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躺平”亚文化背后的现实焦虑及其消解

2023-01-04徐宏远徐雪芹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躺平建构生活

徐宏远 徐雪芹

(1.昆明市社会科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躺平”作为一个网络流行词,指人们尤其是青年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降低欲望,选择一种缓慢舒适的生活姿态,以自我为中心而建构的“咸鱼”模式;以一种沉默的“佛系”反应,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以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超脱于尘世之外,主动或被动走向边缘,用自己认同的特有方式,软性对抗和消解社会对个体的规训权。“躺平”青年想“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也为了能“遇见更好的自己”,与社会关系刻意保持距离,宣告我与世界不熟。“躺平”对于成功有着矛盾的态度,觉得已经能够平和看待,但存在某种微妙难言的不平、戏谑、反讽、黑色幽默态度。“躺平”以一种“不拒绝的冷漠”“不认同的接受”“不反抗的清醒”进行映射和反思,是一种与社会和解的善意仪式,是一种温和的“微抵抗”态度,也是回避社会压力和生活挑战的一种姿态。

一、“躺平”的语义及与“内卷”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是思维的家园,是理解的媒介。话语建构关系和权力,而话语的基础是语言。语言作为传达人类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有助于人们认识自我和外在客观世界。“躺平”网络流行语的背后,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映射出社会群体随处可见的焦虑、挫败、沮丧和失落。弥散在“躺平”亚文化热词中的“丧”情绪、防御性悲观倾向,真实呈现了青年群体独特的情感结构,弥漫出社会群体的现实焦虑。“躺平”是一种面对激烈竞争时的自我心态和行为调适,是某种无力感、无奈感、愤慨感的表达。

“躺平”亚文化作为一种“次生文化现象”,反映出极少数青年对工作压力辐射下的生活现状的一种软性抵抗态度及对另类生活方式的一种再思考及独特行为。“躺平”成为少数青年群体复杂的社会心理符号。“躺平主义”者声称“低欲望”“无欲望”及“维持生存没欲望”,拒绝成为他人赚钱的机器和被收割的“韭菜”,具有浓厚的消极意义。“躺平主义”被认为是青年自我表达在普遍叙事意义上对抗“内卷化”社会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选择性消极懈怠。

“内卷”是“躺平”的重要原因。狭义的“内卷”就是“向内演化,或绕圈圈”,简单重复、浪费资源、竞争力弱、无用功多、低效率、低水平;广义的“内卷”是指所有没有实质意义的消耗。陷入“内卷”之后,看似精细、复杂、讲究,但是是一种无声无息、不知不觉的光阴虚度。“躺平”是用一种躺倒不动的姿态拒绝“裹挟”,忽视生活的风浪,对抗无意义的低效竞争,通过网络话语传播体系,产生一种社会烘托效应。从“内卷”到“躺平”的语词变迁中,“躺平”从陀螺式的“内卷化”中自我退出,避免经受“内卷式”循环中“强竞争机制”的不断激发或“抽打”,逃避面对“不允许失败或不包容失败”的“丛林式竞争”压力。

“躺平主义”者声称,其起源于“内卷化”的挤压,传承了“佛系”的“丧文化”基因。“躺平主义”者高调宣称: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躺平而躺平”,“躺平的最终目的是要改造哀丧,以低姿态、冷静、理性、勇敢的态度面对新事物”。“躺平主义”的宗旨为不争、不辩,减少娱乐信息的宰制或捆绑,回归“慢生活”。“内卷”表面上看是“强竞争场域”的结构性压力呈现,实际表征是“群己关系”的内在紧张,“自我与外在社会关系”中个体的“内在”与“外化”以及“身心不协调”的外在张力,表征个体心态的失衡感、挫败感、无助感。“内卷”并不必然导致“躺平”,“内卷”只是“躺平”的一个充分条件。

二、“躺平”亚文化的分形

(一)正向:躺平是一种随遇而安的自洽

一部分人认为,未经审视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躺平”是一种低欲望状态下获得某种舒适感的表达,是对巨大社会竞争的自由选择。它既有某种自嘲的意味,也有某些微末的小满足。“躺平”是一种安于当下、活在当下、理解当下,并不是努力奋斗、顽强拼搏的对立面。“躺平”掺杂着个体对竞争的精神焦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茫然无措、迷失方向的应激性反应。“躺平”不仅是对“内卷”的软性抵抗,拒绝随时被动员的生活;同时,深刻反思“成功就是自我压榨和剥削”的“躺平哲学”,学会善待自己,想清楚自我价值的内核,给幽暗的心灵投进一束暖光,选择一种内心恬淡安静的愉悦生活方式。

“躺平”具有对真实生活的追求、对心灵自由的执着、对现实保持审视的可贵坚守、软性反抗的叙事仪式等积极意义。“躺平主义”是一种放弃自我虚假之后的真实展现,是一种超脱科技主义和消费主义捆绑后的“俭朴主义”的回归,是一种内心“物朴”的满足感及其平和心态的复原,也是一种心灵得到涤荡叩问和灵魂净化的结果。反观自身、反思自我,表达了生活哲学的某种价值转变或对慢生活和简单质朴生活的一种信念。“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只能通过“经过顿悟的生活”“吾日三省吾身”“躺平思考”,才能呈现生活的意义,在选择“宁静的逃遁”中,以一种奋斗姿态获得一种“美好生活”,而不会认为自己是被收割的“韭菜”和被按在地上反复摩擦的“傻瓜”。

(二)负向:躺平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软弱

一部分人认为,“躺平”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产物,映射出少数青年动摇了理想信念,社会环境整合强度太大,感到“随心随欲”的自由被剥夺,有一种“枷锁感”。价值观的错位导致了前进方向的迷失,理性经济的催化,功利主义的盛行,让人感到道义的缺失,丧失了闯荡的斗志,他们不是在追求美好的生活,而只是满足于勉强活着,理想在现实中被撞得粉碎,表现得苍白无力。“躺平”是面对高房价、低收入、高支出等现实困境的无奈,是消极回避社会竞争与压力的表现。很多年轻人面对重压,以一种娱乐化、戏谑化的表达方式,将自嘲、戏谑、矮化、反讽自己浸入到青年人自身的情感结构中,通过网络圈层宣泄情绪和不满。“躺平”以防御性悲观的方式,来应对生存焦虑,缓解不安,在社会中以同质化的心理寻找“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强烈情感共鸣,并在集体认同中达到自我疗愈或娱乐狂欢的目的。

“躺平”亚文化从青年向油腻中年的游荡式泛滥,“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在整个社会的肆意弥漫,引起了社会消极思潮的“同情式理解”,造就了“我躺平了,我怕谁”的“痞子文化”,“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给社会的秩序和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隐患[1]。社会思潮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传播,带来了聚拢受众的围观效应和广场效应,这种亚文化圈层的塑造仪式引起了更多的不抵抗。然而,不抵抗也是一种抵抗。正如“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情绪,我们要在情绪的世界里生活得更好”。同理,没有情绪也是一种情绪。我们都是普通人,不甘平庸却也只能在自嘲与戏谑中慢慢接受平庸的自己。

(三)中性:躺平是一种集体性的情感宣泄

人是有思想、有欲望、有追求、有情感的社会性动物,任何人都活在社会环境给自己建构的物质、精神和道德世界里,接受别人的评判。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义务,与享受和安逸是一对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存在即合理”,无论你躺或者不躺,它都在那里。但“躺平绝对不是正义”,躺平只是暂时的逃避生活困难,无助于困难的解决,不直面困难,那是“掩耳盗铃”式的快意和心灵慰藉,逃避困难是在自欺欺人,并不能解决困难。选择“躺平”像是一种行为艺术,更像是网络上一次乌合之众式的“暴政”,众多个人理性耦合成集体非理性,引发集体无意识的情感宣泄,很可能是一种“伪躺平”。

语言是一种仪式,尤其是网络语言,通过广场聚拢效应,能激发同龄人的共同反应,通过黑色幽默、自我嘲讽、无奈感伤等方式,引起极其复杂细腻的心理认同,让人感同身受,唤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愉悦的快感。相似的社会经历和集体记忆,增强了集体认同。语言能产生感动人的力量,但语言使用者可能带有个人情绪和私利,未必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网络语言引起社会情绪的强烈共鸣,建构了这个时代的“情感结构”。青年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即“社会在建构与型塑青年的同时也被青年建构与型塑,青年在建构与型塑社会的同时也被社会建构与型塑”[2]。

三、“躺平主义”的社会思潮分析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生存危机下,不存在“躺平”,“躺平”一定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继续上升无望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躺平”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能力躺着,二是躺着的地方得是平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言辞并不就是事实,“躺平”不过是随口调侃一下而已,既没有“躺平”的能力,也没有“躺平”的客观条件,还存在被社会淘汰的风险。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在一瞬间,在这种背景下,“躺平”很容易引起感情震荡。“躺平”是人为炮制的焦虑和自我放弃的懒惰,“躺平”的吐槽,或可一听,或可一乐,但更应一笑了之。许多人赞同“躺平”,更多只是借此发发牢骚,发泄情绪,不代表真正要付诸行动。

(一)“躺平”折射出青年的现实焦虑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青年和中国社会相互型塑,相互推动,共同进步。青年作为时代的晴雨表,表征着时代性格最活跃的部分,尤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在社会的转型发展中表现得最为敏感[3]。当整个社会都呈现出某种青年化的特征时,我们需要站在时代的前沿,用科学的高度、“人”的温度对青年再研究、再认识。社会的宏观变迁与微观青年个体的成长,对社会文化特别是社会价值观念变迁与青年亚文化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4]。

网络亚文化是发现青年研究真问题的重要平台[5]。在现实生活中,婚姻、教育、就业、住房是最为基本的青年民生问题。“躺平”网络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心理冲击,在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空间中强化了社会认同、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躺平”的情感表达型热词中,抒发和传递了青年群体强烈的共同情感。“躺平”网络语言经过传播和发酵,二次加工创作,在转义和赋予新义的过程中,被反复讨论和引用,制造言辞狂欢。身份认同、情感表达和言辞狂欢成为亚文化热词创生最主要的动因,身份认同的本质是文化认同。现阶段社会处于文化认同、情感表达和言辞狂欢三类相互叠加时期,而“躺平”等网络热词背后,是通过娱乐化的消费快感形成一种对主流话语的温和抵抗。

(二)“躺平”不是常态,不是社会主流

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通过网络载体,以网络圈群的形式,彰显自我个性,表达自我感情,是一种“为自己而活”的主体性态度。通过“躺平主义”的先锋体验,释放压力或心怀美好的话语狂欢,表达内心的焦虑和迷茫。通过话语的场域,强化圈群身份认同,通过网络“强链接”方式,互相寻找高同质化群体,主动寻找弱关系。但是,大多数网络语言存在信息表达方式碎片化、思维方式肤浅化、表达方式情绪化问题[6]。吐槽、抱怨、调侃,可能是后现代社会自然而然的心理反应、情感流露和减压手段,很多流行语只是昙花一现,有短期的影响力、创造力、感召力,但没有长期的生命力、解释力、凝聚力,缺乏历史积淀、文化厚度和知识涵养,像一阵风吹过。然而,“躺平”者内心深处是不平静的,躺得了一时,躺不了一世,“躺平”只是暂时的屈就,无论现实是否骨感,生活总要继续。

“躺平”是青年面临奋斗困境时释放情绪的一个工具,是自嘲、彼此安慰、相互鼓励的网络话语纽带。“声称要躺平的年轻人,总是在黎明被自己设的闹钟叫醒。”此外,“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与社会之间是互构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也是天生的社会动物,总是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社会关系是不可能靠“躺出来”的[8]。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但不必担心一个媒介热词的话语功能对社会实践环节有颠覆性的强烈冲击,不必“杞人忧天”式的过度担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奋斗基因,“躺平”不会成为社会主流[9]。

四、消解“躺平”现实焦虑的三个维度

(一)政府: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精神,崇尚劳动幸福观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10]。青少年犹如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生机的力量,朝气蓬勃、一腔热血,代表着希望和梦想,学校需要从小进行教育社会化,汇聚起青年的创造力和磅礴伟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1]。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都属于青少年[10]。各部门应以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接纳青年,关注青年民生,强化思想教育,保持社会温度,体察青年民情,重视和尊重青年民意[10]。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10]。领导干部要主动关注青年、走近青年、倾听青年,与青年多交朋友,保持青年心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着力解决青年急难愁盼问题,悉心教育和引导青年[12]。在生活中,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在工作中,做青年同事的热心人;在学习中,甘于当青年同学的班主任;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3]。政府部门应该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政策,拓宽社会底层向上垂直流动的渠道、路径和窗口,让普通年轻人看到晋升的希望,能够获得更多上升机会,打破阶层固化和财富分化,让他们的努力得到更多更可能的回报,别让等太久。

做好正向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工作。人的价值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宣传历史上经过艰苦奋斗而名垂青史的典型案例,如凿壁借光、卧薪尝胆、囊萤映雪等历史典故;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英雄事迹。弘扬“五四精神”“奥运精神”、爱岗敬业等,对官二代富二代、娱乐圈富豪进行客观性评论,避免“仇富仇官”社会心理的无序蔓延。通过新闻媒体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和网络空间,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14]。实现社会价值与青年文化双向融合,使“主导价值”“主流价值”和“主体价值”趋于“整合”[15]。引导青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目标,避免急功近利,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好人生的“方向盘”和“总开关”,从小抓起,铸牢良好的身心基础[16]。同时,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是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树立劳动幸福观是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17]。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崇高的,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正向舆论氛围,增强劳动幸福感,实现外在肯定和自我认同的有机统一[18]。

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政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打造服务型政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尤其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领域,补齐短板,推进公共产品(服务)均等化,在入学考试、职务晋升、创业招标等领域坚持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控制房价过快上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在选人用人方面,更加注重德才兼备和实际工作能力,破除精英循环的阶层固化、分化怪圈,让更多人从底层向上流动,最终将社会的“葫芦型”结构、“金字塔型”结构向“橄榄型”结构转变,促进社会的稳定有序[19]。发挥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作用,对青年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进行引导。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和数字城市建设,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出台青年创业扶持政策,激发青年的创新活力和才能。

(二)社会:促进公平正义,建构包容有温度的社会,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心和支持青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劳动不是劳动者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而被强制下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9]。“躺平”亚文化的存在提醒着我们,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梦想的实现不仅需要个体奋斗,更需要社会托举。社会更应该注重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社会成员福利,打破精英垄断,避免阶层、利益固化破坏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培育并壮大社会资本,为年轻人健康发展打开更广阔的平台空间。普通年轻人的努力和人力资源贡献,既是超越自我、解决生活诸多问题的现实路径,也是社会稳步前进的最重要因素。为每个奋斗者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助他们脱颖而出,展示青春风采,这才是正解。

贴近青年,才能引导青年。“躺平”的声音,值得社会关注,尤其是风险社会的来临,“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机会和危险谁先到来,谁也说不准”,这反映出部分年轻人面对日渐增加的生活风险和生活压力的无奈。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躺平”问题,需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合力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挥独特的作用,找到归属感、存在感、成就感、荣誉感、认同感。要使他们走出这样的困境,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创造出对年轻人更友善的生活、学习和就业环境。

社会要有一定的包容度。只有建设友好包容型社会,让社会更有温度和情怀,才能托举住青年的梦想。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按照同样的目标、进度和强度生活,不是所有人都能让自己随时随地都保持拉满弓的状态,有些人偶尔“躺平”一下,天不会塌下来。一个包容性的社会,不同年龄段的人,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守望相助,共同创造多元的人生价值实现途径。强化正向的“收益努力比”,避免长期付出后形成的“通货膨胀”。通过“996”“007”“打工人”“啃老族”“日光族”“月光族”“佛系”“蚁族”“蜗居”等网络流行语,读懂青年人的现实焦虑,更好地把脉整个社会思潮。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成长平台和发展空间,鼓励青年追求更加独特而丰满的人生,生活才会更加美好,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未来才会更加可期,社会发展才会更富有活力和创造力。只有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坚持公平普惠的教育,坚持多层次立体化的医疗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让年轻人翻越新的“三座大山”,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三)个人: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艰苦奋斗作风,赓续五四精神

在个人方面,愿青年坚定远大的人生理想,以积极乐观的精神,以韧性代替任性,以耐力代替奈力,把自己个性化的人生体验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进行观照,并对自身独特的条件与所处社会环境进行共性比对。“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以结构性“躺平”的姿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履职尽责,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盲目追风、抬杠,避免心力憔悴和内耗。对个人进行长期的自我价值投资,由向外更多的物质欲望索取,避免急功近利,转为向内寻求精神世界的富足,活在当下,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安顿自己的内心,开启智慧,艰苦奋斗,不知不觉“躺赢”。只有在内部不断呈现“自我复杂化”或“加速主义”状态,才能保持在“复杂而精细的内卷流程”中“不倒下”。“复苏”抑或“崛起”,放弃盲目的追求,才能认识到生活的本义不是忙碌,而是享受。

“你应该过的生活,就是你正在过的生活。”“躺平”只是一种自我建构的“安全阀”,一种自娱自乐、自嘲自解的方式。运用斜杠思维,累了可以躺平歇会儿。因为人不是机器,需要劳逸结合。如果短暂“躺平”是为了更好“站立”、快速“奔跑”、长期“攀登”和努力“奋斗”,我们更要举双手点赞。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担当,偶尔“躺”一会儿,也不会忘记换个姿势拥抱世界,“站起来”,每个人都能找到最能实现自己价值的人生赛道。年轻人正值大好年华,与其“躺平”,不如“站立”和“奔跑”,用奋斗闯出属于自己的路。摆脱物质的束缚和功名的枷锁,控制无穷的欲望,看清什么是想要的,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真正必要的,让内心精神世界更加的充盈和愉悦,获得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如果你循着内心直觉的喜悦而行,保持内心独有的那一份渴望,你就走上了正轨。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青春注定要精彩绽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谓“躺平”,并非躺而不起,混吃等死,而是提倡放下,降低欲望,远离喧嚣。以出世的平和入世,以入世的精神出世。用实际行动书写快意人生,不辜负美好而伟大的时代,不辜负短暂而易逝的人生,不辜负自己曾经熊熊燃烧的激情,不辜负滚烫的青春[20]。人这一辈子,躺着来、躺着去,是自然规律,如果要是一路上都躺而不起,实在太过无趣,也是辜负人生。我们应换一种方式,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以更激荡的生活,领略沿途的亮丽风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五、结语

正是现实社会的巨大风险和压力,决定了人不是“躺平的尺度”;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青年群体在思想观念的独立和现实的生活实践之间的矛盾[21]。在风险社会,不确定性、流动性、自反性更加地明显。在个人与社会的互构中,当最基本的生活都面临社会风险挑战的时候,仅仅依靠个人奋斗而不依靠社会系统性的人文关照必然显得举步维艰;在个人与社会的双向建构过程中,要发挥青年群体在社会发展中的活力,更需要政府部门制定高质量的公共政策,让个人和公共政策在相互的调适中更加的和谐,社会秩序更加的稳定,社会活力更加的迸发。在推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归旨,提供良好发展环境的前提下,相比于沉稳安妥的选择,更需要青年有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在不确定、不规则的人生表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彰显“后浪”的伟力。

猜你喜欢

躺平建构生活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躺平 花香自来
躺平,都能更好的起飞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