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化教育的价值表现、阻碍因素与推进策略

2023-01-04李双龙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个体化个体发展

王 琳,李双龙

(喀什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844099)

近年来,个体化教育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其中包括“更加注重面向人人”。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在“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2021年3月4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全面培养,引导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从以上政策的制定颁布来看,无论是前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还是后期对当下教育教学实施的评价,都提倡“教育要面向人人,教好每一名学生”,即个体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一、不同哲学视野中的“个体化”

个体强调的是单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就是个体个性形成、发展和不断彰显的过程,是个体规划自己行为能力的体现。[1]

1.唯意志论哲学视野中的个体化(以叔本华为例)

叔本华认为,从自然发展的角度出发,“身体的活动在本质上只是无根据的意志的现象。通过对个别活动的认识,我们就获得了认识整个自然的最内在的本质的钥匙,可以把这些认识也转用到所有其他的现象上去了。”[2](P42-44)从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个体是属于人类的,人性总要在个体中并且是包括个体特有的意味中而显露出来。”[2](P89)在个人与幸福的关系上,“人生因为欲求而处于痛苦和无聊之间,如果我们还是听从愿望的摆布,那么,我们就永远得不到持久的幸福。”[2](P75-76)从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视角,“在他施恶于别人,拿别人的痛苦为乐时,他恰恰是这整个意志本身。这样他不仅是加害人,同时也是受害人。当然由此产生的痛苦,就被人们叫做良心不安。”[2](P134-148)

2.现象学哲学视野中的个体化(以胡塞尔为例)

胡塞尔认为,从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并从这个位置上去看身边的事物,而且每个人将因此而看到不同的事物显相。”[3](P39)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一个非个人的意识的所有这类经验概念,以及因此在心理学意义上的体验的概念,是欠缺任何基础的,而且无论如何没有任何有效性。”[3](P85-86)从时空角度分析,个体存在和时间性存在是等值的,个体存在的重要特征是“此时此地”,时间是无限可划分的,每一个个体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都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个体也是唯一的个体。

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个体化

从集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个人的自由是“联合”的最终目的,但是个人只有在联合起来的集体中才能实现这一目的。”[4](P72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4](P350)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P448)“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563)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看,“对传统生存状态与现代劳动者完全无个性的生存状态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对比,马克思在其中发现了人的个性化存在的某些原初特征。在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人自由的个性存在的前提是他必须成为特定共同体的成员。”[4](P718-719)从制度发展的角度出发,“共产主义所建立的制度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4](P715-716)

二、个体化教育的内涵及价值表现

目前,关于个体化教育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孙霄冰和徐玉玲间接提到,“个体化的发展指个人选择、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每一位学生的发展。”[5]赵磊提出,“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化,再不能只进行一体化的教育教学,而要给每位学生提供差异化的个体化教育教学。”[6]个体化教育的价值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

1.个人层面: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回归

王安新在《“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新发展》中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是要体现人的主体性,要将人作为根本,以人为中心,指出以人为本中人的主体性的重要地位。[7]在教学过程中,个体化教育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使老师的关爱真正投射到每一个学生个体身上,回归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层面上去。

2.社会层面:提高社会整体素质的体现

个体化社会是指某种具体的个体化进程正在其中发生着的社会。[8]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对“三大社会形态”进行了论述,认为人与人关系依次是“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4](P426)再次指出了个人素质的提高也必定促进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

3.教育层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前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事业为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提供可靠保证,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9]只有以个体为中心进行家校协同育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4.国家层面:实现国家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提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要关注每一个人,使教育普及到每一个人,进而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与个体化教育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5.教师层面:教师义务履行的要求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教师应履行的义务有: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更应该积极对学生进行个体化教学,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同时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教育发展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个体化教育实施的阻碍因素

1.个体化教育研究的缺乏

关于个体化教育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医学方面,例如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有不少相关论述集中在个体化社会、个体化哲学方面的研究。赵磊提出“实现个性化教育最大化是当前和未来基础教育变革中的趋势”;[6]孙霄冰、徐玉玲提到“现行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要改革,要从学生的具体需要出发进行改革,变换教育教学的思维、角度和立场,这是推进我国个体化教育的核心”。[5]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个体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关于个体化教育方面的研究亟需加强。

2.学校大班化的制约

班级授课制提高了教学效率,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却很难关注到每位学生,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一个班级大多是五六十人,这种大规模的班级人数很难使老师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学校大班化的现状制约着个体化教育的实施,对于大班化的调整是目前我国亟需改变的一个问题。

3.对个体化教育缺乏重视

无论是古代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还是近代蔡元培先生对北大进行改革提出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学原则,以及“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的实践,都是尊重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的体现。但是,我国对个体化教育却缺乏重视,人们都能认识到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可以让学生发挥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殊不知个体化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只有重视个体化教育,全方面了解个体,才能发展个性化教育。

4.教师自身因素的制约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得到重大提升。全国96.8%的县级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高职扩招任务连续两年完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10]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大提升,可以接受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教师的数量与学生并不成比例;并且教师任务繁多,不仅有教学任务,还有管理的任务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等;同时一些教师不能合理调节自身状态会出现职业倦怠等消极情绪,不能恰当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就很难进行个体化教学,难以顾及到每一个学生。

四、个体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1.前提:把剩余学习时间增加到最大限度

整个人类的时间,可以分作劳动时间和剩余时间两大类。劳动时间也就是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从事的物质产品的生产时间,剩余时间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自己可以随意支配的时间。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时间是生命本身的尺度”,而且进一步强调“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可视为必要劳动时间,除此之外,学生还有综合活动课程等其他剩余时间,这些时间应该成为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些剩余时间内,学生可以从事自己喜爱的物质或精神活动,因此把必要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把学生可自己支配的剩余时间增加到最大限度,即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2.关键:加强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

学校是发展学生智育的重要场所,传递给学生知识,传授给学生明智的道理。但学生的教育不只是学校自身的事情,更不能只依靠学校来实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着发展孩子道德品质的重任,在学生德育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和学校要加强沟通交流,通过微信,QQ,电话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动态,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等全貌来增进教师、家长对学生的了解,促进个体化教育的实施。

3.重点:加强对教师的关怀

教师与学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教师教育理念先进,能够克服职业倦怠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反之,如果教师任务繁多,已经产生职业倦怠,按时上课,按时下课,只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没有多余的时间与学生交谈,那么必定不能了解学生。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关怀,经常与教师沟通交流,了解教师的精神状态、生活质量,同时为教师开拓继续进修的途径,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盈自己,克服职业倦怠。

4.根本:加大教育投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形势下依然保障教育优先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八年保持4%以上,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目标。”[10]对于教师的工资投入必定需要加强,同时在教师数量、学校数量、班级数量等方面仍然需要加大投入,要真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需要教师能够真正关注到每个学生个体,发挥他们的潜能优势,给予他们发光发热的机会。

5.支撑: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工业革命开始了。对学生进行个体化教育的各种新型事物也逐渐被我们所接触,如微课、翻转课堂、学习通、学习强国、MOOC、钉钉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学习、在线测试,以及根据自己学习进度进行回放学习,满足不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这当然也得益于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桥梁以及各种新型资源的研发服务,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平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些便利资源的目的性,使个体化教育达到最大化。

6.保障:改革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

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是进行个体化教育的重要保障。个体化教育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了解每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个性化教育达到最大化。然而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仍然只停留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我们亟需改变现有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对教师的评价考核集中于教师是否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是否了解班级所有学生,能够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

五、结语

个体化教育的发展势不可挡,未来教育将沿着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方向不断迈进。随之而来的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从大班化教学过渡到分组教学去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未来我们必然将朝着个体化教育的趋势迈进,努力去实现针对学生个体的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变革。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过程性”的事件,即诉诸于历史发展过程的事件。[3]因此,对于真正实现全国范围的个体化教育进而实现全国普及的个性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做好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逐步有序发展,切不可追求短期效益,急促冒进。

猜你喜欢

个体化个体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个体化干预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效果分析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