠定思想基础,实现以理服人。

1.习读原著,“品尝”真理味道

纵然社会瞬息万变、时代日新月异,马克思主义真理仍然绽放迷人光彩。教师要引导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品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学懂弄通贯穿其中的原理、立场、观点。教师要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还原”和“飞越”。“还原”是指教师要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讲好改革开放生动故事为契机,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生形态。“飞越”是指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读时代问题,引导大学生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通过深入学、生动教,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精神追求、当作一种生活情趣,使大学生在经典著作中挖掘深邃理论、探究科学思维、领悟革命态度,使大学生在习读原著中“品尝”真理味道。

2.参加实践,“感受”精神魅力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14]76创新源于实践,在实践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是构建凝魂聚气工程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10]65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灵魂,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因此,高校要拓展理论教学课堂,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审视时代问题,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答社会难题,真正将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使大学生在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中“感受”精神魅力。

(四)创新方式,以情暖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三因”理念,完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创新思政教育打开方式,增强思政教育魅力,彰显育人情怀。

1.夯实思政教育内容体系

教育内容是思政教育的灵魂,是落实思政教育目标的核心动力。高校要夯实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既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原理,又要结合实际促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既要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又要通过实践用党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要坚持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育人,促进专业知识与政治理论有机结合,推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深度融合。同时,高校要科学整合校内外各种优质资源,开展思政专题教育,如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等专题教育项目,不断丰厚思政教育内涵,提升思政教育魅力,让学生静下心、坐得住、学得进,学生方能更解渴、更提气,思政教育方能入耳入脑入心。

2.创新思政教育打开方式

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15]113思政教育是为学生解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对谁用情、做什么样的人”等人生问题的微观生态,高校要创新思政教育打开方式,优化思政“微观生态”,实现以情暖人。思政教育犹如盐,但是光吃盐不行,必须要自然融入食物中,才能被人体吸收。要把思政理论融入时代热点和社会重点问题中,引导大学生正视社会发展实际,增强思辨能力;思政教育观点要体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真心期盼,把解决学生实际困惑作为铸魂育人工作的重点。教师要把准学生“脉搏”、摸清学生“底子”、开好学生“处方”[16],通过理论阐述重构知识体系、通过实践体验规范行为习惯、通过问题探究培养思辨能力……只有创新思政教育打开方式,才能促进思政教育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完美契合,使思政教育“情”更浓、“义”更深、“味”更美,成为深受大学生欢迎的“美味佳肴”。

总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开拓创新;既要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又要创新思政教育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下,定会实现新的飞跃。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思政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