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教育史”融入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

2023-01-04刘海涛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育史思政历史

刘海涛

(滁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是我党教育的一贯宗旨和原则。长期以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要解决的问题,与其他专业课无关。2014年,上海市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构建全方位、全程、全员育人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正式提出“课程思政”概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程思政开始在高校全面铺开。“中外教育史”课程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师范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外教育史知识是师范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中外教育史”课程提供中外教育的基本历史框架、基本历史事件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可以形成对中华历史文化深厚的情感和自信,增强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但历史是多元的,不同的历史观、不同的视角对相同的历史事件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解读。在错误历史观的影响下,历史会给学生留下错误的结论。因此,“中外教育史”急需要正确的历史观指导教学,需要在“中外教育史”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

1 “中外教育史”课程必须融入课程思政

1.1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立德树人要贯穿高校所有学科、所有专业和所有课程,即: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所谓高校教育的母机——教师教育,更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作为培养未来教师及职后培训的教师教育,要落实“三全育人”的宗旨,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师培养全过程,贯穿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中外教育史课程作为教师教育的基础性课程,讲授教育思想、制度和文化的演变,更需要课程思政的融入。

1.2 是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需要

历史是关于过去的知识。学习、了解过去发生的史实,分析其兴衰得失,获取正确的经验和错误的教训,目的是为了给当下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某种借鉴,为了更好地前进。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3],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更好地展望未来。正确了解历史,首先,需要正确的历史观,就是认识历史的方法,具体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去认识历史,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学习中外教育史。当下,高等教育学界部分学者坚持如下观点:研究高教史必须研究中世纪英国大学、德国洪堡大学和美国的文理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美国高等教育是理想的高等教育模式,而对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发展嗤之以鼻。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规模,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上限和规模。这个观点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济基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决定的,而不是教育的发展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不是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目标和参照物,而是要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

1.3 是提升大学生“四个自信”的需要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坚持“四个自信”,是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内在动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4]只有坚持“四个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实现。怎样讲解“四个自信”,让每个学生深刻理解,身体力行“四个自信”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中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充分学习和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比如:秦朝通过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实现了国家管理等多方面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使中国统一的思想和观念深入人心。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向好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持续提升,统一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逐渐深入民心。反观欧洲,其国土面积和人口都跟中国差不多,但到现在,欧洲都做不到语言、文字和度量衡的统一。比如:英国到现在还使用自己的容量单位“加仑”和长度单位“英里”,而不使用国际标准单位“公升”和“公里”。而中国很早就抛弃国内传统的“桶”“担”“里”等单位,采用国际标准单位“公斤”和“公里”等。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学习中国怎样一步步学习外国先进的知识,改造传统文化,产生新的本土文化,从历史的视角分析,自然得到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 “中外教育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对教师的要求

2.1 主动学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承担“中外教育史”课程的教师,大多是在中外教育史方向有过专门研究,对历史的史实、历史现象有着自己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授课时,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历史,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历史,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经济文化制度的发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看待历史发展,强调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不是无规律的一堆碎片的集合,“读史以明志”,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获得历史经验的启迪。要用人民史观而不是英雄史观来解释历史发展和历史人物,强调是人民而不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英雄人物只不过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和代表了人民。英雄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如果他脱离了人民,就会自绝于人民,会被历史抛弃。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传授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2 要有课程思政的主动性、自觉性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偏差,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教好书就行了,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与己无关,甚至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传播不当言论,没有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提升教师育人意识,一是加强制度导向。制度是刚性的、显性的,加强制度建设,将规则制定清晰,有利于教师按章办事。二是加强教育引导,使教师切实认识自己肩负的育人职责。虽然,教师都经过教育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专业训练,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常学常新、与时俱进的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也是永不停止的,“中外教育史”教师要有计划地学习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系列成果,将学习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三是采取措施,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使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理解。[5]历史课老师贯彻课程思政也需要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相互交流促进才能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

3 “中外教育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3.1 实施原则

3.1.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古往今来,人们对历史的研究本身有不同的历史观,比如:西方基督教神学指导下的神学史观,认为历史是循环往复的循环史观,社会发展是倒退的、一代不如一代的倒退史观和认为历史没有规律的历史虚无主义[6]等。我们要时刻记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导地位。相信历史是有内在发展规律的,历史是发展的,未来一定比过往更加美好,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而不是由少数英雄创造的,历史发展的总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虽然不同地域的人类社会不是完全按照这个规律发展,但向前、向好的发展总趋势是不变的,相信人类社会最终都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要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时刻牢记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历史事件,总结历史规律。[7]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抵制否定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抵制否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进而抵制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现象。

3.1.2 古为今用原则

历史学家克罗齐在其名著《历史学的理论与历史》中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8]历史是对过去社会的记录,而社会是无穷多方面的集合,现代人们不可能对过往社会的所有层面、所有细节都学习、研究。现代人研究历史,必定是从现实需要出发、从现实问题出发,向古人寻找答案,分析先贤在处理此类问题时的经验和教训,获得某种启示和灵感,以便指导当下的生活和工作。因此,作为教师教学的基础课程,“中外教育史”课程要贯彻古为今用的原则。教师在讲授历史上的教育制度、教育史实、教育思想时,一定要想着学习古代知识的目的是为当下的现实提供某种有意义、有价值的参考,而不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9]要防止某些老师因为现实的某种挫折、不满,就借助历史教学、借助历史上的某些史实,借古讽今,丑化或者曲解现代社会,达到个人消极、阴暗的目的。

古为今用原则指导下教学会更好融入思政元素。比如:中国教育史中人才标准的演化史对“忠”的理解有个历史发展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但古代人与人强调“忠”即对皇帝的绝对忠诚,认为古今这两个价值观是根本对立的。但实际上这两个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现代将“平等”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的是对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观要求。党员是有一定思想觉悟的、有自我牺牲精神和革命风险精神的优秀人才,党对党员有更高的要求,即:“对党忠诚”。这也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型。

3.1.3 洋为中用原则

历史是有规律的,但是,历史是以偶然的历史事件展现的,历史的规律是后人通过特定的经济、文化、社会事件总结、提炼的,历史的规律性和历史事件的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绝对不能生搬硬套。东西方有不同的发展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在传授西方教育史时,务必秉持洋为中用的原则,辩证地看待外国教育史发生和发展的史实和规律,全面分析外国教育史实发生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提炼其中有价值的信息,为我国当下的教育发展提供有意的参考和借鉴,而绝不是拿来某一句话、某一个现象不加分析、生搬硬套地评论我国目前的教育现象。[10]比如:欧洲中世纪大学和我国唐宋官学、书院的比较,部分教师过于夸大欧洲中世纪大学,认为它是近代现代大学的源头,其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需要我们深刻领会云云,而贬低中国唐宋官学和书院的价值。要知道欧洲中世纪大学和我国唐宋官学与书院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存在价值,不论欧洲中世纪大学还是中国古代官学,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存在是为社会服务的。在为社会服务这个维度,我国古代的官学和书院培养了大量时代精英和社会管理人员,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欧洲中世纪大学并没有对中世纪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如中国古代官学和书院的重大影响。

3.2 实施方法

教育史传授古代过去的知识,更多的是文字讲述,与现实有一定距离。因此,讲授教育史课程时要将思政元素自然合理地贯穿进去,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如:整合多样化教育资源,进行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特别要加强近代教育史的学习,全面理解中国近代盛衰、复兴转变的历史背景和规律。

3.2.1 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史学习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和对比,相对容易将史实规律讲透,得出正确结论。历史比较分析法包括:经济发展比较、制度比较、文化比较、中外比较、古今比较等。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是代表国家的发展方向,可以将中国共产党和美国两党制进行比较。美国的两党本质上是代表两个不同阶级,两个不同利益集团,他们眼中都没有国家利益,而是把自己集团的利益上升为国家利益,以国家的名义为本集团服务。如:美国民主党奥巴马政府为了金融集团和高科技集团利益,大力推动气候议题、环保议题,削减传统产业;为了削弱中国产业竞争力,不顾国内传统产业集团利益,炮制“TPP”协议等。共和党特朗普政府上台立取消这些法案,走上和上任民主党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些措施实施了4年,投入了巨额资源,还没产生效益就废除,造成巨大资源和财产的浪费。这样的反复折腾本质上是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代表完全不同的利益。他们这种不顾国家利益,只顾本集团的利益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民众的整体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在国家通过制定各种计划、规划,给国家发展做出整体、战略规划和具体的实施计划,不论哪一届政府上台,都要保证国家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这种整体的国家发展战略保证了国家绝大部分人的利益,使国家整体得到巨大发展。

3.2.2 加强近代教育史学习

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有着发达的经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因为自身发展路径选择、清朝政府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更因为东西方帝国主义强盗国家的掠夺和侵略,使我国一度陷入民族危亡的困境。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一步步走出困境,获得了国家的独立自主,获得了经济的发展,历史性全国百姓脱贫使我们一步步走向富裕、走向民族伟大复兴。这些历史性贡献的取得最主要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公有制为主体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等基本规律。分析这些背后的历史规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有着内在的契合,本质上是适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道路选择。

3.2.3 整合多样化教育资源

现代信息发展的背景下,仅仅靠传统的课本、教材等资源进行中外教育史的学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现在交通极其便利、互联网高度发展,有些学生掌握的知识和细节可能会超过教师。因此,教师要以学习的心态,整合多样化资源,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以应对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在整合多样化资源方面,最基础的是整合教科书系统和网络平台,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更多利用线上资源为教学服务。充分利用动态资源,如:小视频、纪录片等影视资源,增加教育史教学的生动性和可视性。

要特别重视红色党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课程思政元素的运用。红色基地、党史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极为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积极利用这些元素,可以极大提升教育史的教育意义,可以就某一个特定主题在党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史实进行讲解和授课,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增加对近代史、党的奋斗史的了解。

猜你喜欢

教育史思政历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国教育史学在中国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蔡元培构建教育民主决策制度的尝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