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教学助力思政课大单元探究学习

2023-01-04李洪波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课议题概念

李洪波,桑 娴

(1.杭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2.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本身的“学习理解”上,还应作为学生进行高阶思维的原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因此,思政课要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必须要在惯用的讲授法基础上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以提升教学吸引力,保持前沿意识,充满信心地讲好思政课。通过有效教学转变学生不重视思政课学习的状况,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共同培养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大单元探究学习提升学生思政课参与度

大单元探究学习是以单元为单位,将整个单元的内容界限打通,使其融合为新的教学资源,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大单元的“大”不是指学习内容的丰富和课时上的增加,而是结合单元内容,整体规划出对学生具有一定导向的教学方案。大单元探究学习建立在“大单元教学”基础之上,具有情境“大”、目标“大”、课程内容“大”三个特点。[1]其中,情境“大”是指一个单元为一个情境,并且是基于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目标“大”是指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并不局限于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大”则是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要能通过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大单元教学”能够在真实情境中以任务为组织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强的参与感,更具主动性。将单元内容进行整合,能够打破固有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

通过大单元探究学习,可以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以高中学段为例,在新版政治必修二课本中“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两个单元,分别指向不同的核心素养。首先,要明确单元主题,按照不同的主题线索落实单元教学任务。其次,针对教材的每一单元设置不同的单元任务,并按照由浅到深的顺序排列,使学习方案更加具体化。例如“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单元主题被细化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两课,这时就要对这两课的内容分别设计学习活动,并融入单元主题的内涵。最后,所有课程设计都要落实到实践层面。当然,教学设想与实际课堂实践难免会存在偏差,教师在教学实践时可以随时调整计划,以便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有多个“探究与分享”环节,其中一个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并举出实例来谈谈“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人民生产生活的意义”,如果学生住校期间无法搜集资料,教师就可以提前做好资料搜集工作,让学生通过已有的资料发表对于国有经济的看法。

同时,在实施思政课的大单元教学时,还要注意其整合性和高效性。[2]整合性是指单元教学的整体化,与之前碎片化的学习相比,可以有效整合教材内容,增强单元间的联系;高效性是指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尤其在思政学科中,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政治认同感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提高公民意识等。它们并非单独存在、相互割裂,而是要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社会生活中灵活运用。

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在知识认知的基础上,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有所要求。“作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思政课应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并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3]因此,思政课的知识不能“惰性化”,而应“素养化”。思政课的培养目标应聚焦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提升,并能迁移运用至生活,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单纯考察学生对碎片化知识的掌握是毫无意义的,应该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到对思政课知识的整体把握上,实现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合,促进思维的发展。总之,在大单元教学的背景下,学生可以摆脱以往僵化的教学模式,内化思政学科思维,提高核心素养,自主整合所学知识,并建立有机知识体系。

另外,思政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强,成为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难以提升的一大困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教师将大量的理论知识直接在课堂上呈现,未能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连,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无法产生文化自信与价值认同。作为学生获得感的生成场域,社会生活也是思政课育人的现实土壤。思政课作为上层建筑的范畴,归根结底源自社会生活,并随之变化。例如,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故事、实践经验等都可以成为思政课育人的素材,如引导学生对女排精神、抗疫精神等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核心素养,使其向着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发展。当然,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格外注意语言表达的时代性、生活性,避免采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思政课还要聚焦到对学生生活困惑和期待的回应,落实到学生这一主体,切实对学生的生活进行关照,以此提升其思政课获得感。

二、以大概念为基石的议题式单元教学提升学生思政课参与的主动性

提升学生参与思政课过程的主动性是“大单元教学”需要突破的难点。“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是构建碎片化知识的结构,厘清联系、归纳规律,以此确立各大单元教学的大任务。大单元教学设计使学生获得“先有森林再有树木”的整体感。围绕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不仅需要建构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知识层级结构,还需要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基本问题、单元学习流程以及单元关键任务等。同时,基于思政课学科的特殊性,议题式教学成为与思政课学科性质契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因此,思政课堂需要构建以大概念为基石的议题式单元教学,这不仅是大概念、大单元、议题式教学的有机统一,也是满足思政教育需求、提升学生思政课参与的主动性、符合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教学方式。

在以大概念为基石的议题式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六个步骤:“依循课程逻辑,精准确定单元大概念——整合单元内容,建立关键概念联结谱——围绕关键概念,确定单元学习目标——立足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单元议题——围绕单元议题,开发课时议题与活动——依循规律与目标,设计学习评价表。”[4]单元大概念可以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整个单元大概念的系统认识,又可以指导教师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关键概念是由大概念延伸而来的,单元大概念确立后,将需深入探讨的概念筛选出来并进行概念间的联结,使单元大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更易操作,同时需要教师深入思考不同层级的概念关系,构建好单元框架。单元大概念和关键概念确立后,单元学习目标的建立同样不可忽视,学生的学习须围绕单元学习目标展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单元学习目标和单元大概念、关键概念发生冲突,教师就要对单元学习目标中有偏差的部分进行修正。议题是一种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形式,在设计单元议题时,要与单元大概念紧紧契合,既要在满足单元教学目标的同时统领课堂教学内容,又要能够提高学生思政课的核心素养,而非随意设计。课时议题的设计要与单元议题紧密联系,由于在多数情况下,单个课时时间有限,无法完成整个单元的议题任务,所以需要教师分成不同的课时进行议题设计,经过多个课时的议题教学后达到单元议题教学的目标。教学评价作为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能够明确当下的教学效果并为日后的教学设计指引方向。在评价类型上,应该分成不同难度层级的评价,来检测学生已经到达哪种学习程度。在评价主体上,应该将多主体(个人、小组、教师)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

三、精准教学为思政课大单元探究提供改革思路

通常意义上,我们可以将“精准教学”理解为“引导教师精确地教和学生精确地学的活动”。[5](P206)而针对思政课而言,精准教学是指“基于学生的政史等文科知识储备及所学专业来进行教学班的划分及教学的安排,教师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备课、授课,并采取‘合作教学’的方式,以确保思政课能有足够的吸引力,进而将思政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6]不同于粗放教学“一刀切”的授课方式,精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本位,也意味着更加高效的知识传授。

思政课的精准教学需要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首先需要摸清学生对政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并在班级划分、教师备课等方面提出要求,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配合。第一,班级划分要有层次性。在学生入学时,学校可以对他们进行一次政史知识的摸底测试,将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知识储备量较大的为A班,在教授该班学生时教师应避免重复讲授基础知识,而是要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拔高和扩充上,实现让学生具有更高政治素养的培养目标;知识储备量较低的为C班,在教授该班学生时可以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放慢教学速度,等学生吸收掌握之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知识储备量一般的为B班,该班可以采取折中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政知识的学习。第二,思政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必须做到一位教师只教授一门课程,这是精准教学的基本要求。高校课程在教师安排上往往是粗放式的,一位教师教授多门课程的情况也不少见,但是为了防止“什么都教,什么都教不好”的情况出现,思政课教师的选择必须更加专业化。规范思政课任课人员,极力避免非思政专业的教师教授思政课,即使是兼职教师也需要具备与思政课相关的教育背景。第三,思政教师可通过“合作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不同的思政教师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研究方向,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一个班级的思政课可以由多个教师组合讲授,每位教师负责自己擅长的部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与教学,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可以由三位老师分别讲授“思想政治教育”部分、“道德教育”部分和“法治教育”部分,这样既节约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又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第四,思政教师要固定化,也就是说同一个学院的思政课程应当由一位或几位教师长期负责。主要是因为不同学院的学生对思政课的知识和素养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如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课有更细致、深入的要求。固定教师的教学安排可以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备课和授课,使教学效果更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同时,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结合不同的专业背景进行教学,如对教育学院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谈到某个教育家在政治方面的建树,从而引起该专业学生的共鸣,提高他们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大数据时代,思政课精准教学要求做到“精准挖掘、精准决策、精准反馈”。[7]其一,精准挖掘是精准教学的前提条件。这需要借助“数字画像”技术精准分析学生特点和教师的教学需求。在精准分析学生的“数字画像”方面,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成长环境下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不同的,可通过对学生使用的电子设备数据抓取来形成学情画像,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课教学。在精准分析教师教学的“数字画像”方面,通过对教师的课堂风格、任课经历等教学信息的收集,帮助教师监测教学成长过程,生成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二,精准决策是思政课精准教学的关键条件,通过精准定位思政课教学目标并将其分解、逐个攻破,确保精准教学落到实处。一是通过教学目标完成精准定位;二是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精准干预;三是通过数据驱动帮助教师精准决策。其三,精准反馈是精准教学的保障。精准教学反馈使师生、教育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对教学数据进行管理、检查、评价、调整。要形成有效的精准反馈机制,就要做到:第一,构建思政课智能化教学平台,收集学生的学情数据、教师的教学数据以及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智能化学习体验。第二,完善学情分析及反馈机制。有了对学生学情的精准分析,教师可以据此开展教学活动,获得更优质的教学成果。第三,建立教学数据反馈机制。以往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单方面对某节课进行反思和改进,现在学生可以根据教学数据的反馈向教师提出建议,教师也可以借此自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四、项目化学习支持大单元教学,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以项目化学习支持大单元教学,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开展项目化学习对促进知识深度迁移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8]关于项目化学习的概念界定,存在着多种说法,如巴克教育研究所将其定义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研究并解决一个真实的、有吸引力的和复杂的问题、课题或挑战,从而形成对重要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理解”;[9]夏雪梅学者认为项目化学习是“从某一个学科切入,聚焦关键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用驱动性问题指向这些知识和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人际的联系与拓展,用项目成果呈现出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和深度理解”。[9]上海市教委在相关文件中将项目化学习界定为“以校长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团队,在学校活动领域、学科领域和跨学科领域,设计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持续探究,实现问题的创造性解决”。[10]归根结底,项目化学习是能够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发生深度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其存在以下特点:首先,它使学生能够深度理解核心知识,达到深度学习的境界。通过项目化学习,学生学到的是关键概念、学科能力,在实际情境中灵活地迁移与运用。其次,它能够创建真实情境并获得成果,学生可以获得真实的、可以在生活中使用的知识和能力。再次,项目化学习的过程是通过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能够让学生形成相关的知识网络。最后,它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进行一系列有意义的学习实践。就思政课来说,实践导向是其本质追求,通过项目化学习能够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思政课议题概念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幾樣概念店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