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中医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研究*
2023-01-04刘启亮
刘启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不能靠敲锣打鼓,惟有艰苦奋斗,依靠全国人民的戮力同心,依靠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面对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弘扬工匠精神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职业精神,简单来说,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与操守,包含个人对从事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中国成功打赢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中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存在短板,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将影响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广大医护人员勇敢逆行,冲锋在一线,舍小家顾大家,他们在疫情防控阻击中的卓越表现,充分展现了伟大的职业精神。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一些医疗机构重经济效益轻职业精神,一些医学院校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忽视医学职业精神的教育[2]。医疗腐败、医患纠纷、医疗事故、医生失德等问题屡屡发生,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医疗腐败、医患纠纷的原因诸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医生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丧失了基本的职业精神。因此,对于中医院校,如何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促进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工匠精神对培育中医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价值分析
传统中医文化所蕴含的“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大医精诚”是每一位中医学生应该传承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所包含的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等与传统中医职业精神高度契合。现代先进诊疗技术的滥用和对利益盲目的追求都强力地冲击了中医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工匠精神”正在被现代中医人所淡忘。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之契机,充分挖掘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对于中医院校开展好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促进祖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指明了价值准则 勇于担当 敬业奉献新时代“工匠”的主体范围已经由过去的体力劳动者范围扩大到每一位劳动者。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全身心地关注于劳动对象上,既包含专业技能的付出,还有情感的投入。明确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积极贡献。学习工匠精神,有助于引领中医院校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新时代中医学生的使命担当,热爱中医、传承中医、发展中医,为弘扬伟大的中医药文化呕心沥血,为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努力奋斗,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1.2 提供了价值取向 恪尽职守 劳动光荣工匠精神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在劳动中实现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社会价值。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互联网、新媒体快速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好逸恶劳等一些消极思想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光荣”的价值观逐渐淡化,一些大学生甚至厌恶劳动、仇视劳动,常常急功近利幻想着一夜暴富,面对生活或工作的困难,有的直接选择“躺平”……大国工匠不是一两年就能造就,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坚守,在其所从事的劳动中追求幸福,实现价值,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辉煌的成就。一名中医院校的学生,要想在中医事业上有所建树,成为行家能手,同样需要几十年的医学实践,专注于自己的中医事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辛勤劳动中成长成才,实现自己的中医梦。
1.3 明确了价值目标 精益求精 德技双馨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3],是中国历代工匠的精神品质。工匠们对所从事的职业或负责的任务不断追求极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批批工匠正是由于精益求精,才能留下无数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文物古迹等,例如兵马俑、唐三彩、故宫等。工匠不仅有高超的技能,更有高尚的品德。工匠所追求的精益求精、德技双馨在中国传统中医文化充分体现。在《大医精诚》中,孙思邈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从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则要求从医之人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工匠精神有助于中医院校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伟大的中医药文化,在学医路上不断追求卓越,守正创新,把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努力把自己塑造出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
2 中医院校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缺失的成因分析
2.1 职业信仰的迷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造成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当前,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新能源等新工科领域发展迅猛,日新月异,新工科新专业的毕业生常常在市场竞争中捷足先登。作为传统的中医药事业,虽然近年来国家也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中医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薪资与新专业相比,明显不足。即使与西医类人才相比,也处于下风。此外,中医院校学生在中医事业上有所建树,常常需要数十年的辛勤耕耘。
通过对江西某所中医类高校调研,有近1/5的学生职业信念迷茫,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一部分同学对中医药事业信心不足。对于高考志愿选择中医类专业的原因,有近1/4同学不是自己的最初选择,他们选择中医类或是被调剂或是父母之命等。调研中,一些学生对所学的专业认知度和认同度不高,对自己的中医梦想不笃定,一些学生甚至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大学毕业若不能就业就考研,考研不成功就考虑放弃专业,另谋出路。
2.2 顶层设计的缺乏近年来,高校不断强化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然而,现行的高校评价机制以及高校面临的就业压力导致各中医院校仍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主,对于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培养重视不够,缺乏顶层设计。职业精神教育的实效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中医院校不能把思政课和一些选修课程作为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职业精神育人体系,切实提高学生对中医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2.3 课程教学的滞后目前,中国中医院校职业精神教育课程教学滞后,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存在不足。学校主要以医学专业教育为主,而涉及人文素养、美学艺术、哲学历史等通识教育课程较少。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强化对学生的通识教育,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禁止选那些与本专业相重复或相关相近的课程,保证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医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课程在教学方法存在方式单一、照本宣科、教学实效低等问题。职业精神教育相关课程教学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有的仍然是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教学实效不佳。
2.4 优秀师资的不足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中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保障。西方发达国家有专门的机构培训从事职业精神教育的教师,对教师进行职业精神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培训。中医院校职业精神教育师资主要来自医院的临床医生以及人文思政等相关专业的教师,高水平高素质教师不足,而且青年教师较多,缺乏人生和社会的阅历。有的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就给大学生讲授职业规划等课程。教师存在知识结构不全面等问题,例如,临床医生熟悉医疗实践,但教学经验不丰富,人文类教师掌握了教学方法但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等。
2.5 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当前中医院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还是在专业课程学习上,与职业精神教育相关的课程考核主要偏重于理论考核,缺乏平等仁爱、真诚守信等多维度、多视角评估,缺乏学生入校之后到大学毕业的形成性评价,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职业精神。
3 工匠精神视域下培育中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路径思考
3.1 爱岗敬业 坚定中医学生职业信仰面对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及时主动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分享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经验,中医药再立新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工匠精神要求人们首先要正确认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无论职位高低、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劳动、无论是工作辛劳还是舒适,一定要敬畏自己的职业,坚定自己的职业,平凡的岗位也能干出不平凡的成就。中医院校应引领学生由接纳中医逐步到热爱中医,明确自己的使命担当。学好中医,不仅能让自己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而且是老百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职业,事关祖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事关健康中国的顺利实现。古人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自己的使命担当,医生的神圣使命是治病救人,不能把收入多少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惟一标准。把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指导学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除了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外,还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忠诚与热爱。教育学生不断弘扬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坚定专注,心无旁骛[5]。让学生明白中医求学路上一定是充满了阳光和风雨,充满了快乐与痛苦,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无论求学路上有多么艰辛,遇到多少险阻,都要坚定自己的职业信仰,坚定自己的“中医梦”,人生终将辉煌。
3.2 多筹并举 夯实中医学生通识教育中医院校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学生的专业教育,一手抓学生的通识教育,不仅把医学生培养成为医技高超的医务工作者,还要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公民。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的全面素质教育,通过加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美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提升中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中医院校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内容,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教学中心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机制,重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要量化评价标准,有章可循,有制可查,多角度、全方位科学的评价学生,确保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3.3 德技双馨 厚植中医学生道德情操工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不仅有令人赞叹的技艺,还有崇高的道德品质。中医要赢得社会的尊重,赢得老百姓的认可,首先要提升医生的临床技能,能解决各种疑难杂症,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医人才培养质量,中医院校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领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培养临床思维,提高中医的专业技能。引导学生向工匠学习,学习他们潜心专研,心静如水,守正创新,在实践中提升“望闻问切”之技艺,领悟“四大经典”之要义,练就妙手回春之本领,成就新时代之精诚大医。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医院校在加强学生临床技能学习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特别是医德教育。2020年新冠肺炎阻击战的胜利充分展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高尚道德品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勇敢逆行,一群群“90后”“00后”诠释了伟大的中国精神,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当前中国“看病难”“看病贵”之现状并没有根本解决,医患关系仍存在不和谐现象。近些年,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医生失德事件也常常发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中医院校要引领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医德教育,学习并弘扬工匠精神,用“大医精诚”激励学生博学博爱、精益求精;用医者仁心去培养学生敬畏生命、以人为本;用敬业奉献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医德修养。
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教师是关键。习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6]。因此,中医院校应不断加强对中青年教师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培训,把教师培养成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注重传授人文精神,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对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人文社科教师不断优化知识结构,通过各种途径逐步了解医疗卫生行业,掌握医学相关知识,解决人文知识与医学实践脱钩的窘境。
3.4 以文化人 潜移默化教育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中医院校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繁荣中医药文化,是自身增强中医药自信心,推动祖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源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8]等重要文件的先后出台,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院校应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这一历史新机遇,结合各校自身特色,搭建中医文化自信平台,融入工匠文化,弘扬中医药文化,以文化人,让学生在充满中医文化和工匠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中熏陶、成长。例如,校园内布置从炎黄神农氏,到悬壶济世、杏林春暖等典故图文;加强学生诵读中医经典,组织开展相关竞赛活动;宣传古往今来的中医药杰出人物故事;播放大国工匠宣传视频;请国内知名的中医名家、工匠代表、抗疫英雄到学校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实地走访中医圣贤、工匠大咖故居、工作地等,亲身感受他们的求学精神、工作态度以及杰出成果等。宣传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树立崇尚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围,相信榜样的力量,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去感悟伟大的中医药文化和工匠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学生心田里播下坚韧和仁爱的种子。
4 结语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国泰民安需要大国重器,大国重器需要大国工匠。重塑“工匠精神”,不仅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需要,也是展示“中国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对于加强中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大中医院校肩负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的重要使命,将工匠精神与中医学生职业精神有机融合,同频共振,有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中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坚强人才保障。