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以G大学为例
2023-01-04马元元
马元元
(贵州大学 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为进一步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融入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治学办校的各环节,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这也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指导。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2]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质即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所开展的一系列培育、践行、传承、弘扬优良学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所在的G大学以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试点高校为契机,围绕试点工作的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全面统筹学校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功能,狠抓学风建设,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一、不良学风形成的因素分析
“目前学风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风教育软弱无力到了要大声疾呼的时候了。”[3]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社会环境变化的日益复杂化和瞬息化使学生迷失自我
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在其《人类理解论》中写道:“那么我们就假定心灵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心灵是怎样得到那些观念的呢?我用一句话来答复这个问题,它们是从经验得来,我们的一切只是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源于经验的。”他强调人类对世界的最初始的认知如同一张白板,一切的认识来源于社会中的经历和体验。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处在21世纪的大学生,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的青年,他们被我们称为“新新人类”。他们既没有全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没有完全接受西方文化的精髓,他们身处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却日益复杂化和瞬息化。他们可能高考填报志愿时的热门专业还没等毕业就已经不吃香了;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的豪情壮志可还没等第一次上课就被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击败。社会中的各种信息四面八方涌来,作为在网络中成长的一代,他们应接不暇,来不及辨析便已经接受。繁杂且又变幻莫测的信息中难免会有不良信息在价值观方面误导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奢靡之风入侵学生头脑,这也是如今校园贷、网瘾、功利主义倾向生成的直接诱因,如果不及时给予反击,将会占领学生的价值观。
(二)学校教育出现方向性偏差
著名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曾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也在不断扩招,由此必然会产生教育教学资源庞大需求和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目前对高校的考核,其中学生的就业质量和高校的科研水平是两项极其重要的指标,对高校立德树人方面的考核相对比较宽松。这就造成一些高校办学理念重视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品格的培养。这又进一步导致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以科研水平为主,忽略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专业课教师将精力投入到自身的科研中,片面认为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教育仅仅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上课只是机械地重传授知识,内容陈旧,缺乏新意,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教师对学生考试放水,教学质量日趋下降,学风日益恶化。高校专业辅导员和班主任的配备不足,也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家庭教育的先天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教师节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多数父母却只重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疲于奔命、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辅导和学业指导。另外,父母跟不上信息化的步伐,不会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等与现今处于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沟通,不能走进子女的内心世界去洞察其微妙的变化,与子女关系渐行渐远。再者,现在的90后、0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长辈溺爱,独立能力较弱,抗压能力不强。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一)课上出现迟到、旷课、玩手机、吃东西等现象
笔者在2019年对本校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做过问卷调查,随机在文理工各专业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2份。当问到“你是否在课堂中出现过玩手机的情况”时,选择“从来不玩”的有112人,仅占23%;“上午一二节课你是否带早餐进教室”,有148人选择“从来没有”,仅占比31%;“你是否旷过课”,选择“经常”和“偶尔”的人数达90人,占比达19%;“你是否上课迟到过”,选择“经常”和“偶尔”有383人,占比更是达到79%。课堂中,教室后面几排成了抢手的位置,抬起头认真学习的成了另类。
(二)课下“三点一线”:床上—厕所—食堂
从高中步入大学,少了教师和父母的督促,加之部分教师对学生考试“放水”,学生学业压力减轻,没有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于是过起了床上—厕所—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宅在宿舍追剧、打游戏,终日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身体素质变差。
(三)学习目标不明确,考试心态扭曲
“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这句话在学生群体中广泛流传,同时也折射出部分学生扭曲的考试心态。不以获得知识为最终目标,而以不挂科为目的。平时上课不认真学习,到了临近考试搞突袭复习,甚至部分学生为了达到不挂科的终极目的,不惜铤而走险抄袭作弊。
(四)功利化心态泛滥
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在面对各种选择时更加现实,也更加功利化,追求短平快,思想和文化的提升被边缘化。一些学生选课以这门课能否获得较高的成绩来提升自己在评优评奖方面的竞争力而忽略自身兴趣和爱好方面的培养;参加各种讲座和活动是以此可以获得素拓分而不是抱着提高自我修养的目的;评价专业是否适合自己不以自身兴趣和能力为主,仅仅以是否好就业作为唯一参考。
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探索学风建设新路径
学风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非一人或者多人之力就能建好,而是需要明确目标、找好方向、制度先行、全员参与、坚持不懈,形成家校合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春风化雨中给学生精神上的洗礼。
(一)明确目标任务,“大思政”有的放矢
“三全育人”重在“全”,学风建设重在“育”,构建全员“协同”,全方位“融合”,全过程“贯通”的协同作战、齐抓共管、运作高效的育人体系是关键。笔者所在的G高校在教育部的指导和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为抓手,建立完善“十大育人体系”,形成一体化育人体制机制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具体表现:以“提升发展”为追求,积极优化组织育人;以“课程思政”为重点,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以“脱贫攻坚”为推手,着力推进实践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推进文化育人;以“创新创造”为目标,着力加强科研育人;以“师德师风”为抓手,切实强化管理育人;以“互联网+大思政”为理念,创新推动网络育人;以“扶贫励志助学强能”为目标,全面推进资助育人;以“健康成长”为标准,切实推进服务育人;以“师生满意”为标准,切实推进服务育人。
(二)完善制度保障,优化顶层设计
“三全育人”要行稳致远,学风建设要扎实推进,需要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因此制度保障必须先行,责任分工必须明确。根据“三全育人”目标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G大学制定《G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从政策保障、组织领导、队伍建设重点内容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协同推进项目实施,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双组长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构建党政齐抓,各学院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育人体系。建立完善学校各部门常态协作和分工负责机制,形成“同向同行”协同管理的工作格局。一是“学校党委—职能部门+学院—学生科+团委+辅导员—党团支部+班级”组成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管理调控“金字塔”模式;二是“学校分管领导—学生工作部门人员—学院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组成的骨干队伍“金字塔”模式;三是“领导小组+职能部门+学院党政+辅导员+班主任+班团组织”的“伞形”学生保障体系,从人员保障上做到了学生管理无死角、学生服务无禁区。
(三)坚持“一体化构建”,积极探索“三全育人”实践路径
坚持“一体化构建”,着力打破“十大育人”体系之间的壁垒和局限,使其在横向上互补、纵向上互动,形成一体贯通的“有核无边”的协同育人机制。G大学围绕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落实“五个起来”,切实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一是弘扬爱国精神,让师生“燃”起来。将仪式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重大节庆、纪念活动、升旗仪式及爱国主义基地等形式和载体,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点燃师生爱国热情,奏响爱国主义最强音。二是强化网络思政,把阵地“守”起来。坚持“活动、服务、课程、管理建在易班上”的总体建设思路,逐步将党建、管理、服务、活动等建在易班上,不断引领思想高度、增强知识厚度、提升育人温度,充分发挥“易班”平台的“互联网+大思政”作用。三是狠抓学风建设,让学生“忙”起来。通过“六查”活动(查课堂出勤情况,查晨读情况、查晚自习情况、查体育锻炼情况、查晚归就寝情况、查外宿情况),设立“学风执勤岗”,大一、大二学生上晚自习等措施,引导学生“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把问题提出来”;四是实施“七进”工作,让学生“暖”起来。深入开展“七进”(即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工作,定期召开“书记、校长与我面对面”座谈会,倾听学生诉求,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五是夯实工作队伍,让辅导员“强”起来。注重考察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打通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路径;扎实开展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四)狠抓课堂教学质量,打造精品课堂
改革教师考核指标,施行教师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一票否决制;推动“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其评优晋级的重要指标,使其成为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内生动力;深入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减少期末考试一卷决定学生成绩的现象,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注重课程育人功能,深入挖掘思政课以外各门课程蕴含的育人功能,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价值导向,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同时,学校领导不定期深入课堂听课、校教学督导团对课堂教学常抓不懈、各职能部门围绕课堂教学做好后勤服务,各学院书记、院长作为学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学生和教学工作的学院领导作为直接责任人,辅导员、班主任具体负责相应的工作,形成课堂教学组织管理领导体系,努力打造“金课”,杜绝“水课”。
(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习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育手段必须以学生主体为前提。G大学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榜样引导,在课堂前排设置手机袋,创建无手机课堂;发挥学生组织的监察管理能力,在团委学生会中成立学风建设部,配合学校检查学生学风建设情况;开展道德大讲坛、诚信主题教育、励志主题教育、考风考纪教育、考研经验分享会、优秀学长学姐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家校互动机制和学业预警机制,通过寄送“致家长的一封信”、邮寄成绩单等形式,辅导员和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建立沟通渠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