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社交礼仪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3-01-04赵晓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礼仪社交融合

赵晓芳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因此,在开展大学社交礼仪课程教育过程中,理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不断丰富大学社交礼仪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爱国情感。在提高社交礼仪课程教学质量水平的同时,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全面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社交礼仪课程融合中的作用价值

1.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国家,中华传统文化连通上下五千年,绵延发展至今,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高校作为培育优质人才的摇篮,理应承担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责任,继续延续中华民族的辉煌。[1]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古人鞠躬、拱手、拜帖、引见等礼仪规范,引导他们对比和反思古今礼仪的文化差异、时空差异,认识“礼者,敬人也”的文化内涵;通过“仁民爱物”“仁者爱人”等传统价值追求,塑造学生爱人如己、心怀天下和奉献社会的核心素养;设计学生外出、回家、与父母打电话、打招呼等环节,引导学生感受“孝亲爱国”的伦理教育思想,激发个体的乡土情感与家国情怀。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社交礼仪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体会其内涵,并在社交礼仪实践中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展现出来,有利于真正将优秀文化的弘扬传承落到实处,让大学生在社交举止中尽显炎黄子孙的文化自信与风采,最终起到良好的弘扬传承效果,同时对提升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有较为积极的影响意义。

2.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我国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素质教育工作开展,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彰显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社交礼仪课程中,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因为道德作为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一贯主张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互相尊敬,礼敬谦让,顺应“秩序之德”。[2]对大学生而言,坚持诚信为本,恪守信用,并引为交友、处世的重要原则,先义后利,先公后私,这些传统道德伦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内涵,是大学生未来立身、立业之根基。另一方面,君子风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君子慎独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些都是“树人”的典范。因此,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礼仪课程相融合,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学习到谦谦君子之礼,还有利于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3.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养水平

大学开设社交礼仪课程的目的之一,便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水平,让大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更加规范有礼,这也是个人素质高的重要表现。而通过在社交礼仪课程中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为社交礼仪课程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提升效果。比如,优秀传统文化中涵盖了政治、历史、经济等多领域的文化知识,能够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知识素养水平。又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孝敬父母、与人为善、忠君爱国等诸多“立德树人”内容,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养品质的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中还包含了很多传统礼仪文化,内涵丰富,优雅大方,富含审美情趣,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水平审美。比如,河南卫视推出的《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等节目,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高品质审美的集中展现。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交礼仪课程融合,能够有效陶冶大学生情操,规范其行为举止,塑造其内在美,最终实现综合素养水平的提升。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社交礼仪课程中的融合原则

1.方向性原则

严格遵循方向性原则,即在实际融合时,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在社交礼仪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盲目推崇西方所谓的社交礼仪。同时,还应注重培养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中国传统文化时间跨度广,内容涵盖多,如何取舍具有一定难度。我们认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判断依据,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交礼仪课程相融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样才更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价值,促进大学生未来实现全面发展。

2.主体性原则

严格遵循主体性原则,即在融合过程中,应以大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价值导向,注重落实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理念。具体而言,在社交礼仪课程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结合大学生专业的差异性,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兴趣,充分把握大学生认知差异性,以此为原则,选择合适的优秀文化,并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实现与社交礼仪课程的无缝衔接,引导大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转化为社交礼仪行为习惯,一举一动之间尽显君子风范,从而显著提高大学生的气质水平,未来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涵养、有气质的“社交达人”。

3.创新性原则

严格遵循创新性原则,即在两者融合的方式的选择上要进行推陈出新,在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基础上,加强转化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社交礼仪行为内涵表达紧密贴合,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社交文化相适应,契合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特点。在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社交礼仪课程融合过程中,还应注重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具有时代价值的元素,对照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新的形式加以呈现,让学生认识到在现代社交礼仪中,优秀传统文化所展现的价值。[3]事实上,很多现代社交礼仪文化都源自于传统的礼仪文化,因此二者本身有着很多共通性,这就需要教师抓住这种共通性,以全新的形式加以呈现,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实现创新性的传承与发展。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社交礼仪课程中的融合路径

1.从制度层面入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交礼仪课程融合

首先,健全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协调机制。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融合的目的、意义以及价值功能,然后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还应注重加强学校各部门协调机制的完善与优化,更好地助力社交礼仪课程的开展,便于课程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促进优秀文化与社交礼仪课程实现更好地融合,推动相应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交礼仪课程的融合得到有效落实。

其次,建立并完善家校共育机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社交礼仪融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过程,并且大学生良好社交礼仪习惯的养成也包括家庭礼仪相关内容,必然需要家校共育,双方形成一股合力,打造高校与家庭的协同育人机制,才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社交礼仪课程实现深度融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价值。另一方面,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营造一个优良家风家训环境,对孩子的一生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家庭也应提高对日常礼仪的教育,才能实现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因此,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社交礼仪课程所讲授内容,共同培育重礼用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加强与子女以及学校之间的沟通,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选择方面,提出来自家庭的建议,并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一些家风家训的礼仪内容,丰富高校社交礼仪教学素材,同时优良家风家训本身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更有利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社交礼仪课程实现深度融合,发挥出更大协同育人价值。

最后,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保障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需要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交礼仪课程融合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尤其是做好科研经费的供给。通过成立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教研室,设置专项课题与研究经费,鼓励高校社交礼仪教师积极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合的研究,产出更多的理论成果,从而为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社交礼仪课程实现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注重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注重提高社交礼仪课程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开展相应的培训,扩宽社交礼仪课程教师的知识面,让教师能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与认知,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并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交礼仪课程教育相结合的内容、教学方法等贯穿于实际培训教育过程中,从而为社交礼仪课程教师后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提供良好的指导。同时,还应注重提高社交礼仪教师对自身岗位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师德师风培养教育,激发社交礼仪课程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能够在后续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敬、礼让等内容融入自己的言行中,以身作则,给予大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示范引导,对大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好的保障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社交礼仪课程深度融合。

2.从文化内容入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交礼仪课程融合

我国作为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因此,应结合实际课程内容,加强我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融合,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高校礼仪课程在实际教学时,应立足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基础,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特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去恶存善,为学生提供一些符合时代和文明要求的传统礼仪文化内容。通过利用中华优秀传统礼仪蕴含的良好精神风尚和礼仪文化思想等,给予大学生良好的熏陶与教育,帮助大学生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礼仪的精神内涵。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风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在推动中华民族传承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基于此,需要教师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大学社交礼仪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合到每个礼仪课程教学过程来,让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并为自己作为一名炎黄子孙而深感自豪。在具体实践方面,首先,针对一些通用的礼仪规则,社交礼仪教师应优先介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适当辅以西方的礼仪文化观点,如此更契合我国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认知特点,满足大学生礼仪规范学习需求。而针对那些“土生土长”的西方社交礼仪,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中,同样可以先从传统礼仪文化视角入手进行解读,尽显我国的文化自信。比如在开展仪表礼仪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PPT,通过“文字+图片”方式,向大学生展示我国的传统礼仪服装,比如汉服、马褂、中山装等,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同样也能够自然地接受着装得体、仪表端庄的观点。[4]又如,在开展仪态礼仪课程教学时,针对“站、立、坐、行”的讲述,社交礼仪教师同样可以从中国古人行为规范出发,讲述古代君子鞠躬作揖规矩,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在社交中个人仪态展现的重要性。再如,在开展婚恋礼仪教学过程中,社交礼仪教师可以从我国传统婚姻礼俗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婚姻是人生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教会学生洁身自好。

总之,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教师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道德依据与文化底蕴,使其与社交礼仪规则相融合,在激发学生的礼仪文化认同感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的认可这些社交礼仪文化,主动学习、规范自己的社交行为。

3.从实践活动入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交礼仪课程融合

实践出真知,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社交礼仪课程融合的过程中,还应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巩固融合效果。一方面,可以从校内实践活动入手,开展一些与社交礼仪相关的活动,加强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融合。例如,针对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在军训活动中融入成人礼仪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与此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学校以及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师可以在重大节日时,开展一些礼仪文化相关的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进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规范学生行为。如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相应的活动,通过祭祖、拜年、访亲、联欢等节日仪式,增强民族情感和文化同根性的认同,形成与人为善、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让传统中国节日以文化礼仪形式深入大学生心中。另一方面,还可以从校外实践活动入手,比如组织大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历史遗址等,由社交礼仪教师负责讲解,向学生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相关礼仪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将其内化为自我价值判断与自我行为习惯,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让社交礼仪规范真正成为大学生日常行为常态。

综上所述,在大学社交礼仪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促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实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还能有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社交礼仪课程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并遵循主体性、方向性、创新性等原则,促使二者的深度融合。此外,还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促进二者的融合,比如丰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大学社交礼仪课程的相关内容,制定完善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大学社交礼仪课程制度,从而发挥出相应的作用价值,促使高校育人质量水平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礼仪社交融合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