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不”类复句的关联模式及表达功用
2023-01-04匡鹏飞
匡鹏飞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一、引言
邢福义先生在《汉语复句研究》中把复句关系词语分为四类,认为第四类“超词形式”本身已不是一个词,如“不但不”,是跨语法单位的非完整形式,层次关系应该是“不但/不p,反而q”[1]。据我们观察,在汉语中,“不但不”类超词形式还包括“不仅不”“不光不”“非但不”“不光没”“不单不”“不只不”“不但没有”等不同形式,具有一定的能产性和概括力。从其内部构成来看,前否定词一般是单音节否定词“不”或“非”,中间成分往往是限定副词“但、仅、光、单、只”等,后否定词可以是单音节、也可以是双音节,如“非、未、无、没、没有、不是”等。为称说的方便,我们把“不但不”类超词形式作为前分句关联词语的复句称为“不但不”类复句。
学界对“不但不”类复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下位句式“不但不……,反而……”,既有对整个句式的研究,也有重点对“反而”的研究。王维贤(1997)认为该句式的逻辑语义关系是“不但……而且……”和“不是……而是……”的结合[2]。邢福义(2001)将“不但不p,反而q”定性为反递句式,指出其内部混合了递进关系和反转关系,套合了连词框架“不但……(而且)……”和副词框架“不……反而……”[3]。姚双云(2008)认为反递格式要求关联后项的语义等级在关联前项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4]。关于“反而”,马真(1983)将其语法意义概括为“实际出现的情况或现象跟按常情或预料在某种前提下应该出现的情况或现象相反”[5],吴春仙(2001)认为“反而”句可以格式化为“预期A+结果B”[6],袁毓林(2008)指出“‘反而’要求焦点域中的各元素之间有一种反对性的递进关系”[7]。
实际上,当“不但不”作为前分句的时候,后分句既可能是肯定句也可能是否定句,周静(2007)已注意到这一点,把前者概括为“否定+肯定”反正递进、后者概括为“否定+否定”逆向递进[8],不过,其论说只是举例性质,并没有对两种句式进行具体研究。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超词形式”这类特殊关联词语的角度切入,重点考察“不但不”类复句不同关联模式的组合规律、语义特点和表达功用,以期能将有关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本文语料,如无特别注明,皆来自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二、“不但不”类复句的关联模式
据周静(2007),着眼于后分句是肯定式还是否定式,“不但不”类复句存在两种不同的关联模式。她所说“否定+肯定”反正递进,就是一般所说的反递,我们称之为“反转递进”;“否定+否定”逆向递进,前人较少提及,我们称之为“类同递进”。各举一例:
(1)但是大家都不理解他,不仅不帮忙,反而拿他寻开心。
(2)并且,“回扣”不但不能给个人,而且也不能给单位。
对于其关联模式,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一,邢福义(1986)将反转递进句式分为“显反式”和“隐反式”两类[9],如果着眼于后分句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是否还有其他分类方式?第二,类同递进句式有什么特点?存在哪些小类?第三,反转递进和类同递进能否互相转化?两类句式在表达功用上有何差异?以下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一)反转递进
反转递进由递进和反转两种逻辑语义关系融合而成。在形式上,前后分句分别为否定式和肯定式;在语义上,p、q之间语义相反,体现出反转关系,q比不p程度更深,体现出递进关系。反转递进句式前分句一定会出现“不但不”之类关联词语,但后分句关联词语的使用却存在不同情况,这些不同情况决定了其表达反转意义的不同方式。据此,我们在邢福义先生关于反递句式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反转递进句式分为直接式、隐含式和省略式三小类。
1.直接式
直接式即邢福义(1986)所说的“显反式”,以“不但不p,反而q”为典型标志,后分句关联词语一般是“反而、反倒、相反、却、偏偏、居然、竟然”等表示反转关系的“反转词”,直接显示出递进和反转两种关系。反转词可以只出现一个,也可能是“反转词+反转词”“反转词+承递词”这样的关联词语连用形式。例如:
(3)陆小凤不知道西门吹雪为了救小玉,并没有赶路,不但不赶路,反而找了个小镇住了下来,请了个大夫医小玉的伤。
(4)中共直南特委不但不给谢、晁、王平反;相反却给要求为他们平反的同志以压制和打击。
(5)她不但不争取,反而还把女儿交托给高天培的新太太。
上述三例表达反转关系的特点,以例(3)为例略作分析:p与q分别是“赶路”和“住下来”,语义相反;从不p到q往往还存在中间状态,如存在“慢慢走”“短暂休息”等中间状态;“住下来”比“没有赶路”偏离说话人预期的程度更深,体现出递进关系。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p是说话人的心理预期,不p是与预期相反的情况,句子实际传递的新信息却是q这样比不p更偏离预期的结果。从后分句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来看,例(3)中只有一个反转词“反而”,例(4)是“相反+却”,例(5)是“反而+还”。可见,只要后分句至少出现一个反转词,就能直接表达反转关系,就属于直接式。
2.隐含式
隐含式包括邢福义(1986)所说的“隐反式”中“使用承递连词”这一类以及“不用承递连词”中的(a)和(b)小类[10],后两小类虽没有出现承递连词,但关联副词“还”和关联标记“连—也……”同样表达承递意义,因此我们把它们合并为一类。隐含式的共同特点是后分句出现了表示承递意义的关联词语,但没有出现反转词,形式上只显示递进关系,实际上却隐含反转关系。隐含式以“不但不p,而且q”为典型标志,后分句关联词语还包括“而且、并且、并、还、更、甚至”等。例如:
(6)那个小孩子的身上不但不凉,而且火炭似的发着烧——原来是个病孩子。
(7)老太婆今天派人来收钱,不但不同情,还说要卖两个小孩偿还房租!
上两例p和q分别是“凉”和“发着烧”、“同情”和“说要卖两个小孩偿还房租”,语义相反,“而且”“还”虽只强调不p和q的递进关系,但都可以替换成“反而”,因此隐含着反转关系。如例(6)从“不凉”到“火炭似的发着烧”是程度加深,体现出递进关系,如果把“而且”换成“反而”,隐含的反转关系就得以显示。后分句可以只出现一个承递词,也可以是两个表示承递意义的关联词语连用,比如“而且还”。
隐含式只要把承递词替换成反转词,就变为直接式。可见,关联词语对复句关系具有“选示”作用,复句语义关系既反映客观实际,又反映主观视点,这也印证了邢福义先生(2001)提出的“主观视点”理论[11]。
3.省略式
省略式对应邢福义(1986)所说的“隐反式”中“不用承递连词”的一类[12],以“不但不p,q”为典型标志,后分句省略关联词语。例如:
(8)这样,不仅不能成为建设“红色根据地”的力量,很可能成为贫下中农身上的负担。(刘鹏越《安魂曲》)
(9)过了几天,雨不但不停,愈下愈大,可是景儿就出来了。
上二例不p和q存在递进性,p和q语义相反,隐含着反转关系。省略式的后分句都可以补出关联词语“反而”或“而且”,从而转换为直接式和隐含式。如邢福义(1986)所说,“反递句式的递进关系是由预递词显示和标明的”[13]。在前分句已有预递词的情况下,由于p和q语义相反,这就奠定了全句反转递进的语义基础。至于后分句是否出现反转词或承递词,出现一个还是几个,都不影响句子反转递进关系的成立及整个复句的成句。
(二)类同递进
以往对“不但不”类复句的研究侧重于反转递进句式,对类同递进关注较少。类同递进由递进关系和类同关系融合而成。与反转递进前否后肯不同,类同递进在形式上前、后分句都用否定式,因此后分句关联词语不再能补出或替换成“反而”;在语义上,不p和不q具有类同关系,但在说话人主观上不q比不p程度更深,体现出递进关系。
类同递进关系有肯定性和否定性两种:肯定性即是一般的递进句,前后分句都是肯定形式,如“不但p,而且q”;否定性即本部分即将讨论的“不但不p,而且/也不q”之类句式,前后分句都是否定形式。前人对递进句的研究多集中在肯定性递进关系,事实上,否定性类同递进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两者具有以下区别:第一,否定性类同递进所传递的信息量远远高于肯定性类同递进。肯定性是在规定范围或某个特定的点之间程度增减变化,描述范围较小;否定性则是在描述范围以外的事物性状或事件发生状态之间程度的增减变化。戴耀晶(2000)在论述否定范畴时,曾指出“否定的量向大确定,肯定的量向小确定;否定范围有不确定性,肯定范围有确定性”[14]。第二,否定性类同递进的主观性强于肯定性类同递进。否定性的前后项多是并列或并存关系,范围具有不确定性,除了“强调式”及客观语义明显存在程度之别的情况之外,两者位置往往可以互换,递进关系主要取决于说话人的心理预期、主观视点或认知背景。肯定性前后项关系较为复杂,邢福义(2001)指出“不但……而且……”句式的构成基础包括并列、范围或程度上的递进、因果和转折四种关系[15]。除并列关系外,其余三种关系之间都具有明显的程度强弱差异,前后项位置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互换,因此主观性较弱。
根据后分句使用关联词语的不同,类同递进又分为直接式、隐含式和强调式三小类。
1.直接式
直接式以“不但不p,也不q”为典型标志,后分句出现“也、同时”等并列类关联词语,直接显示递进和类同两种关系。例如:
(10)八路军不但不抢人,也不偷不摸,就是借老百姓一针一线,也要原物归还。
(11)他要是相信恪守时刻有益处,他便不但不来迟,也不早到,这才彻底。
上两例不p和不q分别为“不抢人”和“不偷不摸”、“不来迟”和“不早到”,都具有类同关系,所指范围具有不确定性,比肯定性类同递进大。与反转递进直接式不同,类同递进直接式显示的是类同和递进关系,前后项都是否定形式,不强调反预期信息,后分句关联词语不能替换成“反而”。
与反转递进的直接式相似,类同递进的直接式,后分句可以只出现一个并列连词,也可以出现两个并列连词连用(如“同时也”)或“承递词+并列连词”连用(如“而且也”)。
2.隐含式
隐含式以“不但不p,而且不q”为典型标志,后分句关联词语只出现“而且、并且、且”之类承递词,没有并列连词,因此只显示递进关系,但隐含类同关系。例如:
(12)但他是一家之主,觉得家里任何人丢脸,就是自己丢脸,家丑不但不能外扬,并且不能内扬,要替大儿子大媳妇在他们兄弟妯娌之间遮隐。
(13)(他)发誓不但不当国民党的官儿,而且不任国民党政府的任何公职。
上两例“不但不p,而且不q”形式上显示为递进关系,但“不能外扬”和“不能内扬”都表示不能张扬、“不当国民党的官儿”和“不任国民党政府的任何公职”都表示退出,不p、不q之间实际上隐含着否定性类同关系。如果把“并且、而且”换成“也”,隐含的类同关系就得以显示。后分句一般只出现一个承递词,且不能替换成“反而”。
3.强调式
强调式以“不但不p,甚至不q”为典型标志,后分句关联词语有“甚至、简直、竟然、居然”等,强调递进关系和说话人主观情态,隐含类同关系。例如:
(14)有的人、有的单位只顾多得,不但不照顾左邻右舍,甚至不顾及整个国家的利益和纪律。
(15)她遇着的非但不是个男人,简直不是个人!
例(14)“甚至”强调“不顾及整个国家的利益和纪律”比“不照顾左邻右舍”范围广、程度深,都表示为了“多得”所做的行为。例(15)“简直”强调“不是个男人”和“不是个人”之间的递进关系,都表示她所遇非良人。两例中不p和不q具有某种类同性,但并不明显,而且后分句关联词语不能替换成“反而”。
三、“不但不”类复句的语用功能
彭睿(2011)指出“非结构语串由高频率推动而结合为一个组块,并从框架中获得语义语用特征,即语法化所需的内部依据”[16]。“不但不”从跨层结构的连用向“超词形式”关联词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反转递进和类同递进的整体性意义,而且产生了不同于“不但”与“不”连用的新语用功能,而这些语义语用特征成了“不但”和“不”之间不断凝固化的内在依据。为此,我们进一步探讨“不但不”类复句的语用功能。
(一)修正补充功能
“不但不”类复句中与“不但……而且……”融合的“不”类关联框架具有连接功能,主要体现在修正或补充后分句信息。刘立成、柳英绿(2008),曹秀玲、张磊(2009)都认为“否定形式传达信息是不足量的”[17],当说话者说出一个否定句之后,后面还需要修正或补充一个信息,在句子形式上可隐可现。当这个必有的修正或补充信息在形式上出现时,“原来的小句就成了复句的一个分句,否定就充当了把所有小句结合到一个复句中去的功能”[18]。“不但不”类复句中“不”类否定词对前分句的否定往往不能自足,只是否定了某一其他事物,并未直接规定所指事物的内容,需要后分句使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与“不但不”形成不同的关联模式,修正或补充相关信息,使得全句的表达更加完整、顺畅。反转递进侧重表达对前分句信息的修正,类同递进则是在前分句已知信息的基础上补充新的信息。例如:
(16)张曼:“可是,我们身上的钱全都交给你了。”“不行,今天没有一个月的房钱,明天请你搬出去。”房东不仅不同情,反而变本加厉,下着最后“通牒”。
(17)“忙?忙他妈!这下你就知道了,像你们这样的干部来了,不但不用换橱窗,头头们也不待见你。”
例(16)中根据张曼的对话推断房东应该同情他们的处境,前分句中说话人否定“同情”,后分句用“反而”表明房东的实际态度,同时指出与预设相反,进而加以修正。例(17)前分句对“你们这样的干部来了”之后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进行说明,即“不用换橱窗”,后分句用“也不”补充更进一步的新信息“头头们也不待见你”。
(二)主客观视点的融合
邢福义(2001)提出“复句语义关系具有二重性:既反映客观实际,又反映主观视点。在复句格式的选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主观视点。复句格式一旦形成,就会对复句语义关系进行反制约,格式所表明的语义关系中就直接反映了格式选用者的主观视点”[19]。“不但不”类复句关联模式是由两种逻辑语义关系融合而成。一方面是递进关系,反映分句之间量的增减变化,递进关系既可能属于客观实际,但有时也常反映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另一方面是“不”类否定词构成的关联框架,但反转递进和类同递进的情况有所不同:反转递进既表达了客观或主观的递进关系,也通过否定词和反转词的使用共同表达了主观上的反转关系;类同递进,除了强调式之外,一般是既表达主观的递进关系也表达客观的并列关系。例如:
(18)亡了国,你不单不以为耻,反倒兴高采烈。
(19)巴特勒在此时发表的讲话,不仅不合时宜,而且也不利于目前建立的合作气氛。
例(18)中“不以为耻”和“兴高采烈”具有客观递进关系,但“兴高采烈”与“以为耻”之间具有主观上的反转关系,主客观两种视点在句中实现了融合。例(19)中“不合时宜”和“不利于目前建立的合作气氛”都属于否定范畴,两者具有客观的并列关系,语序可以对调,但说话人在主观上更强调后者,认为后者的程度更深,因此体现了主客观两种视点的融合。
(三)反预期功能
在实际话语交际中,说话人针对某一事物或事态表达出与说话人、听话人或者某种社会共有预期相反或背离的观点或态度,就是反预期信息。“不但不”类复句通过违反说话人预期,使复句负载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同时突显说话人的主观情态。例如:
(20)“出去过堂!”忽然老警察把门推开,向大家说道。大家一听就往外跑,不但不害怕,反倒高兴起来,因为在这小黑屋实在闷不过了,一来是为了看看久别的太阳,二来是死是活也希望来个痛快!
(21)“怎么样了?”舒云渐渐地相信她了,也跟着着急起来。“唉,现在的人真奇怪,你猜怎么着?梅芯不但不躲开,反而邀请许阳一起吃饭!那许阳也奇怪,一点不惊讶,也不推辞,就像什么事儿也没有似的,跟他们说说笑笑,一点不嫉妒。”
例(20)中说话人的预期是“大家应该感到害怕”,例(21)说话人的预期是“梅芯应该躲开”,但是两例的后分句传达的信息分别是“高兴起来”和“邀请许阳一起吃饭”,都与预期信息相反,且更为偏离,属于一种“高反预期”,从而达到出乎说话人意料的反预期效果。
当“不但不”类复句关联模式不同时,表达反预期信息的语用功能也不同,相对而言,反转递进较为突出,类同递进则相对较弱。例如:
(22)马阿姨们不光不再重新援之以手,反而以彻骨的冷漠听任她被磨耗去最后一点矜持和耐心……
(23)他不但不怨饭食太苦,而且反倒夸奖大嫂在这么困难的时候还能教大家吃上饭,好不容易!
(24)徐峰说“初恋中心”对客户有严守秘密的承诺,不仅不能透露客户姓名,而且不能过多介绍客户情况,开业1个多月,“初恋中心”已受理了10余桩生意。
(25)而在国家级比赛中创造的成绩,不但不可能被承认为新的世界纪录,而且也不能被承认为新的亚洲纪录。
例(22)(23)是反转递进,后分句表示反转关系的关联词语强调与说话人预期相反且程度更深。例(24)(25)是类同递进,后分句侧重表达递进关系,反预期功能相对较弱。不过,当否定式所表达的话语内容具有否定性评价意味时,类同递进的前后分句也会都具有一定的反预期功能,比如上述例(14)和(15)。
四、结语
“不但不”类“超词形式”关联词语所构成的复句格式,以递进关系为基础,融入了反转关系或否定性类同关系而形成反转递进和类同递进两小类。
反转递进由递进和反转两种逻辑语义关系融合而成。在形式上,前后分句分别为否定式和肯定式;在语义上,p、q之间语义相反,体现出反转关系,q比不p程度更深,体现出递进关系。已有研究将反转递进句式分为“显反式”和“隐反式”两类,如果着眼于后分句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根据是否出现反转词、是否出现表示承递意义的关联词语,可以将反转递进分为直接式、隐含式和省略式三类。
“不但不”类复句形成的类同递进句式过去关注较少。类同递进由递进关系和类同关系融合而成。在形式上,前、后分句都是否定式,因此后分句关联词语不再能补出或替换成“反而”;在语义上,不p和不q具有类同关系,但在说话人主观上不q比不p程度更深,体现出递进关系。这一类属于否定性类同递进,相较于肯定性类同递进,具有传递信息量大、所指范围不确定、主观性较强等特征。根据后分句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类同递进又可分为直接式、隐含式和强调式。
不同于“不但”和“不”简单的跨层连用,“不但不”融合后具有整体性意义,不同关联模式突显不同语法意义和主观情态。此外,整个句式还具有修正补充、主客观视点融合和表达反预期信息等表达功用,句式不同小类的表达功用也有所差异,这也体现出“超词形式”关联词语不同于普通关联词语的语用功能。
注释:
[1]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9页。
[2] 王维贤:《现代汉语复句新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49页。
[3]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413页。
[4] 姚双云:《复句关系标记的搭配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8页。
[5] 马真:《说“反而”》,《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第172~176页。
[6] 吴春仙:《“反而”句的语义逻辑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第69~74页。
[7] 袁毓林:《反预期、递进关系和语用尺度的类型——“甚至”和“反而”的语义功能比较》,《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2期,第109~121页。
[8]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4页。
[9] 邢福义:《反递句式》,《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第10~19页。
[10] 邢福义:《反递句式》,《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第10~19页。
[11]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499页。
[12] 邢福义:《反递句式》,《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第10~19页。
[13] 邢福义:《反递句式》,《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第10~19页。
[14] 戴耀晶:《试论现代汉语的否定范畴》,《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第45~49页。
[15]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23~226页。
[16] 彭睿:《框架、常项和层次:非结构语法化机制再探》,《当代语言学》2011年第4期,第321~335页。
[17] 曹秀玲、张磊:《“否则”类连词的语法化梯度及其表现》,《汉语学习》2009年第6期,第11~21页。
[18] 刘立英、柳英绿:《“不但”类连词的成词理据》,《汉语学习》2008年第3期,第54~61页。
[19]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4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